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李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姓氏:

數據:
  • 拼音:lǐ
  • 百家姓排序:5
  • 人口比例:7.19%
  • 人數排名:4

李姓來源

  1. 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臯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壹種說法是:商紂時,臯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壹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 改自林姓,在福建閩南壹帶有壹望族李林氏,眾十萬,為明代時福建泉州晉江的壹支林姓人為了避禍的緣故改姓為李,有載“清源林李宗譜”。與林氏同奉文財神比幹為始祖.

遷徒分布

  •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壹直居住在豫東。
  • 西漢時,李氏有壹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徒居西南,分布於川、滇壹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彜、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 壹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
    •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 李氏遷徒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李氏堂號

   

  •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壹。”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於隴西李氏。
  • 趙郡堂:以望立堂。
  • 中山堂:以望立堂。
  • 龍門堂:以望立堂。

李氏郡望

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陽李氏、雞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麗李氏、範陽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東原李氏

  •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桃縣壹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 趙郡:邯鄲壹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壹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壹帶。
  •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壹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壹帶。
  •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 範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範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壹帶。
  •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壹帶。
  •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壹帶。

李氏家乘譜牒

  •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 上海:李氏家乘壹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壹卷。
  •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壹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
  • 河南:汝州李氏祖譜壹冊(汝州李氏應該屬於郡望中的“南陽郡”)
  • 福建:的清源林李宗譜


李氏字輩

  •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 河南南陽李氏派語:興廣文明雲,石川人壹家,萬代開中華。
  •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恒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誌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壹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 湖南元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誌,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 龍船港李氏派語: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鐘有慶,端顯永炳文。
  •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臺,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享敘傳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 京江李氏派語: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 井崗李氏派語: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誌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傳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壹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 巖田李氏字輩: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贊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鳳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 贛榆白石頭李氏字輩:相為至寶,新作良田,忠厚傳家遠。
  • 四川南充南部李氏字輩:朝元先庭維仕林,文昌定國勝聰明
  • 四川廣元蒼溪李氏字輩:洪白斯林 春士中青 三元開太 定顯之雲 光華國啟 永世昌明.
  • 永年李氏字輩:球璧延前代,簪纓發後昆,克家常德建,經國遠謀存。壹本親惟篤,同寅誼尚敦,門威知允茂,不負隴人孫。
  • 霍邱花園李氏字輩:字田臨三章,學為繼世長,新家傳道德,治國定安邦。
  • 四川資陽李氏字輩:應文春先,單廷世雲,如恒其德,光宗必成。
  • 河北勝芳李氏字輩:文耀裕光兆,嘉世守中和。
  • 山東陽谷李氏字輩:長繼孝連守(友),廣遠慶吉昌,保秀功旭德,英培瑞宇春。

李氏名人

  •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壹陰壹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壹"的系統論。
  •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壹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余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 李陵:讓歷史無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漢朝隴西成紀人。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在孤軍深入,打了勝仗,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暫降匈奴的。但他畢竟是背漢降敵,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孫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過。以後又百計勸降蘇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諒了。

參考網站

關于“百家姓名/李”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