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泰國" 修訂間的差異
(New page: {{世界歷史/內容頂部}} 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壹帶,爲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 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14世紀...) |
小 (已匯入 1 筆修訂) |
||
行 1: | 行 1: | ||
{{世界歷史/內容頂部}} | {{世界歷史/內容頂部}} | ||
− | + | 泰國古稱暹羅,先民原居住在中國雲南一帶,為逃避蒙古入侵而南下遷居中南半島。 | |
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 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 ||
行 6: | 行 6: | ||
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 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 ||
− | + | 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裏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裏王朝(曼谷王朝)。 | |
− | + |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 |
− | + |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9年改名泰國。 | |
− | +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係。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 |
− | + | 2006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他信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組織4月2日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 | |
− | + | 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他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佈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 | |
{{世界各地|地區=泰國}} | {{世界各地|地區=泰國}} | ||
{{世界歷史/內容底部}} | {{世界歷史/內容底部}} |
於 2016年9月13日 (二) 15:45 的最新修訂
1238年,素可泰王國建立。
14世紀中葉,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取而代之。泰文化受到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
18世紀,華裔鄭信建立吞武裏王朝,後來拉瑪一世拿握政權,建都曼谷,史稱卻克裏王朝(曼谷王朝)。
16世紀西方列強來到泰國,直至19世紀末,英法兩國已經分別在暹羅東西兩邊建立英屬印度和法屬印度支那殖民地。1896年英法簽訂〈關於暹羅等地的宣言〉,將暹羅列為兩個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其後英法於1904年劃定勢力範圍:湄南河以東為法國勢力範圍,以西為英國勢力範圍。雖然暹羅沒有成為列強殖民地,但仍然受到英法的諸多壓制。
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1851年至1868年在位)開始國家開放政策,至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68年至1910年在位)借鑒西方國家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的壓力。1932年6月,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1939年改名泰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泰國傾向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1942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曾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給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隨即在翌日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的“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泰國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國,在經濟﹑軍事等有親切關係。在東南亞地區泰國亦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該國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始創國之一,亦在東南亞區內事務有積極的參予。
2006年4月2日的議會選舉遭到三大反對黨的聯合抵制,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4月5日,泰國看守內閣總理他信在內閣特別會議上指派副總理奇猜·萬那沙提暫時行使看守內閣總理職責。5月8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泰國選舉委員會在組織4月2日國會下議院選舉中“有違法和違憲行為”,因此選舉結果無效,應重新舉行國會下議院選舉。
9月19日,軍方發動政變,解散他信內閣,由國家管理改革委員會接管國家政權。9月22日,陸軍司令頌提出任管理改革委員會主席。10月1日,管理改革委員會頒佈臨時憲法並立即生效,管理改革委員會更名為泰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0月9日,以素拉育·朱拉暖為臨時總理的臨時內閣宣誓就職。10月20日,臨時立法機構泰國國民立法大會成立。
泰國其他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