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西周朝王系表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周君主列表

周文王 姬昌(公元前1099年至公元前1050年)

  中國商末西方諸侯之長。生卒年不詳。姬姓 ,名昌。古公亶父之孫,季曆之子。商纣時爲西伯,亦稱西伯昌。

  季曆死後,其子姬昌繼位,他就是日後著名的周文王。他在位50年,主要功績是爲滅商做好了充分准備。他是很有作爲的創業主,勤于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産,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爲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文王在位,以商朝的壹個“方伯”的面目出現,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裏卻積極進行滅商的准備。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爭取與國,成功地調解了虞、芮兩國爭田糾紛,使河東小國紛紛前來歸附,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以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在虞、芮歸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爲滅商建立了鞏固的後方。接著向東發展,過黃河進攻耆、邗等國。沿渭水東進,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遊的重要據點崇,掃除了周在東進道路上的壹個障礙,並且據有關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營建豐邑,把政治中心遷于豐(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周人對商朝已經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勢。課本上的周武王、周公旦的畫像,都來自漢代-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商纣時爲西伯,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裏,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爲周文王,商末諸侯首領,史稱西北侯,追封爲周文王。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先祖古公、父親季曆之法,倡導笃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的社會風氣,使其領地的社會經濟得以發展。與其子姬發在寶雞蟠溪釣魚台聘姜尚爲軍師,自岐山起兵率軍攻伐殷商,是西周王朝的開創者。發明“文王八挂”,流傳于世。在位50年。

  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周文王爲南周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 周武王(公元前1049年至公元前1043年)

  中國周代第壹代王。姬姓,名發,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爲中國曆史上壹代名君。

  周原爲商朝地處西陲的壹個小屬國。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爲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爲軍師,並用弟弟姬旦爲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

  此時,商朝在暴君纣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爲滅商准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爲便于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泣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沣水東岸),舉行了曆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壹次爲滅商做准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爲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爲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谏,壹個被殺,壹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纣王已不可救藥,抱著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爲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決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向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蔔了壹卦,得兆象大凶。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決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向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纣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壹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向全軍發表誓詞,曆數商纣的罪惡,說明伐纣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決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沖殺。商纣的軍隊在周軍淩厲攻勢下壹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爲纣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纣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武王滅商後,建都于鎬。爲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

  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纣王之子武庚爲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爲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複其原職。又散發供纣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赈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爲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壹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于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壹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于壹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爲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爲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于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二年後即逝世。



周公旦 姬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1036年)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爲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曆史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爲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于《尚書》諸篇。

輔助武王 翦滅殷商

  周人本是活動于今陝甘壹帶以農業見長的部族。太王、王季時開始興盛。文王斷虞、芮之訟,征伐犬戎、密須,鞏固了後方,又越過大河,攻克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進攻商王經常打獵的邗(今河南沁陽西北)。滅掉商的同姓國崇之後,在豐水西岸建立了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北),以便東進。武王和周公幫助他們的父親——文王成了西方的共主,奠定了滅掉商朝的基礎。

  殷纣王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西方姬姓勢力發展的嚴重性,他對外征東夷,對內拒谏飾非,醇酒婦人,酒池肉林,把國內政治搞得壹片混亂。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以周公爲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畢公等幫助下,在盟(孟)津觀兵,大會天下諸侯。這是壹種進攻前的總演習,也是壹種試探。觀兵後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幫助下,統率戰車三百輛,虎贲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過盟津。二月甲子(約前1027年)淩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衆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

  《牧誓》是周公所作。全文分作兩段。第壹段痛斥商纣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進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招致殷纣王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纣王發兵抵擋,結果纣軍掉轉矛頭,往回沖殺,纣軍潰敗。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爲天子。其他人不過負責儀仗、保衛、布置祭天地的用具。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周公的地位僅次于武王,周公把的大钺是壹種權力的象征。

