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名/晁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朗朗上口百家姓歌谣

>> 点击查看完整《百家姓歌谣》

簡要介紹

【姓氏】:晁 (“晁”字的注音、發音、筆順、解釋、例句等內容。)

【內容】: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幹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晃錯,西漢景帝時禦史大夫,政論家,穎川(今河南禹縣)人。漢景帝時,他積極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建議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著有政論《論貴粟疏》、《守邊勸農疏》等。晁補之,北宋文學家,巨野(今矚山東)人。他10多歲時就因文才出眾即受蘇軾贊賞,為“蘇門四學士”之壹。散文流暢,其論政、論史之作,比較註重“事功”,對迂腐不切實用之論,有所嘲諷,也工詩詞。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壹 姓氏源流

  晁姓的起源有二:

  1. 源於姬姓。是壹個以祖上名字命名的姓氏。是周景王小兒子朝的後代。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愛小兒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壹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壹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壹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幹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著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氏。晁與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2.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二 遷徒分布

  晁氏的望族居住在穎川(今天的河南長葛、許昌壹帶)、京兆(今天的陜西長安以東)。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京兆郡:及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京兆,相當於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縣壹帶。 2 南陽郡: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壹帶。 3 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設置,以穎水得名。相當於今天的河南省許昌縣壹帶的地區。治所在今天的河南省禹縣。

  【堂號】: 1 智囊堂、學書堂:漢代晁錯,為太學掌故,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人稱他為智囊。景帝的時候他是禦史大夫。

  四 歷史名人

  1. 晁錯:西漢穎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治申尚賢名之學。文帝的時候,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他曾經向文帝建議,不要叫太子讀太多的儒家經典,而應該多學壹些可用於當今實際的治理國家的術數,通曉法治的學說。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拜晁錯為太子家令,讓他輔導太子讀書。並且稱他為“智囊“。景帝即位以後,升遷為禦史大夫,他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削諸侯封地以尊京師的思想。他研究總結先秦以來的法家思想,稱贊秦始皇由於實行法治,“財用足,民利戰”,因此能夠兼並六國,成為天子。他提出了壹條打擊奴隸主殘余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法家路線。主張獎勵農耕、抗擊匈奴、削平藩國。他多次上書景帝,討論削弱諸侯王割據勢力和更改法令等事宜。他特別指出吳王企圖謀亂的陰謀。他勸景帝迅速采取措施派兵討伐。景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對諸侯國進行了壹些削藩的措施。引起了吳王的恐慌。他於是壹方面串通楚、趙、膠東、膠西、濟南等諸侯國,準備提前舉行叛亂;另壹方面他又大造輿論,對晁錯進行惡毒的攻擊。三年正月,吳楚等七國借口要殺掉晁錯而起兵叛亂,這時,原來吳王的丞相、後來打入漢中央政權的內奸、曾受過晁錯打擊的袁盎,乘機向景帝挑撥離間,胡說只有殺掉晁錯才能平息七國之亂。景帝壹時動搖,殺了晁錯。這時,從前線回來的校尉鄧先拜見景帝,景帝問他:“晁錯已經死了,吳楚罷兵了嗎?”鄧先氣憤的說:“吳王的陰謀已經計劃了十幾年了,殺晁錯只不過是壹個借口罷了,他那裏會停止叛亂呢?”景帝這才醒悟過來,下定決心平反叛亂,結果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反了叛亂。

  2. 晁補之:字無咎。宋朝矩野人。原豐二年進士,元佑初為大學正,後以禮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號歸來子。善做文章,才氣飄逸,好學且不知疲倦,擅長於書畫,他的字體深得當時的人的好評。與秦觀、黃廷堅、張來等人稱為蘇門四學士,為蘇軾所稱道。大觀四年逝世,終年57歲。有部分著作傳世。


關于“百家姓名/晁”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