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奧地利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奧地利共和國位于中歐南部。南連南斯拉夫、意大利,北接聯邦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東鄰匈牙利,西與列支敦士登、瑞士接壤。面積爲 83850平方公裏,人口7555338人(1981),其中99%以上爲奧地利人,少數民族有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和馬紮爾人。居民絕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爲德語。首都維也納。奧地利曾是歐洲大國,曆史悠久。其疆域屢經變遷。

古代

  奧地利地區人類活動的遺迹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發現這壹時期的工具、雕刻及岩壁繪畫等,典型代表有維倫多府的女性雕像。進入新石器時代後,線陶文化的居民曾在此地生活。約公元前750~前450年間,此地已屬早期鐵器時代,伊利裏亞人在這裏創造出有較高水平的哈爾施塔特文化。公元前 400年,克爾特人自南北兩面湧入,奧地利被迅速克爾特化,公元前2世紀建立起包括東阿爾卑斯山廣泛地區的諾裏孔王國,開始了同意大利和巴爾幹諸國的經濟聯系,氏族社會開始解體,階級關系逐漸形成。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帝國向多瑙河地區擴張,繼和平滲透之後,于公元前15年武裝進占,在克爾特王國的基礎上設置羅馬帝國的瑙裏庫姆行省,奧地利東部則歸入羅馬的潘諾尼亞省。此後,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在羅馬兵營和移民聚居點的基礎上,形成了維也納、林茨、薩爾茨堡等城市。公元300年後,基督教開始傳播。376年,西哥特人(見西哥特王國)入侵,這壹地區成爲民族大遷徒的角逐場,日耳曼人、匈奴人、阿瓦爾人和馬紮爾人交叠統治。8世紀末,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擊敗阿瓦爾人,建立起邊疆伯爵領地,作爲加洛林王朝的東部邊區。881年馬紮爾人侵入該地。955年,奧托壹世在萊希費爾德之戰中擊敗馬紮爾人,收複該邊區。976年,巴奔堡家族的利奧波德壹世被奧托壹世封爲邊疆伯爵,將領土擴大到多瑙河兩岸,並成立新邊區。海因裏希二世時期 (1141~1177) ,向北擴大領土,直到北部“林區”。1156年升爲公國,遷都維也納,巴奔堡家族發展到了頂點。此後,其地成爲神聖羅馬帝國的世襲公爵領地。1246年,巴奔堡家族的最後壹個國王肺特烈二世(好鬥者)在同馬紮爾人作戰中陣亡,該家族男嗣斷絕,波希米亞的奧塔卡爾二世爲奧地利公爵,國土爲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瓜分。巴奔堡家族對公國的統治長達270年(976~1246),先後有12個統治者。近 3個世紀裏,生産力得到發展。利奧波德五世時,文化繁榮,教堂成爲神學和壹般文化的中心。這壹時期被稱爲中世紀的“黃金時代”。

  1273年,神聖羅馬帝國空位時期結束。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伯爵被選爲德意志皇帝(1273~1291在位),1278年收複被瓜分的巴奔堡領土,從此開始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魯道夫之孫、皇帝肺特烈三世(美男子)1315年與瑞士、1322年與巴伐利亞作戰失敗,失去萊茵河以南領地。此後,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成爲對奧地利的統治。1335年,阿爾布雷希特二世(跛子)獲克恩滕和克賴因兩地,1379~1438年王朝疆域擴展到西部的富拉爾貝格和南部的的裏雅斯特。1438年起,除1742~1745年外,直到1806年,奧地利哈布斯堡統治者始終保持德意志皇帝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

  在擴大國土方面,馬克西米利安壹世皇帝的功業超過其前輩,他通過聯姻,于1482年獲勃根第和尼德蘭,又通過其子女的婚姻,獲得西班牙及西屬龐大殖民地,以及那不勒斯-西西裏。查理五世(1519~1556在位)時,奧地利領土擴張達到頂點,被稱爲“日不沒帝國”。1521~1522年,查理五世將部分領土封給其弟斐迪南。從此,哈布斯堡家族分爲奧地利-德意志和西班牙-尼德蘭兩支。

