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屬相/肖虎名人" 修訂間的差異
Hmily11226 (對話 | 貢獻) |
|||
行 1: | 行 1: | ||
+ | {{知識頂部}} | ||
+ | 秦始皇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開創這壹偉大功業的人,就是雄才大略、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少數幾位封建帝王之中,有壹位就是秦始皇:"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 ||
− | + |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公元前259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屬虎,五行生肖爲水虎。名蠃子,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出生于戰國時代的末期,其時戰國七雄,割據稱霸,連年征戰,實現中國的統壹成爲人民大衆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發展和迫切需要。 | |
− | |||
− | + | 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去世,年僅13歲的蠃政繼承了皇位,國柄實權掌握在國相呂不韋、太後以及宦官等人的手中,他們結黨營私,專權用事,公元前238年,二十二歲的蠃政臨朝親政;也就是在這壹年,免去了呂不韋的相職,任用尉缭和李斯。接著他又采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連橫政策,派遣謀士賄賂六國大臣,離間君臣關系,使各國內訓瓦解,同時又發兵連年出擊。他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始,經過12年的南征北戰,至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爲止,最後完成了統壹六國的大業,至此他改稱爲秦始皇。 | |
− | + | 統壹中國後,秦始皇自認爲統壹中國是偉大的事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從此他就獨攬政治、經濟、軍事之大權。與此同時,他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失地;爲防止匈奴的侵犯,將昔日秦、趙、燕所築之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桃,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秦始皇還南生北越,設置四郡,加速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這樣,就建立起了壹個強大的以漢民族爲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秦始皇也成爲中國曆史上第壹統壹全國的君王。 | |
− | + |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采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在政治上首先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爲三十六郡 ,郡下設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親自選拔和任免,概不世襲。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統壹了法律、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爲了防止六國貴族發動叛亂,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支到鹹陽集中銷毀,並將六國貴族和富豪遷至鹹陽附近,以便控制和監督。公元前220年,他還以鹹陽爲中民,下令修建馳道,壹條東通海邊,壹條南入吳越;還開鑿了勾通湘江、珠江的靈渠。秦始皇還多次到全國各地巡遊,其目的是"威服海內"。 | |
− | + | 爲了加強思想上的專制統治,公元前213年,燒毀除史官所藏《秦史》以外的別國史書、儒家經典、諸子之書(除博士官所藏外);第二年,因方士侯生、儒生爲秦始皇求仙藥而不得,又下令追究方士侯生、儒生的罪行,于鹹陽坑殺儒生430余人,這就是史家稱之爲"焚書坑儒"的曆史大事件,開我國文字獄之先河。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大興土木,運用民工七十余萬,不顧勞民傷財耗巨資修建阿房宮和骊山陵墓,其結果是:"當是之時,男子疾耕地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織不足于蓋形。"人民開始反抗,秦始皇酷鎮壓,其統治已是危機四伏,壹觸即發。 | |
− | +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途中得病,7月病故于沙丘。 | |
− | |||
− | |||
'''科學巨匠''' | '''科學巨匠''' | ||
− | [[張衡]] | + | [[張衡]] 1970年,壹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搬上了月球--月球背面的壹座環形山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事隔7年,太陽系中的壹個編號爲"1802"年小行星又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科學巨匠、奇迹的創造者、風候地動儀的創造人、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 |