  纣王是死掉了,可是對如何處置殷商奴隸主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壹時拿不定主意。他首先問太公望——姜尚。太公說:“我聽說過,愛屋及烏。如果相反,人不值壹愛,那麽村落裏的籬笆、圍牆也不必保留。”意思是不光殺掉殷纣,連敵對的殷人也不能保留,而要統統殺掉。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說:“不行。”于是又找來周公。周公說:“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周公這種給以生路,就地安置,分化瓦解的政策,深得武王的贊許。武王命令召公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貴族;修整商容故居,並且設立了標志;讓闳夭培高王子比幹的墳墓;命令南宮括散發了鹿台的錢財,打開钜橋的糧倉,赈濟饑餓的殷民。這壹切措施都表明要反殷纣之道而行之,給受殷纣殘害的人平反昭雪,大力爭取殷人。

  武王爲了“屏藩周室”,拱衛周王朝,進行了封建。被封的兄弟之國有十五人,姬姓之國有四十人;又向參加牧野之戰的諸侯分發了商朝宗廟彜器和寶物。

東征叛國 平定三監

  原來商王朝直接統治的地方,武王把它分成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衛由蔡叔度掌管,庸S由管叔鮮掌管,史稱“三監”。(也有的說管叔、蔡叔、霍叔稱爲“三監”。但說霍叔爲“三監”之壹,《史記》、《漢書》等都不載。)管叔的封地在管(今河南鄭州壹帶),蔡叔的封地在蔡(今河南上蔡壹帶)。封叔旦于魯(今山東曲阜),爲周公。封太公望于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封召公爽于燕。(今北京西南,壹說在北京。)

  滅商歸來,在鎬京武王同周公談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的平原地帶建立新都,以便控制東方。由于日夜操勞,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誠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禱。他說:妳們的元孫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妳們欠了上天壹個孩子,那就讓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藝。妳們的元孫某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侍奉鬼神。今天我們看來,覺得這種祈禱是好笑的,可是對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來說,那是十分真誠無私的。祈禱以後,武王的病雖然有所好轉,但不久還是病故了。武王在臨終前願意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並且說這事不須占蔔,可以當面決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後,太子誦繼位,是爲成王。成王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孩子。面對國家初立,尚未穩固,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複雜形勢,成王是絕對應付不了的。《尚書·大诰》說:“有大艱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靜。”《史記·周本記》也說:“群公懼,穆蔔。”武王之死使整個國家失去了重心,形勢迫切需要壹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的能及時處理問題的人來收拾這種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執政稱王,發揮了王的作用。這在當時是自然的事情。古書中有不少周公稱王的記載,只是到了漢代,大壹統和君權至上局面形成之後,周公稱王變成不可思議,于是才有周公是“攝政”、“假王”等等說法。

  文王並非長子,他上邊有兩位哥哥——太伯、仲雍;武王上面有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周公以弟弟的資格稱王,雖無可厚非,但是他前面還有排行第三的管叔鮮,周公不過是老四。周公稱王,管叔有意爭權,于是散布流言:“周公將不利于孺子(成王)”。滅殷後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壹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系密切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沈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周文王慘淡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他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爽。他說:“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難形勢而稱王,是擔心天下背叛周朝。否則我無顔回報太王、王季、文王。三王憂勞天下已經很久了,而今才有所成就。武王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是爲了成就周王朝,才這麽做。”周公統壹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事前進行了占蔔,發布了《大诰》。

  公元前1022年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殺掉了首惡管叔鮮,擒回並殺掉了北逃的武庚,流放了罪過較輕的蔡叔度。蔡叔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胡“率德馴善”,和他的父親大不壹樣。周公聽到之後,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周公又把胡封到新蔡。

  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把飛廉趕到海邊殺掉。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

大行封建 以屏周室

  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弟弟康叔封到原來商王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爲都(今河南泣縣),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锖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

