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朱"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 行 1:
 +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div class='fieldset'>
 +
== 朱 ==
 +
== 朱姓來源 ==
 +
<div class='left_column'>
 +
{{Bottom}}
 +
</div>
 +
<div class='right_column'>
 +
{{百家姓名/數據
 +
|姓氏=朱
 +
|拼音=zhǖ
 +
|百家姓=17
 +
|人口=1%
 +
|排名=14
 +
}}
 +
 +
#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壹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
# 另據<<魏書·官氏誌>>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 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壹起改為朱姓。
 +
# 《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壹個大臣名叫朱彪(壹作朱虎),他的後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徒東南亞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
# 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
</div>
 +
</div>
 +
<div class='clear-both'>
 +
</div>
 +
=== 遷徒分布 ===
 +
 +
朱姓在歷史上壹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壹。
 +
 +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陜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徒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徒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壹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徒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徒東南亞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
 +
== 堂號 ==
 +
 +
*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
*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誌”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誌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壹言壹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
*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裏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壹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壹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 歷史名人 ==
  
【姓氏】:朱
+
* 朱亥:戰國勇士,魏國人。是朱姓最早出人頭地的人物。據說他力大無窮,勇氣過人,曾經憑著40斤重的鐵錘,保存了情勢危急的趙國。
 +
* 朱士行:三國時第壹個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國僧人講經往往從他開始。
 +
* 朱敬則: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鸞臺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壹人壹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 毛主席對敬則公的評價:——摘自劉昫等《舊唐書》卷九十《朱敬則傳》 [毛澤東讀書的筆記和談話] 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年七十五。 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毛澤東讀劉昫等《舊唐書》卷九十《朱敬則傳》的批語(見《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26頁)
 +
* 朱溫:後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稱帝,後為其子友珪所殺。
 +
* 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
*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元末農民起義,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1368年,率軍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號稱明太祖。其後共傳12代17帝,立國277年。
 +
* 朱棣: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實為中華文化的壹大貢獻。曾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余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
 +
*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
* 朱耷:即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壹,水墨寫意畫大師。
 +
* 朱柏廬:清初居鄉教授學生,治學用程、朱為本,提倡知行並進。其《治學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被後世視為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本,影響深遠。
 +
* 朱紅燈:(?—1899年),原名朱逢明,山東泗水縣柘溝鎮宋家人。義和團最初領導人,主張“扶清滅洋”。
 +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
*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壹;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
  
【內容】:朱源出於曹姓。周武王時封帝顓頊的後代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所以曹挾又稱邾子挾。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子的後人便將國名“邾”字的偏旁去掉,稱為朱氏。朱熹,南宋時哲學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他在哲學上發展了“二程”關於理氣關係的學說,集理學之大成,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世稱“程朱學派”。他的學說一直被視為理學正宗,對後世影響極大。他那博覽和精密分析的學風對後世學者也有很深的影響。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的建立者,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人。       
+
== 參考資料 ==
  
【序號】:474
+
*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3868.htm 朱姓]
 +
* 互動百科:[http://www.hudong.com/wiki/%E6%9C%B1%E5%A7%93 朱姓]
 +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6%9C%B1%E5%A7%93 朱姓]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Category:百家姓名]]
 

於 2018年11月12日 (一) 17:09 的最新修訂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朱姓來源

姓氏:

數據:
  • 拼音:zhǖ
  • 百家姓排序:17
  • 人口比例:1%
  • 人數排名:14
  1. 朱姓始成於西周,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後。古帝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賜曹姓。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封安的後裔曹挾在邾(今天山東省鄒城市壹帶),建立邾國,附庸於魯國。邾國又作鄒國,亦稱邾婁,有今山東費縣、鄒城、滕州、濟寧金鄉等縣地市,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到了戰國中葉為楚所滅,邾國貴族以國為氏,就是邾氏,後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
  2. 另據<<魏書·官氏誌>>記載,鮮卑族竭燭渾氏 朱可渾氏,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他們壹起改為朱姓。
  3. 《元和姓纂》記錄說舜時有壹個大臣名叫朱彪(壹作朱虎),他的後人以朱為姓。由此看來,帝舜時代就已經有了朱姓。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徒東南亞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4. 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商紂王的庶兄)有裔孫朱暉,原以國名為氏,稱宋氏。春秋時,諸侯滅宋,其後裔逃至碭(今安徽省碭山縣),改宋氏為朱氏。

遷徒分布

朱姓在歷史上壹直是我國南方的大姓之壹。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西漢朱質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東漢後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子孫避難逃到丹陽(今屬安徽)。朱卓的後裔由於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陜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魏晉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東、安徽等主要地區。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徒居南康(今屬江西),其後朱熹僑寓建陽(今屬福建)。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今江西吉安),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於南宋末年避亂徒居吉安府安福縣(今屬江西),後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竹絲湖立業,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壹世祖。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於元代徒居羅浮(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徐田,此後,子孫繁衍,分布於今廣西、廣東的許多地方。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從明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人遠徒東南亞及歐美壹些國家和地區。

堂號

  • 白鹿堂: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所以稱為"白鹿堂"。
  • 居敬堂:朱熹講學時主張“循序漸進、居敬持誌”八個字的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居敬持誌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還要育人;不但言教,還要身教,教師的壹言壹行都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所以叫"居敬堂"。
  • 折檻堂:漢代時有槐裏令朱雲。當時奸臣張禹,欺君害民,作惡多端。但因為皇帝信任他,誰也不敢惹他。朱雲卻上朝奏本,請殺張禹,這壹下觸怒了皇帝,立即叫劊子手拉朱雲到午朝門外去斬首。朱雲卻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劊子手來拉他去執刑,朱雲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道理還是講個不完。劊子手用力拉朱雲,朱雲就是不放門檻,結果把殿檻扮斷了,劊子手和朱雲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雲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釋放並獎勵了朱雲,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過後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皇帝意味深長地說:"別修了!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雲壹樣敢於向我提意見。"

歷史名人

  • 朱亥:戰國勇士,魏國人。是朱姓最早出人頭地的人物。據說他力大無窮,勇氣過人,曾經憑著40斤重的鐵錘,保存了情勢危急的趙國。
  • 朱士行:三國時第壹個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國僧人講經往往從他開始。
  • 朱敬則: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後遷鳳閣鸞臺平章事,執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壹人壹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 毛主席對敬則公的評價:——摘自劉昫等《舊唐書》卷九十《朱敬則傳》 [毛澤東讀書的筆記和談話] 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年七十五。 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毛澤東讀劉昫等《舊唐書》卷九十《朱敬則傳》的批語(見《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226頁)
  • 朱溫:後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稱帝,後為其子友珪所殺。
  • 朱熹:(1130-1200年)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年)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元末農民起義,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來統領了這支起義軍。1368年,率軍攻克大都(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號稱明太祖。其後共傳12代17帝,立國277年。
  • 朱棣: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實為中華文化的壹大貢獻。曾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余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
  •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學家。
  • 朱耷:即八大山人,本名朱由桵,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為明寧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壹,水墨寫意畫大師。
  • 朱柏廬:清初居鄉教授學生,治學用程、朱為本,提倡知行並進。其《治學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被後世視為中國傳統的啟蒙教育讀本,影響深遠。
  • 朱紅燈:(?—1899年),原名朱逢明,山東泗水縣柘溝鎮宋家人。義和團最初領導人,主張“扶清滅洋”。
  •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壹;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9~1976)。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朱”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