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嶽"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百家姓名/嶽移動到百家姓名/岳)
 
 
行 1: 行 1:
#REDIRECT [[百家姓名/岳]]
+
{{百家姓名/內容頂部}}
 +
 
 +
【姓氏】:嶽
 +
 
 +
【內容】:嶽源出於姬姓。帝堯時,炎帝神農氏有後人為四嶽諸侯,負責管理四方的部落,其子孫稱為嶽氏。嶽飛,南宋抗金名將,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他堅決反對與金軍議和,並率領“嶽家軍”多次打敗入侵南宋的金兵。使金兵聞風喪膽。後來被宋高宗、秦檜等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
 
 +
 
 +
  壹、姓氏源流
 +
 
 +
  嶽(Yuè 嶽)姓源出有二:
 +
 
 +
  1、出自姜姓,為帝顓頊之臣伯夷的後代,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所載,上古時,有壹種官事叫“四嶽”,是專管祭祀三山五嶽的官。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山是神靈,所以“四嶽”官是很重要的官事,嶽姓就是四嶽官的後代。相傳帝顓頊之臣伯夷,為首任太嶽,其四子掌四方諸侯,稱四嶽。後世子孫以官為氏,稱嶽姓。
 +
 
 +
  2、出自他族有嶽姓或他姓改姓而來:
 +
 
 +
  壹 元時畏兀兒(即維吾爾)人有嶽姓,嶽柱是也。
 +
 
 +
  二 清滿洲人有嶽姓,世居沈陽。
 +
 
 +
  ③ 景頗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漢姓均為嶽姓。
 +
 
 +
  四 今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朝鮮等民族均有嶽姓。
 +
 
 +
  得姓始祖:伯夷。姜姓,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的侄孫。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壹代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壹高峰,故稱之為太嶽。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嶽這壹官職,伯夷為第壹任太嶽。太嶽部落每遷壹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嶽(指以太嶽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四嶽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並拒堯帝美意,不肯接受禪讓,而讓位給舜。四嶽在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後四嶽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稱嶽姓。他們尊伯夷為嶽姓的得姓始祖。
 +
 
 +
  二、遷徒分布
 +
 
 +
  嶽姓源遠流長,初見於《姓苑》。惜宋代以前,史書鮮見嶽姓。據《郡望百家姓》等所載,這個源遠流長的家族,秦、漢以前,主要是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漢朝所置的壹個郡,位於今山東金鄉西北。換言之,目前遍布於全國每壹個角落的嶽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東,所以長久以來,他們始終相襲著山陽的堂名。金鄉地處魯南,與河南、江蘇、安徽相比鄰,魏晉南北朝時期,嶽姓除繼續繁衍於山陽壹帶,並最終昌盛為嶽姓山陽郡望外,亦播遷於上述諸省,並在今河南安陽壹帶形成了嶽姓鄴郡郡望。到兩宋之交,民族英雄嶽飛橫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時間漫長,沈寂時間亦漫長的嶽姓為之壹振,自此以後,嶽姓名人當仁不讓,紛紛在史籍之上描繪壯麗人生。隨著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原昌盛於北方之嶽姓開始取道安徽,跨過長江,進入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徒奔兩湖,或取道陜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其中,嶽飛後裔有落籍江蘇宜興者。元末,元兵大舉南侵,宋王室蒙塵,輾轉亡命,最後在廣東之孤島跳海。宋王室逃亡於何地,則蒙古鐵騎紛至踏來,南宋遺民畏之如虎,於是嶽姓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明初,山西嶽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陜西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嶽姓赴臺,或遷居東南亞。明末,張獻忠屠川、四川之嶽姓有避居雲貴高原壹帶者。不久的湖廣填四川,則兩湖之嶽姓有定居四川者。清代以後,嶽姓分布地更廣,並有河南、山東、河北壹帶的嶽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在新加坡的宗親團體名單中,沒有嶽氏公會或嶽氏總會的名字,由此看來,新加坡的嶽氏宗親不多。就以中國來說,嶽姓也不是大姓,但是嶽姓族人出了壹個千秋萬世共敬共仰的民族英雄嶽飛,使嶽姓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芒。如今,嶽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嶽姓約占全國漢族嶽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三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
 +
 
 +
  三、歷史名人
 +
 
 +
  嶽  飛:字鵬舉(1103-1142),相州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南宋抗金英雄。行伍出身,因作戰勇猛,歷任秉義郎、統制等職,平定李成、曹成等割據勢力後,擢都統制。紹興四年,大破金與偽齊兵,收復襄陽等六郡。五年,鎮壓楊麽起義。十年,率師北伐,連敗金兀術,獲郾城大捷,進軍朱仙鎮。因高宗和秦檜力主和議,被迫班師。十壹年,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嶽武穆集》。
 +
 
