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書籍查詢/文學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的原始碼
←
書籍查詢/文學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書籍查詢/內容頂部}} 近日中國思想界、評論界對中國的文學界發出一道討伐檄文:“學者丁東、趙誠、崔衛平、傅國湧等指責中國作家已經日益喪失思考的能力和表達的勇氣,喪失了對現實生活的敏感和對人性的關懷,文學已經逐漸淪為與大多數人生存狀態無關的小圈子遊戲”(見5月12日《南方週刊》)。且不說中國的“思想家”們是否通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得出如此價值判斷結論的科學性,單以他們“思想家”的職責??批判現實的“道德義憤”強加于文學家,使文學承載過多負重就值得我輩懷疑。我倒覺得這些學者、專家們討論有如下“不足”,下面一一細述。 第一:“道德義憤”替代“科學論證” 談及中國當代文學現狀,青年學者傅國湧說:“我對當代文學整體評價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試問傅先生本人,是否真正通過實地調研、採樣分析中國當代文學各個流派典型作品後作的判斷,還是憑主觀、寬泛化、道聼塗説作此論斷。 看完整篇的討論報導,絲毫未見一位學者拿出自己的調查研究資料,有的只是“大量文學作品,已墮入了用盡心機出風頭的陷阱”、“眾多的作家,或者是為了商業利益,或者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投機”、“很少有作家能夠直面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只是空泛式的文學現象羅列和價值論斷。試問這些“思想界”的學者們:“大量”、“眾多”、“很少有”真正數量到底是多少,難道“大量”、“眾多”、“很少有”是出自學者之口的嚴謹科學論證嗎?他們真對中國當代文學作了若干分類、閱讀、研究而得出的上述結論麼? 使我想起王小波在《思維的樂趣》一文提醒中國社科類知識份子:“對於一位知識份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我想他說的“知識份子“成為“思維的精英”應該包含2個層次:其一是知識份子不能以“道德義憤”作為衡量其價值成果的唯一標準,其二知識份子做價值論斷時,必須通過充足的、實證的科學資料來檢驗自己的價值判斷。否則,這樣的價值判斷無非是個人情緒的宣洩與道德義憤的傾灑。 我想五四學者們的治學態度與風範,就值得傅先生他們好好的檢討,真正理解作為學人做價值論斷時科學性的重要。例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一書,就以實地考察、嚴密的表格、相關的資料歸納,科學的結論贏得國際社會學界的好評,馬寅初先生的《人口論》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的那些結論那個不是在調查研究、資料歸納的基礎上得出,豈是個人籠統的、寬泛的詞語,就定性“中國當代文學整體評價很低,基本上持否定態度”論斷呢? 第二:“低俗作品”源於“思想貧乏” 許多專家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思想性時的基本評價是“缺乏思想”。袁偉時教授認為中國文學界裏有三大缺少,:“一個是現代政治學的常識、基本理念他們都不知道;一個是缺少現代法學的常識;一個是缺少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 就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缺乏思想”而言,這裏的“缺乏思想”應當明細化、精確化分析,而不是用“生存境域”、“人生意義”、“終極價值”等抽象名詞代替,難道《活者》一書不是展現中國幾代人的生存境域嗎,那裏洋溢著中國普通人對苦難的認識,對於苦難,他們不企求西方基督的祈福,不寄託印度佛學來世的因果報應,默默的忍受苦難、與命運抗爭,這不正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風貌的展現麼?那裏沒有抽象的道德高調與宏大的敍事風格,僅僅通過一個家庭幾代人的苦難,透視了中國普通民眾面對命運的抗爭態度。 同樣王小波的《黃金時代》等小說,也是以誇張、諷喻的手法,展現非常時代下中國人的生活非常態。從那嬉皮士的口味中,不難體會到一顆熱愛生活、熱愛人生的幽默與風趣。那樣的寫作手法,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中隨處可見,使閱者開懷後,卻發現小說中的荒誕情景時常浮現在我們生活的周圍。 至於袁教授所說文學界缺少的東西,不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制約因素,按袁教授的標準,我想成為小說家倒應該是學者、通儒、哲人王。若舉例子我想胡適和魯迅先生的經歷較能說明事實。胡適先生深通西方民主理念、現代法學知識也不少、中外歷史知識更有精要的建議,但事實卻是魯迅先生以文學家馳名文壇,胡適先生以學者的理性而受讚譽。 因此學者們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缺乏思想”性論斷,本身就有欲設前提之嫌,對於“思想性”的界定也是相當模糊與狹隘,文學作品體現的思想性,應該基於創作者本人對人生、社會、自然的內心體驗,它追求的是個性的張揚,在個性的基礎上關照所處時代風貌,而不是在共性的基礎上追求所謂的求同思想。 第三:“文學環境”不必“置換時空” 相比上世紀五四、80年代作家,中國當代作家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轉換現象,著名評論家謝有順先生說:“作家必須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必須獲得洞察世界的深邃眼光,否則,怎能改變文學界這種垂死的局面?”。 我覺得謝先生是用五四、80年代作家的社會角色,要求當代作家的提法值得商榷。