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修養
出自 Tw.18dao.net
內容目錄: 集體 道德 民族 教育 失敗 理想 天才 時間 工作 成功 民主 友情 智慧 學習 婦女 人才 奉獻 心理 勞動 團結 青春 人格 讀書 真理 科學 幸福 生活 思想 企業 兒童 節約 友誼 鄉愁 事業 勤奮 信仰 愛情 國家 自由 人生 修養 志向 社會 青年 願望
修養
- 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作者:(明)海瑞
- 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 作者:無稹
- 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禮貌相待的人們喜悅。 作者:孟德斯鳩
- 禮節要舉動自然才顯得高貴。假如表面上過於做作,那就丟失了應有的價值。 作者:培根
-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作者:王安石
-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習慣之內。 作者:帕利克
- 好的習慣愈多,則生活愈容易,抵抗引誘的力量也愈強。 作者:詹姆斯
-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作者:子思
- 生活裏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作者:佚名
- 只一自反,天下沒有不可了之事。 作者:(清)申居鄖
- 所謂從禮待人,即用你喜歡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對待遇別人。 作者:查理德菲爾
- 事實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作者:林肯
- 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有什麼樣的習慣;有什麼樣的習慣於,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作者:查·霍爾
- 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作者:《格言聯璧》
- 甘居下位不算美德;能往下降才是美德,承認低於我們的事物高於我們,也是一種美德。 作者:歌德
- 以人之長補己短,以人之厚補己薄。 作者:(漢)劉向
- 修養的花兒在寂靜中開過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裏結實。 作者:冰心
- 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要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一切,不管人家對你評價多麼高,你總要有勇氣地對自己說:“我是個毫無所知的人”。 作者:巴甫洛夫
- 居幽思遠,居安思危。 作者:書摘
-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作者:報摘
- 所有的習慣以不可見的程度積聚起來,如百溪匯於川,百川流於海。 作者:德萊敦
- 衡量一個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沒有人會發覺的時候做什麼。 作者:孟德斯鳩
- 習慣是一種最糟糕的痼疾,因為它使人們接受任何的不幸,任何的痛苦,任何的死亡。出於習慣,人們可以與自己憎惡的人生活在一起,學會戴鐐銬,忍受不公正和痛苦,以至對痛苦、孤獨以及其他一切都逆來順受。習慣是一劑最無情的毒藥,因為它慢慢地,不聲不響地潛入到我們的機體,並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起來。當我們發現它時,機體的每個細胞都已與它相適應,每一個動作都受它的制約,已經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治癒。 作者:奧裏亞娜·法拉奇
- 行一棋不足以見智。 作者:(漢)劉安
-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 作者:《增廣賢文》
- 我在日常生活中嚴守著一個美好的準則:“人貴有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來鞭策自己的。 作者:安格爾
- 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作者:朱熹
- 渾身刻板死沉、滿面陰慘抑鬱的人,不論其生相如何,衣飾如何,都是天上人間最壞的人。 作者:狄更斯
- 我們並不鄙棄一切有惡習的人,但我們鄙棄一點美德都沒有的人。 作者:佚名
- 嫉妒是一種可恥的感情,人是應當信賴的。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 好的習慣比法律還正確。 作者:歐裏庇得斯
- 要想有教養,就要去瞭解全世界都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 作者:馬·阿諾德
- 存養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作者:《格言聯璧》
-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作者:盧梭
- 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愈多,他們愈認識到他們的不足。 作者:盧梭
- 靜則修身,儉以養德;勤則不匱,敏則有功。 作者:書摘
- 欲影正者端其表。 作者:桓寬
-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作者:茅盾
- 細膩與風雅原是樸實的人必然具備的長處,在他身上使他的談吐更耐人尋味,不亞于主教的辭令。 作者:巴爾扎克
- 謙遜和服從使他們更適於受教導;所以事先盡可以不必過於注意自信的養成。最該花時間,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們獲得德行的原則、實踐和良好的教養。這才是他們應該事先多加準備的事,免得後來容易失掉。 作者:洛克
- 那些立身揚名出類拔萃的,他們憑藉的力量是德行,而這也正是我的力量。 作者:貝多芬
- 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 作者:歌德
- 教養中寄寓著極大的嚮往——對美好和光明的嚮往。它甚至還有一個更大的嚮往——使美好和光明戰勝一切的嚮往。 作者:阿諾德
-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作者:(清)金纓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作者:(明)錢琦
- 才能可以在獨處中培養,品格最好還是在世界上的洶湧波濤中形成。 作者:歌德
- 吾善養浩然之氣。 作者:孟子
- 人之有禮,憂魚之有水矣。 作者:葛洪
- 假如自負,虛榮心或憤怒使兒童失去了恐怖,或者使他不聽恐怖心的勸告,這種心理便應該採取適當的方法消除掉,應該使他稍稍考慮一下,降低火氣,三思而後行,看看眼前的事值不值得冒險。 作者:洛克
- 君子修其身於暗室屋漏之地,而聲流于四方萬里之外。 作者:(元)歐陽玄
- 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聖賢。 作者:(清)金纓
- 當一個人是一個真正的人的時候,他就應當與大言不慚和驕揉造作之間保持等距離,既不誇誇其談,也不扭捏取寵。 作者:雨果
- 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因此如果有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 作者:培根
- 時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於行之美惡。 作者:莊子
-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作者:顏元
