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闞"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div class='fieldset'>
 +
== 簡要介紹 ==
 +
<div class='left_column'>
 +
{{Bottom}}
 +
</div>
 +
<div class='right_column'>
 
【姓氏】:闞 ({{生僻字|阚}})
 
【姓氏】:闞 ({{生僻字|阚}})
  
行 10: 行 15:
  
 
  關於姓氏由來有三種說法:壹種是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壹個大夫名止,被封於闞邑,世稱闞止;壹種是出自姞姓,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壹種是出自蚩尤, 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為部落首領、領袖人物者,僅有兩個被稱為“君”:壹是盤古,二是蚩尤。
 
  關於姓氏由來有三種說法:壹種是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壹個大夫名止,被封於闞邑,世稱闞止;壹種是出自姞姓,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壹種是出自蚩尤, 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為部落首領、領袖人物者,僅有兩個被稱為“君”:壹是盤古,二是蚩尤。
 
+
</div>
 +
</div>
 +
<div class='clear-both'>
 +
</div>
 
  《尚書 呂刑》註:“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唐陸德明《尚書釋文》引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戰中策?秦策壹》高誘註:“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尚書 呂刑》註:“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唐陸德明《尚書釋文》引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戰中策?秦策壹》高誘註:“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於 2018年11月13日 (二) 15:43 的最新修訂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簡要介紹

【姓氏】:闞 (“阚”字的注音、發音、筆順、解釋、例句等內容。)

【內容】:闞,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嘉祥縣北),是黃帝吉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稱為闞氏。闞澤,三國時期吳國大臣,會稽山陰人。年少時家貧而好學,常給人抄書,因而得以博覽群書,曾為漢未劉洪所撰的《乾象歷》作註。

  壹、尋根溯祖----神聖的闞姓

  得姓始祖:闞止。根據《尚友錄》的記載,闞姓為春秋時期齊國卿士闞止的後代,望族出於會稽。《姓氏考略》記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的壹個地名,故地就在今天山東省汶上縣西南的南旺湖附近。這個地方,正是我闞氏家族的發源地,祖先“以地為氏”而姓了闞。

  關於姓氏由來有三種說法:壹種是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有壹個大夫名止,被封於闞邑,世稱闞止;壹種是出自姞姓,上古時有闞國(今山東省嘉祥縣北),是黃帝姞姓子孫的封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稱為闞氏;壹種是出自蚩尤, 在中國古代文獻、神話傳說中為部落首領、領袖人物者,僅有兩個被稱為“君”:壹是盤古,二是蚩尤。

  《尚書 呂刑》註:“九黎之君,號曰蚩尤”;唐陸德明《尚書釋文》引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戰中策?秦策壹》高誘註:“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語:“九黎君,號蚩尤是也”。

  我們知道盤古完全是人為創造的壹位創世大神,所以真正為傳說時代部落首領、領袖人物稱“君”者,實際只有蚩尤壹人。其他“三皇五帝”從遂人、伏羲、太昊、神農、炎帝、黃帝,到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禹,均稱“皇”稱“帝”,乃至女媧、共工、祝融亦如此,各自居於不同的“三皇五帝”譜系中。蚩尤是壹個例外,沒有進入任何壹種“三皇五帝”譜系,非“皇”非“帝”而為“君”。《皇覽·冢墓記》記載,蚩尤冢高七丈,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因而說蚩尤姓闞,所以後代亦姓闞,並於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續夷堅誌》記載,華州有蚩尤城(今山東費縣)。相傳蚩尤闞姓,所以叫做闞蚩尤城,周圍闞姓比較多。在漢族古代主要是把蚩尤作為英武的戰神加以崇拜的,秦始皇、漢高祖都立祠祭奉蚩尤,把他作為戰神、“兵主”,加以崇敬,以利戰事。《史記》“封禪公”:“秦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其禮絕莫知起時。八神:壹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畜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蚩尤的大墓在東平,這是古代黎人聚居的地方,當地的老百姓始終崇拜蚩尤,他們很可能是蚩尤九黎部族的後代子孫。

  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今山東陽谷縣境內)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亙天,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鉅野縣(今濟寧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這壹記載與《史記》是壹致的。

  三種說法都表明:闞姓起源於山東無疑!二、遷徒分布

  闞姓因仕宦等原因,部分人從今山東汶上遷徒,逐漸融入全國各地。其中壹支沿京杭運河南遷至眙盱、揚州、江浙,又有壹小支,從眙盱沿淮河上溯向西,散居於淮河兩岸;另壹支於元朝大德年間外遷蒙陰下東門村,到明朝洪武年間又分遷到蒙陰寨子(今鋼城區)、萊蕪丈八丘、泰安西莊、泰安汶口東崔村(今寧陽)、沂源草埠官莊(今魯村官莊)、益都(今青州)、沂水界湖(今沂南)、沂水埠口、新泰放城闞家莊、泗水賀莊及東北、口外(張家口)、山西臨汾鄉寧縣古山莊、山西屯留縣蘇村、河南洛寧王範莊等地;壹支於明朝末年,隨軍駐紮北京南口鎮,因屢立戰功,朝廷降旨家族墳地可種45棵萬年松,現後人多居於昌平區南口鎮北虎峪村,約有200人;壹支於民國左右北上,來到北京,現散居於北京通州區,又以通州區胡各莊鄉黎辛莊居多,約有150人左右,之後有部分外分之唐山樂亭、灤縣、遷西等地居多,約3000人。此外山東境內闞姓還分布在荷澤、濟寧、棗莊、德州、聊城、濟南、章丘、博山、淄川、周村、辛店、臨沂、日照、平陰、青島、煙臺、高密、萊州等地。民國末年,河南闞姓壹支隨國軍遷至寶島臺灣省桃源縣散居,安徽闞姓壹支也隨國軍遷至寶島臺灣省嘉義市散居。

  三、郡望堂號

  漢置天水郡,現在甘肅省通渭縣。《姓氏考略》記載:音瞰。齊邑,魯昭公在乾侯取闞是也。齊大夫食采者氏焉,望出天水、會稽,此外山東有齊魯堂、東蒙闞氏、安徽有孝謹堂。

關于“百家姓名/闞”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