− | + |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東漢南洋西鄂人;因晚年做過河間相,故世人又稱他爲張河間。他的生年是漢章帝建初三年,農曆戊寅年,屬虎;陰陽五行爲"土虎"。張衡不僅是壹位傑出的天文學家,還是壹位在文學、數學、氣象等多種科學領域有高深造詣和巨大貢獻的著學者,以淡泊處世,品德高尚,爲人正直而聞名當世。 | |
− | 張衡年少時生活窮苦,學習特別刻苦,以至達到"如川之逝,不會晝夜" | + | 張衡年少時生活窮苦,學習特別刻苦,以至達到"如川之逝,不會晝夜"的地步。他特別喜歡詩人屈原和賦家高手司馬相如的作品,年輕時遊曆過舊京西安和京都洛陽,曾攻讀于太學。由于張衡的學識淵博,朝廷幾次征他做官,他卻不爲心動,不出仕。其時從王侯將相支地方的大小官吏的生活,窮奢極欲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張衡根據他在兩都遊曆的見聞與感常駐,花了十年時間,創作了《兩京賦》,以諷谏時世,言志抒懷,感慨良多。 |
− | + | 張衡二十八歲時任南陽太守鮑德主薄,鮑德調師,他也回歸故裏,壹心鑽研天文、陰陽、曆法等方面的學問。公元110年,張衡任命爲郎中,後又升任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曆等方面的工作。張衡十分熱愛這項工作,使他有條件從事天文學方面的深入研究,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任太史令期間,他提出了"渾天說"這壹宇宙天體觀,主張以渾天說來解釋天體的構造,認爲"常天如雞子",天與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壹樣,天外地內,是不可分割地整體。並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書中已用了赤道與黃道、南極與北極等天文學名詞,畫出了我國古代第壹張完備的星圖,共有二千五百顆恒星,創造了我國第壹架利用銅壺滴帶動的渾天儀。公元132年,張衡又創造了預測地震的"侯風地動儀"。它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尊,比歐洲創造性的地動儀要早1700多年。張衡還是壹位著名的數學家、文學家,他對曆史、地理等也熱很有研究。就文學創作而言,除《兩京賦》外,他的《四戀詩》是我國詩史上最早的壹首通篇七言。首尾完整的七言體古詩,對七言和五言詩的發展起了壹定的開創作用。 | |
− | + | 公元133年,張衡升任侍中,因爲不滿于東漢王朝中外戚、害官互爭權力的朝政,終于被宦官們排擠出京,在王室河間王的封地河間國任相職。到任後張衡治國威嚴,整頓法令,三年後被朝廷召任尚書。任職不久,就病故了,壹顆天文巨星隕落。他對中國的天文學、地震學有著不朽的功績。 | |
'''文人學者''' | '''文人學者''' | ||
− | [[阮籍]] | + |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 ,故時人稱其爲阮步兵。爲"竹林七賢"之壹,與嵇康齊名。生年肖虎,陰陽五行爲"金虎"。 |
− | + | 阮籍志氣宏大,胸懷豁達,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嗜酒成性,鄙視禮法,嘯傲山林,放蕩開骸 。年輕時本有大濟蒼生之志,曾憑吊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感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他不滿司馬氏集團的高壓政治,故遠身避禍,寄情山水,喜好老莊,倦狂處世。表現其人生處世哲學的代表個《達莊論》,認爲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文學上成就較高其代表作爲五言《詠情詩》82首,內容多是對黑暗統治的委婉抨擊,以及對封建禮教和僞君子的批判,也抒發了正直之士在恐怖政治統治下的無比苦悶與憤世嫉俗、壯志難酬之情,代表了其時知識分子的心志。在表現的手法上,因礙于高壓政治,故不能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以至多用晦澀之辭和象征之法,並流露出某些頹廢之情。其詩旨意深遠,頗多曲折,下如有人評論:"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但是作爲其時著名詩人,阮籍無論是在創作方法上還是繼承傳統方面,都能發揚《詩經》楚辭和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對魏晉的五言詩及其以後的發民,增有較大的貢獻,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大人先生傳》,作品中對儒家思想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對所謂的"大人先生"作了入木三分的諷刺。其文學成就對後世影響甚爲深遠。 | |
− | [[魏源]] | + | [[魏源]] 如何抵抗外國侵略者?有思想家曾提出壹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說這句話的就是清代學者、思想家、愛國主義者魏源。 |
