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彩信息/彩票的起源?
中國彩票業現狀
現在,中國有"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兩大系列公眾彩票。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分別由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統一管理、發行和印製,各地區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承銷,以促進中國民政福利事業和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為中國民政福利事業、中國體育事業籌集資金為目的。截止1999年底,中國福利彩 票已發行360億元人民幣,其中賑災彩票50億元;中國體育彩票已發行102億元人民幣。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彩票業有了巨大進展。從1987年10個試點省市的1740萬元銷售額到十幾年後400多億元的總銷售額;從彩票的單一種類到傳統型、即開型和電腦型三大類幾十個品種;從專業人員數百人到從業人員數萬人……經過13年的發展,中國彩票業已成為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中又一個亮點。
彩票的主要功能:政府籌資手段從經濟學上來看,彩票是國家發行者(包括承銷者)與廣大彩票消費者(包括中獎者)的零和博弈,它並不會創造社會財富,只是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
彩票作為一種遵循"概率論"的國家博彩形式,它確保政府處於穩賺不賠的地位。1998年民政部中國福彩中心發行的110億元彩票額度全部銷售後,政府將從中直接籌得33億元的社會福利資金,用於賑災、濟困等社會福利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中國發展彩票業,為政府提供了一種選擇性籌資手段,能使政府在必要時可以有效地籌集分散在廣大居民手中的"閒散社會資金",專款專用,用於發展中國社會福利事業和中國體育事業,以扶貧濟困、建設體育基礎設施,從而實現促進社會公正,提高全民體育保健水準,從經濟學上實現增進全社會福利水準的最終目的。
籌資功能的第二種是增稅效應。按照中國現行所得稅法規定,購買彩票中獎超過一萬元者,須繳納20%的偶然所得的個人所得稅。因此,由國家稅務機關在獎金返還中再通過征繳個人所得稅形式籌集財政收入,其為間接籌資功能。
彩票籌資功能的實現還要受以下因素影響:1.彩票的市場潛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居民手中有了大量可支配的剩餘資金,除了存入銀行、投入股市外,購買彩票不失為一種較好選擇。2.消費者對彩票的偏好。改革以來,求富快富成為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股市又助長了民眾的投機心理,相對於股市來講,入市"門檻"更低、交易手段更簡便,隨機性更強的彩票無疑滿足了既急於致富又缺乏有效途徑的廣大中低收入者的需求。3.
彩票的管理、發行和銷售制度的完善程度。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彩票的管理、發行和銷售取得豐富的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套操作規範、分工明確的彩票發行與銷售管理制度和完善的法規制度,加之"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屬於國家彩票範疇,以政府信用為後盾,更便利了彩票的發行。正是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十幾年來,中國彩票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彩票的經濟學效應分析彩票的主要功能是政府籌資手段,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彩票發行的壟斷與競爭,購買者的投機、風險與收益,彩票業的擠出效應等角度對彩票的經濟學效應進行分析。
一、彩票發行的壟斷與競爭
