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經濟統計/對知識經濟與新經濟再認識 的原始碼
←
經濟統計/對知識經濟與新經濟再認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經濟統計/內容頂部}} 這次歐洲之行,通過與法國工商會經濟監測中心的專家座談、走訪英國國家統計局,與當地經濟界人事的交流,我們感到,在歐洲,不同的業界,不同的人士,對知識經濟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對“新經濟”的認同則更為廣泛。從與我們座談的巴黎工商會經濟觀測中心的阿賴爾先生的談話中,我們不難感受到這一點。但無論人們對知識經濟和“新經濟”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人們對新的技術革命特別是目前的信息技術革命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產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阿賴爾先生認為“新經濟”可以理解成為“由新技術革命所推動的經濟發展與增長”。就象經濟史上的一些重大技術革命,如:蒸氣機、鐵路、電力等,都曾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增長。那麼這次的“新經濟”的來臨,與以往有什麼不同,新又新在哪里? 從理論層面考察,“新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概念有所不同。電腦的出現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期間並未提出新經濟的概念,只有電腦與大眾傳媒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是“新經濟”的顯著特徵。因此阿賴爾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腦技術和傳媒的應用、因特耐特網路(IT產業)和相應法規的制定是新經濟的範疇。具體包括4個行業:電腦電腦行業、電子生產行業、通訊生產和服務、傳媒業。這個輪廓清晰的範疇與我們界定包括教育、文化、金融等的知識經濟的寬範的範疇相比,可操作性更強。 從生產層面考察,“新經濟”體現為一種創新。阿賴爾認為,“創新”不同于發明和試驗,他是指能對經濟生活產生影響的生產手段的新組合,這種組合對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突出的表現為一大批運用新技術的高科技中小型企業應運而生,迅速崛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美國實現了從1992年以來經濟的持續增長,打破了經濟週期運行的基本規律,延長了經濟擴張期,促進了經濟週期波動的微波化。也正是在美國發生的經濟發展奇跡,引起了人們進一步的思考。 90年代以來,以互聯網發展為中心的創新高峰期的到來,是整個資訊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革命性”轉變。這種轉變與資訊技術產業本身的特點有關:一是資訊技術產業的產業鏈很長,其相關產品的生產可以分解出許多更細的、獨立的新行業,如:晶片業、軟體業、互聯網業、電子商務等等。二是這些新分出的獨立行業,一般不需要巨大的建築廠房和機器設備,新企業很容易創建,特別是由互聯網而產生了一種新的虛擬企業形式。三是電腦和互聯網的應用性極廣,且易於操作,購置成本低,使其迅速大眾化、普及化、社會化,迅速滲透到或融合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包括傳統工業和商業部門,由此,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推動了大批新興中小企業的產生和發展,迅速成為整體經濟新的增長點。從經濟發展的現狀看,美國經濟一直保持在3%以上;歐洲經濟發展比較慢,在2.5%,只有靠新經濟更多的注入,可能突破3%;發展中國家新經濟的導入還不明顯,因原有的因素還占較大比重,但新經濟的發展潛力很大. 從市場層面考察,“新經濟”使競爭空前加劇。首先帶來的是產品市場的競爭。新經濟使新產品不斷湧現,使產品的更新速度加快,產品的競爭雖然最終體現在市場上,但競爭從產品“創意”就開始了。創意成功,可以連帶獲得產品市場,股票市場的成功,進而使企業興旺發達。由於產品更新速度的加快,使競爭也隨之加劇。其次帶來的是人才市場的競爭。新經濟使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迅速加大,並很快形成十分激烈的競爭。一些新的創業者是從原有企業中分離出來的。而新企業的成功往往伴隨著原有企業的“滅亡”。因此,引進人才已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第三帶來的是國際市場的競爭。經濟的全球化促進了新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電子商務、電腦技術均是無國界的,在經濟全球化資訊化的國際競爭中,新經濟以他獨特的內涵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從資金層面考察,“新經濟”在融資方式上創新。阿賴爾先生認為,隨新經濟的到來而誕生的大批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與資本市場上融資方式的創新是分不開的。一是在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業期,新興的風險投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很小的公司在短期內可以籌集大量的資金,而自身的經營可能是虧本的,這在原有融資體制下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筆資金可能使小公司起死回生。二是在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成長期,股票市場為企業的融資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從統計層面考察,“新經濟”使統計手段、內容不斷更新。阿賴爾認為,新經濟時期,統計在內容上,應增加新產品的統計,歐洲在統計上比較重視知識經濟的附加值統計、就業人員統計、電子商務統計和投資量統計等;在行業劃分上,增加新經濟所包含的4個行業;在統計指標上從銷售額統計向增加值統計轉變;在統計手段上運用互聯網等先進的技術。 收穫與體會 考察團通過對英、法等歐洲國家新經濟及知識經濟理論與實踐和統計工作情況的認識,深深感到,儘管中國與歐洲國家在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文化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國家經濟實力不同,但由於對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理論思想認識的相對一致性,特別是北京,高新技術已經迅速發展,走在了全國的前面,我們體會,新經濟給整個經濟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表現中國與歐洲是基本相通的,而且這種新變化不僅影響現在而且影響將來。 1、新經濟理論比知識經濟理論更具可操作性。在國內,有關知識經濟的理論,更多的提法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知識經濟的概念,對高新技術產業國家科技部確定了關於高新技術產品的目錄,為高新技術的界定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知識經濟則始終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國內理論界把知識經濟確定為一個比較寬範的概念,不僅包括高新技術產業,而且包括教育、文化、金融、國家機關等,這種劃分很難與國際進行比較,而英、法使用的新經濟概念,把範圍界定在電腦電腦行業、電子生產行業、通訊生產和服務、傳媒業,範圍比較清晰,也易於操作計算。根據1998年公佈的各國新經濟資料顯示,日本是新經濟規模最大的,美國第二。各國新經濟增加值為: 日本:19450億法郎 美國:9240億法郎 德國:2450億法郎 法國:1860億法郎 英國:1820億法郎 義大利:1810億法郎 新經濟是指直接生產新經濟產品的行業。而因為新技術的運用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情況不包括在統計範圍內。有了對新經濟的明確定義,瞭解了各國新經濟的規模,我們可以計算我國和我市新經濟的情況。 2、加強政府對新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扶植和引導。新經濟的發展、壯大、普及、蔓延離不開政府政策法律規範的正確引導。從國家的宏觀調控看,在稅收政策上,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學研究部門要給予減免稅等優惠;在政府投資上,特別是高科技專案與風險往往緊密相聯的情況下,要做好可行性分析,因為傳統的投資專案,比如購買機器設備可以保值10年,而電腦只能保值2年;而從另一方面考慮,資金周轉快,回收也快,也是投資的優勢。歐洲經濟界對新經濟,特別是網路經濟的投資看法不一,一種認為投資虧損企業(網路企業往往是虧損企業)是有價值的,看好未來;一種認為是一種不理智的追求時髦的做法。因此政府投資應多放在為發展新經濟而必須的環境建設和公共設施的建設上。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上,要有針對性的制定一些保護和有利於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為新經濟在北京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Category:經濟統計]] {{經濟統計/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經濟統計/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經濟統計/對知識經濟與新經濟再認識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