- 禮也者,猶體也。 作者:《太平御覽》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數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作者:(戰國)屈原
- 一個人如果能在心中充滿對人類的博愛,行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遠圍繞著真理的樞軸而轉動,那麼他雖在人間也就等於生活在天堂中了。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 習慣之鏈的力量很弱,因而往往感覺不到,但一當感覺到了,它已是牢不可摧的了。 作者:撒母耳·詹森
-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作者:(春秋)孔丘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人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作者:《論語》
- 蘭芳不厭谷幽,君子不為名修。 作者:《養正遺規》
- 目之見也借於照,心之智也借於理。 作者:《呂氏春秋》(漢)王克
- 知識必需用禮貌來裝飾並撫平他在世間的道路,沒有它們,知識就像一顆碩大而粗糙的鑽石,為了好奇與它實質上的價值而收置在樹裏固然好,但是琢磨之後卻更為珍貴。 作者:查裏德菲爾
- 為了使兒童具有自信,獲得一點點與人相處的技能,就去犧牲他的天真,讓他和那些沒有教養的邪惡的孩子交往,這是很不對的;剛毅自主的品性的主要用途是為保持他的德行。男孩子有了與人交接的機會,沒有不能學得鎮定的,只要時間夠。 作者:洛克
- 不要從特殊的行動中去估量一個人的美德,而應從日常的生活行為中去觀察。 作者:帕斯卡
- 習慣實際上已成為天性的一部分。事實上,習慣有些像天性,因為“經常”和“總是”之間的差別是不大的,天性屬於“總是”的範疇,而習慣則屬於“經常”的範疇。 作者:亞里斯多德
- 禮節太繁,執意把過分的,別人受不了感到愚蠢,慚愧的禮節強加給別人,這種情形看起來與其說是尊重人家,還不如說是嘲弄人家。 作者:洛克
- 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但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裏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作者:盧梭
- 習慣沒有法律那樣明智,可它們往往更盛行。 作者:狄斯累利
- 反躬自省和沉思默想只會充實我們的頭腦。 作者:巴爾扎克
- 聖人不是如同蘑菇,經一陣雷雨之後,就能從山土裏鑽出來的。也不是可以經一班門徒或和一系一派一黨的人,於短促的時間所能捧起來的。聖人縱有超凡脫俗的個性,有出眾超群的天才,有勤勉刻苦的修養,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與精神。又須一些志同道合的信徒的輔佐與繼成之力。 作者:老宣
- 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作者:(清)曾國藩
- 讀經傳則根底厚,看史鑒則議論偉。觀雲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淨。 作者:《格言聯璧》
- 一種天性的粗暴,使得一個人對別人沒有禮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傾向、氣性或地位。這是一個村鄙野夫的真實標誌,他毫不注意什麼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溫和,使他尊敬別人,和別人合得來。 作者:洛克
-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養的人是不值得讚美的。 作者:培根
- 正已而不求於人。 作者:禮記
-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謙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諂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作者:《格言聯璧》
- 對於對方的無禮的一種無言的非議和責備,而這種譏諷是使誰都會感受到不安的。 作者:洛克
- 思想(且不論好壞與否)——行為——習慣,這就是人生的規律。 作者:特賴因
- 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於一個地區裏,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並與之看齊。 作者:賈斯特菲爾德
- 養心莫善於寡欲。 作者:孟子
-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作者:(明)呂坤
- 教養就是習慣於從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滿足而且知道為什麼。 作者:范戴克
- 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過恐生殃。 作者:《增廣賢文》
-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作者:詩經
- 一個人應當有良好的禮貌來突出他特有的天性。人人都喜歡出人頭地,但這不應當引起別人的討厭。 作者:歌德
-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作者:左傳
- 隻字必惜,貴之根也;粒米必珍,富之源也。片言必謹,福之基也;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作者:《格言聯璧》
- 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 作者:高爾基
- 百川有餘水,大海無滿波。器量各相懸,賢愚不同科。 作者:(唐)孟郊
- 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誠為準則是自我修養的關鍵,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舉動,又是堅持真誠的根本。 作者:朱熹
- 禮所以決嫌疑,定猶豫,別同異,明是非也。 作者:吳兢
- 任何事物都不如習慣那樣強有力。 作者:奧維德
- 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作者:盧梭
- 但改吾過,毋議人非。 作者:(清)陳確
- 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禮。 作者:孟子
- 在人身上,惟一能夠持久的東西是從少年時期吸收得來的……一個人假如不從睡在搖籃裏的時候開始養成人生的清潔的習慣,那是最危險不過的。 作者:誇美紐斯
- 無側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僻讓之心,非人也。 作者:(戰國)孟軻
- 習慣十倍于自然。 作者:威靈頓
- 一個人的後半輩子均由習慣組成,而他的習慣卻是在前半輩子養成的。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 淡泊是一種情操,一種境界和一種氣度,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不忘志。 作者:報摘
-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宋·包拯《明刻本附錄》 清心:摒除私心雜念。直道:率直地為人。無私和正直這是修養處世的根本。 作者:包拯
-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作者:朱熹
- 《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宋·朱熹《四書集注·孟子序說》 大學:書名。修身:修養自身品性。齊家:管理好家庭。治國:治理好所在的地區。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正心:使心思端正。誠意:使意念真誠。 作者:朱熹
- 功莫大於去惡而好善,罪莫於去善而為惡。 作者:賈誼
- 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作者:《格言壁聯》
