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爲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爲孫卿。年五十,始遊學于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于蘭陵(蘭陵縣有荀子墓)。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荀子》全書壹共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壹貫主張是壹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是壹位儒學大師,在吸收法家學說的同時發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稱霸力;崇禮義,又講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時,又主張“法後王”。孟子創“性善”論,強調養性;荀子主“性惡”論,強調後天的學習。這些都說明他與嫡傳的儒學有所不同。他還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荀子》壹書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寫。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語言富贍警煉,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楊京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彙集清代學者的訓估考訂成就,內容翔實;梁啓雄的《荀子簡釋》綜合諸家校釋成果,尤重“簡易、簡明、簡要”;另有章詩同的《荀子簡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釋》等。

  《荀子》壹書,《漢書·藝文志》記載有三十三篇,據《劉向校書序錄》記載當爲三十二篇。


內容

關于“荀子”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