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世界國旗/各個國家國旗的來歷 的原始碼
←
世界國旗/各個國家國旗的來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世界國旗/內容頂部}}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懸掛著的國旗就代表了國家的主權。最早以立法形式制訂國旗是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時開始的。法國的國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稱,最早出現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顏色取自當時法國國徽(紅和藍),再加上法國王室的顏色白色。其中藍色是聖馬丁長袍的顏色,白色紀念民族英雄聖女貞德,紅色則是聖但尼軍旗的顏色。最早的三色旗色彩的排列與今天不同,紅色在左,不過後來有過調整。1794年2月15日,旗幟最終被確定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旗。 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法國國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旗之一,對後世界各國國旗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澳大利亞國旗為長方形,旗面為藍色,靠旗杆側上角有英國米字旗,靠旗杆側下部有一顆白色的七角星;其餘部分有四顆較大的白色七角星與一顆較小的白色五角星,代表的是太平洋上空的南十字星座。(參見澳大利亞、國旗) 國旗的左上角為英國國旗圖案,表明澳大利亞與英國的傳統關係。最大的一顆七角星代表的是澳大利亞的六個州與一個區,藍色象徵著大海環抱著澳大利亞領土。 這面旗幟是從一次設計比賽中,由英國君主在1904年選定的。最初這面旗幟主要用於海軍的軍旗,而米字旗才是更常用的國家象徵。1954年英國女王訪問澳大利亞時正式確定這面旗幟為澳大利亞的國旗,但直到1960年代,這面旗幟才完全取代米字旗,成為國家的象徵。 有一些澳大利亞人對於旗幟上的米字旗感到不滿,而該旗與紐西蘭國旗十分相似,也常常被混淆。但目前這面國旗還是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且在澳大利亞共和制爭議被完全解決之前,這面旗幟還不太可能被另一面旗幟替換。 孟加拉旗於1972年1月27日正式採用,縱橫比3:5。 此旗以1971年孟加拉解放戰爭中使用的旗幟為原形,原旗幟為紅色太陽照耀下的孟加拉版圖。由於原旗幟中的孟加拉版圖會使人聯想到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巴基斯坦的分裂,而且從反面看去版圖是左右顛倒的,後來這一圖案被從國旗中刪除。現旗幟同日本國旗很相似,差別是日本國旗為白底。為了飄揚的時候的視覺效果,紅色圓形稍偏向旗杆方向,半徑為旗幟長度的五分之一,圓心在旗幟9/20和正中水平線交界處。代表太陽在孟加拉升起,也代表為孟加拉獨立獻身的烈士們的鮮血。底色綠色代表孟加拉富饒的土地。 孟加拉國旗(1971年——1972年)原始的帶有孟加拉版圖的國旗由該國畫家哈桑(Quamrul Hassan)設計,並於1971年3月3日首次在達卡大學被升起。1971年3月23日,該旗首次在齊亞·拉赫曼總統官邸前被升起。 中華民國國旗,又稱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中華民國廣為人知的國家象徵之一,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將陸皓東設計之青天白日旗置於紅底旗幟的左上角而來,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經國民政府立法定為國旗,並在當年北伐完成時頒行全國。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憲法明定的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旗的形式是長寬比為三比二的矩形,紅地,左上四分之一為青色矩形,其中央置白色圓日及其周圍十二道白尖角光芒,光芒與圓日之間留有青色窄圈。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大陸創立,並設計了新的五星紅旗作為國旗;中華民國退守並護衛臺灣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敵視並否認中華民國的繼續存在,因此中華民國國旗在中國大陸被視作歷史舊物與當代禁品,平常不許公開展示或使用,在國際場合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極力打壓。自197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相繼承認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此後中華民國國旗不能在非邦交國的官方場合使用。但海外傳統華人社區及國際非官方場合,仍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國旗。尤其在雙十節中華民國國慶期間,傳統華人社區都遍佈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自1990年代後期,特別是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後,一些華人社區團體開始只掛當地國國旗,或改掛五星紅旗,中華民國國旗的出現機會逐漸減少。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國旗在臺灣開始使用,並沿用至今,也是國際非官方場合用來標識臺灣的旗幟。多數臺灣人對中華民國國旗有認同感情,在國際場合尤其顯著。支援臺灣獨立運動的部分人士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有憎惡感,認為這代表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歷史淵源或中國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的威權統治及白色恐怖。另外,儘管在英文中有時將「中華民國國旗」稱為「Flag of Taiwan」(臺灣的旗幟),在中文裏,將中華民國國旗稱為「臺灣國旗」則可同時冒犯支持統一及獨立的人士。 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曾聯松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亦簡稱「新政協」)從3000餘件作品中選出,並在1949年9月27日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最終定稿。當時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第一面五星紅旗於1949年10月1日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印度國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旗面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 橙色象徵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而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鼎盛的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神聖的法輪象徵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1931年,全印國大黨委員會任命7人委員會負責國旗的起草,1947年7月22日印度制憲會議批准這面旗幟為印度的國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旗 (人共旗) 為長方形,旗面中間是一條紅色的寬頻,上下各有一藍邊,在紅色和藍色之間是白色的細條。紅色寬頻的靠旗杆側有一個紅色五角星鑲嵌在一個白色圓地內。 大韩民国国旗(태극기, 太极旗),又名太极旗,是白色底,中间是红色和蓝色的阴阳符号,加上八卦中的四卦。今日的旗是1882年設計的,1883年成為正式國旗。 四個卦的意思如下: ☰ (건; 乾) = 天 ☲ (리; 離) = 火,太陽,陽 ☵ (감; 坎) = 水,月亮,陰 ☷ (곤; 坤) = 地 紅色的旗面象徵了愛國主義精神與鬥爭精神,藍邊代表了“北韓人民與全世界人民聯合為自由、友誼與和平而戰的期待”,白色代表了北韓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並且期待著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大團圓。紅五角星則象徵著革命傳統。五角星也是共產主義國家的標誌。 這面旗幟於1948年9月8日被選定為北韓的國旗。 [[Category:世界國旗]] {{世界國旗/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世界國旗/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世界國旗/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世界國旗/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世界國旗/各個國家國旗的來歷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