- 對一個有優越才能的人來說,懂得平等待人,是最偉大、最真正的品質。 作者:理查·斯蒂爾
- 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蕩毀,可是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配的神明。 作者:莎士比亞
- 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明·張居正《翰林院讀書說》 有修養有名望的人務求實際,而不圖外表好看;致務於自身的修養鍛煉,而不計較自身以外之物。 作者:張居正
- 修之至極,何謗不息。 作者:張九齡
- 由智慧養成的習慣成為第二天性。 作者:培根
- 書必擇而讀;人必擇而交;言必擇而聽;路必擇而蹈。 作者:(清)張履祥
- 不能擺脫是人生的苦惱根源之一,戀愛尤其是如此。 作者:塞涅卡
-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樸為美。 作者:(宋)司馬光
- 德有餘而為不足者謙,財有餘而為不足者鄙。 作者:林逋
-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荊棘中生長。 作者:薩迪
- 即使是最深刻的言論,如果一個說的時候態度粗暴,傲慢或者吵吵嚷嚷,即便是在辯論上面獲得了勝利,在別人心目中也是難以留下好印象的。 作者:洛克
-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溫良者,戒無斷。 作者:書摘
- 決不要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 作者:巴浦洛夫
-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作者:愛默生
-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作者:《無門關》
-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作者:《格言聯璧》
- 禮貌出自內心,其根源是內在的,然而,如果禮貌的形式被取消,它的精神與實質亦隨之消失。 作者:約翰·霍爾
- 貧而無謅,富而無驕。 作者:子貢
- 對我們的習慣不加節制,在我們年輕精力旺盛的時候,不會立即顯出它的影響。但是它逐漸消耗這種精力,到衰老時期我們不得不結算帳目,並且償還導致我們破產的債務。 作者:泰戈爾
- 這種落于俗套的高貴和風雅是再平庸低劣不過的。 作者:雨果
- 家庭教育的另一個內容是培養子女的服從性,服從性的培養可以使子女產生長大成人的渴望。反之,如果不注意子女服從性的培養,他會變得唐突孟浪,傲慢無禮。 作者:黑格爾
-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 作者:(戰國)屈原
- 年輕人不可中途插嘴,說的時候要用請教的態度,不能像教訓別人似的。應該避免固執的態度和傲慢的神情,要謙遜地提出問題。謙遜不會遮住他們的才能,也不會減弱他們的理由的力量。它反而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注意,使他們所說的話宜於讓人接受。 作者:洛克
- 心輕萬事如鴻毛。 作者:(唐)李欣
- 禮貌舉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乙太寬也不可乙太緊。 作者:佚名
- 凡是一個能夠受到大家歡迎的人,他的動作不僅是有力量,而且要優美,堅實是不夠的,就是有用也無濟於事,無論什麼事情,必須具有優雅的辦法和態度,才能顯得漂亮,得到別人的喜歡。 作者:洛克
-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作者:荀子
- 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 作者:歐陽修
- 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繩墨者彰。 作者:(漢)劉向
- 權力和財富,甚至德行本身,其所以被人人看重,也都是因為它們能夠增進我們的幸福之故,凡是幫助別人,而幫助時的態度不好,使得別人感到不安的人,從別人的幸福看來,他是不會受到歡迎的。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對方感到舒暢,而自己又不至於奴顏卑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說得到了處世的真訣,到處都會受到歡迎與重視。所以說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作者:洛克
- 一個人必須把他的全部力量用於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費在任何別的事情上。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 以冰霜之操自勵,則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則德日廣大。 作者:弘一大師
- 讓一得百,爭十失九。 作者:馬克
- 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的愛心往往多於怨恨,他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不悲傷、消沉、焦躁、惱怒;他對自己的伴侶和親友的不足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從,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上的怨恨。 作者:穆尼爾·納素夫
-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 作者:諸葛亮
- 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作者:蘇軾
- 人而無德,生而何益。 作者:法國諺語
- 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 作者:魏子
- 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手段。 作者:歌德
-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作者:管仲
- 心術以光明篤志為第一;容貌以老成正大為第一。 作者:(清)黃協塤
- 他的談吐總是平易近人的,這種單純既掩飾了他對某些事物的無知,也表現了他的良好的風度和寬容。 作者:托爾斯泰
- 守口如瓶,防意如誠;寧可負我,切莫負人。 作者:《增廣賢文》
-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作者:(戰國)呂不韋
- 使一個人偉大,並不在富裕和門第,而在於可貴的行為和高尚的品行。 作者:奧維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作者:《大學》
- 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作者:禮記
- 道德和才藝是遠勝於富貴的資產。墮落的子孫可以把貴顯的門第敗壞,把巨富的財產蕩毀,而道德和才藝卻可以使一個凡人成為不朽的神明。 作者:莎士比亞
- 寧願做一朵籬下的野花,不願做一朵受恩惠的薔薇。與其逢迎獻媚,偷取別人的歡心,毋寧被眾人所鄙棄。 作者:莎士比亞
-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作者:孟德斯鳩
- 喪失了財富,可以說沒喪失什麼;喪失了健康,等於喪失了某種東西;但當喪失品德時,就一切都喪失了。 作者:佚名
- 習慣是我們強有力的偶像,我們都得臣服於它。 作者:亞蘭
- 將軍額頭跑得馬,宰相肚裏好撐船。 作者:書摘
- 有一種謙恭的、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既無拿破崙的英名,也沒有他那些豐功偉績。可是把這種人的品德解析一番,連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也將顯得黯然失色。 作者:哈謝克
-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作者:培根
