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曾子問 的原始碼
←
曾子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引經據典/內容頂部}} '''曾子問''' 曾子問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從攝主,北面,于西階南。大祝脾冕,執束帛,升自西階盡等,不升堂,命毋哭。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幣于殡東幾上,哭,降。衆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踴。盡壹哀,反位。遂朝奠。小宰升舉幣。三日,衆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脾冕。少師奉子以衰;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子升自西階。殡前北面。祝立于殡東南隅。祝聲三曰:『某之子某,從執事,敢見。』子拜稽颡哭。祝、宰、宗人、衆主人、卿、大夫、士,哭踴三者三,降東反位,皆袒,子踴,房中亦踴三者三。襲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曾子問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則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從大祝而告于祢。三月,乃名于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廟山川。」 孔子曰:「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廟、山川。乃命國家五官而後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過是,非禮也。凡告,用牲幣。反,亦如之。諸侯相見,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視朝。命祝史告于五廟所過山川。亦命國家五官,道而出。反,必親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後聽朝而入。」 曾子問曰:「並有喪,如之何?何先何後?」孔子曰:「葬,先輕而後重;其奠也,先重而後輕;禮也。自啓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後辭于殡,逐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後輕,禮也。」孔子曰:「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非宗子,雖無主婦可也。」 曾子問曰:「將冠子,冠者至,揖讓而入,聞齊衰大功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內喪則廢,外喪則冠而不醴,徹馔而掃,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則廢。如將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齊衰、大功、小功之喪,則因喪服而冠。」「除喪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賜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廟,歸設奠,服賜服,于斯乎有冠醮,無冠醴。父沒而冠,則已冠掃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見伯父、叔父,而後飨冠者。」 曾子問曰:「祭如之何則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聞之:小祥者,主人練祭而不旅,奠酬于賓,賓弗舉,禮也。昔者,魯昭公練而舉酬行旅,非禮也;孝公大祥,奠酬弗舉,亦非禮也。」 曾子問曰:「大功之喪,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豈大功耳!自斬衰以下皆可,禮也。」曾子曰:「不以輕服而重相爲乎?」孔子曰:「非此之謂也。天子、諸侯之喪,斬衰者奠;大夫,齊衰者奠;士則朋友奠;不足,則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則反之。」曾子問曰:「小功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斬衰以下與祭,禮也。」曾子曰:「不以輕喪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諸侯之喪祭也,不斬衰者不與祭;大夫,齊衰者與祭;士,祭不足,則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曾子問曰:「相識,有喪服可以與于祭乎?」