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衛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源流

姓氏:

數據:
  • 拼音:Wèi
  • 百家姓排序:12
  • 人口比例:%
  • 人數排名:170


衛(Wèi 衛)姓源出有二:

  1. 出自姬姓,來源於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泣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並。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辭源》記載:衛,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壹。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綰,見《無和姓篡》。
  2. 出自中國古代小數民族鮮卑族有衛姓。據《後燕錄》載:昌黎(今河南省昌黎縣)鮮卑為衛姓。歷史上昌黎衛氏為鮮卑族的壹支,入中後相傳為衛氏。

得姓始祖

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於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衛國,即現在河南省泣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余代。後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並入秦,衛國公族的後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故衛氏後人奉康叔為衛姓的得姓始祖。

遷徒分布

衛姓在大陸和臺灣均未列入壹百大姓。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發展和演變:衛姓不僅僅是康叔的後代,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候也有改姓“衛”的。衛姓從河南發祥 地向外發展,有壹支逐步遷移到河東郡,發展成為望族,因此衛姓郡望河東。按,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望居河東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壹帶)、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據《廣韻》記載: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後因氏焉。望出河東、陳留。

  • 河東郡:秦置河東郡,治所現在山西省夏縣。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阪(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
  • 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城。此後,歷代均置。1957年並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堂號(缺)

家譜文獻

  • 山西衛氏家譜兩卷,(清)衛鶴鳴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 江蘇南通崇川衛氏宗譜六卷,(清)衛於呂等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崇川壹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 江蘇常熟衛氏家乘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寫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 江蘇吳縣衛氏家乘不分卷,(清)衛顧民藏清光緒二十壹年(公元1895年)修傳手抄本壹冊。現收藏在美國。
  • 江蘇崑山石浦衛族考不分卷,(明)葉盛修,明朝天順年間手抄本兩冊。現收藏在美國。
  • 江蘇無錫錫山衛氏宗譜十六卷,首壹卷,(清)衛湘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友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詳,(清)衛修竹續修,衛葆昌校,清康熙五十壹年(公元171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兩卷,(清)衛葆昌校,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日本、美國。
  • 衛氏宗譜,(明)衛英輯,衛緒渙述修,清朝時期手抄本。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三冊)。
  • 衛氏家譜,(民國)衛國善、衛靖川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手抄本十二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錫山衛氏宗譜十六卷,首壹卷,(清)衛湘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友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 衛氏家譜兩卷,(清)衛鶴嗚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

字輩排行

  • 山東文登衛氏字輩:“恩思紹前人誌長昭青永世謀居心中繁茂慶千秋”。
  • 山東棗陽衛氏字輩:“起瑞玉明廷百世紹文光修德應遠大作善自永昌”。
  • 山東兗州衛氏字輩:“長忠廣士”。
  • 山東濟南衛氏字輩:“榮忠孝成憲”。
  • 山東煙臺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余慶繼世傳家”。
  • 河南洛陽衛氏字輩:“天盡收聖文應萬大玉廷良鳳兆世德克廣延澤成”。
  • 河南濟源衛氏字輩:“仁義禮智斯乃宗原同紀士守家學永傳”。
  • 河南項城衛氏字輩:“雲延申懷國紹
  • 湖北大冶衛氏字輩:“世士明良家國其昌茂衍才揚書學……”
  • 湖北鄖陽衛氏字輩:“德朝廷慶大定……”
  • 湖北棗陽衛氏字輩:“起瑞玉明廷百世紹文光修德應遠大作善自永昌”。
  • 遼寧大連衛氏字輩:“世連德茂廣元澤長”。
  • 遼寧本溪衛氏字輩:“士潮連萬事潤傳達啟瑞昌”。
  • 安徽新衛衛氏字輩:“朝庭品任……”
  • 安徽肥西衛氏字輩:“廣先功平誌尤紅”。
  • 黑龍江大慶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余慶繼世傳家”。
  • 衛氏壹支字輩:“永有文全世時新誌仕光朝廷興國正宗夏大榮昌”。