- 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 作者:烏申斯基
-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作者:班固
- 柔能制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於詞。 作者:《格言聯璧》
-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作者:《格言聯璧》
- 禮之大本,以防亂也。 作者:柳宗元
- 改變好習慣比改掉壞習慣容易的多,這是人生的一大悲衰。 作者:毛姆
- 一個人應該:活潑而守紀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魯莽,倔強而有原則,熱情而不衝動,樂觀而不盲目。 作者:馬克思
-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作者:《劄記》
- 驕則無禮。 作者:《國語》
- 人有不及,可以情恕。 作者:《晉書》
- 禮貌是一種語言。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作者:洛克
- 好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於閨門之內。 作者:(漢)陸賈
- 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有政,有政莫重乎無私,無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篤其志而後行。 作者:王粲集
- 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和痛苦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 作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作者:(戰國)荀況
- 甯詳毋略,甯近毋遠;甯久毋高,甯絀毋巧。 作者:書摘
- 喜不可縱有罪,怒不可戳無辜。 作者:(晉)陳壽
-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 作者:《格言聯璧》
- 一種雖然拙劣的辯詞或平凡的觀察,如果這樣提出來,前面加幾句尊重別人的意見的話,他便可以得到更多的榮譽和重視。 作者:佚名
- 優良的品德是內心真正的財富,而襯顯這品行的良好的教養。 作者:約翰·洛克
- 責人之非,不如行己之是;揚己之是,不如克己之非。 作者:書摘
- 最為賢明的生活方式是蔑視時代的習慣,同時又一點也不違反它地生活著。 作者:芥川龍之介
- 品行是一種很複雜的成果,不僅是意識的成果,而且也是知識、力量、習慣、技能、適應、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會經驗的成果。 作者:馬卡連柯
- 在風度上和在各種事情上一樣,惟一不衰老的東西,是心地。心地善良的人單純樸實。 作者:巴爾扎克
-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作者:《呂氏春秋》
- 如果通過修養達不到提高鑒賞力的目的,修養兩字也就毫無意義了。 作者:波伊斯
- 嘉賞未嘗喜,抑挫未嘗懼。 作者:(宋)朱熹
-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偉大的理想,還一定要有高尚的情操。沒有高尚的情操,再偉大的理想也是不能達到的。 作者:陶鑄
- 聞人之謗當自修,聞人之譽當自懼。 作者:(明)胡居仁
- 總會發生些情願與不情願、知道與不知道、清醒與迷誤的那種痛苦與幸福的事兒。但如果心裏存在虔誠情感,那麼在痛苦中也會得到安寧。否則,便只能在憤怒爭吵、妒嫉仇恨、嘮嘮叨叨中討活了。 作者:泰戈爾
- 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者的後邊;疾馳的駿馬落後,緩步的駱駝卻不斷前進。 作者:薩迪
- 有些人想到人類“最高貴”的品質,其中包括協作、利他主義、愛國主義、領士戰鬥中的英勇等到,都是戰爭的遺傳成果。 作者:愛德華
-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作者:《格言聯璧》
- 任何人,不論多麼博學,只要他的冰問和他的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不可架梁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 作者:波伊斯
-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作者:馬南
- 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 作者:柏拉圖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作者:(春秋)孔丘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作者:(戰國)荀況
-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作者:愛默生
- 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抑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難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作者:培根
- 過而不改,是謂過也。 作者:(春秋)孔丘
- 含容終有益,任意是生災。 作者:(明)馮夢龍
- 以德服人。 作者:拉丁諺語
- 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作者:培根
- “良好的模範懇切的語言和真誠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長、教師、同學及其他人的示範對兒童的影響。 作者:誇美紐斯
- 我們不應該把自己想得太好,以致把自己的價值估計得高;我們也不可因為自己具有某些長處,別人沒有,便以為應在別人面前佔優勢;我們只應該在我們的本分以內謙遜地接受別人對於我們的給予。 作者:洛克
- 丈夫之高華,只在於功名氣節。鄙夫只炫耀,但求諸服飾起居。 作者:《格言聯璧》
- 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年事。精明的人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 作者:赫拉克利特
-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汙。 作者:荀子
-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作者:孔子
- 習氣那個怪物,雖然是魔鬼,會吞掉一切的羞恥心,也會做天使,把日積月累的美德善行薰陶成自然而然而令人安之若素的家常便飯。 作者:莎士比亞
- 一個最高尚的人也可以因習慣而變得愚昧無知和粗野無禮,甚至粗野到慘無人道的程度。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 禮讓不費什麼,而得到一切。 作者:蒙塔鳩
- 先眾人而為,後眾人而言。 作者:(明)呂坤
- 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 作者:劉晝
- 歷史的宮殿不同于現存在上流社會之處,僅僅在於它只向勤勞和美德敞開它的大門。任何財富、聲譽、奸詐都不能賄賂、恫嚇、欺騙艾理西姆的守門人。從更深一層意義出發,邪惡者或鄙俗者是望遠無法進入歷史宮殿的。 作者:拉斯金
- 大人不華,君子務實。漢·王符《潛夫論·敘錄》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有名望的人致力於實際。 作者:王符
-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作者:池田大作
-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作者:謝學哉