孔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 曾子問曰:「廢喪服,可以與于饋奠之事乎?」孔子曰:「說衰與奠,非禮也;以擯相可也。」 曾子問曰:「昏禮既納幣,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則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則女之家亦使人吊。父喪稱父,母喪稱母。父母不在,則稱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喪,不得嗣爲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許諾,而弗敢嫁,禮也。婿,免喪,女之父母使人請,婿弗取,而後嫁之,禮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曾子問曰:「親迎,女在塗,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缟總以趨喪。女在途,而女之父母死,則女反。」「如婿親迎,女未至,而有齊衰大功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內次;然後即位而哭。」曾子問曰:「除喪則不複昏禮乎?」孔子曰:「祭,過時不祭,禮也;又何反于初?」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祢,成婦之義也。」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 曾子問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齊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曾子問曰:「喪有二孤,廟有二主,禮與?」孔子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嘗禘郊社,尊無二上。未知其爲禮也。昔者齊桓公亟舉兵,作僞主以行。及反,藏諸祖廟。廟有二主,自桓公始也。喪之二孤,則昔者衛靈公適魯,遭季桓子之喪,衛君請吊,哀公辭不得命,公爲主,客人吊。康子立于門右,北面;公揖讓升自東階,西鄉;客升自西階吊。公拜,興,哭;康子拜稽颡于位,有司弗辯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過也。」 曾子問曰:「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廟之主以行,則失之矣。當七廟、五廟無虛主;虛主者,唯天子崩,諸侯薨與去其國,與祫祭于祖,爲無主耳。吾聞諸老聃曰:天子崩,國君薨,則祝取群廟之主而藏諸祖廟,禮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廟。君去其國,大宰取群廟之主以從,禮也。祫祭于祖,則祝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跸;老聃雲。」曾子問曰:「古者師行,無遷主,則何主?」孔子曰:「主命。」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天子、諸侯將出,必以幣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載于齊車以行。每舍,奠焉而後就舍。反必告,設奠卒,斂幣玉,藏諸兩階之間,乃出。蓋貴命也。」 子遊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爲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遺後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 曾子問曰:「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四。」請問之。曰:「大廟火,日食,後之喪,雨沾服失容,則廢。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大廟火,則從天子救火,不以方色與兵。」曾子問曰:「諸侯相見,揖讓入門,不得終禮,廢者幾?」孔子曰:「六。」請問之。曰:「天子崩,大廟火,日食,後夫人之喪,雨沾服失容,則廢。」曾子問曰:「天子嘗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陳,天子崩,後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曾子問曰:「當祭而日食,太廟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殺,則廢。