  爲了使康叔順利地進行統治,周公先後給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這在衆多受封人中間是絕無僅有的。推測其原因,壹則是康叔統治的爲殷人腹心地帶,問題最尖銳最複雜;二則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監反周所據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戰爭勝利之後,康叔受封也比較早。《康诰》、《酒诰》、《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對新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爲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蕩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産和商業活動。但又不是壹味遷就,對飲酒成風,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氣的。

  奄是東方較大的方國,管、蔡散布流言以後,奄君曾對武庚祿父說:“武王已經死了,成王年幼,周公被懷疑,這樣天下要亂了,請舉事(叛周)。”周公被封到奄,長子伯禽就封,建立魯國(今山東曲阜)。分給伯禽殷民六族: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這些也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藝氏族,作爲魯公的奴隸。

  薄姑等國也曾參與反周,師尚父——姜太公原被封爲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溜北)。太公是位智勇雙全的將領。武王伐纣時他率先沖入敵陣,這次周公東征,他又立下大功,封地相當大。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族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爲東方大國。

  周的同姓召公爽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于薊(今北京壹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系,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龍江、遼河壹帶的肅慎族靠近。肅慎原是周的遠方屬國。近年北京和遼南都發現不少商、周銅器。證實周初的燕確實統治北方廣大領土。

  周武王伐纣,微子手持祭器來到軍門,脫去上衣,露出臂膀,反縛著雙手,跪著前行,向武王投降。武王親自給他解了綁,仍然讓他管理當初的封國。三監之亂,微子沒有參加。周公平叛之後命他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于宋(今河南商邱)。後來宋成爲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似姓杞國(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妫姓的陳(今河南淮陽),北面還有壹些小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

  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苟子·爪效》記載,周公“立七十壹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盡管有五十個左右,而占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爲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周公東征象疾風驟雨席卷了大河下遊,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壹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壹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贏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徒大融合。

  東征的戰鬥是殘酷而激烈的,《詩經·幽風·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斯。周公東征,四國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將。”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縱使飽經戰鬥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了。東征的戰士思念家鄉,壹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了種種遐想,《詩經·幽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鬥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營建洛邑 制禮作樂

  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東征班師之後,便著手營建東都洛邑。建城的主要勞力是“殷頑民”,即殷人當中的上層分子。“頑民”西遷,壹則使他們脫離了原來住地,失去了社會影響;二則集中起來,便于看管。爲了看管殷頑民,周公曾經派了八師兵力駐守。

  東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湛、澗四小彙流其間。東有虎牢關,西有函谷關,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颍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定都的好地方。

  周公稱王的第五年(前1020年),正式營建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蔔,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彙處,並進而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壹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蔔。蔔兆表明湛水西和湛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經過壹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城方壹千七百二十丈,外城方七十裏。城內宮殿富麗堂皇,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郏山,故又稱“郏郫”。新都爲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湛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來的鎬京就稱作“宗周”了。

  東都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裏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謂“制禮作樂”。

  爲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發布了各種文告,從這裏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周公曾先後給衛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康诰》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內容不外是“明德慎罰”。周文王因爲“明德慎罰,不敢侮鳏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明德”的具體內容之壹就是“保殷民”。“慎罰”,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罰不可濫用,有的案情要考慮五、六天,十來天,才能判定。至于殺人越貨,“不孝不友”的,要“刑茲無赦”。文告中反複強調“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告誡康叔要勤勉從事,不可貪圖安逸。“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能“明德慎罰”才有天命。“明德慎罰’’也不是壹切照舊,而是參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作新民”。

  《酒诰》是針對殷民飲酒成風而發的。釀酒要用去大量糧食,這種飲酒風習在以農業起家的周人看來,簡直無法容忍。周公並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慶典的時候還是可以喝壹點。群飲是不行的,不可放過,要通統捉來“以歸于周”,“予其殺”。“予其殺”是我將要殺,未必殺。所以“歸于周”,是不要給殷人以象“小子封刑人殺人”的印象。這同“保民”、“安民”是壹致的。應該引導殷民去“藝黍稷”即種莊稼,也可“肇牽牛,遠服賈”,去經商養父母。殷代先王,從成湯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何況敢聚會飲酒了。