近代

  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神聖羅馬帝國成爲若幹獨立國家的松散聯盟。17世紀至18世紀初,哈布斯堡家族不斷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它和土耳其因爭奪匈牙利,曾多次戰爭,直到1699年兼並匈牙利。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奧地利獲大片土地,成爲強國,但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奧地利屢戰屢敗,威望下降。爲保證哈布斯堡領土完整和女嗣的王位及領地的繼承權,皇帝查理六世于1713年頒布《國本诏書》。查理六世1740年逝世後,其女瑪麗亞·特蕾西亞根據《國本诏書》繼承王位。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奧取得防禦性勝利,但失去西裏西亞等地。在此後的七年戰爭中,奧地利被普魯士擊敗。爲鞏固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瑪麗亞·特蕾西亞及其子約瑟夫二世銳意改革,使奧地利的經濟、文化獲得巨大進步,影響巨大。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奧地利三次參加反法聯軍,均遭敗北,弗蘭茨二世1804年宣布自己爲奧地利皇帝。1806年,法國保護下的“萊茵同盟”建立,弗蘭茨二世正式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奧地利被稱爲奧地利帝國。1809年起,K.W.N.L.von梅特涅出任奧地利外交大臣,變反法政策爲與法進行策略性合作。1813年,奧地利又轉而參加反法聯軍,K.P.zu施瓦岑貝格領導萊比錫會戰,次年 3月攻占巴黎。梅特涅主持維也納會議後成立神聖同盟,奧地利恢複大國地位。

  1848年,維也納爆發武裝起義,梅特涅體制被推翻,奧地利産生了第壹部憲法。匈牙利也發生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但遭奧、俄鎮壓,帝國專制統治更爲反動,政治倒退。1866年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戰敗,國內矛盾激化。1867年,奧匈妥協,成立二元制奧匈帝國。奧匈帝國時期經濟、文化有發展,但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帝國內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政治和民族的平等,德、奧、俄“三皇同盟”(1873)和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1882)簽訂後,1908年奧匈帝國宣布合並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引起塞爾維亞王國的強烈反感,奧塞矛盾尖銳化。1914年奧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導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1918年,同盟國戰敗,帝國瓦解。11月12日,舉行臨時國民大會,宣布成立共和國。次日,查理皇帝被廢黜,封建帝制從此結束。

現代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波蘭各自脫離奧匈帝國獨立,以德意志人爲主的奧地利共和國,即第壹共和國成立後,由社會民主黨和基督教社會黨聯合執政,社會民主黨領袖K.倫納出任總理,國內經濟凋敝,社會動亂。1920年,社會民主黨成爲反對黨。1922年,奧地利獲得國際聯盟的經濟援助。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奧地利財政銀行于1931年倒閉,財政瀕于破産。1932年,E.陶爾斐斯出任總理。他對內實行獨裁,對外依靠法西斯意大利,1934年 3月同B.A.A.墨索裏尼簽訂《羅馬議定書》,以對抗納粹德國,維護國家獨立。1934年7月,納粹黨衛軍舉行武裝暴亂,陶爾斐斯被刺身亡。K.von舒施尼格繼任總理。1936年,德意結盟,奧地利完全孤立。1938年 2月,A.希特勒迫使舒施尼格簽訂《貝希特斯加登協定》,3月 12日,奧地利被納粹德國武裝吞並,第壹共和國滅亡(見德國吞並奧地利),奧地利成爲納粹德國的“東區”,1942年又改稱“阿爾卑斯和多瑙行政區”,作爲納粹德國的壹部分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此同時,奧地利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在國內外十分活躍,並積極參加了1944年的“七·二○”反希特勒鬥爭。1945年5月,盟軍分區占領奧地利,以K.紹克爾爲首的抵抗力量配合蘇軍解放維也納。同年社會黨和人民黨先後重建,4月成立以K.倫納爲首的臨時政府,建共和國,即第二共和國。1946年,議會及內閣職權得到美、英、法、蘇四國占領當局承認。1955年 5月15日四個占領國同奧地利在維也納簽訂《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即奧地利國家條約。條約確認1938年的奧地利的領土完整。同年10月占領軍撤出,國家主權完全恢複,10月26日國民議會通過聯邦憲法,宣布奧地利永久中立,該日被定爲國慶日。