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屍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啓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畢獻而已。」曾子問曰:「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陳,聞天子崩、後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如之何?」孔子曰:「廢。自薨比至于殡,自啓至于反哭,奉帥天子。」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邊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孔子曰:「九。」請問之。曰:「天子崩、後之喪、君薨、夫人之喪、君之大廟火、日食、三年之喪、齊衰、大功,皆廢。外喪自齊衰以下,行也。其齊衰之祭也,屍入,三飯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缌,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異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無服則祭。」 曾子問曰:「三年之喪,吊乎?」孔子曰:「三年之喪,練,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禮以飾情,三年之喪而吊哭,不亦虛乎?」曾子問曰:「大夫、士有私喪,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喪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過時而弗除也。君之喪,服除而後殷祭,禮也。」曾子問曰:「父母之喪,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禮,過時弗舉,禮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過于制也,故君子過時不祭,禮也。」 曾子問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居于家,有殷事,則之君所,朝夕否。」曰:「君既啓,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哭而反送君。」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喪,則如之何?」孔子曰:「歸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則歸,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則子孫行事。大夫內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賤不诔貴,幼不诔長,禮也。唯天子,稱天以诔之。諸侯相诔,非禮也。 曾子問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從。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殡服,則子麻,弁绖,疏衰,菲,杖。入自阙,升自西階。如小斂,則子免而從柩,入自門,升自阼階。君大夫士壹節也。」曾子問曰:「君之喪既引,聞父母之喪,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歸,不俟子。」曾子問曰:「父母之喪既引,及塗,聞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曾子問曰:「宗子爲士,庶子爲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爲介子某薦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國,庶子爲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執其常事。』攝主不厭祭,不旅,不假,不綏祭,不配。布奠于賓,賓奠而不舉,不歸肉。其辭于賓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國,使某辭。』」曾子問曰:「宗子去在他國,庶子無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請問:「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爲壇,以時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後祭于家。宗子死,稱名不言孝,身沒而已。