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馬拉維" 修訂間的差異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新頁面: {{世界歷史/內容頂部}}   馬拉維共和國是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原稱尼亞薩蘭。東與南同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爲鄰,北與坦桑尼...)
 
(已匯入 1 筆修訂)
 
(無差異)

於 2016年9月13日 (二) 15:45 的最新修訂


  馬拉維共和國是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原稱尼亞薩蘭。東與南同莫桑比克交界,西與贊比亞爲鄰,北與坦桑尼亞接壤。東非大裂谷自北向南貫穿全境,裂谷的大部分爲馬拉維湖。面積118485平方公裏,湖泊占 1/4。人口 643萬(1983),大部分居民是班圖人。大多數居民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爲英語和奇契瓦語。首都利隆圭。

  早期曆史

  馬拉維最早的居民是卡富拉人。13世紀班圖人的壹支進入下剛果基薩萊湖地區定居並建立了盧巴王國。16世紀中葉班圖人中的契瓦人尼揚紮賈人曼甘賈人、恩頓巴人、姆博人、津巴人、恩森加人和契普塔人進入馬拉維湖附近定居。其中契瓦人人數最多。他們在這裏建立了 9個王國,最著名的是契瓦人酋長卡龍加建立的馬拉維王國。19世紀初,班圖人另兩支堯族和恩戈尼人分別從東部和南部進入馬拉維境內定居。

  殖民者的入侵

  英國傳教士 D.利文斯敦在 1858~1863年 4次到達馬拉維湖地區。他把該地稱爲尼亞薩蘭。隨後英國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也來到該地。1883年英國向馬拉維派遣領事在1884~1885年柏林會議上,尼亞薩蘭被納入英國勢力範圍。同年英國殖民者C.羅得斯所創立的英國南非公司獲得開發尼亞薩蘭專利權。英國人大量搶購土地,占地達尼亞薩蘭土地總面積的1/7。1890年英葡達成邊界協定,英國在尼亞薩蘭的統治得以確認。1891年3月英宣布尼亞薩蘭爲保護國,任命H.H.約翰斯頓爲專員兼總領事。1904年英國政府直接管轄尼亞薩蘭。

  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國家的獨立

  馬拉維的民族主義運動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最著名的是1915年的J.奇倫布韋起義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尼亞薩蘭人被迫參戰。但殖民政府對戰死者家屬拒絕發給撫恤金。奇倫布韋領導非洲人請願抗議,于1915年 1月23日組織群衆襲擊白人莊園,奪取軍械庫,不久,起義隊伍遭到鎮壓。奇倫布韋陣亡。

  20世紀40年代起,英國企圖將尼亞薩蘭和南北羅得西亞強行組成中非聯邦,以利用尼亞薩蘭人發展南北羅得西亞經濟。尼亞薩蘭人民開展了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強行組成的中非聯邦的鬥爭。1944年成立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張民族自決,反對建立中非聯邦著名民族主義者H.K.班達給予該黨極大的支持與指導。但1953年英國當局不顧群衆的反對,成立了中非聯邦。

  1953年8月,班達離開英國赴黃金海岸(今加納)領導尼亞薩蘭的民族主義運動。1958年 7月班達被選爲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他走遍全國,鼓動人民起來反對中非聯邦。1959年 3月班達和黨的重要骨幹被捕入獄,尼亞薩蘭非洲人國民大會被禁止活動。同年 9月,該黨改名爲馬拉維大會黨,繼續進行民族主義運動。當時參加民族主義運動的還有基督教民主黨、國民大會解放黨等。1960年4月班達出獄後,被選爲馬拉維大會黨主席,9月又被選爲終身主席。

  獨立後的馬拉維

  班達領導的馬拉維大會黨力主通過非暴力的合法鬥爭迫使英國殖民當局讓步。1961年 5月尼亞薩蘭舉行第1次大選,馬拉維大會黨獲勝,班達出任英國殖民地政府的部長。1963年2月,尼亞薩蘭獲得內部自治,班達任總理。1963年12月中非聯邦解體。1964年7月6日尼亞薩蘭取得獨立,改名馬拉維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班達就任總統。1971年起任終身總統。馬拉維獨立後,對外奉行自由選擇結盟和中立政策。


馬拉維其他相關資訊

世界各地 國際區號 地圖集錦 世界國旗 世界貨幣 世界歷史

關于“世界歷史/馬拉維”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