一則是謝先生誤將五四、80年代時期的思想啟蒙的重任傳統賦予作家,其實上世紀五四、80的作家使命也是特定時期而產生,而用這個標準要求當今作家創作的本身就不是很科學。二則是謝先生所提魯迅先生等人文學創作主張,也是五四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分支,本身就是對五四文學創作的狹義理解,又怎能兼顧他流。五四文學創作主張浩蕩如江,有主流、支流、潛流、分流之分,魯迅先生提倡文學主張也是一家之言,何獨推及到極端,而漠視其他文學流派的主張呢。三則是思想的傳播,不單以文學為唯一載體,如新聞傳媒、音樂繪畫、雜文時評等等。尤其是新聞傳媒、雜文時評,恰恰是思想啟蒙傳播最有力的工具,謝先生不責備學者時評八股的傾向、新聞媒體的沉默無語,反倒讓小說承擔如此思想啟蒙傳播重任,未免本末倒置了。 面對新世紀的文學創作新格局,中國的思想界、文學評論界對於新生代的文學創作的極端漠視與敵意(主要是指80代而言),本身就是學者們自我心胸狹窄、治學視野不宏闊、思想不包容的體現。因此面對今日中國當代文學的現狀,不是簡單回歸五四、80年代的狹義文學創作主張就能找到出路,倒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包容的心態”鼓勵新生代進行新的文學創作方法的探索,無疑是為中國當代文學未來的繁榮培養積蓄力量。 所以,謝先生等人的主張我覺得對於思想界、新聞輿論界而言,似乎比文學界更具借鑒意義。 第四:“文以載道”應為“多元共存”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中,“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是一個悠久的文學創作傳統,此次討論學者也有類似的主張,但他們眼裏傳承的“道”則是:“這個大時代的衝突,苦難與悲劇、歡欣與追求、夢想與掙扎…….或者是:“從作品體察到歷史的使命感,社會進步的責任感,這才是高貴的文學品質”。 其實學者們談的“道”與文學界提倡的“道”有很大出入,學者們的“道”是將文學作為思想的承載物而言,因此這種承載物“道”的理解,相對狹窄的界定勢必引起如下功效:它的積極意義突出了文學的社會功效和教化作用,卻忽視了文學創作者的個體創造力。 其實進行文學創作時,很少通過欲設“主題”思想而進行文學創作。這樣不僅束縛創作者的個性發揮,也使文學作品呈現單一的模式化,也使得原本豐富多彩多生活變得單調而乏味。其實一部文學作品所蘊藏的思想,遠非作者本人全能撲捉,小說家只負責以人物、環境、故事情節等表現個體對社會、自然、歷史的內心體驗。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源”,我想對文學創作“道”的理解也該是“多元並存、共同繁榮”。“時代的大衝突、悲歡交集”固然是宏大敍事的風格,但“愛智慧、尚趣味”則是人類的天性,對於前一種文學作品,我們的國度不乏有感動人心的作品,而對於趣味、智慧、展現人性的多面的作品卻少的可憐,因此對“文以載道”多元的理解、包容和鼓勵,無疑是豐富中國當代文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五:“學者職責”轉嫁“文學創作” 談及中國主流文學界關注現實時,學者丁東說:“中國主流文學界對當下公共領域的事務缺少關懷,很少有作家能夠直面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其實丁先生要求主流文學界的條件恰是中國學界的真實寫照。 環顧當今中國學界的學者、專家,傳統知識份子精神風骨的失落和強大商業型行為的滲透,客觀更需要獨立、自主的道德學術情操。相反卻鮮有幾人能夠堅持基本的知識份子底線,他們多為專家、學者,或寄予既得利益集團、或以民意代表自稱、或假西方“民主、自由”為幌子、或貌為“復興傳統、振興文化”之名,行使著他們的話語霸權。在他們那裏,缺少了胡適先生的“甯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為公眾爭取話語權那份正義,他們提倡寬容,寬容只對既得利益集團損失,而漠視大眾之利的集體失語。或是激憤謾駡,但沒有魯迅先生那份對人性深沉的愛意,敢有撫哭吊客那份大愛,僅是對更弱勢者的阿Q的自慰精神,或借“復興國學、”行個人私利的商業幌子罷了。 記得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現在我們許多公共評論知識份子卻是“我喊始有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尚清談、務求虛,更是將他們帶進了一個喧囂的“瘋人院”。在那裏,你可以看到嚴密的數學推理下關係民生的:“房價”不夠高的白皮書、或為睜著眼睛書大話的“窮人上不起學因學費太低”的高論,或為普及“國學”而推出的短信美好名詞,真如同一個大觀圓,淨、醜、旦、花全上來了,儼然一個個一臂高呼的英雄,多面手的演員在那給人描繪未來的黃金藍圖的表演,那管它人間冷暖,何需顧民生急用? 所以學者、專家們指責文學界時,他們最好用一面鏡子關照自己,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術互動,那樣無論是學界、還是文學界都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明天。 反觀思想界炮轟文學界這一現象,雖然他們指出當今中國當代文學的若干問題所在,但作為學界思想家們的那份“道德義憤”情緒宣洩、學術論斷的不足與粗疏、無限賦予文學太多功能的做法值得好好反思,而這恰恰是此次交鋒會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Category:書籍查詢]] {{書籍查詢/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書籍查詢/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書籍查詢/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書籍查詢/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書籍查詢/文學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