子遊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義也。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于祭也。」 曾子問曰:「祭必有屍乎?若厭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喪者必有屍,屍必以孫。孫幼,則使人抱之。無孫,則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厭,蓋弗成也。祭成喪而無屍,是殇之也。」孔子曰:「有陰厭,有陽厭。」曾子問曰:「殇不祔祭,何謂陰厭、陽厭?」孔子曰:「宗子爲殇而死,庶子弗爲後也。其吉祭,特牲。祭殇不舉,無肵俎,無玄酒,不告利成,是謂陰厭。凡殇,與無後者,祭于宗子之家,當室之白,尊于東房,是謂陽厭。」 曾子問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雲。」 曾子問曰:「爲君使而卒于舍,禮曰:公館複,私館不複。凡所使之國,有司所授舍,則公館已,何謂私館不複也?」孔子曰:「善乎問之也!自卿、大夫、士之家,曰私館;公館與公所爲,曰公館。公館複,此之謂也。」曾子問曰:「下殇:土周葬于園,遂輿機而往,途迩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遠,召公謂之曰:『何以不棺斂于宮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豈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曾子問曰:「卿、大夫將爲屍于公,受宿矣,而有齊衰內喪,則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館以待事,禮也。」孔子曰:「屍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屍必式,必有前驅。」子夏問曰:「三年之喪卒哭,金革之事無辟也者,禮與?初有司與?」孔子曰:「夏後氏三年之喪,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記》曰:『君子不奪人之親,亦不可奪親也。』此之謂乎?」子夏曰:「金革之事無辟也者,非與?」孔子曰:「吾聞諸老聃曰:昔者魯公伯禽有爲爲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翻譯== 曾子問道:“國君死後靈樞停在殡宮,這時候世子誕生,怎樣行禮呢?”孔子回答說:“世子誕生的那天,卿、大夫、士都跟著攝主到殡宮,臉朝北,站在西階的南面。太祝身穿脾冕,手捧束帛,從西階往上登,登上最高的台階,但不跨進堂內,讓在場的人都不要哭泣。然後,太祝長喊三聲,向靈樞享告說:‘夫人某氏生了世子,特此察告。’說完登堂,把束帛放在靈樞東面的幾案上,哭泣壹陣,下堂。衆主人、卿、大夫、士、婦女都開始哭泣,但不頓足,盡情地哭了壹陣之後,都回到平常朝夕哭的位置。于是舉行朝奠。禮畢,小宰走上堂,把放在幾案上的束帛等祭品取下,埋在東西兩階之間。第三天,衆主人、卿、大夫、士都來到殡宮,站在前天站的位置上,面向北。太宰、太宗、太祝都身著脾冕。少師抱著世子和孝服,太祝走在前面,少師抱著世子跟在後面,太宰、宗人又跟在世子後面。進入殡宮的門,衆人都停止哭泣。少師抱著世子從西階登堂,走到靈樞前,面朝北而立。太祝則立在靈樞的東南角,長喊三聲,向靈樞察告說:‘夫人某氏所生世子某,讓執事陪同著,特來拜見。’然後少師便抱著世子向靈樞稽顆再拜,哭泣。太祝、太宰、宗人、衆主人、卿、大夫、士都壹齊哭,跺腳,跺腳三次爲壹節,共跺三節。衆人都從西階下堂,回到東邊的原位,袒露左臂。少師抱著世子跺腳,婦女等人也跟著跺腳,也是跺三次爲壹節,跺夠三節。然後讓世子穿上孝服,拿著哭喪棒,舉行朝奠。禮畢,走出殡宮,太宰命令太祝、太史把世子的名字遍告五祀及山川諸神。” 曾子問道:“如果國君的靈樞已埋葬而世子出生,則應當如何、行禮?”孔子答道:“太宰、太宗跟著太祝到殡宮去向神主察告。到了三個月以後,又丟拜見神主,並給世子取名,然後把世子的名字遍告社櫻、宗廟及山川諸神。 孔子說:“諸侯去朝天子,壹定要在祖廟和父廟設祭察告。然後穿上脾冕聽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社傻、宗廟、山川諸神。然後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壹番才動身,出發之前,要舉行祖道之祭,祈求旅途平安。祝官和史官必須在五日之內將告祭進行完畢,否則便是違禮。凡舉行告祭,都以束帛爲供品,返回時的告至也是如此。諸侯之間互訪,也必須告祭于父廟。然後穿上朝服聽朝,命令祝官、史官告祭于五廟和途經山川之神。同樣也要對留守的五大夫鄭重交代壹番才動身,動身之前,舉行祖道之祭,以祈求旅途平安。返回時,諸侯壹定要親自告祭于祖廟、稱廟。然後命令祝官史官向出發前曾祭告過的衆神舉行告歸之祭,然後才回朝聽理國事。 曾子問道:“如果有兩個親人同月而死,這喪事怎麽辦?誰先誰後?”孔子答道:“埋葬,先埋恩輕的,後埋恩重的;祭奠,先祭恩重的,後祭恩輕的。這是正禮。