歷史名人

  • 衛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是中國漢代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後。衛子夫原是平陽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後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時臨幸了她,並把她和衛青壹同帶入宮中(前139年春)。初封為夫人(夫人是僅次皇後的嬪妃,被封之時,竇太後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劉據,被立為皇後,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制造的巫蠱案牽連到太子,太子劉據被迫起兵反抗,兵敗自殺,衛子夫因牽扯在內、不能自明而自殺。其時葬於桐柏(對著長樂未央宮),十八年後她的曾孫劉詢登基為漢宣帝,當即以皇後禮重新厚葬她,追謚號曰 “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
  • 衛青:字仲卿,另曰仲青。漢朝時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時期著名武將,率騎兵抗擊匈奴侵擾,他曾先後七征匈奴,屢建戰功,威震沙漠,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是歷史上出身最低,功勞最大,官位最高的代表人物。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衛青壹路,率軍萬騎,直搗龍城(匈奴祭把祖先的地方),首戰成功,深得武帝賞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衛青等人引軍北上,發動突襲,擊敗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辟的河南地,在這裏設置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築了朔方城,又從關東移民10多萬到此屯田戍邊。從此解除了匈奴騎兵對長安的直接威脅,也建立起進行反擊匈奴的前沿基地。
  • 衛 宏:東漢時詩人,初從九江謝曼卿習《毛詩》,作《毛詩序》;後隨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作《訓旨》。曾集西漢雜事為《漢舊儀》四篇。
  • 衛 瓘:西晉書法家。字伯玉(220-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曾任三國魏鎮東將軍,西晉時任司空、太保等職,惠帝時被賈後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父衛覬長於書法。衛瓘擅長隸書、章草,師承張芝書法傳統,自稱得張芝之筋,風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筆畫去掉波勢,見出今草端倪。無墨跡傳世,北宋《淳化閣帖》收有他的刻帖《頓首州民帖》。
  • 衛 恒:西晉書法家。字巨山(?-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子。曾任黃門侍郎,惠帝時與其父衛瓘壹道為賈後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祖父衛覬、父親衛瓘均是書法名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愛書法,能傳其家法,擅長草書、章草、隸及散隸等書體。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收有草書二行。著《四體書勢》,論述草、章草、隸、散隸四種書體的演變,並保存了壹些書法史料。
  • 衛 鑠:字茂漪,西晉書法家。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世所共推,而他們究竟師承何人?卻不大有人註意,更很少有人知道。說來令人不敢置信,王氏父子的老師,竟然是壹位出自衛家的女子。這位不大為人所知的才女,叫做衛鑠,後人尊稱為衛夫人。是東晉望族之壹衛瓘的女兒,衛瓘在當時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寫得壹手好草書。衛夫人家學淵博,她所寫的隸書與正書,更冠絕壹時。曾有“粹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的時譽。《書斷》壹書,也特別推崇她的字說:“衛夫人隸書尤善規矩”。有這樣好的老師,怪不得王氏父子的字會寫得那樣好了。
  • 衛 玠:字叔寶(285-312),小字虎,西晉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孫。衛玠的死,至少有兩種說法,都見於《世說新語》。壹種是上面這則記載。說是衛玠剛渡江南來,見大將軍王敦,因有謝鯤(幼輿)在坐,徹夜暢談,結果累得壹病不起。另壹種說法是,衛玠南渡後到豫章,然後到下都(東晉都城建康),因為人長得極其漂亮,名氣又大得嚇人,所以“觀者如堵墻”,大有狗仔隊圍攻的架式。由於不堪勞累,遂病而死。
  • 衛 涇:字清叔(1159-1226),初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南宋初江蘇省昆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壹年(1184年)進士第壹,為昆山歷史上第壹個狀元。在朝廷為官,他曾向孝宗陳述不可茍安的政見。光宗初政,又請臥薪嘗膽,毋忘故土。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歸言金弱蒙強,“壹弱國滅,壹強敵生”,頗有政治家的遠見,後南宋果為蒙元所滅。累官至中書舍人、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後因排擠,出知潭州。68歲病重辭仕,未幾去世。理宗為輟朝壹日,以示哀悼,特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謚文節,又封吳郡開國公。
  •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 在黃河和泣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後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 衛大經:唐代蒲州解梁(山西省臨晉縣西南)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與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歷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後來壽終正寢,葬於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鹹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鏟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壹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後,便把這壹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驚奇,他感嘆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離開衛先生的墓地幾十步遠。
  • 衛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華亭(今上晦市松扛),南宋著名學者。衛富益少有異質,識見高遠,讀書不務章句。嘗學於金履祥、許謙學《易》,深為業師所器重。祥興二年(1279年),張世傑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投海,南宋滅亡.富益聞訊,日夜悲泣,設壇以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詞極哀慘,觀者無不墜淚。從此決意不仕,隱居石人涇(今屠甸鎮),創白社書院講學。著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
  • 衛立煌:字俊如(1896年-1960年),安徽省合肥人,國民黨愛國將領,上將軍銜。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壹軍第三師第九旅旅長。1943年冬,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於1945年1月收復畹釘,同中國駐印軍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所部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的遼沈戰役中慘敗,被軟禁於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致電毛澤東祝賀。1955年3月回國,並發表“告臺灣袍澤朋友書”。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被毛澤東稱譽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1960年1月病逝。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衛”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