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統計/聚焦統計學發展前沿 訪“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組委會主席袁衛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袁衛,我國首批經濟統計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統計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初夏的北京,生機盎然。2006年6月10日,“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美國、日本的百余位知名統計學者在此論劍當代統計學的前沿問題。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做了主題發言,8名頂尖級的統計學者進行了專題報告,次日又有54個代表分別在三個分會場發表了各自領域的研究成果。此次統計盛會,統計精英們將有哪些新的思維碰撞,高校、科研院所在提高統計信譽、服務經濟社會方面有何作為,怎樣看待大學生的培養和就業?圍繞這些的問題,本刊記者採訪了“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組委會主席、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國內著名統計專家袁衛教授。


搭建交叉融合的平臺


  在不久前落成的人民大學“明德樓”主摟辦公室裏,袁衛教授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舉辦論壇的目的,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創辦統計學院的目的是聯繫在一起的,就是想適應統計的發展,搭建一個統計交流、應用的平臺。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是幾乎所有的學科、所有的領域都積累了資料,都需要用資料來說話,需要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這個趨勢,隨著電腦科學的發展,越來越明顯,而且速度越來越快。搭建起一個平臺,讓各個學科都能在這裏交叉、融合,然後產生新的碰撞、新的啟示,藉以實現科學研究水準的整體提升。”

  早就聽說袁衛教授是一個睿智、健談、能幹的學者型領導,零距離接觸,使印象在現實的感受中得到印證。

  採訪從舉辦論壇的目的講起,袁衛在高度概括了上述一番初衷後,接著又舉例說道,舉辦論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建立一個市場,有供有求。比如,搞歷史的、文學的、搞技術的,他們有問題需要解決,就到這個平臺上,或者像到市場一樣,提出需求,通過論壇提交成果,互通有無,得到滿足。這裏統計理論、方法、技術、應用和案例都有,可以說聚集了當代統計前沿和統計現實問題的研究成果。

  據悉,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科始建於1950年,兩年後成立統計學系,是新中國經濟學科中最早設立的統計學系,2003年7月,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多年來,堅持統計理論和統計應用的結合,統計學院不斷得到新的發展。那麼,人大統計學院聲譽在外,具體又有何特色呢?

  袁衛表示,人民大學沒有把統計學系建到商學院去,也沒有把統計放到經濟學院或理學院,學校不但保留了統計系,還建成了一個統計學院。目的就是希望統計學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一方面要加強它的基礎和方法研究,更重要的是希望把它應用的觸角、領域拓展到自然科學、工程、醫學、農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管理等領域,這就是我們學校經過認真研究設立統計學院的目的。

  在現行的研究生專業目錄裏,統計學分在三個門類中:一個在經濟學門類,專業稱為“統計學”;一個是在理學門類,稱為“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還有一個在醫學門類,叫“流行病與衛生統計”,我們統計學院這三個領域的碩士點都有。有些大學雖然三個點都有,但不在一個學院裏,是分散的。我們是融合在一起的,都在統計學院裏。這樣就改變了經濟學科的、理學學科的、醫學學科的分散佈局,。這在全國是惟一的,希望能夠形成學科的交叉、融合、碰撞。

  能否達到這樣的目的?袁衛從這次參加論壇的人員向我們引證。他說,可以看到這次邀請來的專家,像Lawrence D. Brown、范建青、郁彬、何旭銘、趙民德、朱力行等,在國際統計學界都是很有影響的。Lawrence D. Brown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范建青是國際統計學界最高榮譽、有統計學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考普斯總統獎”的獲得者。鬱彬是美國最好的統計系、加洲伯克利大學統計系的正教授,她帶領的課題組在機器學習領域做出了很好的工作成果,可以說是美利堅的統計巾幗。   我們這個論壇請到了一批最優秀的華人統計學家,搭建平臺,築巢引鳳,通過交流互補,實現整體提升。論壇還吸收了包括人大、北大等高校的學生參加。這對拓展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很有益處。

  袁衛說,在2004年6月成立統計學院的同時,我們就籌辦了第一次論壇。基本上每年辦一次比較大的國際論壇,中間還有一些小型的研討會。學校還設立專門的經費,請國外知名教授來校系統講學。我們的目標是想通過幾年持續不斷的努力,把論壇打造成一個在國內、國際都有影響的品牌論壇。


   助力提升統計的信譽


  履新不久的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在許多場合提出打造陽光統計,建立統計信譽,提高資料品質,服務經濟社會的訴求。應當說這既是領導關注的重點,又是公眾熱盼的看點。作為統計的最高學府和統計論壇又將如何助力、怎樣作為呢?   袁衛像經過深思熟慮,對這個問題脫口而來。