從啓殡到下葬這段時間,因忙于埋葬恩輕者,所以對恩重者暫不設朝夕奠。出葬時,靈樞經過大門外的倚廬,孝子也不在此哭踴致哀,這是因爲恩重者尚停樞殡宮。葬畢恩輕者回來後,爲恩重者設奠,然後將恩重者的啓殡日期告訴賓客,接著就爲恩重者舉行葬禮。至于葬後的虞祭,先祭恩重者,後祭恩輕者,才是正禮。” 孔子說:“宗子即使已經七十歲,也不能沒有主婦。如果不是宗子,即使沒有主婦也是可以的。” 曾子問道:“將要爲兒子舉行冠禮,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贊者已經來到,並且已被以禮相迎讓入廟內,這時候主人突然得到齊衰、大功親屬的死訊,怎麽辦呢?”孔子答道:“這要看是哪種親屬。如果死者是同姓親屬,就將冠禮停止;如果死者是異姓親屬,冠禮可繼續進行,但要簡化掉由賓向冠者敬醛的節目。禮畢,把行冠禮的各種陳設撤去,把場地再打掃壹番,然後按照自己和死者的關系就位而哭。如果被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和贊者尚未來到,冠禮就停止。如果將要爲兒子舉行冠禮,但還沒到選定的日期,主人忽然遇到了齊衰、大功、小功親屬的喪事,那就讓兒子按照親疏關系穿上相應的喪服,到時再加上喪冠。”曾子間道:“加喪冠的人在除喪之後是否還要補行冠禮呢?”孔子答道:“天子在太廟賜給未冠的諸侯、大夫冕服、棄服,他們在回去以後,設奠察告祖宗,然後就穿戴起受賜的冠服。在這種情況下,也只對冠者行酸禮,而不行醛禮。這說明不須補行冠禮改加吉冠。如果是父親死後舉行冠禮,那麽,在冠禮三加之後,要打掃廟堂,向父親的神主行祭告之禮。祭告禮畢,前去拜見伯父、叔父,然後設宴酬謝參加冠禮的賓客。” 曾子問道:“祭祀在什麽情況下才不進行旅酬呢?”孔子答道:“我聽說,小祥的時候,主人改服練冠練服,但不舉行旅酬,主人回敬賓的酒,賓接過來不飲而放下,不舉杯勸飲,這是合乎禮的。從前,魯昭公在小祥時就舉行旅酬,這是性急了點,不合乎禮的要求。魯孝公在大祥時還不舉行旅酬,這是拘謹了點,也不合乎禮的要求。” 曾子問道:“自己正穿大功喪服,可以參加別家的饋奠嗎?”孔子答道:“豈但大功可以,從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這是禮所規定的嘛!”曾子問道:“這樣做,豈不是有點輕視自己的喪服而把別家的事看得過重了嗎?”孔子答道:“不是這般說法。比如天子、諸侯死了,服斬衰的臣子爲之操辦饋奠;大夫死了,服齊衰的家臣爲之張羅饋奠。士死了,服大功的朋友爲之操辦饋奠。如果遇上月朔之奠而人手不夠.,還可以讓服小功、紹麻的人來幫忙;如果人手還不夠,還可以讓每個人奔回奔跑,身兼數職。這豈不是自斬衰以下的喪服都可以參與饋奠嗎!”曾子問道:“身有小功喪服,可以參加葬後之祭嗎?”孔子答道:“不壹定只有小功可以參加,自穿斬衰以下喪服的人都可以參加,這是禮所規定的。”曾子問道:“這樣的話,不是有點輕視喪服而看重喪祭了嗎?”孔子答道:“天子、諸侯的喪祭,不是穿斬衰喪服的人還沒有資格參與。大夫的喪祭,不是穿齊衰喪服的人不能參與石士的喪祭,因爲士無臣下,所以才讓兄弟大功以下者參與。”曾子又問道:“對于相識的人,自己身上正有喪服,可以參加他的吉祭嗎?”孔子答道:“如果自身有喪服,那怕是最輕的練麻,連自家的吉祭都不可參與,哪裏還談得上參加他人的吉祭呢?”曾子又問道:“脫掉了喪服,可以參加他人的饋奠嗎?”孔子說:“剛脫掉喪服就參加他人的饋奠,顯得忘掉哀痛太快了,這不符合禮的規定。如果做他人饋奠時的侯相,還差不多。” 曾子問道:“婚禮已經進行到訂婚之後,連親迎的吉日都擇定了,如果忽然女方的父親或母親死了,那該怎麽辦呢?”孔子答道:“婿家應該派人去吊喪、如果是婿的父親或母親死,女方也應該派人到婿家吊喪。如果壹方是喪父,另壹方就以父親的名義吊喪;如果壹方是喪母,另壹方就以母親的名義吊喪;如果父母不在,就得以伯父、伯母的名義。從男方來說,在料理完葬事之後,由婿的伯父出面向女方致意說:‘某之子不幸遇到父或母之喪,居喪期間,不能和府上結爲婚姻,特派我來致意。’女方答應了,但並不敢把女兒改嫁他人,這是正禮。婿除喪之後,女方父母派人到婿家敦請聯姻,這時候如果婿還不迎娶,女方就可以把女兒改嫁他人,這也是正禮。如果女方的父或母死,男方也要這樣。” 曾子問道:“親迎的那天,新娘已經上路,如果突然新郎的父親或母親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新娘要立即改換服裝,穿上布做的深衣,用白絹束發,趕往夫家參加喪禮。如果是新娘已經上路,而新娘的父親或母親突然去世,新娘就應立即折回娘家奔喪。”曾子又問道:“如果新郎親迎的那天,新娘還沒來到,而新郎突然有齊衰、大功親屬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新郎不進大門,在外次改換服裝。新娘則進入大門,在內次改換服裝。然後各就其位而哭。” 曾子問道:“除喪之後不再補行婚禮了嗎?”孔子答道:“拿祭禮來說,過了日期就不再補祭,這才合乎禮的規定。婚禮還沒有祭禮重要,又有什麽理由再補辦壹次呢!”孔子說:“嫁女的人家,壹連三夜不熄火把,是因爲念及骨肉就要分離了。娶媳婦的人家,壹連三天不奏樂,是因爲念及傳宗接代、雙親日趨衰老。新娘進門三月,要備禮祭祀公婆的亡靈,祝詞中稱之爲‘來做媳婦’。