中國的彩票發行市場處於完全壟斷與寡頭壟斷這兩種市場結構之間。中國彩票發行市場的特徵有:(1)整個彩票發行市場上,彩票的供給者只有兩家:民政部中國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以上兩家壟斷了彩票行業的全部發行;(2)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在市場上不受其他任何替代產品的競爭威脅,兩種彩票的差別也日趨減弱,同質化趨向加強;(3)彩票壟斷發行的基礎是國家特許權,表現為彩票發行額度管理和審批制,如《中國福利彩票發行與銷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擬銷售福利彩票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統一提出銷售額度申請,報民政部審核批准。"(4)兩家彩票發行機關因為處於壟斷地位,因而不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制定者,可以自行決定價格和發行量,但是由於額度管理和審批制的存在,彩票的發行也要受國家的宏觀管理;(5)彩票間存在競爭。這種競爭首先因為福利、體育兩種彩票互為替代商品,客觀上存在替代效應,兩種彩票之間的競爭便不可避免;同一彩票的不同彩種之間競爭,如在同一地區電 腦型巨獎彩票與即對即開型彩票構成嚴重的競爭與挑戰;不同地區之間彩票的競爭,如江蘇省電腦型"中國體育彩票"到安徽省銷售,對當地彩票銷售構成壓力,促進地產彩票更新彩種、改進發行。
此外,彩票的銷售一方面為國家籌集了部分福利資金和體育資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地方發行收入和地方稅收。地方政府為了獲得這部分"額外收入"會積極爭取彩票在本地區的發行與銷售份額。由於額度管理和審批制使地方政府申請到的彩票銷售額同本地區彩民的需求相差甚遠,形成彩票供給的"短缺",各地方政府之間會為了獲得更多彩票銷售額而進行競爭。其次,較大需求的彩民受較少供給的彩票制約,彩民的需求會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上積聚 ,這種高時空密度的需求與有限的供給導致彩票業在"短缺經濟"狀態中運行,彩票的短缺又引發了彩民間的競爭。地方政府間的競爭表現為為了爭取更多銷售額度而出現的合法、准合法與非法手段的競相使用。彩民間的競爭表現為價格競爭和時間競爭。由於中國彩票發行的固定價格制,便取消了公開的價格競爭,但由於供求矛盾的客觀存在,這種競爭便會表現在彩票的"黑市"交易上,當過度競爭出現後,便誘發民間"私彩"的出現。時間競爭則產生於彩票投放與購買的時間分佈不勻,表現有二:一是排隊購買、低效等 待;二是無序搶購、阻塞交通。一個明顯例子是,每週一上午,南京市購買江蘇電腦體彩者連街過巷,場面十分火爆。
二、購買者的投機、風險和收益彩票購買者是博彩和奉獻愛心二重動機者,只是不同消費者個體的偏好程度不同。至於彩票消費者的偏好程度,有調查從實踐中得到以下資料:44%博彩偏好者,14%奉獻愛心偏好者,42%主觀動機不明確(主要受彩票銷售環境和氣氛所感染而決定購買),那麼我們可以將這次調查的博彩動機偏好度進行一下簡單測算:44%+42%×〔44%/(44%+14%)×100%〕=75.9%,這說明彩票購買者的博彩動機占主導地位(七成六)。由上,我們在分析中可假定彩民是博彩偏好者。
博彩從經濟學上講是一種投機行為,尤其彩票更是一種符合概率論的無規律有規則遊戲,是以通過偶然性實現以小博大、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牟利活動。正是因為兼具的政府籌資功能賦予其合法的地位,但這種合法性既不能削弱其投機性,也不能沖淡其消極性,畢竟它助長了人的投機心理,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同具有投機性的股票相比,彩票具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它的消極性更強,彩票的正效應--籌資效應遠弱於股票的正效應--投資效應;其次,彩票具有平民化趨向,它交易簡便、無需專業技能,起點低(2元起步)、無需購買個人資產(如股票),不需要集中全部個人資產殺入彩市一博,因此它比股市更有市場潛力,更易於為大眾所接受;最後,它的投機性也更強,股票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存在以一定的實物資產為基礎,它的變動也以實際資產的變動為基礎,它是一定實物資產的證券化表現,股民購買股票既有一定投機性,也有較強的投資動機。而彩票不同,它屬於完全風險品,每張彩票並不代表含有多少實際資產,只是中獎的概率憑證,而這種中獎概率(尤其是中大獎概率)又是微乎其微的,具有極大的風險性,這極大的風險就意味著彩民將資金投入彩 市後除"心理上的滿足"外很可能毫無任何經濟收益,只是"向社會奉獻愛心"罷了。這與彩民的投"資"--收益心理是相悖的。
那麼,彩民為何還要爭先恐後"入市博彩"呢?這是因為從經驗中,他們都知道經濟學上的一條規律:"風險與收益成正相關關係",也就是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所以,總有那麼多屢戰屢敗的彩民還在屢敗屢戰,也正是這群不屈不撓的彩民,才支撐起龐大的彩票市場。
三、彩票業的擠出效應
