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汽車車標/汽車造型變化史 的原始碼
←
汽車車標/汽車造型變化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汽車車標/內容頂部}}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拉開了汽車現代史的帷幕。在此後的一百多年內,汽車無論是從車身造型還是從動力源或底盤、電器設備來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富特色、最具直觀感的當數車身外形的演變。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除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被人們稱為無馬的“馬車”。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像一隻大箱子,被稱為“箱型汽車”。 為提高車速,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但由於車頂高度的降低影響前方視野,這種方法最終被放棄,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4缸、6缸、8缸,汽缸一列排開,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箱型汽車並不夠理想,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頗具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從德國“大眾”開始。 1933年德國的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使其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暢銷世界各地。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於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福特V8型汽車。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融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像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船型已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這類車被稱為“魚型汽車”。 與甲殼蟲型汽車相比,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並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 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像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于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理想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俐落、簡潔大方,極富現代氣息。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當之無愧為目前最為理想的車身造型。 [[Category:汽車車標]] {{汽車車標/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汽車車標/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汽車車標/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汽車車標/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汽車車標/汽車造型變化史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