  至于工匠飲酒,另當別論,不要殺,姑且先進行教育。在政策上區別對待是十分鮮明的。

  《梓材》也還是提倡“明德”,反對“後王殺人”。至于民人之間,也不要相殘害,相虐待,乃“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上上下下不虐殺而“敬寡”,而“合由以容”,自然會出現安定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要象農民那樣勤除草,整地,惰整田界水溝;象維修居處那樣,勤修垣牆,壁上塗泥,頂上蓋草;又如同匠人治器,勤事修斯,再塗上黑漆和紅漆。總之,勤用明德、保民,才能“萬年惟(爲)王”。

  三篇貫穿壹個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給殷民壹個虐殺的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于改造陋習——酗酒,壹是限制,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做爲統治者,要勤勉從事。

  《康诰》、《酒诰》、《梓材》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政治方略,而《多士》是對待遷到洛邑的殷頑民的政策。洛邑建成之後,這批建城的殷頑民如何發落。自是擺在日程上的問題。《多士》是周公向殷頑民發布的文告。全文分作兩大段。第壹段是攻心,讓殷頑民服從周人統治。理由是妳們這些殷士不好,上天把大命給了我小“邦周”,決不是我“敢弋殷命”、“敢求位”。這如同妳先祖成湯取代不道的夏桀壹樣,也是“上帝不保”夏桀。我現在把妳們從“天(大)邑商”遷到西土,不要怨我,我是矜憐妳們的,這也是天命所在。第二段內容是宣布給以生活出路,讓他們就地安居,有妳們的田地,有妳們的住宅,“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甯幹止。”如果妳們能順從聽命,有德,還被任用。上天會可憐妳們,否則,妳們不但會失去土地,而且我還會把上天的處罰加在妳們身上。

  對俘虜進行攻心戰術,使之自食其力,恩威並施。這是壹整套改造政策。周公反複申明的“天命”不是他的創造,而是從遠古繼承下來的。《墨子·兼愛下》引《禹誓》:“用天之罰”,是禹征三苗時發表的誓詞。湯在征服夏桀時誓師詞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天”已經不是單純反映自然力量的神,天神已經幹預人間事務。周公在《牧誓》中也提到“恭行天之罰”。對敵人多講天命的周公,對“天”的觀念已經有所發展。“天命”是否轉移,怎樣才能保住“天命”,取決于有沒有“德”,桀纣失掉天命是因爲失“德”,周人要保住“天命”則必須有“德”,因此周公在教導周人時就多講“明德”。“天命”變成可以保持和爭取的了。人不再是盲目地服從“天命”,而有了主觀努力的可能了,這是積極的。天子是天的代理人,壹方面他具有無上的權威,但不是無條件的,他必須有“德”,不然天命就要轉移,因而君主、天子不可以爲所欲爲的,是有條件、受約束的。纣在滅亡前夕還說“我不是有命在天乎?”周公的思想比他,比殷人要大大前進壹步。保住天命的條件之壹是“保民”,民的狀況不能不成爲君主認真考慮的問題。

  參與建新都的除去殷遺之外,還有“侯,甸、男、邦、伯”,這些多是殷的舊有屬國。東都建成,周公除去對殷頑民訓誡之外,還對這些“多方”訓誡。《多士》強調天革殷命,《多方》則突出殷代夏,周革殷,是由于“不肯戚言于民”、“不克明保享于民”,于是成湯用“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周“克堪用德”,天才讓周“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對“多方’’則反複強調“保民”。針對“多方”懷念舊殷,不愛周邦,壹方面讓他們有田宅;另壹方面,如果不聽周的號令,則“我乃其大罰殛之”。假如內部和睦,努力種田,“克勤乃事”,天要矜憐妳們,我有周還要大大地賞賜。有德者,還可以在王廷作官。爲期五年爲善,妳們仍可以回到本土。