− | 魏源(1794-- | + | 魏源(1794--1857年)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邰陽金灘人。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五行處肖爲"木虎"。魏源從小受到家學的薰陶,尤喜讀史,到處借書,刻苦學習,因學習成績優異,7歲就成了縣廪生。21歲時隨父親來到京城,得到其時京城名流龔自珍等人的栽培與指老鄉。29歲中舉協助江蘇政使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1840的年"鴉片之戰"後,其時身爲幕府的魏源參加了定海抗戰。1840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魏源激于愛國主義之憤,著《聖武記》敘清朝開國至道光年間的軍事史概況,並兼敘各項煙事制度。其後又疳林則徐主持翻譯的《四洲志》和曆代史志等增補爲《海國圖志》第50卷。在該書中魏源大聲呼籲國人,必須學習外因的先進科學技術,以有力地抗擊傳略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同時還狠狠地駁斥了朝廷保守頑固派之謬論:即所謂近代機器生産"奇技淫巧,壞亂人心"之說,要允許自由設廠,制造槍、炮、船等先進作戰武器,並提出虞、守、攻等作戰原則,在當時代表了壹種進步的思潮。有學者認爲,魏源的《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起點,是壹部具有開放意識的愛國主義名著。1845年,52歲的魏源,這個當時最有遠見卓識的先驅式人物才中了進士,隨即調往各地任知州、知縣。晚年居于興化寺,潛心研究佛典,1857年死于杭州;遺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古微訂》等數種。 |
''' | ''' | ||
醫中之聖''' | 醫中之聖''' | ||
− | [[李時珍]] | + |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農曆戊寅年出生,五行生肖爲土虎。字東壁,號瀕湖,薪州人。明代著名中醫學家,被已故學者、詩人郭沫若譽爲"醫中之聖";就中藥學的研究而言,前人也沒有超過他的人。 |
− | + | 李時珍出身于以醫爲業的家庭,祖父是當地名醫;從幼年時起,李時珍就受家庭薰陶,對草木蟲魚等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看到百姓求醫之苦,加之三次考場失意,于是二十二歲開始,就立志壹生從事醫學,做壹名爲百姓治病的良醫,積累了不少的醫學知識,認識了不少本草;24歲考試落第那年,正式開始行醫,並以詩表達了自己終生從醫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古堅;望父全兒老,至死不怕難。" | |
− | + | 李時珍是壹位勤于思索,敢于探究的人,經過幾年的醫學實踐之後,他發現曆來的本草書籍中有許多錯誤,于是下定決心,立志重修。他不畏跋山之艱難,涉水之危險,不哺寒暑,翻山越嶺,嘗遍千草萬木,大興安嶺在民間搜集各種草藥和偏方,閱書八百余種,博采衆家所記,信真考辨異同。從1552年開始下式著手編寫《本草綱目》,中經三次較大的修改,曆時十三載,終于完成了這本輝煌無比的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分五十二卷,共壹百九十余萬字,爲中國醫學史上的壹座不朽的豐碑。本書分列爲水、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眼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共收中草蘊含約壹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有三進七十四種是李時珍在總結民間藥方的基礎上新增的。還另附藥方壹萬壹千零九十六個,插圖壹千壹百六十幅。 | |
− | + | 《本草綱目》內容豐富、取材精審、分類科學、結構有序,是我國藥物史上的遑遑巨著;它比西文植物分類學的創始人林納的《自然系統》還要早壹百多年。李時珍去世後的第三年(1596年)該書在南京首次刊行,全國醫學界爲之震驚;1606年傳到日本,1656年在維與納首次譯成拉丁文,題名爲《中國植物志》。現該書在國外也有多種文字譯本,李時珍的名字遠播異域,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 |
'''仁人志士''' | '''仁人志士''' | ||
− | [[孫中山]](1866-- | + |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號明德,廣東香山翠享村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資産階級革命家。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學院,曾壹度行醫。1894年進京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等主張,遭到拒絕後到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895年10月在廣州籌備武裝起義,未成,被迫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領導興中會,並與華興會、光複會聯合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爲總理。其後與當時革命者反複討論,確立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等革命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與此同時創辦《民報》,以宣傳革命思想,並同改良派展開了壹場大論戰。曾聯合海外華僑與會黨支部及國內新軍,發動過多次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選爲臨時大總統;第二年,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被迫辭職,後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孫中山選爲理事長。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化革命黨,于第二年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政府,當選爲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軍閥挾制,被迫去職,來到上海。在上海,孫中山又創辦了《建設雜志》,發表《實驗計劃》,將中華革命黨改爲中國國民黨。 |