彩票業作為一種政府籌資手段,把分散在彩民手中的"閒散資金"集中到政府手中用於公共支出,必然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彩票業的擠出效應包括籌資擠出效應和用資擠出效應。
首先來看籌資擠出效應。彩民購買彩票的資金來源有兩種:即期消費資金和儲蓄資金。彩民用即期消費資金購買彩票,實現了對現期其他消費品的替代,調整了現期消費品組合結構;同時,彩民以彩票這類風險品代替了實物(或勞務)的消費,會導致這些商品的需求"疲軟",進而降低了這些部門的投資需求。彩民用儲蓄資金供給,在需求不變條件下抬高市場利率,對私人投資產生擠出效應。我們再來看用資的擠出效應。政府通過發行彩票籌集到的資金可分為直接資金和間接資金兩部分。直接資金指政府發行彩票所取行的福利資金,約占彩票銷售總額的30%;間接資金指政府對獎金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收入,約占彩票銷售總額的5%-6%(經驗估計)。直接資金作為社會福利資金,專款專用,會投向賑災、扶貧、濟困、助殘等私人資本不進入的低效率領域,基本上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排擠。因此從理論上講,直接資金運用的擠出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但對間接資金,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目前中國財政正處於由建設財政向公共財政轉變的過渡階段,財政投資"越位"和"缺位"現象並存,間接資金以稅收形式上繳入庫後,便形成公共財政資金,由於其不具有專款專用性質,加之財政"越位"的存在,必然會與私人資本"正面交鋒",產生對私人資本的擠出效應。綜上所述,彩票業發展帶來的擠出效應具有客觀必然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源的畸形配置,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ZW(〗本自然段引用了《中國彩票業效應分析》(作者:鄭備軍、宋希偉,原載於《中國經濟問題》2000年第一期)中觀點。
四、彩票的貧富分化效應彩票只在客觀上實現了社會資金的某種程度集中,而其中一部分又流入到極少數人手中,造就了新的百萬富翁,客觀上擴大業已存在的社會收入差距,造成了社會財富佔有新的不平等。
在這場博彩中,輸家效應 的損失比較大,減少了即期和遠期的消費,降低了社會總需求水準,從而減少了彩民個人福利水準並降低了社會福利總水準;而贏家效應的增加卻比較小,因為他增加的貨幣收入邊際效應在不斷遞減,他個人增加500萬元收入所帶來的效應永遠小於社會公眾失去500萬元所損失的效應。增加的少數富翁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消費甚至社會奢侈品的消費,而大多數人卻減少即期或遠期消費,降低了社會需求水準,抑制了實體經濟的增長,降低了社會福利總水準。
發展彩票與啟動內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隨著過剩經濟的到來,刺激消費、啟動內需成為流行的話題。面 對低糜的國內消費,有人把眼光投向了日趨火爆的彩票業,提高"大力發展彩票業,拉動國內需求"的新課題,引發了各種討論。
支持者認為:現有的彩票消費和潛在的彩票消費是不可忽視的大市場,對啟動內需、刺激消費有著極大的作用。彩票面額不大,易於為百姓接受,發行彩票能充分利用人多力量大的國情,把分散閒置的資金聚集起來,積少成多,用於各項社會福利和體育設施的建設。有人分析,由於整個彩票的購買預期是大於零的,所以人們樂意掏錢購買,即增加了私人間接消費。另一方面,購買彩票實質上也是一種間接投資。彩票發行的淨收益將用於社會福利方面的 建設,這種投資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們對未來生活不確定的顧慮,有利於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彩票的發行也必然會加大政府公共產品的產生,所有百姓,包括購買彩票和未購買彩票但享受福利的搭便車者都將從中獲益。彩票發行產生的遠期收益是無法估量的。
對此,本文持以下觀點:
1.由於百姓的低收入和相關法規的有待完善,影響了彩票的市場潛力發行量,至少在現階段,中國的彩票還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成為一個主要產業。這是從彩票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來看。
2.在一定時期內,一國的經濟資源是一定的,加大彩票業發展勢必向其他部門爭奪有限的經 濟資源,從而抑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彩票業固有的非生產性和資源浪費性決定了其必然在一國 中處於依附於實體經濟的"寄生"地位,不可能成為一國的主導產業。這是從彩票的自身特性來看。