  第二共和國成立後,政局穩定,1945~1952年,在聯合國救濟總署和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下,經濟得到複興。外交上積極參與歐洲和國際事務,致力于緩和與諒解。50年代中期以後,奧地利先後參加聯合國、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奧地利注意睦鄰關系,對東西方實行“均衡外交”,並努力促進緩和和裁軍。1971年 5月同中國建交,兩國的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斷發展。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sterreich),1804-1867年間中歐的壹個國家,歐洲列強之壹,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和主要成員之壹,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某程度而言,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爲奧匈帝國的主體之壹。該帝國的首都爲奧地利皇室領地內的維也納。


起源

  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聖羅馬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聖羅馬皇帝早已大權旁落。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掘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國第壹執政拿破崙稱帝。有見及此,在拿破崙稱帝三個月後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奧地利大公國爲奧地利帝國,自稱爲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並借機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

簡況

  奧帝國最大的特點也是弱點便是,領土跨越多個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推行自由主義以及民族平等的沖擊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統治的活動日益活躍。雖然如此,奧地利帝國仍是歐洲主要國家之壹。奧地利皇室向來擔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統治權,奧軍向來積極幹預歐洲他國事務,鎮壓革命。另壹方面,奧地利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給與神聖羅馬皇帝在教宗選舉中的否決權,被轉授與奧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樞機主教團廢除。

領土

奧地利帝國轄下由多個奧皇兼任國王的“王國”以及壹些公國和領地組成,主要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亞王國 (K?nigreich B?hmen)

匈牙利王國 (K?nigreich Ungarn)

達爾馬提亞王國 (K?nigreich Dalmatien)

加裏西亞及洛多梅裏亞王國 (K?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克羅地亞及斯洛文尼亞王國 (K?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倫巴第及威尼斯王國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nigreich)

奧地利皇室領地 (Erzherzogtum ?sterreich)

卡林西亞公國 (Herzogtum K?rnten)

卡尼鄂拉公國 (Herzogtum Krain)

薩爾茨堡公國 (Herzogtum Salzburg)

西裏西亞公國 (Herzogtum Schlesien)

施蒂利亞公國 (Herzogtum Steiermark)

布科維納公國 (Herzogtum Bukowina)

塞爾維亞及塔米斯-巴納特公國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t)

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國 (Gro?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摩拉維亞侯國 (Markgrafschaft M?hren)

蒂羅爾親王伯國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戈裏奇亞和格拉迪斯卡伯國 (Grafschaft G?rz und Gradisca)

福拉爾貝格領地 (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亞領地 (Istrien)


曆任奧皇

  帝國皇冠,原爲神聖羅馬皇帝魯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自弗朗茨稱帝後,到1867年重組爲奧匈帝國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則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

  奧地利帝國時期

  弗朗茨,1804年-1835年,音譯爲法蘭西斯

  費迪南,1835年-1848年

  弗朗茨·約瑟夫,1848年- 1867年,音譯爲法蘭西斯·約瑟夫

  奧匈帝國時期

  弗朗茨·約瑟夫,1867年- 1916年

  卡爾,1916年-1918年,末代奧皇,英譯爲查理,卒于1922年

改革爲奧匈帝國

  奧地利帝國成立以後,國內多民族的紛爭和對外戰爭的失敗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勢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意大利獨立戰爭使奧帝國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統領德意志各城邦的時代。內政方面,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國內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強。奧軍在沙俄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更加加劇了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

  在壹些政府官員勸告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決定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雖然如此,但帝國內各部分以匈牙利貴族的勢力最爲強大這些貴族,而他們只肯接受壹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縱使維也納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最終僅與匈牙利的貴族協商,令奧匈最終組成壹個聯邦國家。

  自此,奧地利帝國成爲奧匈帝國的主要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奧匈帝國被瓦解,而奧地利帝國的主體,奧地利皇室領地,成爲奧地利共和國。


奧地利其他相關資訊

世界各地 國際區號 地圖集錦 世界國旗 世界貨幣 世界歷史

關于“世界歷史/奧地利”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