− | + | 1920年孫中山又回到廣州,第二年擔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遂退居上海。在孫中山失敗絕望之際,曾得到另共産黨的幫助並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于1923年鎮壓了陳炯明叛變,回廣州後重建大元帥府,決心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壹次人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宣言,提出並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5年1月病逝于北京。 | |
− | + | ||
− | {{ | + | {{知識底部}} |
於 2007年11月7日 (三) 15:58 的修訂
秦始皇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開創這壹偉大功業的人,就是雄才大略、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到的少數幾位封建帝王之中,有壹位就是秦始皇:"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公元前259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壬寅,屬虎,五行生肖爲水虎。名蠃子,秦莊襄王之子,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出生于戰國時代的末期,其時戰國七雄,割據稱霸,連年征戰,實現中國的統壹成爲人民大衆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發展和迫切需要。
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去世,年僅13歲的蠃政繼承了皇位,國柄實權掌握在國相呂不韋、太後以及宦官等人的手中,他們結黨營私,專權用事,公元前238年,二十二歲的蠃政臨朝親政;也就是在這壹年,免去了呂不韋的相職,任用尉缭和李斯。接著他又采取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連橫政策,派遣謀士賄賂六國大臣,離間君臣關系,使各國內訓瓦解,同時又發兵連年出擊。他從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始,經過12年的南征北戰,至公元前221年滅掉齊國爲止,最後完成了統壹六國的大業,至此他改稱爲秦始皇。
統壹中國後,秦始皇自認爲統壹中國是偉大的事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于是從此他就獨攬政治、經濟、軍事之大權。與此同時,他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收複失地;爲防止匈奴的侵犯,將昔日秦、趙、燕所築之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桃,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秦始皇還南生北越,設置四郡,加速了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這樣,就建立起了壹個強大的以漢民族爲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帝國,秦始皇也成爲中國曆史上第壹統壹全國的君王。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采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在政治上首先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爲三十六郡 ,郡下設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親自選拔和任免,概不世襲。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他還統壹了法律、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爲了防止六國貴族發動叛亂,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支到鹹陽集中銷毀,並將六國貴族和富豪遷至鹹陽附近,以便控制和監督。公元前220年,他還以鹹陽爲中民,下令修建馳道,壹條東通海邊,壹條南入吳越;還開鑿了勾通湘江、珠江的靈渠。秦始皇還多次到全國各地巡遊,其目的是"威服海內"。
爲了加強思想上的專制統治,公元前213年,燒毀除史官所藏《秦史》以外的別國史書、儒家經典、諸子之書(除博士官所藏外);第二年,因方士侯生、儒生爲秦始皇求仙藥而不得,又下令追究方士侯生、儒生的罪行,于鹹陽坑殺儒生430余人,這就是史家稱之爲"焚書坑儒"的曆史大事件,開我國文字獄之先河。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大興土木,運用民工七十余萬,不顧勞民傷財耗巨資修建阿房宮和骊山陵墓,其結果是:"當是之時,男子疾耕地不足于糟糠,女子紡織不足于蓋形。"人民開始反抗,秦始皇酷鎮壓,其統治已是危機四伏,壹觸即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途中得病,7月病故于沙丘。
科學巨匠
