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指南/比利時主要節日

出自 Tw.18dao.net
< 出國指南
於 2006年11月29日 (三) 01:47 由 Robot (對話)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題名】:比利時主要節日

【外文提名】:festival

【分類號】:K956.4

【關鍵字】:主要節日

【相關人物】:

【相關事件】:

【內容提要】:

      1月1日:新年節

     

     春分後第一次月圓之後的第一個周日:復活節(復活節後的星期一也放假)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復活節40天后第一個星期四:耶穌升天節

     

     復活節後第七個星期日:聖靈降臨節(星期一也放假)

     

      7月11日:法蘭德斯紀念日

     

      7月產量日:國慶日

     

      8月15日:聖母升天節

     

      9月27日:瓦隆節

     

      11月1日:萬聖節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

     

      11月15日:國王日

     

      12月25日:耶誕節(26日也放假)

     

     班什狂歡節

     

     比利時的班什狂歡節是與法國尼斯、德國科隆和義大利威尼斯的狂歡節齊名的歐洲四大著名狂歡節之一,其盛名已蜚聲世界,每年都吸引著世界、特別是歐洲各國的遊人前往參加和觀看。

     

     班什是位於布魯塞爾南面56千米處的一個小城市,有居民1萬多人。這裏的狂歡節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傳統。傳說班什狂歡節起源於16世紀中葉,當時羅馬帝國皇帝的妹妹瑪利亞在班什造城池、建宮殿。1554年,瑪利亞為歡迎外甥菲力浦二世舉行盛大宴會,宮廷官員於是化裝成各種達官貴人參加宴會。

     

     化裝遊行

     

     班什狂歡節的化裝遊行就是從那個時候傳下來的,還不斷發展、創新,現已成為比利時、法國、荷蘭、盧森堡等國的民間重大節日。班什狂歡節是從每年的3月的第一個星期日開始,為期三天,第三天是最為熱鬧的一天。

     

      3月初的班什市仍寒風凜冽、氣溫較低,有時還下著小雨,但班什人卻興奮地忘記了寒冷,盡情地享受著一年一度的狂歡節的快樂。大街小巷到處是狂歡的人群,他們不論男女老幼,均喬裝打扮,盡情地歌唱,盡興的跳舞。他們有的打扮成達官貴人、王孫公子,有的打扮成工人、農民,還有的打扮成東方商人、印第安人和非洲獵手。大、中學生多數則扮成小丑,在衣報上寫著各種標語和良好祝願,向外來遊人募捐。孩子們戴上動物臉譜,用彩色紙屑和塑膠沫手槍嬉戲打鬧,不時地還對旁邊遊人發起“攻擊”,弄你一身紙屑或塑膠沫,遊人在驚恐之餘,便回之以開心的微笑。

     

     “癡人”方陣遊行以其獨特的扮裝引人注目,他們頭戴鴕鳥羽毛帽,身穿金黃色的“武士”服,肩上披著白披肩、系著白領帶,腰間系掛著許多銅鈴的彩色腰帶,腳穿碩大的木鞋,左手拿著用樹枝紮成的小掃帚,右臂掩著一個裝滿橘子的柳條筐,臉上戴著傳統的蠟制面具。

     

     他們邊走邊笨拙地跳著舞,不時引起人們的哈哈大笑。據說他們穿的衣服有的是其祖先傳下來的,有的則是租來的,租金很貴,租一套要花1萬比利時法郎。這種服裝比較特別,是雙層,用時裏面要鼓鼓囊囊的裝滿稻草,穿上它走起路來又笨又蠢,十足像個呆頭呆腦的傻子,所以人們都叫穿這種衣服的人為“癡人”。裝扮“癡人”的人淩晨四點鐘便起來了,等化裝和往衣服裏填草後,再吃早餐。早餐後他們一家便穿上衣服,挨門挨戶地去尋找同伴,差不多要到九點鐘才能集合好隊伍,組成方陣。然後便在鼓樂手的引導下,穿街過巷地環城遊行和表演。

     

     正午時分,“癡人”們走進市政府大廳參加授獎儀式,那些連續50年扮裝“癡人”的,可榮幸地接受市長頒發的紀念獎章。晚上的焰火晚會是班什狂歡節的高潮。這時,華燈齊放,焰火四起,把市政廳前的廣場上照得如同白晝。廣場上的人群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男人們抱著啤酒瓶子一個勁地猛喝,女人們則高興地狂舞狂歌。

     

     突然,“癡人”們開始把柳長筐裏的橘子拋向人群,霎時間,廣場上、大街小巷,到處是橘子橫飛,鼓樂聲和狂呼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整個班什城都沉浸在一片歡迎之中。據說,“癡人”拋出的橘子是吉祥物,打在誰的身上,誰在這一年就無災無難,平安如意。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比利時西部邊陲的伊泊爾鎮便熱鬧起來,人們在這裏將舉辦一年一度的拋貓節。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也都紛紛驅車來到伊泊爾鎮,同比利時人一起歡度這個貓節。

     

     拋貓節起源於中古時期。據說,那時候鼠疫流行,人們為了止住鼠疫,於是向老鼠求情,並把老鼠的天敵——大大小小的貓從高處拋下摔死,以討好老鼠,讓他們高抬貴手,給人類留一條生路。後來,人們又覺得貓死得冤枉,對不住它們,於是就把這一天定作貓節,以紀念那些冤死的貓。

