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查詢/中國醫院等待品牌
破天荒醫藥打起了價格戰。三九企業集團率先開始降低藥價,引發行業的連鎖效應,雖然價格降幅不大,但讓人看到了一直居高不下的醫藥天價開始趨低的曙光。
除食品之外,藥品廣告是中國的第二大戶。最近,在藥品廣告的佇列中開始出現醫院的廣告,尤其是出現在區域媒體中。有專家預言,隨著醫藥價格的競爭,醫藥利潤的降低,醫院將走到媒體前臺,藥品廣告將退居二線。
很多地方的醫院開始爭搶病人,在北京、南京、青島等一些大中城市,病人開始選擇醫生,不同醫院相同的醫療服務專案開始競標,醫院的服務品質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
市場分析家們分析認為,醫療機構以病人為中心的換位說明,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已發生質的變化,醫療服務市場已經開始進入“買方時代”。
醫院換成企業的活法
國務院最近轉發的《關於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新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在此意見的指導下,目前的醫療機構將分成非營利性(即公益性)和營利性(即私立性)兩大類。
非營利性醫院還將以事業單位的方式存在,其主要的職能是滿足大眾的一般醫療服務,承擔社會貧困人口、無醫療保險者和低生活能力人群的醫療服務責任。非營利醫院不承擔納稅義務,所以它們仍然是沒有企業化的政策性醫院。
那什麼是營利性醫院呢?從營利性醫院的制度規定性上看,這種醫院已經成為標準的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醫院。這種完全依賴於企業和個人投資的私立營利醫療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在稅收上照章納稅;在價格管制上按市場定價的原則逐步放開;在資產處置上依法自行決定;在資格准入上公平競爭不受歧視和排斥;允許在參與商業性保險和補充保險方面獲得籌資來源;醫療服務價格、品質和工作效率接受市場的挑戰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競爭。
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責任是加強監督執法,國家財政不承擔任何補償責任,相反還可以將私立醫院的稅收用於補助公立醫院。
我國縣及縣以上15277家醫院,鄉鎮、城市50600所衛生院和街道醫院,22.93萬個診所、醫務室和門診部,503個療養院組成的龐大的醫療服務體系,由此進入了“產權改革”時期。
按照分離標準,我國現有6萬多所公有制醫療機構中有半數以上將成為營利性的私立醫院。這意味著幾年之內將出現3萬多家企業醫院,中國醫院的市場化之旅由此開始。
有專家分析,這種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重要的不是摔掉財政包袱,最本質的是為醫療服務市場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這種機制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醫療服務。
中國醫院經受“入世”考驗
中國醫療服務市場在有了3萬多企業醫院的市場主體之後,另外一種外資市場主體也在這個市場上出現了。
5月15日,國家衛生部與外經貿部聯合頒發了《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辦法》對外資醫療機構在中國市場的設立、運營作了詳細的規定,它成為目前外資醫療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框架性指標。
為了避免外資醫療機構對中國醫療機構的競爭性衝擊,《辦法》不允許外商獨資在華開設醫療機構,必須是以合資、合作的方式。《辦法》規定,中方在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中所占的股權比例或者是權益不得低於30%。雖然合資、合作的醫療機構的設立從形式看會減輕外資醫療機構對國內醫療機構的衝擊,但外資醫療機構與國內醫院的實質的直接競爭已經開始。
7月10日,財政部與稅務總局出臺的醫療衛生機構稅收政策規定,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收入按照規定徵收各項稅收,但為了支持營利性醫療機構的發展,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取得的收入,直接用於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的,自其取得執業登記之日起,3年內給予下列優惠:對其取得的醫療服務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其自產自用的製劑免征增值稅;對自用的房產、土地、車船,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 這其中的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包括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從國家的稅收政策看,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與中國的營利性醫療機構都站在了同一政策平臺上。
《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7月1日已經開始實施,有消息說,世界上百家著名的外資醫院已經作出在中國投資的計畫。中國的醫院們還沒有走向世界,世界就來到身邊。
中國不缺醫院但品牌難見
未來經濟的競爭不是產品與服務的競爭,而是品牌之間的競爭。
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有許多非常著名的醫院,但著名醫院不等於“品牌醫院”。“品牌醫院”是完全公司化運作的商業組織,有超遠的市場視野,懂得並具有與社群溝通的超強能力,出售的服務中含有極高的品牌附加值。即使是國內十分著名的醫院也僅僅是在單純地賣服務,在他們的銷售中很難看到品牌的影子。
醫院的品牌化過程是一個商業化的過程,也是與市場充分溝通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過程。經過漫長的進化,發達國家的醫院大部分已經品牌化。中國的醫療機構即使實現了企業化的轉變,但還沒有實現品牌化的轉變。品牌化的轉化,是醫院與市場良性關係擴大化的過程。我們絕大多數的醫院都是地方性的醫院,市場也是地方性的,醫院與市場關係從地方到全國的確立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
在目前的市場格局下,可以做這樣的比喻,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是兇猛的狼,中資醫療機構是孱弱的羊。可以預見,中國今後一段時期內的醫療市場將會上演狼吃羊與羊吃羊的慘劇,但我們期盼在這場饕餮的進化中會產生中國自己的醫療品牌,之後我們才會手持品牌聖火跑入品牌紛爭的醫療奧運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