張衡 1970年,壹個中國人的名字被搬上了月球--月球背面的壹座環形山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事隔7年,太陽系中的壹個編號爲"1802"年小行星又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科學巨匠、奇迹的創造者、風候地動儀的創造人、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東漢南洋西鄂人;因晚年做過河間相,故世人又稱他爲張河間。他的生年是漢章帝建初三年,農曆戊寅年,屬虎;陰陽五行爲"土虎"。張衡不僅是壹位傑出的天文學家,還是壹位在文學、數學、氣象等多種科學領域有高深造詣和巨大貢獻的著學者,以淡泊處世,品德高尚,爲人正直而聞名當世。 張衡年少時生活窮苦,學習特別刻苦,以至達到"如川之逝,不會晝夜"的地步。他特別喜歡詩人屈原和賦家高手司馬相如的作品,年輕時遊曆過舊京西安和京都洛陽,曾攻讀于太學。由于張衡的學識淵博,朝廷幾次征他做官,他卻不爲心動,不出仕。其時從王侯將相支地方的大小官吏的生活,窮奢極欲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張衡根據他在兩都遊曆的見聞與感常駐,花了十年時間,創作了《兩京賦》,以諷谏時世,言志抒懷,感慨良多。 張衡二十八歲時任南陽太守鮑德主薄,鮑德調師,他也回歸故裏,壹心鑽研天文、陰陽、曆法等方面的學問。公元110年,張衡任命爲郎中,後又升任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曆等方面的工作。張衡十分熱愛這項工作,使他有條件從事天文學方面的深入研究,並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任太史令期間,他提出了"渾天說"這壹宇宙天體觀,主張以渾天說來解釋天體的構造,認爲"常天如雞子",天與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壹樣,天外地內,是不可分割地整體。並著有天文學著作《靈憲》,書中已用了赤道與黃道、南極與北極等天文學名詞,畫出了我國古代第壹張完備的星圖,共有二千五百顆恒星,創造了我國第壹架利用銅壺滴帶動的渾天儀。公元132年,張衡又創造了預測地震的"侯風地動儀"。它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尊,比歐洲創造性的地動儀要早1700多年。張衡還是壹位著名的數學家、文學家,他對曆史、地理等也熱很有研究。就文學創作而言,除《兩京賦》外,他的《四戀詩》是我國詩史上最早的壹首通篇七言。首尾完整的七言體古詩,對七言和五言詩的發展起了壹定的開創作用。 公元133年,張衡升任侍中,因爲不滿于東漢王朝中外戚、害官互爭權力的朝政,終于被宦官們排擠出京,在王室河間王的封地河間國任相職。到任後張衡治國威嚴,整頓法令,三年後被朝廷召任尚書。任職不久,就病故了,壹顆天文巨星隕落。他對中國的天文學、地震學有著不朽的功績。
文人學者
阮籍(公元210年--263年)三國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 ,故時人稱其爲阮步兵。爲"竹林七賢"之壹,與嵇康齊名。生年肖虎,陰陽五行爲"金虎"。 阮籍志氣宏大,胸懷豁達,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嗜酒成性,鄙視禮法,嘯傲山林,放蕩開骸 。年輕時本有大濟蒼生之志,曾憑吊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感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他不滿司馬氏集團的高壓政治,故遠身避禍,寄情山水,喜好老莊,倦狂處世。表現其人生處世哲學的代表個《達莊論》,認爲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文學上成就較高其代表作爲五言《詠情詩》82首,內容多是對黑暗統治的委婉抨擊,以及對封建禮教和僞君子的批判,也抒發了正直之士在恐怖政治統治下的無比苦悶與憤世嫉俗、壯志難酬之情,代表了其時知識分子的心志。在表現的手法上,因礙于高壓政治,故不能痛快淋漓地直抒胸臆,以至多用晦澀之辭和象征之法,並流露出某些頹廢之情。其詩旨意深遠,頗多曲折,下如有人評論:"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但是作爲其時著名詩人,阮籍無論是在創作方法上還是繼承傳統方面,都能發揚《詩經》楚辭和建安文學的優良傳統,對魏晉的五言詩及其以後的發民,增有較大的貢獻,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作家 。其散文代表作有《大人先生傳》,作品中對儒家思想表現出極大的不滿,對所謂的"大人先生"作了入木三分的諷刺。其文學成就對後世影響甚爲深遠。
魏源 如何抵抗外國侵略者?有思想家曾提出壹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說這句話的就是清代學者、思想家、愛國主義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年)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邰陽金灘人。出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五行處肖爲"木虎"。魏源從小受到家學的薰陶,尤喜讀史,到處借書,刻苦學習,因學習成績優異,7歲就成了縣廪生。21歲時隨父親來到京城,得到其時京城名流龔自珍等人的栽培與指老鄉。29歲中舉協助江蘇政使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1840的年"鴉片之戰"後,其時身爲幕府的魏源參加了定海抗戰。1840年8月,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魏源激于愛國主義之憤,著《聖武記》敘清朝開國至道光年間的軍事史概況,並兼敘各項煙事制度。其後又疳林則徐主持翻譯的《四洲志》和曆代史志等增補爲《海國圖志》第50卷。