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亓官
出自 Tw.18dao.net
< 百家姓名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趙 | 錢 | 孫 | 李 |
周 | 吳 | 鄭 | 王 |
馮 | 陳 | 褚 | 衛 |
蔣 | 沈 | 韓 | 楊 |
朱 | 秦 | 尤 | 許 |
何 | 呂 | 施 | 張 |
亓官 |
|
姓氏淵源
- 單壹淵源:出自春秋時笄官之後代,以官名為氏。
笄官,亦稱丌官、亓官。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名稱,專門掌管笄禮的官。在古代,笄禮是當人年齡至十五歲時,在頭發上插“笄”的儀式,作為由少年正式傳為成年人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設有這個官職。丌官復姓就是這種官的後代為記念先人而產生的,稱丌官氏。孔子在十九歲結婚時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後人。
後來,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後的改姓運動中,“丌官氏”被省文簡化,改成了“亓氏”。
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笄官這個官職,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壹人。丌官復姓,後來在明初都演化成單姓亓。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壹樣,姓源相同。他們的共同始祖是丌官壹職。
遷徒分布
關於丌官氏,據史籍《孔子家語·本姓解》說:“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丌官氏。”又《魯先賢傳》雲:“孔子妻丌官氏。”
在史籍《元和姓纂》中亦有丌官氏。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丌與笄同,掌笄官之後。”笄即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發或弁冕。
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
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代禮制中有掌管“笄”的笄官職,亦為世襲,後裔則官為氏,姓“丌官”。
姓氏學者研究“丌”之字義與“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為壹種禮儀,所謂“女十五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先秦時期到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而丌官氏,便是當時掌笄官的子孫。
據史籍《郡望百家姓》記載,亓官氏望出隴西郡(今甘肅臨桃)、天水郡(今甘肅天水)。今山東多這個姓氏。
郡望堂號
郡望
- 隴西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桃),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桃河中遊、武山以西的渭河上遊、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桃縣、鞏昌縣、秦州市壹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桃河中遊、武山西部的渭河上遊、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遊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壹帶。
-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壹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壹帶地區。
堂號
- 隴西堂:以望立堂。
- 天水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 丌官氏:(公元前?~前485年待考),女,宋國人,孔子的妻子。
- 亓官賓:據《亓氏族譜》記載,亓官賓為元朝人,後改姓亓。
- 亓官俊:亓官俊,字子儀,山東萊蕪人,筆者同窗。1941年投筆從戎,不知所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