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車標/汽車造型變化史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拉開了汽車現代史的帷幕。在此後的一百多年內,汽車無論是從車身造型還是從動力源或底盤、電器設備來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富特色、最具直觀感的當數車身外形的演變。

  馬車型汽車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一批汽車製造公司,除戴姆勒和賓士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車公司外,還有美國的福特公司、英國的勞斯萊斯公司等。當時的汽車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馬車的造型,因此被人們稱為無馬的“馬車”。

  箱型汽車

  馬車型汽車很難抵擋風雨的侵襲,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1915年生產出一種新型的福特T型車,這種車的車室部分很像一隻大箱子,被稱為“箱型汽車”。

  為提高車速,人們開始降低車的高度減小空氣阻力。但由於車頂高度的降低影響前方視野,這種方法最終被放棄,轉而通過提高功率的方法。這樣一來,發動機由單缸變成4缸、6缸、8缸,汽缸一列排開,發動機罩也隨之變長。典型的例子就是義大利1931年生產的阿爾法.羅密歐牌汽車的外形。

  作為高速車,箱型汽車並不夠理想,因為它的阻力大大妨礙了汽車前進的速度,所以人們又開始研究一種新的車型——流線型。

  甲殼蟲型汽車

  193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的氣流牌小客車,首先採用了流線型的車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氣流”的基礎上,研製成功林肯和風牌流線型小客車。此車散熱器罩很精練,頗具動感,俯視整個車身呈紡錘形,很有特色。流線型車身的大量生產從德國“大眾”開始。

  1933年德國的波爾舍博士設計了一種類似甲殼蟲外形的汽車。波爾舍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甲殼蟲外形的長處,使其成為同類車中之王,“甲殼蟲”也成為該車的代名詞。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甲殼蟲型汽車直到1949年才真正大批量生產,並以一種車型累計生產超過二千萬輛的記錄暢銷世界各地。

  船型汽車

  美國福特公司經過幾年的努力,於1949年推出具有歷史意義的新型福特V8型汽車。這種車型改變了以往汽車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發動機罩,後翼子板和行李艙罩融於一體,大燈和散熱器罩也形成一個平滑的面,車室位於車的中部,整個造型很像一隻小船,所以人們把這類車稱為“船型汽車”。

  福特V8型汽車的成功,不僅在外形上有所突破,還首先把人體工程學應用在汽車的設計上,強調以人為主體來設計便於操縱、乘坐舒服的汽車。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船型已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車型。

  魚型汽車

  船型汽車尾部過分向後伸出,形成階梯狀,在高速時會產生較強的空氣渦流。為了克服這一缺陷,人們把船型車的後窗玻璃逐漸傾斜,傾斜的極限即成為斜背式。這類車被稱為“魚型汽車”。

  與甲殼蟲型汽車相比,魚型汽車的背部和地面的角度較小,尾部較長,圍繞車身的氣流也比較平順,渦流阻力較小。另外魚型汽車基本上保留了船型汽車的長處,車室寬大,視野開闊,舒適性也好,並增大了行李艙的容積。

  最初的魚型車是美國1952年生產的別克牌小客車。

  1964年美國的克萊斯勒.順風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馬牌都採用了魚型造型。自順風牌以後,世界各國逐漸生產魚型汽車。

  魚型汽車由於魚型車後窗玻璃傾斜太甚,面積增加兩倍,強度下降,產生結構上的缺陷。

  魚型車的這一缺點,人們想了許多方法加以克服,例如在魚型車的尾部安上一隻翹翹的“鴨尾”,以克服一部分揚力,這便是“魚型鴨尾”式車型。

  楔型汽車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魚型汽車的升力問題,人們設想了種種方案,最後終於找到了“楔型”。就是將車身整體向前下方傾斜,車身後部像刀切一樣平直,這種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設計了楔型小客車。

  “阿本提”誕生于船型車的盛行時代,與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銳的對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導車身外形向前發展的作用,直到1966年才被奧茲莫比爾.托羅納多所繼承。

  楔型對於目前所考慮到的高速汽車,已接近理想造型。現在世界各大汽車生產國都已生產出帶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車,這些汽車的外形清爽俐落、簡潔大方,極富現代氣息。

  汽車發展到魚型,關於空氣阻力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楔型繼承了這一成果,並有效地克服了魚型車的升力問題,使汽車的行駛穩定性有了顯著的提高,當之無愧為目前最為理想的車身造型。

關于“汽車車標/汽車造型變化史”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