  昨天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許憲春發言時也談到了,以後再發佈資料時,應該同時公佈調查和統計方法。因為只有將調查、統計方法等與資料同時公佈,社會才能夠理解你的指標,才能夠判斷你的資料品質,對研究者來說才比較好用,而且不會對你有更多的猜測和質疑。最多就某些方法提出問題跟你商磋,這樣的討論還可以促進調查統計方法的改進,使我們的工作越做越好。否則,你聽不到改進的意見,統計的信譽很難提高。

  統計功能的理解對資訊服務和統計信譽也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問題上,袁衛有話要說。他認為,統計的資訊、諮詢、監督三大功能不是並列的,資訊是基本職能。統計的最重要功能是把資料搞得非常准,正如邱曉華局長昨天講話所說的,達到領導放心、社會滿意、國際認可。你如果資料都不准的話,不可信的話,還談什麼諮詢功能,監督功能?所以我覺得一定要抓住最根本的職能把它做實,然後才是第二第三的功能。如果搞顛倒了,本末倒置,那就會喪失信譽。

  在服務社會方面,袁衛結合學校的任務談了他的看法。他強調,要把統計提高到社會滿意的程度,這既是國家統計局系統的目標和責任,也是統計院系、統計教師的責任。學校要圍繞學校的三個基本任務去提高統計的信譽。一是培養人才,培養出高品質的人才,輸送到統計系統去,從根本上提升統計工作水準;第二是科學研究,多出高品質的科研成果,服務於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統計工作的品質提升了,社會的信譽也就提高了;第三是社會服務,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還有很大的空間,現在正在探討如何加強的問題。我們與北京市統計局共同建立北京市重點研究基地??統計科學研究與應用中心,一方面科研成果服務於統計工作,同時統計局又成為大學生實習的基地,為培養人才搭建了平臺,這是雙向、雙贏的合作。

  袁衛指出,統計地位的提高也是個雙向的、迴圈的過程。我們的工作品質提高一步,社會認可就增加一分,領導也會更重視我們。領導重視了,給你的資源、給你的支持力度就會大一些。這是一個環,是個迴圈的過程。舉個例子,經濟普查結果公佈出來後,有不同的反響。但是,整體上看是一次正面的統計宣傳和信譽的提升,包括資料的品質認可程度是好的,而且敢於修正歷史資料或者不足,其實在一次大規模普查之後修正資料是國際慣例。能夠比較坦誠地把調查的方法和尚存在的不足予以公佈。我覺得在社會上並沒有減分,而是在國內外提高了統計的信譽。

  他說,美國科學院院士Lawrence Brown教授昨天發言講,美國人口普查有近2%的誤差。美國是發達國家,統計調查中高科技應用廣泛,還有近2%的誤差。他們公佈這一誤差並沒有影響他們的資料信譽。我們調查的誤差對外公佈通常只有百分之零點幾,比美國準確率還高得多,社會上出現一些對資料品質的質疑並不奇怪。誤差的大小往往與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程度聯繫在一起。對我們的統計資料,第一要實事求是,第二要敢於承認差距,這非但不會降低信譽,反而有利於不斷改進,提高信譽。總的來講,對政府統計工作,老百姓有很高的期待。我們國家的統計制度、方法,資料品質都會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改進和提升。   


論道大學生就業出路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段時期以來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幾年,到政府機關報考公務員的大學生多了起來,而在家長、學生填報大學志願時,選擇統計專業的比率卻不是很大,這一“熱”一“冷”的背後是什麼?

  袁衛首先從大學生就業難講起。他說,現在確實存在著大學生就業相對困難的問題。準確地說應當是大學生在北京或者大城市裏就業困難。說實在話,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這麼快,國家需要那麼多的人才,我們大學生的比率和美國大學生,與歐洲大學生的比率相比,真的是很低的。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我覺得不存在大學生就業難,中國培養的大學生是不是太多了?這裏邊既有地區失調的問題,也有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當然,我們大學教育中能力的培養也還明顯不足。但是,不能籠統地講大學生多了。大學生不一定非到大城市才有出息。畢業生都瞄準大城市,那當然就業難了。以北京而言,全都一咕腦地湧進來,僅北京就集中了六七十所大學呀,那麼多人都集中在北京就業,而北京就業的市場是有限的,問題在這兒。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都想往條件好的地方去掘金,去創造、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造成潮湧一方的重要原因。然而,這只是其一。袁衛托起腦袋沉思了一會。驀然,他深邃的目光中向我們傳遞著另外一個重要資訊,就是改善地區差別,改革人事制度的問題。他說,大學生就業難有著複雜的因素,既有個人觀念上的原因,也有社會改革的問題。從深層次分析,還是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因素的影響。如果到西部就業的大學生一個月能拿上幾千元,條件雖然相對差一些,但待遇不低,我看還是有人願意去的。所以我說,所謂大學生就業難,是在一定條件下的就業困難。隨著相關制度的出臺,比如到西部、到農村工作幾年後還可以繼續攻讀研究生,還可以返回城市等等,大學生還是願意到企業、到西部、到基層去的,這個問題是能夠逐步解決的。

