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汪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簡要介紹

【姓氏】:汪

【內容】:汪源出於漆姓。上古時代有個汪芒國,國君是漆姓,在今浙江省的封山和禺山壹帶,後又遷往湖州壹帶,汪芒國人以身材高大著稱。當年大禹在會稽山召集天下諸侯,汪芒國國君防風氏因遲到而被大禹所殺。汪芒國人後來稱汪芒氏,以後簡稱汪氏。汪大淵,元朝航海家,江西南昌人。他20歲時就跟隨商船航行,前後兩次下東、西洋,最遠到達過東非的坦桑尼亞。著有《島夷誌略》壹卷.

  壹、汪氏家族起源於平陽(春秋時的平陽故城,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城西三十裏),繁衍於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汪姓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河南魯山的古魯國,封與其子周公旦之長子伯禽,是為魯國。周武王滅商後,委派魯伯禽東征商的盟國徐、奄17國,討平後,命伯禽長駐奄地,即今山東曲阜,魯國由河南魯山移封山東,成為春秋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傳及魯國第21位國君魯成公黑肱(公元前574年)生庶子取名滿。因姬滿有功於魯,為上大夫,受封為潁川侯,食采於“汪”地(在當時魯國的平陽),人稱汪侯。其後代以采邑地為氏而得姓,穎川侯姬滿為汪氏得姓始祖,即壹世祖。「汪侯生子挺,挺為周司諫,生子誦、芒,誦為司馬,生子金鉞、銓、踦(锜),皆有令名」。最早見於史書的汪姓人物汪踦(即第四世)。

  二、 遷徒分布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琦,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壹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湖北,陜西等地也有不少的汪姓居住.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三、 郡望堂號

  【堂號】汪氏的堂號主要有:"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公。 "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郡望】平陽郡。周朝的平陽城址,“春秋時屬邾地,後為魯平陽邑”。戰國時為齊南陽邑。漢設平陽縣,均屬兗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撤平陽縣,並入鄒縣。宋元時稱平陽鎮,明清時置平陽社。現在是山東鄒城市平陽寺鎮。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後來移到了歙縣。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於今天的福建全省。後來改為閩州。唐代景雲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四、歷史名人

  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遊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遊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壹;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幹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制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 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遊;著名詩人汪國真,網絡詩人汪艾若(愛若幹)。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導成壹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壹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而汪精衛也成為漢奸賣國賊的現代同義語。據說其後代就是當代的上海國師汪某人。

  註1:公元前484年,這壹年是汪氏壹世祖出生後的第90年,其第四世的小孫子踦十幾歲,而這壹年孔子67歲(公元前551-479年)。

  註2:汪氏並非來自於防風氏。請各位汪氏本家到《汪氏宗親網》上查看相關資料,我們共同探討。

關于“百家姓名/汪”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