  周公在掃平叛亂,營建成周之後的問題是,周王朝的長治久安的謀劃,也就是“制禮作樂”。這在周公稱王的第六年。“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壹步講是繼承制的確立。由于沒有嚴密的繼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稱“鹹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曆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曆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纣),明顯地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周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曆。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爲太子。自周公以後,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應歸功于周公。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以後,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壹套完備的服務于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壹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壹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壹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爲甥舅關系。血緣婚姻關系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到春秋戰國時代暴露了它的弱點,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但在當時的具體條件下,無疑形成了壹種以華夏族爲主體的層次分明的政權機構,壹種遠較殷人的統治爲進步的機構。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系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S6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爲非禮、僭越。

  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爲前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壹時的時代,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裏不鬻”;土地不許買賣,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給姜太公以專征專伐的特權,那麽,“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時代或更早確立而爲周公所法定下來的。爲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觐、貢納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

  周公的制禮作樂,壹方面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系統化,另壹方面也是周人具體實踐的總結。

讓位成王 有始有終

  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尚書·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對話,大概是在舉行周公退位,成王視事的儀式上、史官記下的。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爲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後代稱頌。但是,周公並沒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對他挽留,而他也不斷向成王提出告誡,最有名的是《尚書·無逸》。

  《無逸》,不要貪圖安逸,不錯,是周公告誡成王的,就是在今天讀起來,我們還覺得它是新鮮的。《無逸》開頭就講,知道種地務農的辛勞,才懂得“小人”——農民的隱情。父母辛勤務農,而他們的子弟不知道種地的艱辛,就會貪圖安逸乃至妄誕,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說:“老年人,什麽也不懂。”這種不孝的話在當時是決不許講的。《康诰》中還提到,對不孝不友的人要處以刑罰。作壹個最高統治者要知道下邊的隱情疾苦,否則就會做出荒誕的事情來。周公接著舉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湯之孫祖甲,不是莊嚴威懼,勤自約束,“不敢荒甯”,就是久爲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們享國都能長久。爾後的殷王,生下來就安逸,不知道務農的辛勞,只是貪圖享樂,因而他們享國也都不長久。周公接下去又舉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謙抑謹畏,特別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節儉,參加農業勞動,能“懷保小民,惠鮮鳏寡”,從早到過午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爲的是團結萬民。他不敢盤桓逸樂遊獵,不索取分外的東西,因而享國也比較長久。周公告誡後代,不許放縱“于觀、于逸、于遊、于田(田獵)”,不能寬容自己說:姑且現在享樂壹下,不能象商纣那樣迷亂于酒。如果不聽,就會變亂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詛咒。有人告訴說:“小人恨妳、罵妳。”要說自己有錯誤,深自省察,不許含怒,不許亂殺無辜,亂罰無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妳壹個人身上,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周公所說的深入底層,關心民間疾苦,以“無逸”自警或用來教育後代是對的,但是“逸”與不“逸”往往受階級條件和生活環境所左右,存在決定意識,在沒有外界強大壓力的情況下,王室成員“生則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國也是必然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後,在豐京養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說:“我死之後壹定葬在成周,示意給天要臣服于成王。”死後葬于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爲臣。”



周成王 姬誦(公元前1035年至公元前1006年)

  周成王姬誦,周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後,過了兩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兒子姬誦繼承王位,這就是周成王。那時候,周成王才十三歲,再說,剛建立的周王朝還不大穩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助成王掌管國家大事,實際上是代理天子的職權。曆史上通常不稱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爲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

  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麽囑咐。周公說:“我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妳說我的地位怎麽樣?”

  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壹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裏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妳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啊!”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壹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啦!