  袁衛還從辦學一方反思了相關問題。他指出,從教育本身來講,從供給一方,從學校培養人才這個方面來講,學校確有一個怎麼樣針對社會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問題。我以為,全國大學應該是分層次辦學的。我們國家的大學,不分條件,都想辦成一個模式,都想辦成綜合性的重點大學,這是問題的所在。殊不知,高校是應該分層次辦學的,既有培養精英的大學,也有更多的培養實際企業、公司操作人員的職業技術學校,不同層次的人才都有學校培養,每一所大學、每一個學院都有自己明確的市場定位。      他說,中國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單一,沒有特色也導致了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趨同的,有的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願意幹。在美國,職業學校學生一畢業很快就上崗,他們也分為本科、專科,比如去做技術人員、服務人員等等,他們並不覺得丟人。因為他們去了就能上手,而且也可以掙到相對應的工資。而我們現在就業市場很不正常,專科生就能做的工作本科生去做,本科生能幹的工作研究生、碩士生去幹。學非所用,人才浪費,市場供求關係明顯地錯位。

  當然從學校來講,中國人民大學的培養目標,我想包括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都是希望培養整體素質比較強的學生,並非統計學院就對著國家統計局,對著北京市統計局。我們努力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的畢業生。但是,真正的能力體現,也許是未來五年十年。其實用人單位也是希望人才的多樣化,不希望趨同化。我們現在也很難給學生畢業去向定位,我們的學生畢業後到銀行去了,保險公司去了,到諮詢公司去了,政府機關去了,都可以呀!

  袁衛說,現在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社會,在就業方面也是多向發展的趨勢。學生的發展在於基礎,基礎素質好了,眼前上不了手,培訓培訓,熟悉熟悉,很快就能上手,重要的是將來能夠很好地發展。職業技術學校的針對性就應該比我們強,應該培養下手快的,專業性強的畢業生。總之,學校不能一個模式辦學,學生也不要死盯著一個方向就業,大路朝前,各走一邊,發揮優勢,成功就在眼前!

  燦爛的陽光,透過玻璃把整個辦公室照得通亮。採訪臨近結束,袁衛充滿激情又滿懷信心地講道,統計是個朝陽般的事業,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發展,統計的地位必將愈益提高,作用愈益彰顯。也許是由於在美國進修講學,對美國比較瞭解的緣故,末了,袁衛又以美國為例說明這個道理。他說,在美國做統計的地位很高,在大學裏,在研究機構裏,搞統計比搞數學的人更容易找工作。現在美國最好大學的統計系裏差不多都可以見到中國人,哈佛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一流統計學系的系主任都是華人。美國每年有500左右的統計博士畢業,真正到大學當老師的僅僅1/8左右,多數統計博士到公司和研究機構就職,尤其在生物、制藥和諮詢等領域,統計更是受寵。我們國家統計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重視統計的趨勢正在加強。經濟普查的成功其實也是對統計的一個宣傳。隨著統計改革進程的加快,統計的道路會越走越寬廣。(馬士龍 張來成)

相關鏈結

“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召開

  6月10日至11日,“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統計科學研究中心、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香港浸會大學統計研究與諮詢中心聯合舉辦。這是繼2004年夏第一屆論壇之後中國人民大學承辦的第二屆統計學國際論壇,本次論壇的主題分為三部分,分別是統計學科的前沿問題、目前已有的統計研究、統計學科人員培養。來自中國內地、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及美國、日本的百余位知名統計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

  論壇於6月10日上午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舉行了開幕式,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和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先後發表致辭,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袁衛教授對本次論壇的情況做了介紹,普林斯頓大學范劍青教授、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邱東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趙明德先生等分別代表國外學者、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的學者,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

  開幕式結束後,美國科學院院士Lawrence Brown教授、普林斯頓大學統計學教授范劍青、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司長許憲春等八位國際著名統計專家和政府官員為本屆論壇做了專題演講。6月11日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的三個平行會場進行了54個議題的報告和研討,83位會議代表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成功舉辦,既反映了該校在我國統計學研究和教育上取得的成績,也證明了我國統計學理論研究和應用能力正在不斷提高,並逐漸與國際頂尖水準接軌。此次統計盛會,在促進我國統計學科建設和統計人才培養,以及統計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關于“經濟統計/聚焦統計學發展前沿 訪“2006統計學國際論壇”組委會主席袁衛”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