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蘇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源流

姓氏:

數據:
  • 拼音:Sū
  • 百家姓排序:42
  • 人口比例:0.47%
  • 人數排名:41


蘇(Sū蘇)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己姓,為周代昆吾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和《蘇旬族譜》等所載,顓頊帝裔孫吳回為帝嚳火正,生子陸終,陸終生樊為昆吾,至周武王,其後裔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建立蘇國。後遷都於溫(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蘇氏。
  2. 出自古代少數民族中有蘇氏。據《漢書》所載,遼東烏桓在漢武帝時附漢,他們分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地,其中有改漢姓蘇的。
  3. 出自古代少數民族有蘇氏或改姓蘇:
    • 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改鮮卑族代北復姓跋略氏單姓蘇。
    • 清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改蘇姓,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
    • 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蔔氏,漢姓為蘇。
    • 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
    • 彜族阿蘇氏,漢姓為蘇……其他少數民族亦有。

得姓始祖

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顓頊之裔陸終長子。其父陸終娶鬼方氏之女為妻,壹胎生下六子,其後均有封國,樊初封於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許昌,後遷至今河南省濮陽),後又封於蘇(壹說其子封於蘇),夏桀時被商湯所滅。周初,其裔忿生因功被封於蘇國,後忿生遷都於溫(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初,蘇國為狄所滅,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蘇姓,並尊昆吾為其始祖。

遷徒分布

蘇姓發祥於河南溫縣,後西周被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史稱東周,蘇姓為官者隨之遷徒洛陽,並在當地形成望族。

  • 春秋時蘇從入楚仕莊王,而有蘇姓定居於兩湖壹帶。
  • 漢武帝時,因蘇建討伐匈奴有功,被封為平陵(治所在今陜西省鹹陽市西北)侯,此後不久,此支蘇姓又派生出扶風蘇姓、武功蘇姓、藍田蘇姓。漢末群雄割據,有蘇姓壹支由河內遷四川眉山,在此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北方連年戰亂,烽火連天,蘇姓也隨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江南各地。蘇建十二世孫蘇則為曹魏東平(今屬山東省)相,而居山東。
  • 隋朝時蘇則三子蘇遁之八世孫蘇威因忠諫而為隋煬帝除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為光州固始蘇姓。唐初,陳元光入閩開基漳州,已有蘇姓人入閩,到唐末時,蘇威五世孫蘇益隨王潮、王審知入閩,死後贈上將軍、武安侯,葬於同安縣,是為蘆山堂同安蘇姓始祖。蘇威長子蘇光誼的子孫分布在福建德化、永春壹帶,次子蘇光謂的子孫分布於莆田壹帶,三子蘇光誨的子孫仍居同安,而早期遷至湖南新化、安化壹帶的蘇姓被稱為梅山蠻,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兩廣、雲南壹帶,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蘆山堂的蘇姓因仕宦在南宋時散居江南各地,並有壹支由閩入粵。
  • 蘇姓入臺始於宋、明時蘇姓入臺,其因有二:壹隨鄭成功收復臺灣,二是逃荒謀生。此期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居於福建沿海的蘇姓則有飄洋過海,僑居海外者。
  • 滿清時,蘇姓人已廣布全國。
  • 如今,蘇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省為多,廣東省的蘇姓人口占到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郡望堂號

郡望

  • 武功郡:戰國時秦孝公置武功縣,所在今陜西省眉縣東四十裏、渭河北岸。
  • 扶風郡:漢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壹。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裏。
  • 藍田縣: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藍田縣,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盛產美玉而得名。治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
  •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壹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遊及黃河以北原陽縣。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 河內郡:春秋時期初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武陟西南)。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
  • 洛陽郡:東魏置洛陽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漢水北岸。

堂號

  • 蘆山堂:北宋的時候,蘇蘆山發明了世界上第壹臺天文鐘水運氣象臺,集觀測天體、演示圖象與自動報時於體,比歐洲人發明的時鐘表早了600年,被譽為中國時鐘的祖師。蘇姓以“蘆山”為堂號。
  • 蘇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忠孝堂”、“武功堂”、“扶風堂”、“藍田堂”、“洛陽堂”、“白玉堂”、“路陽堂”、“嵋山堂”等堂號。

歷史名人

  •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壹寸有余(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旬的長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右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右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右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 蘇旬:字明允,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右集》。
  • 蘇旬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據說27歲才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右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壹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右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右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後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 蘇轍(1039年-1112年)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 位成都市西南)人,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策論見長,在北宋也自成壹家,但比不上蘇軾的才華橫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淡泊,有壹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著有《欒城集》。與其父蘇旬、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右年間參加過治河爭論,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對者。
  • 蘇秦 (?342—前284),字季子,東周洛陽軒裏人據(今洛陽東郊太平莊壹帶),戰國時期的韓國人,是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可謂“壹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家,素有大誌,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
  • 蘇代:戰國時縱橫家
  • 蘇武 (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陜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早年以父蔭為郎,稍遷中廄監。天漢元年(前100)拜中郎將。

參考資料

關于“百家姓名/蘇”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