     

     在貓節那天,伊泊爾的街頭巷尾、地上空中,到處都是貓的廣告。畫著貓臉的孩子們天真爛漫,在人群中穿來擠去,嬉戲打鬧。商店裏、小攤上,賣的都是與貓有關的紀念品。在鎮中心的廣場上,兩隻由小孩扮成的小黑貓被關在木籠裏,旁邊還有兩個全副古代裝束的武士在旁邊看守著。據說這是兩個即將要押赴刑場、執行死刑的“囚犯”。

     

     貓節化妝遊行一般是在下午3點開始。先頭部隊是一隊穿著貓衣、戴著貓帽的貓鼓樂隊,它們敲著鼓樂緩步行進,幾十隻身穿緊身衣的小黑貓緊隨其後。這些小黑貓非常活潑可愛,他們有的坐在馬車上,有的穿著旱冰鞋,時而還“咪咪”地叫上幾聲,逗得跳邊的觀眾哈哈大笑;他們時而又把糖果拋向人群,引得孩子們跟在小貓後面跑著、搶著、叫著、笑著,無比開心。

     

     後面的化妝遊行隊伍大都排成方陣隊形。遊行的人興高采烈,載歌載舞,通過表演和模型,向人們講述貓的歷史、傳統和故事。相傳人們對貓的崇拜始於西元前1000多年,此時遊行隊伍中便出現了一個象徵著古埃及貓的聖城的巨大模型,那些身穿華麗服飾的達宮顯貴們紛紛前往朝拜。

     

     那些由妙齡少女扮裝的白貓和花貓,隨著歡快的音樂,表演著各種舞蹈,有時還擺出一些哈意深遠的造型。還有一些表演就好像是中國的童話劇,如小白貓怎樣勇敢地趕走老鼠、保護穀倉,小花貓如何機智地救起了受傷的小鳥等。“貓後”的出現使人們歡呼雀躍,只見由一個漂亮少女扮裝的“貓後”,端坐在裝飾華麗的花車上,在群貓的簇擁下,緩緩行進,顯得是那樣的雍容華貴、光芒四射。她不時地向兩邊的觀眾招手致意,有時還投以飛吻,從而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到了中世紀,貓的厄運開始了。據說是因為人們懷疑貓是女巫的化身,而黑貓更是不祥之兆,於是開始厭惡貓和殺貓,那些倒楣的黑貓更是在劫難逃。遊行隊伍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場面和故事:兩隻黑貓吃掉了老鼠馬基家的成員,馬基於是集合了一支由老鼠、田鼠和狗組成的聯軍,向貓城發起攻擊,最後攻克了城堡,並抓住了那兩隻小黑貓……

     

     公正的法庭對這樁“貓鼠案”進行了公開審理,最後以“吃鼠罪”判處兩隻黑貓死刑。這時,一輛裝有火藥的模型車緩緩前進,車上放著一隻大木桶,被判死刑的貓就要在這裏處決。還有與貓為伍的女巫也被人們關在木籠裏遊街示眾。當模型車經過中心看臺時,兩名刀斧手突然沖向路邊人群,並抓住了兩個小孩當“替罪貓”。

     

     隨著一聲巨大的爆炸聲和滾滾濃煙,兩隻“替罪貓”被抓住雙腳,扔進了桶裏。路邊的觀眾被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呆若木雞,茫然不知所措,看臺上不時發出陣陣的驚呼聲。此時,只見“替罪貓”從木桶下安然無恙地走了出來,並迅速地跑回路邊他們父母身旁。此時,人們才如釋重負,一顆懸著的心便隨之落了下來,並對這一精彩表演報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遊行結束

     

     遊行結束後,人們湧向教堂鐘樓的廣場,邊休息、邊等待新的節目。鐘聲在暮色中響起,人們不約而同的抬起頭,向鐘樓上看去。在鐘樓三層的平臺上,一個身穿紅白兩色服裝的小丑出現在人們眼前,他手裏抱著纏有絲帶的黑色長毛絨貓玩具,按傳統,小丑馬上就要往下扔貓了。據身旁一位當地人說,人們每年舉行這種活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使大家有機會痛痛快快地玩一下,休息一下;二是圖個吉利,因為把黑貓拋下摔死,寓示著惡魔已除,今年一年將太平無事。

     

     人們懷著極大的希望,靜靜地等待著,祈盼能接住小丑拋下的貓玩具。有些孩子等的不耐煩了,便大聲高呼小丑的名字,讓他趕快把玩具貓扔下來。可小丑卻不理不睬,不慌不忙,在平臺上悠然自得地來回走動著,時而向下面招招手,時而向人群做個怪樣,時而還跳幾個迪斯可。下面的人等急了,打著噓聲,正當你等煩了、不注意的時候,小丑忽然向下拋一隻貓玩具。人們朝著貓玩具的著落點,蜂擁而上,搶到貓玩具的人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但更多的人則高聲叫著、呼喚著,希望小丑趕快把貓玩具拋給自己。在前後約半小時的時間裏,小丑共向下拋了30多隻貓玩具。貓節達到了高潮,整個“貓城”都沉浸在興奮和狂歡之中。

     

     

     

     

     

【序號】:7963

關于“出國指南/比利時主要節日”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