  纣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爲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複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壹氣,聯絡了壹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奭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周公心裏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瀝膽地談了壹次話,告訴召公奭,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奭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內部之後,毅然調動大軍,親自率領大軍東征。

  這時候,東方有幾個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動。周公下命令給太公望,授權給他,各國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討。這樣,由太公望控制了東方,他自己全力對付武庚。

  費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終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亂,把帶頭叛亂的武庚殺了。管叔壹看武庚失敗,自己覺得沒有面目見他的哥哥和侄兒,上吊自殺了。周公平定了叛亂,把霍叔革了職,對蔡叔辦了壹個充軍的罪。

  在周公東征的過程中,壹大批商朝的貴族成了俘虜。因爲他們反抗周朝,所以叫他們是“頑民”。周公覺得讓這批人留在原來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時,又覺得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部的廣大中原地區很不方便,就在東面新建壹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把殷朝的“頑民”都遷到那裏,派兵監視他們。

  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座都城。西部是鎬京,又叫宗周;東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周公輔助成王執政了七年,總算把周王朝的統治鞏固下來,他還制訂了周朝壹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滿二十歲的時候,周公把政權交給成王管理。

  從周成王到他的兒子周康王兩代,前後約五十多年,是周朝強盛和統壹的時期,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康王 姬钊(公元前1005年至公元前980年)

  西周王朝第三代國王,姓姬,名钊,周成王之子。

  當成王將崩之時,擔心太子钊不勝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畢公輔佐之下,遍告諸侯,申之以文、武之業,繼續推行成王的政策,進壹步加強了統治,同時,先後平定東夷大反,北征略地,並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銘文所記對鬼方征討,斬獲衆多,僅俘人即數以萬計,故成康之際,天下安甯,舊史家誇稱當時「刑錯四十余年不用」。他統治時期,天下安甯,民不犯法,刑措40余年不用,號稱爲周朝盛世——成康之治。康王死後,他的兒子暇即位,即周昭王。至此,周王室開始衰微。

在位大事

  周康王二十五年(約公元前11世紀),周軍進攻鬼方(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的壹次作戰。

  鬼方是古代北方遊牧族之壹,經常侵擾中原地區。周初,武王滅商後曾將其放逐至泾、洛(今陝西泾河、洛河)以北,令其按時入貢。後因周軍鎮壓東方管叔、蔡叔和武庚的叛亂,進攻東部的准夷等而放松了對西北方的控制,鬼方部落乘機從岐周(今陝西岐山)以西和隴(今陝西幹陽、隴縣)之間,經常對西周西北邊境侵擾,威脅周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二十五年,爲了消除邊患,周康王命盂率領大軍進攻鬼方。鬼方亦調兵迎戰。經兩次大規模作戰,周軍斬殺鬼方4800多人,俘獲其4名首領及以下1.3萬多人,還繳獲了很多車馬和大量牛羊。周軍將鬼方又驅逐至遠離鎬京的汫隴和岐周以西。周西北邊境暫安。



周昭王 姬瑕(公元前979年至公元前961年)

  中國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壹個標志,後來楚國成爲春秋五霸之壹,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周昭王在位19年,因擾害百姓而被船民設計淹死,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中的少室山)。姬瑕自幼養尊處優,即位後又沒有賢能的大臣勸谏、輔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來。他酷愛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獻珍禽,明天貢上異獸,以此博取賞賜和升官。



周穆王 姬滿(公元前960年至公元前923年)

  中國周朝第五代王。姬姓,名滿。周昭王之子。國曆史上最富于神話色彩的君王之壹。傳說享壽105歲,在位時間約爲55年(公元前976年-前922年,壹說公元前1001年-前947年)。中據汲縣西戰國墓所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喜好遊曆,曾于穆王13年-17年駕八駿之乘驅馳九萬裏,西行至“飛鳥之所解羽”的昆侖之丘,觀黃帝之宮。又設宴于瑤池,與西王母做歌相和。據現代學者考證,周穆王西遊之地應是裏海黑海之間的曠原。