這樣做了以後,才算是正式成爲此家的媳婦。” 曾子問道:“新娘沒有廟見而死,?該怎麽力俘”孔子答道:“她的靈樞,出殡時不須朝見祖廟,她的神主也不附在祖姑神主之後,做丈夫的不須持喪棒,不須穿孝鞋,不須居喪次,歸葬于她娘家的墓地,以表示她尚未成爲男家的媳婦。”曾子又問道:“迎娶新娘的吉日已經商定而新娘突然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婿應該穿著齊衰孝服前去吊喪,新娘下葬後即可除去孝服。如果是丈夫突然死去,新娘也照此辦理。” 曾子問道:“喪事有兩個主人,廟裏有兩個神主,這是合禮的嗎?”孔子答道:“天無二日,國無二王。宗廟天地之祭,最尊貴的神也只有壹個。由此看來,恐怕難說是合理的。從前齊桓公屢次起兵南征北伐,做了個假神主隨軍同行。等到勝利歸來,把假神主藏到祖廟。壹個廟裏同時有兩個神主,就是從齊桓公開始的。壹宗喪事而有兩個喪主,起因于從前衛靈公來魯國訪何,碰上了執政大臣季桓子之喪,衛君請求吊唁,魯哀公推辭不掉。于是哀公自爲喪主。衛君入吊時”桓子的兒子康子站在門的右邊,面朝北。哀公揖請衛君上堂,自己從東階升堂,面西而立;衛君則從西階升堂吊唁,哀公拜謝衛君之吊,起立,哭泣;與此同時,康子在喪主的位置上也向衛君拜謝並向靈樞叩頭。當時的司儀也沒加糾正,就好像這宗喪事是有兩個喪主似的。現在喪事有兩個喪主,是從季康子的違禮開始的。” 曾子間道:“古時候出兵,必定要帶著遷廟主同行嗎?”孔子答道:“天子巡守,帶著遷廟主同行,將遷廟主載于齋車,表示天子也有所尊敬。現在倒好,天子巡守,帶著太祖以下七廟的神主同行,這就搞錯了。在正常情況下,天子七廟、諸侯五廟都不會空著而沒有神主。廟空著而沒有神主,只有在天子駕崩、諸侯去世和出奔、在太祖廟裏合祭群廟的所有神主的時候,才會廟空而無主。我聽老耽說過:‘天子駕崩,國君去世,則由太祝把群廟的神主統統取來藏到太祖的廟裏,這是禮當如此。等到下葬並且舉行了卒哭之祭以後,再把群廟之主送回各自的廟裏。國君逃難出奔,太宰就將群廟的神主取來同行,這也是禮當如此。諸侯在太祖廟裏合祭群廟的神主,就讓太祝把其余四廟的神主迎來。凡是迎送神主出廟入廟,壹定要清道戒嚴。’這是老腆說的。”曾子又問道:“古時候出兵,如果沒有遷廟之主可以同行,那將用什麽神主呢?”孔子回答說:“用神主的命令。”曾子不懂,就又問道:“什麽叫做神主的命令?”孔子答道:“天子、諸侯在出行之前,壹定要以幣帛皮圭作供品向祖廟父廟舉行告祭,祭畢,就恭敬地將這些幣圭捧出,裝到齋車上帶著同行。每到壹個休息的地方,先祭奠這些幣圭,然後才敢休息。回來以後,要在祖廟舉行告至之祭。祭過之後,把這些作爲‘主命’的幣圭收集起來,藏到堂下的兩階之間,然後走出。這樣做就是表示尊敬神主的命令。” 子遊問道:“爲慈母挂孝,其規格就同爲生母挂孝壹樣,禮是這樣規定的嗎?”孔子答道:“這不符合禮的規定。古時候,男孩子的教育,在外邊有師傅,在家內有慈母,他們是奉君命教育孩子的,沒有理由爲他們挂孝。從前,魯昭公幼年喪母,有個慈母待他很好,等到這個慈母死了,昭公于心不忍,要爲地挂孝。有關的人就向昭公報告說:‘按照古時的禮節,對慈母不須挂孝妥現在您要爲之挂孝,那是違背古禮和擾亂國法。如果您堅持這樣辦,那麽,我們將把此事記入史冊以傳之後世,這樣壹來損失可就大了,恐怕還是不要這樣辦爲好。’昭公辯解說:‘古時候天子也有平常戴著練冠表示爲其生母挂孝的。’昭公不忍心不挂孝,于是就頭戴練冠爲慈母挂孝。爲慈母挂孝,是從魯昭公開始的。” 曾子問道:“衆多諸侯壹同朝見天子,已經進入太廟的門,但未能把朝見之禮進行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廢,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四種。”曾子說:“請問是哪四種?”孔子答道:“太廟失火,日蝕,王後去世,大雨琳濕衣服而有失儀容,在這四種情況下就停止行禮。如果所有諸侯都在場而發生日蝕,那就要跟隨天子去救日,救的時候,哪壹方的諸侯就穿哪壹方顔色的衣服和拿著當方的武器;如果是太廟失火,也要跟隨天子去救火,但在諸侯的穿衣和武器方面沒有要求。”曾子又問道:“諸侯互相訪問,主人已把客人禮讓進門,但未能按程序行禮到底,不得不中途而廢,這樣的情況有幾種?”孔子答道:“六種。”曾子說:“請問哪六種?”孔子答道:“天子駕崩,太廟失火,日蝕,王後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大雨淋濕衣服而造成儀容不整,遇到這六種情況,就得中止行禮。”曾子又問道:“天子宗廟之祭,天地之祭,七祀之祭,各項准備工作都已作好,這時如果天子突然駕崩,或者王後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停止進行。”曾子又問道:“如果正在祭祀的時候而發生了日蝕,或太廟失火,祭禮還要不要繼續進行呢?”孔子答道:“在這種情況下,要簡化程序,趕快進行。如果棲牲已被牽來但尚未殺,祭禮就應停止。天子駕崩,靈樞未入殡宮之前,不舉行五祀之祭,等到靈樞已遷入殡宮,然後舉行祭祀。但祭祀的程序要簡化,屍入席之後,吃了三口飯,此後就不再勸吃;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在漱過之後也不再回敬主人,程序到此就算結束。