- 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作者:荀子
- 美德是安琪兒,但它是盲目的安琪兒,必須請求“知識”給它指引通向其目的地的路徑。 作者:賀瑞斯·曼
- 去讒賤貨,所以修身。 作者:康有為
-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老不可滿。 作者:魏微
-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作者:禮記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作者:禮記
- 天下之事,患常生於忽微,而志戒于漸習。 作者:程顥
- 人類一生的工作,精巧還是粗劣,都由他每個習慣所養成。 作者:富克蘭林
- 習慣是人的第二本性。它使我們不能認識一個人的主要本性,就這一點而言,習慣既非殘忍也不迷人。 作者:普魯斯特
- 接受忠告,就是增進一個人自己的能力。 作者:歌德
- 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作者:宋朱熹
- 自尊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 作者:鄒韜奮
- 道德教育最簡單的要素是“愛”,是兒童對母親的愛,對人們積極的愛。這種兒童道德教育的基礎,應在家庭中奠定。兒童對母親的愛是從母親對嬰兒的熱愛及其滿足於身體生長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這一要素,則有待於學校教育。教師對兒童也應當具有父子般的愛,並把學校融化於大家庭之中。 作者:裴斯泰洛齊
- 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育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作者:歌德
- 真正以謙虛是最高的美德,也即一切美德之母。 作者:丁尼生
- 一般人都是依據愛好去想,依據學識及吸收的見解去說,但通常都依據習俗去做。 作者:培根
- 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已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 作者:蔡元培
- 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作者:荀子
- 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歡。 作者:楊雄
- 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 作者:毛澤東
- 習慣之始如蛛絲,習慣之後如繩索。 作者:中國諺語
- 並不是由於決心才正確、應該由於習慣而正確。不僅能做正確的事,而且養成不是正確的事就做不了的習慣。 作者:華茲華斯
- 驕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對於那最以德性受人稱讚的人便懷忌恨。 作者:斯賓諾莎、
-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 作者:菩德吉
- 習慣使我們順從一切。 作者:伯頓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作者:書摘
- 習慣優於格言。習慣是以有生命的格言為本能,加血添肉而成。 作者:亞美路
- 習慣之於靈魂猶如血管與脈絡之於血液,是它流動的道路。 作者:布希納爾
- 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讓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作者:(清)史典
- 假如有人出賣生命水,要別人以人格作代價,聰明人決不肯買;因為恥辱地活著不如光榮地死去。 作者:薩迪
- 對於美德,我們僅止於認識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努力培養它,運用它,或是採取種種方法,以使我們成為良善之人。 作者:亞里斯多德
- 人皆知滌其器,而莫知滌其心。 作者:《傅子·附錄》
- 好習慣是一個人在社會交場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作者:蘇格拉底
- 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明·朱之瑜《誠誠二首》 修養自身品性,處理好人之間的關係,唯一靠的真誠。 作者:朱之瑜
- 偉大的品質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僅具有直接的,而且具有一種持續的,不斷發展和永不消失的力量。即使具有這種品質的人去世了或他所生活的時代過去了,這種力量還會繼續存在下去,它的生命力也許比他的國家和他所操的語言更強。 作者:埃弗雷特
- 禮儀又稱教養,其本質不過是在交往中對於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而已,誰能理解並接受了這點,又能同意以上所談的規則和準則並努力去實行它們,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紳士。 作者:洛克
- 對於心地善良的人來說,付出代價必然得到報酬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侮辱。美德不是裝飾品,而是美好的心靈的表現形式。 作者:紀德
-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于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作者:(明)洪自誠
- 君子反道以修德。 作者:呂氏春秋
- 許多思想是從一定的文化修養上產生出來的,就如同幼芽是長在綠枝上一樣。 作者:歌德
- 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 作者:孔子
- 壞習慣防止容易破除難。 作者:諺語
- 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難獲得;青年人失掉了德行是很少能夠再恢復的。怯懦無能和不懂人情世故是大家歸給私家教育的過錯,其實這並不是在家庭裏面進行教育的必然結果,也並不是無法醫治的毛病。如果說家裏溺愛太過,常常使人懦弱無能,應該竭力避免,那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德行的緣故。 作者:洛克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作者:(唐)韓愈
- “無傷”二字,修已者之大戒也。 作者:呂坤
- 沒有經過琢磨的鑽石是沒有人喜歡的,這種鑽石戴了也沒有好處。但是一旦經過琢磨,加以鑲嵌之後,綜們便生出光彩來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他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 作者:洛克
- 道德行為訓練,不是通過語言影響,而是讓兒童練習良好道德行為,克服懶惰、輕率、不守紀律、頹廢等不良行為。 作者:誇美紐斯
- 用語言、事物表揚,用警告、訓斥、懲罰及對特殊的個別的過錯採用體罰,以有教益的懲罰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態度,出以誠懇的目的”,使兒童理解這樣做是對他有好處的,正如吃苦藥治病一樣。 作者:誇美紐斯
- 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加以培養,然後我們才能希望我們的舉止能夠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正確。 作者:佛蘭克林
- 夫子溫、良、恭、儉、讓。 作者:論語
- 一字不可強與人,一言不可強許人,一笑不可強假人。 作者:(明)薛煊
- 養身者忘家,養志者忘身。 作者:韓嬰
- 合理安排兒童每天的生活,使之總是忙於有益的事情避免無事生非或虛度時光。 作者:誇美紐斯
- 與其修飾面容,不如修飾心胸。 作者:中國諺語