 +
  嶽  雲:嶽飛長子,抗金英雄。年十二即隨父征戰,數立奇功,下隨州,破鄧州,平襄漢,遷武翼郎。潁昌大戰時,身被創百余處,仍浴血奮戰,擊敗金兀術主力,升至左武大夫。後與其父同被冤殺。其弟依次為嶽雷、嶽霖、嶽震、嶽霆,後均為南宋將領。
 +
 
 +
  嶽  珂:嶽霖子,南宋學者、官吏。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為辯嶽飛之冤,作《金陀粹編》。另有《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木呈史》、《愧郯錄》、《玉楮集》等。
 +
 
 +
  嶽  浚:嶽飛九世孫,常州宜興(今屬江蘇省)人,元代名士。博學好義。任石門縣尉,未幾乞歸侍親。積書萬卷,名士多遊其門。
 +
 
 +
  嶽  正:順天府郭縣(今北京市通縣)人,明代大臣。書畫家、學者。正統年間會元,殿試時只名列二甲。歷編修、修撰,後以原官入內閣參預機務。不久被誣陷入獄。憲宗初復出仕,為興化知府。工書畫,尤善畫葡萄。有《深衣註疏》、《類博雜言》、《類博稿》。
 +
 
 +
  嶽  岱:江蘇蘇州人,明代名士。隱居不仕,中年後遍遊名山。善畫能書。曾作詠懷詩九十六篇,為時所稱。
 +
 
 +
  嶽元聲:浙江嘉興人,明代大臣。萬歷年間進士,最高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直言敢諫和不畏權臣魏忠賢而兩起兩落。後潛心講學,以“毋自欺”為主。著有《潛初子集》、《潛初雜集》、《聖學範圍圖》等。
 +
 
 +
  嶽虞巒:江蘇武進人,明末官吏。崇禎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明亡後出家。有《周易感義》、《春秋平義》等。
 +
 
 +
  嶽升龍:甘肅省臨桃人,晚年入籍四川成都,清代將領。參與平定吳三桂和關隴有功,授都督僉事,擢天津總兵。後從征噶爾丹,擢四川提督。
 +
 
 +
  嶽鐘琪:升龍子。清代名將。康熙末期,從征西藏,戰功卓著,升為四川提督;雍正初年,助年羹堯平定青海,兼甘肅提督、巡撫。年羹堯被奪職後,升任川陜總督。他雄鎮邊塞,壹心為國,又以寧遠大將軍之職深入不毛,平定了新疆噶爾丹策零的叛亂。因功高權重,被人誣陷入獄。乾隆二年獲釋,又從傅恒平定康藏之亂。因功高權重,被人誣陷入獄。乾隆二年獲釋,又從傅恒平定康藏之亂。他是清代唯壹壹位拜為大將軍統轄滿洲士卒的漢臣。乾隆稱其為:“三朝武臣巨擘”。
 +
 
 +
  四、郡望堂號
 +
 
 +
  1、郡望
 +
 
 +
  據《百家姓辭典》說,嶽姓以官為氏,望出山陽、鄴郡。
 +
 
 +
  山陽郡:壹漢置郡,晉改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金鄉西北四十裏)。二今江蘇省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③今河南省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
 
 +
  鄴  郡: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鄴(今河北省臨漳西南)。東魏都鄴,以相州為司州。北周再為相州。北周末,楊堅毀鄴城,遷州治於安陽,本在今安陽南,隋移今安陽市。自此安陽亦有鄴城之稱。唐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陽,轄今河北、河南、山東間地。金為彰德府。
 +
 
 +
  2、堂號
 +
 
 +
  山陽堂:嶽姓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諸侯,可見他們出身顯赫,源遠流長。秦漢以後,嶽姓族人主要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山東省金鄉縣的西北,換言之,嶽姓人家的老家都是山東,隨著歷史的變遷,2000多年來,嶽姓族人陸續移居各地。不過,他們始終沿用“山陽”的堂名。
 +
 
 +
  馮翊堂:嶽姓系出神農後裔,神農生姜水,即以姜為姓,稱帝名用火德王,故號炎帝,都城遷曲埠,傳七世生節莖,不在帝位。節莖又傳七世生垂。垂於堯時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為秩宗,昨“四嶽”。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為呂侯,侯河南汲郡伯。呂侯功高如山嶽,旨為“太嶽”官,其後裔長子襲父封,逐以國為呂氏;仲子宮“太嶽”,賜“馮翊”後即以官命嶽姓,此得嶽姓“馮翊堂”之來由也。
 +
 
 +
  此外,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蘭雪堂”、“賜葛堂”、“純孝堂”、“精忠堂”、“報本堂”等。
 +
 