3.彩票業不屬於生產有形商品和無形服務的實體經濟,發行彩票籌集的資金主要用於民政福利事業和體育設施建設,屬於非生產性,並且彩票的發行數量和規模由國家宏觀經濟狀況決定,受國家宏觀調控,因此它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十分有限。
4.彩票業對刺激消費、啟動內需也有一定的作用,它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效應。彩票業刺激消費的直接效應表現為:在彩票銷售中,它增加彩票發行、銷售等若干工作崗位,提供了就業機會;在彩票銷售期間,由於彩民對連帶行業的間接消費,銷售地的交通、餐飲、商業、公園等服務行業的收入也會迅猛增加;在彩票業的帶動下,博彩的相關產品,如關於投注技巧、搖獎預測、甚至概率論的書籍、報刊、電腦軟體以及博彩器具都成了熱銷品,帶動了這些相關產業的發展,刺激消費需求。彩票業刺激了消費的間接效應表現為:政府通過發行彩票籌集到的資金分為直接資金和間接資金,直接資金中的福利資金部分,有專款專用性質,直接投入賑災、扶貧、濟困、助殘等用途,用於生活消費領域,能增加一定的消費需求;直接資金中的體育資金部分,直接用於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屬於生產建設性消費,能帶動建材、建築等行業發展,對消費需求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通過稅收征繳的間接資金納入公共財政,最終也將用於公共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轉化為消費。
總之,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彩票業的非生產性和資源浪費性,認識到彩票業在經濟發展中依附於實體經濟的"寄生"地位,它不可能成為一國的主導產業,不可能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對國內需求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又要興利抑弊,充分發揮彩票業對拉動需求的有限作用,使其為經濟建設服務。
中國彩票前瞻
從新中國第一張彩票誕生至今,已經歷了十三年,在這十三年中,中國彩票業有了巨大的發展,從1987年1700多萬元的年銷售額增長到近500億元的總銷售額,從最初單純的福利募捐獎券到如今的傳統型、即開型和電腦型三類幾十個品種彩票,其發展速度令人咋舌。但是,中國彩票業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不僅經驗不足、管理落後,而且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彩票品種單調,彩票銷售量過少,人均購彩額過低,與我國的人口大國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位不符。為此有人提出了更新舊彩種、發行新彩票的建議,另外還有人出於開發中西 部、扶持中國教育事業等目的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中國足球彩票、中國教育彩票和中西部大開發彩票的設想,形成比較成熟思路的是競猜型的"中國足球彩票"。
發行競猜型的足球彩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發行體育彩票,也並不是體彩一家就能做得了的。正在醞釀發行的足球彩票,如果沒有足球管理部門的協助,真正是寸步難行。為了保證博彩公正性,對於足球比賽的場次、賽程都要有嚴格的要求,以防串通作弊。但如今,連職業聯賽的日程都不固定,中國足協與體彩中心也並無制約關係,足協又怎會嚴格按照體彩 中心的要求制訂和修改章程。至於比賽中的假球、黑哨、錯判,足協都杜絕不了,體彩中心更是束手無策。因此有人提出,在沒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體系和保險體系的時候,足球彩票是慎行為妙。雖然足球彩票已經幾年準備,並未瓜熟蒂落,卻帶來了一令人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在足球彩票的醞釀過程中,電腦型體育彩票卻先行一步,經過了立項、試點,在中國大江南北全面鋪開,並帶動電腦型福利彩票的發行,形成了中國彩票業發展史的又一輪熱潮。中國教育彩票和中西部開發彩票,由於本文篇幅所限,就不再詳細探討了。中國彩票業從誕生至今已經歷了十三年,它正在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今後,新彩種、 新的抽獎方式將不斷湧現,必將極大地豐富中國彩票市場。在可預期的將來,中國必將成為世界彩票發行大國中的一員,中國彩票業也躋身於世界彩票市場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