-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望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作者:但丁
- 學蒼竹到老虛心留勁節,敬蒼松久經風雨不知寒。 作者:格言
- 禮儀不良有兩種:第一是忸憂羞怯。第二種是行為不檢點和輕慢,要避免這兩種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這條規則: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作者:洛克
- 養氣要使完,處身要使端。 作者:陸遊
- 我的主要辦法,首先是通過孩子們對共同生活的初步感覺和在發展他們初步的能力上,使他們產生姊妹兄弟般的友愛,把整個團體融化於一種大的家庭的樸實精神中;並且就在這種基礎上,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情感中,鼓舞他們一般的義務感和道德感。 作者:裴斯泰洛齊
- 趁年輕時養成好習慣。 作者:佚名
- “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鬍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 作者:卡爾·馬克思
- 品格能決定人生,它比天資更重要。 作者:弗·桑德斯
- 良好的禮儀的功用或目的只在使得那些與我們交談的人感到安適與滿足,沒有別的。要能做到通過恰如其分的普通的禮節與尊重,表明你對他人的尊敬、重視與善意。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要能做到這種境地,而又不被人家疑心你諂媚、偽善或卑鄙,是一種很大的技巧。 作者:洛克
-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後身正。 作者:傅玄
- 一人勇敢而率真的靈魂,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照,用自己的心去愛,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不做影子,而做人。 作者:羅曼·曼蘭
-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作者:朱熹
- 一切禮儀,都是為了文飾那些虛應故事的行為,言不由衷的歡迎,出爾反爾的殷勤而設立的;如果有真實的友誼,這些虛偽的形式就該一律擯棄。 作者:莎士比亞
- 這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格”觀念,一面使我們從頭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同它有欠符合,並因些挫抑了我們的自負心,同時卻使我們明白地看出了我們的天性的崇高;這個觀念就是在極平常的人類理性方面也是自然發生、顯而易見的。凡稍知廉恥的人不是有時會發現,他原來可以撒一次無傷大雅的謊,以便擺脫某種可厭之舉。甚或為其可愛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種利益,可是他卻僅僅因為害怕暗自鄙棄,而畢竟不曾撒謊嗎?一個正直的人只要廢棄職責,原可擺脫某種慘境,而其所以能夠不辭辛苦,堅持下去,不是由於他自覺到這樣才可以身作則,維護人的尊嚴,加以尊崇,才可以內省不疚,不怕良心譴責嗎? 作者:康得
- 非難別人,找別人的錯處,這和禮儀是直接對立的。人們無論犯了什麼過失,或者當著別人的面,把它們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宣佈出來。任何人有了污點都會感到羞恥。缺點一旦被人發現了,他總會感到有點不安的,哪怕僅僅被人疑心有缺點也一樣。 作者:洛克
- 毀人者失其直,譽人者失其實,近于鄉原之人哉? 作者:(唐)皮日休
-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作者:荀子
-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者:孟柯
- 勤於德者,不求財便能自生。 作者:西鄉隆盛
- 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養的人。 作者:羅斯金
- 凡建立功業,以立品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作者:徐世昌
- 人之所以為貴,以其有信有禮;國之所以能強,亦雲惟佳信與義。 作者:唐張九齡
- 人們宣揚的一切道德家庭的道德,社會的道德,只有失掉了利己主義才是美好的,只有在為了過分人道的親愛者——好兒女或好配偶——而犧牲了自己神聖的思想時才是美好的! 作者:羅曼·羅蘭
- 與其說“衣服是習慣”還不如說“習慣是衣服”。(衛道士、土地、輿論、思想、傳說等一切都在給人穿衣服。) 作者:亞蘭
- 修養之於心地,其重要猶如食物之於身體。 作者:西塞羅
-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作者:孔丘
- 他們一旦進入社會,與人交接,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知識和自信,同時也容易使他們失去他們的德行;所以他們對於德行是不能不在事先多如準備,使它深深固定在他們身上的。 作者:洛克
- 我願意以天才比美德,以學問比財富。如美德越少的人,越需要財富,天才越低的人,越需要學問。 作者:楊格
- 凡建立功業者,又立品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提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定腳跟。 作者:徐世昌
- 敬為千聖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緊鑰。 作者:《格言聯璧》
- 民無禮而何為,財非義而不取。 作者:施耐庵
- 戒太察,太察則無含弘之氣象。 作者:(明)於謙
- 能無私於一人,故萬物至而制之,萬物至而命之。 作者:(戰國)尉繚
- 善待那些具有愛心的人。 作者:梅特靈克
- 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作者:書摘
- 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個人如果每天觀賞一幅好畫,閱讀某部佳作中的一頁,聆聽一支妙曲,就會變成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一個新人。 作者:羅斯金
-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養最要緊,漂亮不漂亮,對他來說倒算不了什麼!要是你頭腦裏沒有教養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還是一錢不值。 作者:契珂夫
-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作者:武則天
- 禮儀是微妙的東西,它既是人類間交際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過於計較的。如果把禮儀看得高於一切,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因此在語言交際中要善於找到一種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禮。這是最難又是最好的。 作者:培根
- 一個好的習俗比法律更可靠。 作者:歐裏庇得斯
- 良好的習慣,如同一束鮮花。 作者:派登花特
- 誠實,像我們所有的情操一樣,應當分成消極的與積極的兩類。消極的誠實在沒有發財的機會時,是誠實的。積極的誠實是每天受著誘惑而毫無動心的。 作者:巴爾扎克
- 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作者:洛克
- 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 作者:晏子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作者:《格言聯璧》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作者:韓愈