在該書中魏源大聲呼籲國人,必須學習外因的先進科學技術,以有力地抗擊傳略者:"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同時還狠狠地駁斥了朝廷保守頑固派之謬論:即所謂近代機器生産"奇技淫巧,壞亂人心"之說,要允許自由設廠,制造槍、炮、船等先進作戰武器,並提出虞、守、攻等作戰原則,在當時代表了壹種進步的思潮。有學者認爲,魏源的《海國圖志》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起點,是壹部具有開放意識的愛國主義名著。1845年,52歲的魏源,這個當時最有遠見卓識的先驅式人物才中了進士,隨即調往各地任知州、知縣。晚年居于興化寺,潛心研究佛典,1857年死于杭州;遺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古微訂》等數種。 醫中之聖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明正德十三年,農曆戊寅年出生,五行生肖爲土虎。字東壁,號瀕湖,薪州人。明代著名中醫學家,被已故學者、詩人郭沫若譽爲"醫中之聖";就中藥學的研究而言,前人也沒有超過他的人。 李時珍出身于以醫爲業的家庭,祖父是當地名醫;從幼年時起,李時珍就受家庭薰陶,對草木蟲魚等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看到百姓求醫之苦,加之三次考場失意,于是二十二歲開始,就立志壹生從事醫學,做壹名爲百姓治病的良醫,積累了不少的醫學知識,認識了不少本草;24歲考試落第那年,正式開始行醫,並以詩表達了自己終生從醫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古堅;望父全兒老,至死不怕難。" 李時珍是壹位勤于思索,敢于探究的人,經過幾年的醫學實踐之後,他發現曆來的本草書籍中有許多錯誤,于是下定決心,立志重修。他不畏跋山之艱難,涉水之危險,不哺寒暑,翻山越嶺,嘗遍千草萬木,大興安嶺在民間搜集各種草藥和偏方,閱書八百余種,博采衆家所記,信真考辨異同。從1552年開始下式著手編寫《本草綱目》,中經三次較大的修改,曆時十三載,終于完成了這本輝煌無比的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分五十二卷,共壹百九十余萬字,爲中國醫學史上的壹座不朽的豐碑。本書分列爲水、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眼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共收中草蘊含約壹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有三進七十四種是李時珍在總結民間藥方的基礎上新增的。還另附藥方壹萬壹千零九十六個,插圖壹千壹百六十幅。 《本草綱目》內容豐富、取材精審、分類科學、結構有序,是我國藥物史上的遑遑巨著;它比西文植物分類學的創始人林納的《自然系統》還要早壹百多年。李時珍去世後的第三年(1596年)該書在南京首次刊行,全國醫學界爲之震驚;1606年傳到日本,1656年在維與納首次譯成拉丁文,題名爲《中國植物志》。現該書在國外也有多種文字譯本,李時珍的名字遠播異域,受到全世界的重視。
仁人志士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號明德,廣東香山翠享村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資産階級革命家。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學院,曾壹度行醫。1894年進京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等主張,遭到拒絕後到檀香山組織興中會。1895年10月在廣州籌備武裝起義,未成,被迫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領導興中會,並與華興會、光複會聯合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選爲總理。其後與當時革命者反複討論,確立了"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等革命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與此同時創辦《民報》,以宣傳革命思想,並同改良派展開了壹場大論戰。曾聯合海外華僑與會黨支部及國內新軍,發動過多次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推選爲臨時大總統;第二年,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被迫辭職,後同盟會改組爲國民黨,孫中山選爲理事長。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化革命黨,于第二年發表討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政府,當選爲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年因軍閥挾制,被迫去職,來到上海。在上海,孫中山又創辦了《建設雜志》,發表《實驗計劃》,將中華革命黨改爲中國國民黨。 1920年孫中山又回到廣州,第二年擔任非常大總統;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遂退居上海。在孫中山失敗絕望之際,曾得到另共産黨的幫助並受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于1923年鎮壓了陳炯明叛變,回廣州後重建大元帥府,決心改組國民黨。1924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壹次人國代表大會,發表改組宣言,提出並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5年1月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