自啓殡到葬後反哭期間,不可舉行五祀之祭。葬後雖然可以進行,但也要簡化程序,進行到主人向祝獻酒就算結束。” 曾子問道:“諸侯的祭祀社稠,所有的禮器已經擺設停當,這時忽然聽到天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的噩耗,該怎麽辦?”孔子答道:“祭祀立刻停止。從初死到入殡,從啓殡到反哭,這期間”祭與不祭,如何祭,都遵循天子在這種情況下的作法。” 曾子間道:“大夫的宗廟之祭,各種祭品都已准備妥當,但卻不能進行到底,以至中途而廢,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哪些?”孔子答道:“原因有九。”曾子又問:“請問哪九種原因?”孔子答道:“禾子駕崩,王後去世,國君去世,國君夫人去世,國君的太廟失火,日蝕,父母去世,祖父母、伯父母去世,堂兄弟去世,遇到這九種情況發生,祭祀就要停止。至于外族親屬去世,凡齊衰以下者,祭祀都可繼續進行,但也應簡化程序。具體地說,外喪屬于齊衰親屬者,在祭祀時,屍入室內,吃了三口飯,便不再勸他繼續吃,食畢,主人酌酒請屍漱口,屍漱過後便不再回敬,進行到這節目就應結束;外喪屬于大功之親的,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加上屍回敬主人酒的節目;外喪屬于小功、紹麻之親的,祭祀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到主人、主婦、賓長向屍獻酒爲止。在這個問題上,士和大夫所不同的是,即使有紹麻之親在祭祀時去世,祭祀也應停止。但是,如果所祭的祖先與死者已經沒有喪服關系,那麽祭祀可以照常進行。” 曾子問道:“在居父母之喪期間,可以到別人家去吊喪嗎?”孔子答道:“居父母之喪,到了小祥的時候,還不和衆人立在壹起,不和衆人壹道走路。君子是通過禮來表達感情的,現在妳自己正處在喪失父母的極大沈痛之中而到別人家去吊喪哭泣,這種哭泣豈不成爲虛假的了嗎?” 曾子問道:“大夫、士正在爲私親挂孝,到了可以除孝的時候了,而國君忽然去世,又須要爲國君穿斬衰的孝服,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孝服還除去不除去?”孔子答道:“如果是正在爲國君穿孝服,就不敢再爲自己的親人穿孝服,因爲爲國君的孝服重于爲私親的孝服。明白了這壹點,就知道原有的孝服是沒有理由除掉的。于是乎就出現了大夫、士過了喪期還不能除去孝服的現象。等到爲國君服喪期滿,才可以爲私親舉行小祥、大祥之祭,這是合乎禮的。”曾子又問道:“爲父母所穿的孝服,永遠不除可以嗎?”孔子答道:“先王制定禮儀,錯過了時間就不再舉行,這是正理。先王並不是不能作出永遠不除的規定,問題是人們是否都能做到。既然不能做到,那麽還是規定個時限爲好。所以君子錯過了祭祀的時間就不再補行,這是合乎禮的。” 曾子問道:“國君死,靈樞已經停在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臣子應該回家料理父母的喪事,但每逢初壹、十五舉行殷奠時,要趕回國君的殡宮,至于朝夕之奠,可以不回去。”曾子又問:“國君的靈樞已經啓殡,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應該穿著爲國君的孝服回家哭泣致哀,然後趕快折回爲國君送葬。”曾子又問:“國君死,尚未停樞殡宮,這時候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臣子可以回家料理喪事,直到父母入殡,?然後再回到國君的殡宮。家中初壹、十五的殷奠,可以回去,至于朝夕奠,就不再回去。大夫家的朝夕奠,由室老代行;士家的朝夕奠,由子孫代行。大夫的正妻,每逢初壹、十五的殷奠,也要到國君的殡宮去參加;至于朝夕奠,可以不去。” 卑賤者不能爲尊貴者作誅,晚輩不能爲長輩作誅,這是禮的規定。雖然貴爲天子,也要以天的名義爲他作誅。諸侯互相作誅,不合禮的規定。 曾子問道:”國君出國要爲自己的萬壹不幸去世作准備,所以帶著緊貼屍身的棺材同行。如果國君真的死了,應當如何把概運回來呢?”孔子答道:“給執事人等提供殡服,孝子頭戴麻棄續,身穿齊衰,腳穿草鞋,手扶喪棒。靈樞從打壞廟牆的閥口進入,從西階擡上堂。如果死者是小斂後運回來的,孝子就頭戴著免跟在靈樞後面,從大門進來,從東階擡上堂,其禮數和生前壹樣。大夫、士死于境外者,其運概回國的禮數和國君是壹樣的。” 曾子問道:“國君的靈樞已經出殡發引,這時候臣子突然得到父母去世的噩耗,該怎麽辦?”孔子回答:“那就要先把國君的靈樞送到墓地,下了棺就可以回自己家料理喪事,不必再等孝子封土、謝賓、謝鄉人了。”曾子又問:“父母的靈樞已經出殡上路,這時候突然聽到國君去世的噩耗,該怎麽辦?”孔子答道:‘萬先把父母的靈樞送到墓地,下棺之後,就連忙改換服裝去奔國君之喪。” 曾子問道:“宗子的爵位是士,而庶子卻是大夫,其祭禮該如何進行呢?”孔子答道:“用大夫的禮,備少牢祭于宗子之家,祝辭要說”孝子某代替介子進獻供品祭祀。’如果宗子有罪,住在別的國家,而庶子爵爲大夫,祭祀的時候,祝辭就要說:‘孝子某讓介子某代行祭祀。’凡代替宗子主持的祭祀,就要簡化程序,不厭祭,不旅酬,不祝福,不綏祭,祝詞中不講以某妃配食的話。