 +
  五、宗族特征
 +
 
 +
  1、嶽姓多忠義之士。嶽母刺字精忠報國,嶽飛以壹腔熱血忠實履行,為後世之楷模,嶽姓子孫以此為範。
 +
 
 +
  2、明清兩代嶽姓進士及第者共四十名,除滿蒙之八旗四名外,晉、陜、豫、魯、冀共二十名,其中山東為最多,達七名。可見嶽姓在北方分布很廣。
 +
{{百家姓名/內容底部}}

於 2016年8月12日 (五) 08:00 的最新修訂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嶽

【內容】:嶽源出於姬姓。帝堯時,炎帝神農氏有後人為四嶽諸侯,負責管理四方的部落,其子孫稱為嶽氏。嶽飛,南宋抗金名將,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他堅決反對與金軍議和,並率領“嶽家軍”多次打敗入侵南宋的金兵。使金兵聞風喪膽。後來被宋高宗、秦檜等投降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壹、姓氏源流

  嶽(Yuè 嶽)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為帝顓頊之臣伯夷的後代,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記》、《姓苑》等所載,上古時,有壹種官事叫“四嶽”,是專管祭祀三山五嶽的官。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山是神靈,所以“四嶽”官是很重要的官事,嶽姓就是四嶽官的後代。相傳帝顓頊之臣伯夷,為首任太嶽,其四子掌四方諸侯,稱四嶽。後世子孫以官為氏,稱嶽姓。

  2、出自他族有嶽姓或他姓改姓而來:

  壹 元時畏兀兒(即維吾爾)人有嶽姓,嶽柱是也。

  二 清滿洲人有嶽姓,世居沈陽。

  ③ 景頗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漢姓均為嶽姓。

  四 今滿、蒙古、土家、臺灣土著、朝鮮等民族均有嶽姓。

  得姓始祖:伯夷。姜姓,炎帝神農氏之裔共工的侄孫。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壹代太嶽。太嶽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壹高峰,故稱之為太嶽。後因祭祀天神的緣故,產生了太嶽這壹官職,伯夷為第壹任太嶽。太嶽部落每遷壹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嶽(指以太嶽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四嶽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並拒堯帝美意,不肯接受禪讓,而讓位給舜。四嶽在禪讓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後四嶽子孫以祖先官職命姓,稱嶽姓。他們尊伯夷為嶽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徒分布

  嶽姓源遠流長,初見於《姓苑》。惜宋代以前,史書鮮見嶽姓。據《郡望百家姓》等所載,這個源遠流長的家族,秦、漢以前,主要是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漢朝所置的壹個郡,位於今山東金鄉西北。換言之,目前遍布於全國每壹個角落的嶽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東,所以長久以來,他們始終相襲著山陽的堂名。金鄉地處魯南,與河南、江蘇、安徽相比鄰,魏晉南北朝時期,嶽姓除繼續繁衍於山陽壹帶,並最終昌盛為嶽姓山陽郡望外,亦播遷於上述諸省,並在今河南安陽壹帶形成了嶽姓鄴郡郡望。到兩宋之交,民族英雄嶽飛橫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時間漫長,沈寂時間亦漫長的嶽姓為之壹振,自此以後,嶽姓名人當仁不讓,紛紛在史籍之上描繪壯麗人生。隨著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原昌盛於北方之嶽姓開始取道安徽,跨過長江,進入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徒奔兩湖,或取道陜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其中,嶽飛後裔有落籍江蘇宜興者。元末,元兵大舉南侵,宋王室蒙塵,輾轉亡命,最後在廣東之孤島跳海。宋王室逃亡於何地,則蒙古鐵騎紛至踏來,南宋遺民畏之如虎,於是嶽姓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明初,山西嶽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陜西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嶽姓赴臺,或遷居東南亞。明末,張獻忠屠川、四川之嶽姓有避居雲貴高原壹帶者。不久的湖廣填四川,則兩湖之嶽姓有定居四川者。清代以後,嶽姓分布地更廣,並有河南、山東、河北壹帶的嶽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在新加坡的宗親團體名單中,沒有嶽氏公會或嶽氏總會的名字,由此看來,新加坡的嶽氏宗親不多。就以中國來說,嶽姓也不是大姓,但是嶽姓族人出了壹個千秋萬世共敬共仰的民族英雄嶽飛,使嶽姓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芒。如今,嶽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二省嶽姓約占全國漢族嶽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三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

  三、歷史名人

  嶽 飛:字鵬舉(1103-1142),相州湯陰(今屬河南省)人,南宋抗金英雄。行伍出身,因作戰勇猛,歷任秉義郎、統制等職,平定李成、曹成等割據勢力後,擢都統制。紹興四年,大破金與偽齊兵,收復襄陽等六郡。五年,鎮壓楊麽起義。十年,率師北伐,連敗金兀術,獲郾城大捷,進軍朱仙鎮。因高宗和秦檜力主和議,被迫班師。十壹年,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害。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有《嶽武穆集》。