- 適度,不是中庸,而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金馬沉默是一種美德,沉默是一種智慧,沉默是一種魅力,沉默是一種含蓄,沉默是一種力量,一種質氣,更是一種風度。 作者:報摘
- 不應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應該嫉妒太陽一樣。 作者:尤裏·邦達列夫
- 習慣成自然是個魔術師。它對美麗的東西是殘酷的,但是對醜陋的東西卻是仁慈的。 作者:威達
-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作者:孟子
- 勞動,不僅僅意味著實際能力和技巧,而且首先意味著智力的發展,意味著思維和語言的修養。 作者:(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 水至清則無魚,人之察則無徒。瑾瑜匿瑕,川澤納汙。 作者:(漢)東方朔
- 習與性成。 作者:書經
- 性情的修養,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 作者:池田大作
-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作者:孔子
-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 作者:《舊唐書》
- 啊,有修養的人多快樂!甚至別人覺得是犧牲的事,他也會感到滿意、快樂;他的心隨時都在歡躍,他有說不盡的歡樂! 作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 禮即理也。 作者:朱熹
- 居心要寬,持身要嚴。 作者:(清)申居鄖
- 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身,外正其容。 作者:歐陽修
- 方嚴是處人大病痛,聖賢處人,離一溫厚不得。 作者:(明)呂坤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作者:(春秋)孔丘
- 修道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作者:史襄哉
-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 作者:司馬光
- 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 作者:唐·神秀
- 人在達到德性的完備時是一切動物中最出色的動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無法律和正義,他就成為一切禽獸中最惡劣的禽獸。 作者:亞里斯多德
- 高山之巔無美木,傷于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蔭也。 作者:(漢)劉向
- 父子有親,君臣有交,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者:孟子
- 一個頭腦正常的人,是不會自滿的。 作者:聖西門
- 人無論走到何處都是一樣的,應當忍受,不該一味固執,跟社會作無謂的鬥爭。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為有教養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車爾尼雪夫斯基
- 具有博大胸襟的人,才有可能在心靈上瀟灑;具有自信和實力的人,才有可能在外表上的瀟灑。 作者:報摘
-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明·王守仁《傳習錄》上 比喻修養品德必須培養好心性。 作者:王守仁
- 插嘴和爭辯也不符合禮儀的要求,別人談話的時候去插嘴是一種最大的冒犯,因為我們在知道人家將說什麼之前就去答復人家,若不是魯莽愚蠢,也是一種明白表示即對方的話他已經聽膩了,不願對方說下去。 作者:洛克
- 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 作者:愛默生
- 不由禮之事,非不可行也,行之不能久。 作者:楊炯
- 習慣就是一切,甚至在愛情中也是如此。 作者:沃維納格
- 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作者:《增廣賢文》
- 百年養不足,一日毀有餘。 作者:(宋)王安石
- 喜不應喜無喜之事,怒不應怒無怒之物。 作者:(三國)諸葛亮
- 在你過去的生活中,你傷害過誰,也早已忘記了,可是被你傷害的那個人卻永遠不會忘記你。他決不會記住你的優點,而是記住你對他的傷害。 作者:戴爾·卡耐基
-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就絕不至於蠻橫得有可教化。 作者:賀拉斯
- 灑脫:一曰不計較個人得失;二曰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三曰拿得起,放得下,不為別人活著。 作者:報摘
-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作者:羅曼·羅蘭
-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作者:《禮記》
- 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 作者:呂坤
- 存在著一種出自內心的禮貌。它是變換了形式的愛心。由此產生出一種外部表現出來的最適宜的禮貌。 作者:歌德
-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中表現出來,但它卻是在無關重要的時刻形成的。 作者:菲力浦斯·布魯克斯
- 一個人只要有耐心進行文化方面的修養,就絕不至於蠻橫得不可教化。 作者:賀拉斯
- 修其本而末自應。 作者:蘇軾
- 人誰無過,當容其改。 作者:《新唐書》
- 養生治性,行義求志。 作者:蘇軾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作者:(春秋)曾參
- 要意志堅強,要勤奮,要探索,要發現,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們前進道路上降臨的善,忍受我們之中和周圍的惡,並下決心去消除它。 作者:赫胥黎
- 要做一個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的人,不管是在深藏內心的思想活動中,還是在表露于外的行為舉止上都是這樣。 作者:溫塞特
- 輕蔑,或者說是缺乏適當的敬意。這可以從容色、言辭或姿色上面表現出來。 作者:洛克
-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唐·柳宗元《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文士以德行為修養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誠擺在首位。 作者:柳宗元
-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作者:《格言聯璧》
- 吾人最大之知識,系反躬自省。 作者:中國諺語
- 良好的品德是由對壞傾向作頑強鬥爭培養出來的。 作者:德克斯特
-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作者:《格言聯璧》
- 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 作者:(春秋)曾參
- 打破成規,新世界才能出現。 作者:庫帕法伯格
- 使人高貴的是人的品格。 作者:勞倫斯
- 世間億萬人,面孔不相似,借部何因緣,致令遺如此?各執一般見,互說非兼是。但自修已身,不要言他已。 作者:寒山
- 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作者:管仲
- 人支配習慣,而不是習慣支配人。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 涵養、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 作者:(宋)朱熹
- 人類追求的無非是快樂,因此有禮貌的人較之有用處的更能得到別人的歡迎,一個真摯朋友的能力、真誠和善意,往往不易抵消他的嚴肅與堅實的表示所產生的不安。 作者:洛克
