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禮記》壹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爲《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爲經典,到唐代被列爲“九經”之壹,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爲士人必讀之書。

  《禮記》是中國古代壹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 它主要是對禮制﹑禮意的記載和論述。其中涉及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俗﹑道德規範﹑文物制度等情況﹐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思想。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禮記》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禮》,終于《喪服四制》,但因《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內容過長,所以大多版本將其分爲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說。

《禮記》按照所述內容可分爲四類:

⑴記禮節條文,補他書所不備,如《曲禮》、《檀弓》、《玉藻》、《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奔喪》、《投壺》等。

⑵闡述周禮的意義,如《曾子問》、《禮運》、《禮器》、《郊特牲》、《內則》、《學記》、《樂記》、《祭法》、《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缁衣》、《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儒行》、《大學》、《喪服四制》等。

⑶解釋《儀禮》之專篇,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等。

⑷專記某項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各篇內容介紹

(1)《曲禮》上、下篇所載大多是周禮的壹些微文小節,如言語、飲食、灑掃、應對、進退之法等,包括吉、凶、賓、軍、嘉五禮的相關內容。

(2)《檀弓》上、下篇大多數是討論喪禮的文字,基本是就事論事,互不關聯,顯得結構零散,其中壹些章節,義理、文采俱佳。

(3)《王制》記載古代王者治理天下之制,包括封國、爵祿、職官、祭祀、喪葬、巡狩、刑法、養老、選拔官吏、學校教育等方面的制度。

(4)《月令》按壹年十二月,逐月記載每月的天象特征和天子所宜居處、車馬、衣服、飲食及所當實行的政令等;《曾子問》記曾子與孔子之間有關喪禮及行吉禮時遭喪變故應如何處理的問答之辭。

(5)《曾子問》以孔子與曾子答問的方式,對喪制和喪服方面,作比較深入的特殊問題的討論,以補儀禮之不備。

(6)《文王世子》講述太子的教育問題及有關教育制度、人才選拔的辦法等。

(7)《禮運》借孔子之口論述禮的發展演變和運用。

(8)《禮器》論述了制禮、行禮的原則和各種表現形式,並說行禮要與所用器物相稱。

(9)《郊特牲》是壹篇雜記諸禮和闡發禮義的文字,涉及較多的是祭祀禮。

(10)《內則》記述家庭內的禮則,如侍奉父母、孝敬公婆,兼及飲食制度等。

(11)《玉藻》記天子和諸侯的衣服、飲食、居處及其後、夫人、命婦的服制等。

(12)《明堂位》記述周公于明堂朝諸侯之位、周公的功勳及魯國因周公可用虞夏殷周四代禮樂服器和職官等,多爲魯人自誇之語。

(13)《喪服小記》雜記喪服制度,偶及宗法制度和廟祭制度。

(14)《大傳》雜記宗法制度,兼及祭法和服制。

(15)《少儀》類似《曲禮》,記瑣碎細小的禮儀,如相見、賓主交接、灑掃、事君、侍食、問蔔、禦車等。

(16)《學記》較爲系統地闡述了教育的目的、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教學制度、教師的地位和作用等,篇中強調尊師重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觸類旁通、師德師風、擇師之道等。

(17)《樂記》是儒家關于樂論的經典性著作,論述了樂的産生和樂與禮、社會、人的關系以及樂對人類社會的作用等。

(18)《雜記》上、下篇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可補《儀禮·喪服》、《士喪禮》之未備。