  穆王致力于向四方發展,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兩征犬戎,獲其5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壹帶)。還東攻徐戎,在塗山(今安徽懷遠東南)會合諸侯,鞏固了周在東南的統治。並制定墨、劓、膑、宮、大辟5刑,其細則竟達3000條之多。後世流傳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朝汲冢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所載,雖多不真實,但反映了當時穆王意欲周遊天下,以及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

  關于他的神話傳說,尚見于先秦史書及六朝至怪小說。《列子-周穆王》記載:“穆王不恤國是,不樂臣妾,肆意遠遊,命駕八駿之乘……遂賓于西王母,觞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爲天子瑤,王和之,其辭哀焉。”《太平禦覽》卷七四引《抱樸子》:“周穆王南征,壹軍盡化。君子爲猿爲鶴,小人爲蟲爲沙。”

  周穆王時期,國力強盛,周王朝在西部的影響已擴展到很遠的地區。穆王又致力于向東南方發展,通過巡遊,使許多地方國家部落歸順于周的統治,對周的鞏固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導致了朝政的松弛。



周共王 姬繄扈(公元前922年至公元前900年)

  周共王,名姬黳扈,西周第六代國王,益號周共王.生卒年不詳.周穆王子。穆王死後繼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畢原。

  姬黳扈繼位時,國家因穆王遠遊,耗費了巨量財富,弄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著天子的架子。如爲了表示賞罰分明,共王不得不將都城附近的土地陸繼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西周開始衰落下去。



周懿王 姬囏(公元前899年至公元前875年)

  周懿王,名叫姬囏,西周第七代國王,周共王之子,益號周懿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懿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899年至前892年。懿王在位之時,周王室開始走上衰微之路。前892年周懿王崩,周孝王繼位。

  周懿王遷都槐裏,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傳至幽王爲犬戎所滅。



周孝王 姬辟方(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66年)

  周孝王,名姬辟方,西周第八代國王,益號周孝王。生卒年不詳,共王弟,懿王叔。周懿王病死後奪位。在位10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懿王病死,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太子懦弱無能,能幹的姬辟方就乘機奪取了王位。

  姬辟方即位後,壹心試圖複舉周朝。他先振興軍力,在汧水、渭水之間的草原上開辟了壹個大牧場,用重金招募行家來養馬。有個應募者名叫非子,養的馬匹匹膘肥腿壯,壹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壹倍多,姬辟方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裏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于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壹中國的秦朝的發源地。但姬辟方沒有能等到實現振興周室的理想,就病死了。



周夷王 姬燮(公元前865年至公元前858年)

  周夷王,名姬燮,生卒年不詳。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孫。孝王死後繼位。在位30年,病死,葬處不明。

  姬燮,原爲懿王太子,懿王死,就由他繼位,但他懦弱無能,被懿王叔孝王奪取了王位。孝王病死,諸侯又依據父子子繼的定例,扶立他爲帝。姬燮對諸侯十分感激,壹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諸侯禮拜的慣例,變爲朝見時步下堂來和諸侯相見,天子的威嚴了就大爲下降。他在位朝間,被穆王遷居太原壹帶的犬戎不斷地反叛,姬幾次派兵征討,都未能根除。姬燮繼位後的第三十年,病倒,立子姬胡爲太子。 翌年姬病死。

  姬燮死後的廟號爲夷王。



周厲王 姬胡(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

  周厲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國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兒子。在位37年。

  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間,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壹些貴族的權力,任用榮夷爲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猃允,不時入侵。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周厲王爲壓制國人的不滿,任用衛巫監視口出怨言的人,發現就立即殺死,這些引得國內各項矛盾愈來愈尖銳。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縣)。他出逃後,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號爲共和(壹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國曆史有了明確紀年。

  周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公、召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的言論自由,以至于行人來往,只能以目光、眼神來示意。于是周朝國勢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于是開始聚衆起義,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朝邊境—彘(今山西北部)。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益號是厲王。