-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可以憑著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時代和社會,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作者:愛因斯坦
- 喪失人格的詩人比沒有詩才而硬要寫詩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作者:雨果
-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輔助品,學問只能作為輔佐品德之用,對於心地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對於德行與智慧都有幫助;對於心地不是良好的人來說,學問就會使他們變得更壞。 作者:洛克
-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作者:培根
-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作者:黃石公
- 要想有教養,“就要去瞭解全世界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 作者:阿諾德
- 君子雖殞,美名不滅。 作者:武則天
- 德行之力,十倍於身體之力。 作者:拿破崙
-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作者:荀子
- 人的行為和舉止無不受習俗的制約。 作者:皮浪
- 能夠自由地形成習慣的人,在一生中能夠做更多的事。習慣是技術性的,因此可以自由地形成。 作者:三木清
- 習勤忘勞,習逸成惰。 作者:李惺
- 我們耐得住習以為常的惡習,我們非難新發現的惡習。 作者:賽勒欺
- 涵養、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作者:朱熹
- 有些人,尤其是兒童,常常在生人或他們的長輩面前顯出一種村俗的羞怯態度,他們的思想、言辭、容貌,全都顯得狼狽不堪;自己在紊亂中也失去了主宰,什麼事情都做不成,至少做來顯得不自然,不優雅,不能因此得到人家的喜悅與歡迎。醫治這種毛病的惟一辦法也與醫治其他毛病的辦法一樣,要使他們通過練習養成一種相反的習慣,而主要的就是多交各種朋友。 作者:洛克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 作者:論語·裏仁
- 為了失戀而耽誤前途,是一生的損失。 作者:霍海
- 有耐心的人,能得到他所期望的。 作者:佛蘭克林
- 不修身而求今名於世者,就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 作者:顏之推
-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作者:《格言聯璧》
- 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借助修養才能瞭解美,發現美。 作者:黑格爾
-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 作者:司馬遷
- 這就是純樸性格的好處:如果說這種性格有時會叫人作出非常笨拙的事情,如果說這種性格在上流社會幾乎可以肯定會讓具有它的人遭到毀滅,那麼從另一方面說,這種性格對於具有相近性格的人來說,它的影響卻是迅速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作者:司湯達
- 並不是每一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靈;因為品行在於內心,而不在於外表。 作者:薩迪
- 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 作者:周恩來
- 慷慨,尤其是還有謙虛,就會使人贏得好感。 作者:歌德
-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作者:培根
- 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詳恭敬。 作者:張載
- 修已而不責人。 作者:左傳
- 我們在社會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狽可笑,仍然是由於虛榮太甚,想從人們的惡意中竊取快樂;別人怕以產生這種惡意,原來也是由於我們激起他們的的嫉妒所致。 作者:司湯達
- 五花八門的粉飾,滔滔不絕的雄辯,不過是冒兗強烈信仰的無動於衷的賣弄詞藻而已。 作者:司湯達
- 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樣變成弱者。對於他們已經做了壞事,不防寬大為懷,如果你願意。對於他們將做未做的壞事可決不能放鬆。 作者:羅曼·羅蘭
- 既然失戀,就必須死心,斷線而去的風箏是不可能追回來的。 作者:巴爾扎克
- 欣賞藝術美,需要知識修養;領略自然美,同樣需要知識修養。修養越深,展現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廣闊,你獲得的美感也越豐富。 作者:MRMY.NET收集
- 一清如水的生活,誠實不斯的性格,在無論哪個階層裏,即使心術最壞的人也會對之肅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顆大鑽石或珍奇的寶物一樣受人欣賞。 作者:巴爾扎克
-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作者:赫爾岑
- 止謗莫如修身。 作者:中論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作者:(春秋)孔丘
- 文化修養的目的在於增強和提高鑒賞那些最高尚、最深奧的事物的真和美的能力。 作者:波伊斯
- 灑脫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一種博大和煉達,一種建立在良好氣度、風度和分寸上的處世態度和風格。 作者:報摘
- 民未之禮,雖聚易散。 作者:馮夢龍
-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行為。 作者:《詩經》
- 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去義以為的。奠而發發,發必中矣。 作者:楊雄
- 熟習減除對於事物的恐懼。 作者:伊索
- 自負是進步的敵人。 作者:比奧
- 知過非難,改之難;言善非難,行之難。 作者:(唐)賈贄
- 才不宜露,勢不宜恃,享不宜過。 作者:(明)姚舜牧
- 一個人只有在他努力使自己昇華時才成為真正的人。 作者:安德列·馬爾羅
- 侍人要豐,自奉要約,責己要厚,責人要薄。 作者:明·呂坤
- 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這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裏蘊藏著希望。 作者:王爾德
-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的心靈。 作者:康得
- 在所有古老的習慣裏,都有一種深刻的含義。 作者:席勒
- 謙遜是美德的色彩。 作者:提奧格尼斯
- 良好教養的頂點即表現在熱心助人上。 作者:佚名
- 樂以移風易俗,禮以安上化人。 作者:唐·吳兢
- 修身以敬,勿托以尊。 作者:晉書
- 滿招損,謙受益,莫伸手,終日乾乾,自強不息。 作者:陳毅
- 自重、自覺、自製,此三者可以引致生命的崇高境域。 作者:丁尼生
- 治外物易,治已身難。 作者:林慎思
- 內不愧心,外不負俗,交不為利,仕不謀祿,鑒乎古今,滌情蕩欲,何憂於人間之委曲? 作者:嵇康
- 探索別人身上的美德,尋找自已身上的惡習。 作者:佛蘭克林
- 我深信,再也沒有比人的外表(與其說是外表本身,不如說是對外表動人不動人的信念)對於人的發展會有這樣驚人的影響。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 習慣是智者的禍患、蠢貨的偶像。 作者:湯瑪斯·富勒
-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 作者:達·芬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