(19)《喪大記》是壹篇雜記國君、大夫、士喪禮的文字。

(20)《祭法》記述祭祀的方法、對象、場所、原則及有關的祭祀制度、立社制度等。

(21)《祭義》記述怎樣通過祭祀來體現孝道和遵守悌道以敬順長上等。

(22)《祭統》從多方面來論述祭祀的意義,並記載了祭祀前應齋戒以及鍾鼎銘文的性質、內容和意義等。

(23)《經解》記述經書、天子之德、霸王之器和隆禮的重要意義。

(24)《哀公問》全篇皆魯哀公與孔子問答之辭,內容主要爲問禮、問政等。

(25)《仲尼燕居》是孔子與其三個學生談論禮的問答之辭,以闡明禮的內容、本質、作用和行禮的重要意義。

(26)《孔子閑居》是子夏和孔子討論王者之德的問答之辭,闡述怎樣的人才是老百姓的父母以及其必須具備的品德。

(27)《坊記》是記述子思有關怎樣防範人們違德失禮、不忠不孝、犯上亂倫、貪利忘義的言論。

(28)《中庸》主要闡述中庸之道。

(29)《表記》記述君子行事的根本、仁與義的相互關系、仁和義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待人之道等。

(30)《缁衣》圍繞君臣之德、君臣之道和君臣關系來談論治國之道。

(31)《奔喪》記身在異國他鄉而回家奔喪之禮。

(32)《問喪》記有關父母始死人殓、送葬、虞祭等禮和殓、袒、拄杖的意義等。

(33)《服問》記喪禮服制的有關問題。

(34)《間傳》記服喪者內心在外貌、語言、衣服上的表現及有關喪服之禮。

(35)《三年問》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記述了爲父母服喪三年的原因。

(36)《深衣》記深衣的制度、意義和用途。

(37)《投壺》專記投壺禮,記述主人與賓客宴飲之間:講論才藝的投壺禮制。

(38)《儒行》是孔子論述儒者德行的言論,由各種不同角度,說明儒者所特有的道德行爲,藉以顯示真正的儒者不同于凡俗的可貴之處。

(39)《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人生哲學的論文,該文先提出學習的目的在“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接著認爲只有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後面文字均論述此主題。

(40)《冠義》解釋《儀禮·士冠禮》,進而說明冠禮所以成人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1)《昏義》解釋《儀禮·士昏禮》,進而說明婚禮能使家族長久興盛團結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2)《鄉飲酒義》解釋鄉飲酒禮的意義,進而說明鄉飲酒禮促使體認尊卑長幼、慕賢尚齒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3)《射義》解釋射禮的意義,進而說明射可以觀德,故由射取士的作用,及其影響社會政教的重要性。

(44)《燕義》解釋《儀禮·燕禮》中某些儀節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燕禮促使君臣壹體,人和政通,及以威儀等差示民有常的教育作用。

(45)《聘義》解釋《儀禮·聘禮》中某些儀節的設置原意,進而說明聘禮所以使諸侯之間交相聘問、輕財重禮的作用。

(46)《喪服四制》記述古代喪服制度所據以制定的四項原則,即恩(親情)、理(義理)、節(節制)、權(權變),並將其同仁、義、禮、智四種德行結合起來論述。

禮記目錄

  1. 曲禮上
  2. 曲禮下
  3. 檀弓上
  4. 檀弓下
  5. 王制
  6. 月令
  7. 曾子問
  8. 文王世子
  9. 禮運
  10. 禮器
  11. 效特牲
  12. 內則
  13. 玉藻
  14. 明堂位
  15. 喪服小記
  16. 大傳
  17. 少儀
  18. 學記
  19. 樂記
  20. 雜記上
  21. 雜記下
  22. 喪大記
  23. 祭法
  24. 祭義
  25. 祭統
  26. 經解
  27. 哀公問
  28. 仲尼燕居
  29. 孔子閑居
  30. 坊記
  31. 中庸
  32. 表記
  33. 缁衣
  34. 奔喪
  35. 問喪
  36. 服問
  37. 間傳
  38. 三年問
  39. 深衣
  40. 投壺
  41. 儒行
  42. 大學
  43. 冠義
  44. 昏義
  45. 鄉飲酒義
  46. 射義
  47. 燕義
  48. 聘義
  49. 喪服四制

關于“禮記”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