  嶽 雲:嶽飛長子,抗金英雄。年十二即隨父征戰,數立奇功,下隨州,破鄧州,平襄漢,遷武翼郎。潁昌大戰時,身被創百余處,仍浴血奮戰,擊敗金兀術主力,升至左武大夫。後與其父同被冤殺。其弟依次為嶽雷、嶽霖、嶽震、嶽霆,後均為南宋將領。

  嶽 珂:嶽霖子,南宋學者、官吏。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為辯嶽飛之冤,作《金陀粹編》。另有《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木呈史》、《愧郯錄》、《玉楮集》等。

  嶽 浚:嶽飛九世孫,常州宜興(今屬江蘇省)人,元代名士。博學好義。任石門縣尉,未幾乞歸侍親。積書萬卷,名士多遊其門。

  嶽 正:順天府郭縣(今北京市通縣)人,明代大臣。書畫家、學者。正統年間會元,殿試時只名列二甲。歷編修、修撰,後以原官入內閣參預機務。不久被誣陷入獄。憲宗初復出仕,為興化知府。工書畫,尤善畫葡萄。有《深衣註疏》、《類博雜言》、《類博稿》。

  嶽 岱:江蘇蘇州人,明代名士。隱居不仕,中年後遍遊名山。善畫能書。曾作詠懷詩九十六篇,為時所稱。

  嶽元聲:浙江嘉興人,明代大臣。萬歷年間進士,最高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因直言敢諫和不畏權臣魏忠賢而兩起兩落。後潛心講學,以“毋自欺”為主。著有《潛初子集》、《潛初雜集》、《聖學範圍圖》等。

  嶽虞巒:江蘇武進人,明末官吏。崇禎進士,官至江西按察使。明亡後出家。有《周易感義》、《春秋平義》等。

  嶽升龍:甘肅省臨桃人,晚年入籍四川成都,清代將領。參與平定吳三桂和關隴有功,授都督僉事,擢天津總兵。後從征噶爾丹,擢四川提督。

  嶽鐘琪:升龍子。清代名將。康熙末期,從征西藏,戰功卓著,升為四川提督;雍正初年,助年羹堯平定青海,兼甘肅提督、巡撫。年羹堯被奪職後,升任川陜總督。他雄鎮邊塞,壹心為國,又以寧遠大將軍之職深入不毛,平定了新疆噶爾丹策零的叛亂。因功高權重,被人誣陷入獄。乾隆二年獲釋,又從傅恒平定康藏之亂。因功高權重,被人誣陷入獄。乾隆二年獲釋,又從傅恒平定康藏之亂。他是清代唯壹壹位拜為大將軍統轄滿洲士卒的漢臣。乾隆稱其為:“三朝武臣巨擘”。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百家姓辭典》說,嶽姓以官為氏,望出山陽、鄴郡。

  山陽郡:壹漢置郡,晉改為高平國,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金鄉西北四十裏)。二今江蘇省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③今河南省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鄴 郡: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鄴(今河北省臨漳西南)。東魏都鄴,以相州為司州。北周再為相州。北周末,楊堅毀鄴城,遷州治於安陽,本在今安陽南,隋移今安陽市。自此安陽亦有鄴城之稱。唐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陽,轄今河北、河南、山東間地。金為彰德府。

  2、堂號

  山陽堂:嶽姓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諸侯,可見他們出身顯赫,源遠流長。秦漢以後,嶽姓族人主要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山東省金鄉縣的西北,換言之,嶽姓人家的老家都是山東,隨著歷史的變遷,2000多年來,嶽姓族人陸續移居各地。不過,他們始終沿用“山陽”的堂名。

  馮翊堂:嶽姓系出神農後裔,神農生姜水,即以姜為姓,稱帝名用火德王,故號炎帝,都城遷曲埠,傳七世生節莖,不在帝位。節莖又傳七世生垂。垂於堯時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為秩宗,昨“四嶽”。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為呂侯,侯河南汲郡伯。呂侯功高如山嶽,旨為“太嶽”官,其後裔長子襲父封,逐以國為呂氏;仲子宮“太嶽”,賜“馮翊”後即以官命嶽姓,此得嶽姓“馮翊堂”之來由也。

  此外,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蘭雪堂”、“賜葛堂”、“純孝堂”、“精忠堂”、“報本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嶽姓多忠義之士。嶽母刺字精忠報國,嶽飛以壹腔熱血忠實履行,為後世之楷模,嶽姓子孫以此為範。

  2、明清兩代嶽姓進士及第者共四十名,除滿蒙之八旗四名外,晉、陜、豫、魯、冀共二十名,其中山東為最多,達七名。可見嶽姓在北方分布很廣。

關于“百家姓名/嶽”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