共和 共伯和(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

  西周共國國君,名和,封于共(今輝縣)。因好行仁義而爲諸侯稱道。周厲王無道被“國人”驅逐,諸侯推選他代行王政,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這是中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共伯使諸侯擁立姬靜爲王,他又回到了共國。

  共伯和的代行王政事件與遺留下來的共城遺址,爲世人曾現了三個不尋常的重大意義:壹是共伯和開創了中國曆史准確紀年的新紀元。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國曆史處于傳說時代,其時間脈絡、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壹個模糊的概念,准確性非常差。現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曆史,大都是通過文物考古證實的,沒有文獻所據。而共伯和代行王政的第壹年,即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從這壹年開始,史官開始做編年體記錄,使中國從此之後的曆史脈絡清晰,記載翔實,直到如今,沒再間斷。因此。共伯和代行王政之事,不僅在當時是轟動天下的壹件大事,而且到如今也仍然是壹件有重大意義的曆史事件。



周宣王 姬靜(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中國周朝第十壹位王。姬姓,名靜(壹作靖),周厲王之子。厲王時國人暴動,大臣召穆公虎將太子靜隱藏在自己家中,被國人包圍 。 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 使太子得以脫身。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于流放地彘( 今山西霍縣 ),大臣擁立靜爲王。宣王即位後,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壹時複興。宣王的主要功業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秦仲爲大夫,攻西戎,被殺 。宣王又命其子秦莊公兄弟5人伐西戎,得勝 。五年 ,宣王與尹吉甫壹起伐允(即西戎)于彭衙(今陝西澄城西北)。尹吉甫在征允戰爭中率師直攻至太原(今甘肅鎮原壹帶),迫使允向西北退走。對于侵犯江漢地區的淮夷,周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師皇父、大司馬程伯休父等率軍討伐,沿淮水東行,使當地大小方國中最強大的徐國服從 ,向周朝見 。十八年 ,南仲派駒父 、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都迎接王命,並進獻貢物。其時,宣王還命方叔率師征伐荊蠻(即楚國)。爲了鞏固對南土的統治,宣王將其舅申伯徒封于謝(今河南南陽)。宣王二十二年,繼續西周早年的分封,封其弟友于鄭(今陝西華縣東)。

  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宣王命周軍于西北(今陝西、山西、甘肅壹帶)、東南(今江蘇、安徽、湖北壹帶)進攻戎狄和蠻夷的戰爭。

  宣王中興,爲時短暫。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宣王幹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 。三十壹年,伐太原戎,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 ,都歸失敗。3 年後 , 伐申戎 , 雖取得勝利,同年卻在千畝之戰中敗于姜氏之戎,喪失了調遣的南國之師。宣王死後子幽王繼位,社會矛盾進壹步發展,終于導致西周的覆亡。



周幽王 姬宮涅(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

  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壹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似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似爲後,立褒似之子伯服爲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爲博取褒似的壹笑,幽王下令,宮內宮外人等,能讓褒似壹笑者,賞賜壹千兩金子。有個叫虢石父的獻上烽火戲諸侯的計策,在骊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有個叫鄭伯友的大臣勸阻周幽王說,烽火台是爲了戰時救急用的,這個玩笑開不得。大王現在這樣戲弄諸侯,失信于他們,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時,諸侯又以爲大王在戲弄他們,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聽。

  臨近的諸侯看到烽火台上起了狼煙,以爲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壹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壹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夥兒都楞了。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大家辛苦了,這兒沒什麽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玩兒,妳們回去吧。諸侯知道上了當,蹩了壹肚子氣回去了。褒似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麽玩意,看見骊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麽回事。幽王壹五壹十告訴了她。褒似真的笑了壹下。幽王見褒似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壹千兩金子。

  後來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鎬京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點起來。烽火倒是燃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爲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缯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似、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骊山,後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關于“中國曆史/西周朝王系表”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