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陳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

數據:
  • 拼音:chén
  • 百家姓排序:10
  • 人口比例:%
  • 人數排名:5

尋根溯源

陳姓來源有五:

  1. 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誌·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 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壹支主系外,還有三支。壹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 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今陜西西安市)之陳氏。
  4. 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 南北朝時,鮮卑族壹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

遷徒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壹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郡望堂號

郡望

  • 潁川郡:秦時置郡。以潁水得名,治今河南禹縣。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揚州)。此支陳氏因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婿之後入贅於陳。
  •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
  •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這壹支出自陳寔之後。
  •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元陵王陳叔興之後。
  •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 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 東海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後轄境歷朝不同。
  • 廬江郡: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

堂號

  •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商之後封於宋,夏之後封於杞,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壹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裏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
  • 其它堂號:
    • 郡望堂號:穎川、東海、廬江、汝南、河南、馮翊、下邳、武當、京兆、廣陵、新安。
    • 自立堂號:建業、映山、忠節、延慶、余慶、報本、星聚、三義、樹本、燕貽、官梅、篤慶、光裕、崇義、崇本、世德、衍慶、敦睦、敘倫、地心、重華、仁恥、毓慶、世德、敦厚、奉先、聚原、傳義、三和、培德、三相、義門、道榮、惇庸、雙桂、徽五、紹德、懷忠、聚星、澠武。

陳姓字輩

  • 湖北省廣水市陳姓義門宗祠字輩:道可光家,昌延奉昭;義乃韶祖,慶啟鴻文
  •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有壹支陳氏家族:世澤時鐘秀,克純代有賢,道乃身之本,國以家為先。
  • 福建安溪縣美法村陳氏家族的字輩詩:文章華國,詩禮傳章。
  • 湖南嶽陽陳氏的輩分排行:青雲其捷步,恢振賜書榮;義重傳家遠,修齊贊治平。光華開復旦,萬國慶常新;任巨資英俊,行成在禮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紹文明;謨訓承先澤,賢才望後昆。同宗隆愛敬,念祖倍尊親;達道宜兼善,興邦貴正倫。均權依憲法,篤誌建洪勛;位祿偕名壽,千秋典策馨。
  • 湖南永州市祁陽縣羊角塘陳氏的輩分排行:仁慈景運昌,安閑德殷長
  • 江西省吉安府泰和縣龍子口:秉懋邦家善慶長,翼為明聽煥文章。 虞夏殷周漢唐宋,六經世受紹其芳。從來作述敦仁禮,萬代聲名啟俊良。誌據依遊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揚。
  • 湖北省竹山縣東川:之元國治興隆長 祖德宗功世代揚 尊守延綿恢先緒 詩書彥秀起賢良。
  • 安徽池州陳姓輩字:國正天心順,時和聖德昌,傳家敦孝友,治世肅綱常。
  • 四川合江陳姓字輩:其文思光大,天元少世興。基開宗本正,汝學慶榮登。洪希啟玉金,誌德超邦國。明良家善繼,永遠在朝廷。
  • 湖北宜昌枝江陳姓輩字:功 德 貽 燕 長
  • 河南信陽市陳姓輩子:友方明世、德茂永豐、天冉奇秀、家學嚴宏
  • 山東定陶縣陳姓輩字:先言爾成紅 希常保元慶 下面尚有十六個輩分待續
  • 湖北省鄖縣城關陳姓字輩:世大金太國 生天星都進 中山道路平
  • 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河邊鎮桂陽村陳姓輩字:良友天心順、長同國泰春

歷史名人

  •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殺其太子禦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後,由陳改姓田氏。死後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壹。
  •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余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眾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愧招辟,皆辭不就。
  •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壹。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壹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征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禦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徒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
  • 陳安(?-323),十六國時秦隴人民起義軍領袖。322年,在秦隴發動起義。氐、羌族人民紛起響應,眾至十余萬,他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王。以上邽(甘肅天水)為根據地,攻占附近各縣。次年,前趙國君劉曜親自督軍圍剿起義軍,他率軍血戰,戰死。隴上人作歌以悼之,稱他為“隴上壯士”。
  •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謚武。
  • 陳伯之,南朝梁將。濟陽睢陵(江蘇睢寧)人。有勇力,為盜鄉裏。鄉人車騎將軍王廣之愛其勇而用之。齊時以軍功遷至驃騎司馬、刺史。天監元年(502)降魏,官為平南將軍。後梁伐魏,他於壽陽率眾歸梁,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中大夫。
  •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了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壹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天嘉三年(562)立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宮室,親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長江天險,不設邊防。禎明三年(589)隋軍直入建康,被俘至長安。隋仁壽四年卒於洛陽,追封長城縣公,謚號煬。明人輯有《陳後主集》。
  • 陳稜(?-619),隋將領。字長威,廬江襄安(安徽巢縣)人。文帝時為開府。煬帝時,歷仕驃騎將軍、武賁郎將、禦衛將軍。大業五年(609),曾奉詔與張鎮周率眾萬人渡海入流求(臺灣),以功進位右光祿大夫。遼東之役,以宿衛有功遷左光祿大夫。參與鎮壓楊玄感及江淮農民起義。江都兵變,煬帝被殺後,投杜伏威。後為其所殺。
  • 陳碩真(?-653),唐高宗時農民起義女首領。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眾起義,自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仆射。起義軍先後攻克睦州、桐廬、於潛等地。後為婺州刺史崔義玄等所敗,她與叔胤均遇害,余眾皆降。
  •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巖,專習胎息服氣,辟谷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龍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龍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松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註》、《人倫風鑒》等。
  •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壹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壹,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陳”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