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烝民 的原始碼
←
烝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大雅·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 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壹人。 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禦。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衮職有阙,維仲山甫補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 四牡骙骙,八鸾諧諧。仲山甫徂齊,式揣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 烝(zhēng)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戰國時代及之前曆代對“百姓”的稱謂。烝:衆。物、則:嚴粲《詩緝》謂“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則”。 * 秉彜(yí):常理,常性。 * 懿(yì):美。 * 假:至。 * 仲山甫:人名,樊侯,爲宣王卿士,字穆仲。 * 式:用,效法。 * 若:選擇。見《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賦:頒布。 * 辟:君,此指諸侯。 * 缵(zuǎn):繼承。戎:妳。王躬:指周王。 * 出納:指受命與傳令。喉舌:代言人。 * 外:鄭箋謂“以布政于畿外”。爰發:乃行。 * 肅肅:嚴肅。將:行。 * 若否:好壞。 * 解(xiè):通“懈”。壹人:指周天子。 * 茹:吃。 * 矜(jīn):老而無妻。強禦:強悍。 * 輶(yóu):輕。鮮:少。克:能。 * 儀圖:揣度。 * 衮(gǔn):繡龍圖案的王服。職:猶“適”,即偶然。阙:缺。 * 祖:祭路神。業業:馬高大的樣子。 * 捷捷:馬行迅疾的樣子。 * 彭彭:形容馬蹄聲雜踏。鸾:鸾鈴。 * 骙(kuí)骙:同“彭彭”。諧(jiē)諧:象聲詞,鈴聲。 * 徂(cú):往。揣(chuán):速。 * 吉甫:尹吉甫,宣王大臣。穆:和美。 * 永:長。懷:思。 這首詩是周宣王重臣尹吉甫的作品。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齊地築城,臨行時尹吉甫作此詩贈之。全詩八章,每章八句,贊揚仲山甫的美德和輔佐宣王的政績。此詩在說理中不時采用民間諺語、俗語,用詞精當,還多用疊字,使詩歌既生動又入理,增加了表現力。 老天生下這些人,有著形體有法則。人的常性與生來,追求善美是其德。上天臨視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這位周天子,有仲山甫輔佐他。 仲山甫賢良具美德,溫和善良有原則。儀態端莊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負責。遵從古訓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禮節。天子選他做大臣,頒布王命管施政。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諸侯的典範。繼承祖業要宏揚,輔佐天子振朝綱。出令受命妳執掌,天子喉舌責任重。發布政令告畿外,四方聽命都遵從。 嚴肅對待王命令,仲山甫全力來推行。國內政事好與壞,仲山甫心裏明如鏡。既明事理又聰慧,善于應付保自身。早早晚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 有句老話這樣說:"柔軟東西吃下肚,剛硬東西往外吐。"與衆不同仲山甫,柔軟東西他不吃,剛硬東西偏下肚。鳏夫寡婦他不欺,碰著強暴狠打擊。 有句老話這樣說:"德行如同毛羽輕,很少有人能高舉。"我細揣摩又核計,能舉起唯有仲山甫,別人愛他難相助。天子龍袍有破缺,獨有仲山甫能彌補。 仲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馬力強勁。車載使臣匆匆行,常念王命未完成。四馬奮蹄彭彭響,八只鸾鈴聲锵锵。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齊城赴東疆。 四匹公馬蹄不停,八只鸾鈴響叮叮。仲山甫赴齊去得急,早日完工回朝廷。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仲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好建功。 此詩首章起句不凡。開頭四句鄭重提出“人性”這壹命題,哲理意味甚濃。前人多認爲這是最早的“性善論”,故孟子在《告子章》中引此四句與孔子的闡釋作爲論“性善”的理論依據。但從全詩考察,似乎詩人並不是倡導什麽“性善論”,他只不過是借天賦予人以善性,爲下文歌頌仲山甫張本。第壹章頌揚仲山甫應天運而生,非壹般人物可比,總領全詩。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遺余力贊美仲山甫的德才與政績:首先說他有德,遵從古訓,深得天子的信賴;其次說他能繼承祖先事業,成爲諸侯典範,是天子的忠實代言人;再次說他洞悉國事,明哲忠貞,勤政報效周王;繼而說他個性剛直,不畏強暴,不欺弱者;進而回應前幾章,說他德高望重,關鍵靠自己修養,不斷積累,因而成了朝廷補衮之臣。詩人對仲山甫推崇備至,極意美化,塑造了壹位德才兼備、身負重任、忠于職守、攸關國運的名臣形象。七、八兩章才轉到正題,寫仲山甫奉王命赴東方督修齊城,尹吉甫臨別作詩相贈,安慰行者,祝願其功成早歸。全詩基調雖是對仲山甫個人的頌揚與惜別,但透過詩中關于仲山甫行事與心理的敘述,從中大體能體察到處于西周衰世的貴族,對中興事業艱難的認識與隱憂,以及對力挽狂瀾的輔弼大臣的崇敬與呼喚。不難理解,此詩對仲山甫的種種贊美,是真實的、現實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著詩人所代表的這壹階層的期盼。有人斥此篇爲“谀詞”,似乎過苛。 此詩主要以賦敘事,開篇以說理領起;中間夾敘夾議,突出仲山甫之德才與政績;最後偏重描寫與抒情,以熱烈的送別場面作結,點出贈別的主題。全詩章法整饬,表達靈活,爲後世送別詩之祖。在《詩經》中此篇說理成分比較濃厚,在詩歌發展史上留下重要的壹筆,後世“以理爲詩”當溯源于此。此詩語言也很有特色,盡管多用說理、議論,卻不迂腐呆滯,這除了詩人的激情之外,還在于語言運用獨具匠心,詩人多以民間俗語入詩,如表現仲山甫扶弱鋤強的性格特征、贊美仲山甫重視修身立德,都是反用俗語來襯托,這比直說簡潔、形象,又有理趣,說理中注進了詩味,故姚際恒稱此爲“奇語”(《詩經通論》)。詩中壹些形象生動、富有哲理的語言,有的經後人使用或提煉,至今仍活在人們口頭,如“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愛莫能助”、“穆如清風”等。善用虛詞與疊字詞本是《詩經》的語言特點,此篇獨特之處是“之”字的運用,全詩十二個“之”字,用于句尾的有九個,其中第六章連用五個“之”字收句,娓娓道來,委婉有致,起到了特有的抒情效果,姚際恒指出“多用‘之’字,見纏綿之態”(《詩經通論》)。第十、八兩章連用“業業”、“捷捷”、“锵锵”、“彭彭”、“骙骙”、“諧諧”等疊字詞,鋪敘送行場面的壯觀和行動的迅捷,繪聲繪色,增強了詩的形象性與節奏感。此詩押韻複雜,除五、六兩章用壹韻外,其余各章皆用兩韻,韻腳也變化不定,如第壹章則、德爲韻,下、甫爲韻;而第二章德、則、色、翼、式、力爲韻,若、賦爲韻;第三章考、保爲韻,舌、發爲韻;幾乎無規則可循,後五章也是如此。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烝民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