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全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簡要介紹

【姓氏】:全

【內容】:全,周朝時,管理貨幣的管署叫泉府,有的人家世代擔任掌管泉府的官,因而其子孫稱為泉氏。後來有人把泉字改寫成全字,稱為全氏。全祖望,清朝史學家、文學家,浙江鄞縣人。他曾在蕺山、端溪兩個書院講學,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他所撰寫的《鮚琦亭集》等書,廣搜明末清初諸名士碑傳,極富史料價值.

  全姓源流 全姓是壹個較為復雜的姓氏,關於其起源問題壹直有較多的說法。其中壹種被大多數全姓人認可的說法是,全姓的來源最早與周朝的官名有關。據壹些全姓譜牒記載,在周朝時有壹種掌管貨幣流通和集市貿易的官吏,被稱為泉,屬〈周禮、地官〉系統。泉,也就是錢幣。後來,擔任這種官職的人便以官名為姓氏,姓泉。再後來,由於泉字與全字讀音近似,壹些姓泉人又以全為姓氏,從而有了全姓。 由此看來,全姓是壹個由職官而來的姓氏,血統大概與周朝的王室成員有關。由於這種說法在古今全姓人中頗為流行,因此也是全姓人的主要來源。除此而外,與全姓起源有關的還有其他壹些說法。其中如相傳全姓起源於古國名或地名,這壹古國名或地名大約在今安徽全椒壹帶,當地早在漢代時就被稱為全椒縣。又如另外壹些說法,全姓是殷王高宗的後代,或是由漢代的王姓改姓而來。他們認為,在西漢末年,與漢元帝王皇後同族的人因不滿王莽專政和篡國,恥於與他同姓,於是便改姓為全。因為全字的含義,在寫法上包括“王”和“人”兩部分,雖改姓為全,仍不忘自己原是姓王的人。

另外還有壹種說法,在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國君王建把壹位名為全宗朗的人改名為王宗朗,應是全姓改為王姓的直接例證。至於關於全姓起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或者當代壹些少數民族中有全姓,則是更難以考辯了。 無論全姓在起源問題上多麽眾說紛紜,多都不影響它成為當代中華大姓之壹。歷史上,全姓以京兆(今陜西西安)為郡望,並出現不少著名人物。其中主要有東漢尚書丞全柔、三國吳大將軍全棕、晉名士全子棲、隋名醫全元起、五代文洲刺史全師雄、元學者全謙孫、明大學士全思誠、清學者全祖望等。至於其分布,除具有與其他姓氏壹樣廣泛的特點外,當代全姓又以湖南、河南、浙江三省最為集中。據有關專家研究,三省全姓人口約占全國全姓總人口的3/4。 全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泉,古時候是壹種錢幣。周朝時候,設有壹種官職叫做泉俯官,專門管理錢幣,而泉府也就是專門管理貨幣的機構。泉府官的後代有的以泉作為姓氏,後來演變成全,成為今天全姓的起源。元代是有少數民族的首領叫作萬全。後來這支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漸漸接受漢文化。而萬全的後代亦改姓氏為全,這是歷史上全姓的有壹個來源。

  壹、 姓氏源流 全姓來源有三:

  1、 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據《鮚琦亭集·全氏世譜》載,全姓出自泉姓,西周時有泉府之官。按周禮屬於地官,掌管貨幣交流和集市貿易。古稱錢幣為泉,全府官的後人以職官為姓,遂為泉姓。因泉與全同音,故有的改泉為全,稱全氏。

  2、 出自地名。古有全地(今地不詳),住在那裏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稱全氏。

  3、 清代愛新覺羅氏癥親王之後有改姓全者。

  二、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郡:首都長安直轄區,在今陜西省西安至華縣壹帶

  【堂號】 "綏南堂"、"錢侯堂":三國時全棕,父親給他幾千斛米到集市上去賣,他全部救濟了窮人。全棕後來做了奮威校尉,領東海太守,加綏南將軍,封錢塘侯,官終大司馬左軍師。

  三、 歷史名人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他與其弟全晉孫壹起在陳塤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之學。全謙孫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義田贍宗人,時人皆謂之"義田六老"。

  全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之學,不願入仕。永樂初年,明成祖征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不願就職。他稱他的書房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親重病數月,他衣不解帶,日夜服侍。後來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復明。

  全祖望:清代學者,字紹衣,鄞人,雍正舉人,乾隆年間舉鴻博。他為人有風節,治學嚴謹,涉獵廣泛,著有《校水經註》、《句余土音》、《鮚琦亭集》等。

  全良範:明沂洲人。字心矩。萬歷中鄉試第壹。登進士第。累進河南按察副使。兼管河道。時汴口水患數年。蒞任三月。遂著治績。建平成店四十裏。以憂旋裏。值教匪之變。捐資守城。沂人鹹德之。尊為中恪先生。

關于“百家姓名/全”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