百家姓名/於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趙 | 錢 | 孫 | 李 |
周 | 吳 | 鄭 | 王 |
馮 | 陳 | 褚 | 衛 |
蔣 | 沈 | 韓 | 楊 |
朱 | 秦 | 尤 | 許 |
何 | 呂 | 施 | 張 |
簡要介紹
【姓氏】:於 (“於”字的注音、發音、筆順、解釋、例句等內容。)
【內容】:
壹、 姓氏起源於氏來源有三:
1、 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
2、 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珪遷徒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壹帶),為萬醜於氏(鮮卑復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於姓。
3、 為唐淳於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 二、 遷徒分布
追溯起來,於姓的源流只有壹個,既黃帝後裔。作為於姓的發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壹帶,而且發源於此地的於姓,後來成了於姓家族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上,歷代於姓主要是我國北方中原地區繁衍得最為昌盛。魏晉南北朝時,於姓才得以大舉南遷。至隋唐時,於姓在北方相繼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後經過漫長歲月不斷的繁衍遷徒,終成為我國的大姓之壹。據統計,歷代於姓是以今河南、山東、河北、黑龍江、山西、陜西、內蒙古、江蘇、安徽、新疆等十壹個地區。可見歷史上於姓也是我國壹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三、 郡望堂號【郡望】 “忠肅堂”:明朝忠臣於謙,任兵部尚書。瓦刺犯大同,英宗被俘。徐呈力主遷都,於謙為了振興國家,堅決反對。為了避免瓦刺以英宗要挾中原,於謙就擁景帝即位,打敗了瓦刺。不料英宗回來後,聽信讒言殺了於謙。多年後方平反昭雪,謚“忠肅”。於姓還以“東海”為堂號。 【郡望】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遊,雙自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大概為於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東炎城北)。西漢時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市、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復姓萬醜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的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的直系後裔。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淄博臨淄稷下街道辦韓家莊於氏族譜三卷 皇城鎮於家村於氏族譜十三卷 天津:靜海於氏族譜四卷
山東:即墨於氏族譜二卷、煙臺於氏家譜不分卷、容成於氏支譜四卷首壹卷
江蘇:豐縣於氏家譜六卷、江都於氏十修家譜十六卷首壹卷、江都於氏十壹修家譜二十卷首壹卷、金壇於氏家譜不分卷
浙江:蕭山於氏宗譜八卷、蘭溪於氏宗譜五卷、蘭溪梅溪於氏宗譜六卷
湖北:新洲於氏宗譜六卷 五、 歷史名人
於仲保,於廣六世孫,登州府海陽縣司馬莊人,元至正年間由兗州路軍民總管升為兵部司馬,其孝名流傳鄉裏。於謙(1398-1457):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禦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期間,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朝廷腐敗。蒙古瓦刺貴族也先率軍來犯,明軍出兵阻擊,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舉國上下為之震動。壹些朝臣主張南逃避敵,於謙力排眾義,誓死保衛京師,並擁成王為帝(景帝)。後瓦刺軍破紫荊關直逼京師,他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大敗瓦刺軍。後官加少保,總督軍務。英宗被釋放後,於景泰八年發動“奪門之變”,奪回帝位。於謙被捕下獄,以“意欲謀逆”罪被叛處死刑,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成化時,於謙被復官並賜祭,葬於西湖三臺山麓。 於慎行(1545-1607):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隆慶進士。萬歷初歷翰林院修撰,充日講官。因核張居正奪情,引疾歸。後起官,歷侍講學士、禮部左右侍郎,累遷至禮部尚書。萬歷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後二年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尋病卒。在史館以讀書為事,明習典制,貫通百家,與馮琦並為文學名臣。其詩文弘麗,壹時推為大手筆。有《讀史漫錄》、《谷城山館詩文集》
於公:東海炎(今山東炎城北)人,以善於決獄而成名,他所洗雪的“東海孝婦”壹案,更是千古美談。山東省於家泗水有。
【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