主人向賓勸酒,賓取過酒杯放下,不舉杯進行旅酬、祭的末了,也不向來賓分贈祭肉。庶子對來賓致辭說:‘宗兄(或宗弟、或宗子)現在他國,派我代行祭祀,並讓我向諸位致意。 曾子間道:“宗子有罪逃到他國,沒有爵位的庶子還留在國內,可以祭祀祖先嗎?”孔子答道:“可以祭的。”曾子又問:“請問該怎樣祭呢?”孔子答道:“庶子可以在朝著祖先墓地的方向上築壇,壹年四季按時祭祀。如果宗子己死,則可以先到祖先墓地把情況享告壹番,然後在自己家中進行祭祀。因爲宗子已經不在,所以祭祀就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但不得自稱‘孝子’,直到身死爲止。子遊的那幫學生中,有以庶子身份祭祖的,就是照此道理辦事。如今庶子的祭祀,根本就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就成了胡鬧亂來。” 曾子問道:竺祭祀時非得有屍不可嗎?像厭祭那樣也可以嗎?”孔子答道:“祭祀成年的死者,壹定要有屍。屍必須以同昭或同穆的孫輩充當。親孫子如果幼小,充當屍時可以使人抱著。如果沒有親孫子,可以從同姓的孫子輩中挑選壹個。祭未成年而死者,壹定要采用厭祭,因爲他們還沒有成人。祭成年死者而無屍,那等于把他們當作蕩來看待了。”孔子又說:“厭祭有兩種,壹是陰厭,壹是陽厭。”曾子間道:“祭蕩的禮數簡單,什麽叫陰厭、陽厭?”孔子答道;“宗子沒有成年而死,其他庶子是不能作他的後嗣的。在爲其襯廟而舉行的吉祭時,用壹條牛作犧牲。但因爲他是未成年而死,所以不舉肺脊,沒有所姐,沒有玄酒,最後也不報告養屍之禮完成。這就叫陰厭。凡其他未成年而死者,以及死而無後者,都祭于宗子之家,把祭品擺設在室內的西北角,把酒蹲設在東房。這就叫陽厭。” 曾子問道:“出葬已經發引”柩車已經上路,這時忽然日蝕,禮數有什麽變化嗎?或者沒有任何變化呢?”孔子答道:“從前,我跟著老耽在巷黨助人送葬,柩車也已上路,突然發生日食。老耽喊道:‘丘!把靈樞停下,靠著路的右邊停放,都不要哭,靜以待變。’等日蝕過後,柩車又繼續前進。老耽說:‘按禮就應這樣做。’葬畢返回,我就請教老耽:‘柩車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日蝕這種現象,誰也不知道要持續多久”與其在路旁等候,還不如繼續前進呢。,老耽說:‘諸侯去朝見天子,每天日出而行,傍晚太陽尚未落山就找個地方休息,並且祭奠隨行的遷廟主。大夫出使,也是每天日出而行,太陽未落就找個地方休息。靈樞不可在天亮之前就出殡,也不可到天黑下來才止宿。披星戴月而趕路的,大概只有罪人和奔父母之喪的人吧。剛才日蝕,天空壹片黑暗,我們怎麽會知道天空不定在什麽時候會出現星星呢,那樣豈不成了披星而行了嗎?再說,君子行事依禮,總不能使別人的親屬有遇上災禍的危險呀。’我聽老聘講的這番話。” 曾子問道:“奉國君之命出使他國,不幸而死于主國館舍,禮書上說:‘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可是九使者所到之國,該國的接待部門總是要爲使者安排住處的,這可以看作就是公家招待所了,那麽,所謂‘死在私人的招待所就不招魂’怎麽解釋呢?”孔子答道:“這個問題提得好!住在卿、大夫、士之家叫做私人招待所。諸侯建的賓館和國君指定的下榻處叫做公家招待所。所謂‘死在公家的招待所可以招魂”指的就是這些地方。” 曾子問道:“八歲到十壹歲的孩子死後,在園子裏挖個坑,坑的四周用磚砌上,然後用‘機’把屍體擡去下葬,這是由于路近的緣故。如果墓地較遠,其葬法該怎樣辦呢?”孔子答道:“我聽老耽講過:‘從前史佚有個兒子死了,年齡也是八到十壹歲,墓地較遠。、召公對史佚說:“妳幹嘛不先在家裏將屍體成鹼入棺呢?”史佚說:“這是違禮的事,我怎麽敢呢?”召公就在周公面前講了此事,周公表態說:“這有什麽不可以呢?”于是史佚就照召公說的做了。’埋葬下蕩而在家成鹼入棺,是從史佚開始的。” 曾子問道:“卿大夫將在國君的祭祀中作屍,已經接受邀請並齋戒了,這時突然有家門內齊衰之親去世,該怎麽辦?”孔子答道:“要從家裏出來,住在國君的公館裏等待祭祀,這才合禮。”孔子又說:“屍出門時,或戴棄,或戴冕,這要看他這個屍所代表的祖先是何身份而定;卿大夫士在路上遇到屍,都要下車致敬,而爲屍者也須憑轼答禮。屍出行,壹定有在前開道的人。” 子夏問道:“居父母之喪,卒哭之後,就不可拒絕戰爭的征召,這是禮當如此呢?還是當初有關部門的權宜之計呢?”孔子答道:“居父母之喪,在夏代是在入殡之後就不再上班,在殷代是在下葬之後就不再上班,在周代是在卒哭之後就不再上班,目的就是爲了要讓孝子專心致志地守孝三年。古《記》上說:‘作爲國君,不可強迫臣子抛開喪親的哀痛;而孝子本人,也不可自己忘掉喪親的哀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子夏又問道:“如此說來,戰爭的征召不可拒絕這件事是不合禮的吧?”孔子答道:“我聽老腆講過:‘從前魯公伯禽在卒哭之後就興兵征伐,那是在特殊情況下不得已而爲之。現在的人,在居父母之喪期間爲了私利而從事戰爭,我就不知其原因何在了。” {{引經據典/內容底部}}
返回至
曾子問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