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典/錯別字與文化的丟失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羊羯子”這個詞我們經常可以在街邊的幌子上看到,也許是認為這道吃食是羊身上的一個部位,所以就想當然地寫作了“羊羯子”。查過字典我們才得知,“羯”原本是少數民族的稱謂,指的是匈奴族中的一支,即使有“羯羊”一說,但與我們吃的羊的大樑骨,在意思上大相徑庭。

  這道菜的正確寫法應該是“羊蠍子”,指的是羊的脊椎骨,因為形狀像蠍子的尾巴,所以得名。其實,不要小看了這些日常的錯別字,在語言學當中,古老的地名、菜名就像目錄索引一樣記錄著歲月的變遷,文化內涵之豐富令人驚歎,而人們的這些看似不經意的錯誤,有可能造成的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歧義。

  說來,“羊羯子”的錯誤容易糾正,因為“羯”與“蠍”不同音,而且這兩個字當中,認識“蠍”的要比認識“羯”的人多。據說“羊羯子”這個錯還是一位比較有名的書法家出的,因為吃著好吃,就欣然為店家題字,將“蠍”寫作“羯”,實在是掉書袋沒有掉好。與之相比,我們看著“千安萬謝”、“怠答不理”、“急赤白臉”、“前不著村,後不著甸”等等這些詞語時覺得眼生,甚至認為這些詞當中的“安”、“怠”、“赤”、“甸”用錯的時候,這些謬誤就危險了。因為這至少說明,這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在我們習慣性地用錯當中逐漸丟失了。現在“千恩萬謝”、“待答不理”、“急扯白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用法已經被認可,而“安”、“怠”、“赤”、“甸”這幾個關鍵性的、而且對理解詞義有重要指導作用的字,卻在無數次的語言文字規範當中被抹掉了。追蹤溯源,“千安萬謝”,是給對方請一千個安,道一萬聲謝,表示非常感激,而不是對別人給的一千個恩,道一萬聲謝;“怠答不理”的“怠”字,是“怠慢”的意思,表示懶得回答;“急赤白臉”,是表示把白臉急成了“紅臉”,而不是把白臉“扯”下來;“村”和“甸”都代表地方,甸子為有水的地方,“村”和“甸”,都是有人住的地方,如將“甸”寫成“店”,既與村不配比,在意思上那種荒郊野外、孤立無援的程度也會減弱許多。

  在過去,秀才的書讀得好不好,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核標準就是識字多不多、字寫得好看不好看,所以讀錯或寫錯字,更是非常丟人的事情;而現在的人讀字、寫字都不講究,卻也不耽誤著書立說;從前村裏的老學究認字頗多,讀起來也毫不含糊,但知識的總量和視野的廣度,比起現代讀書人來就差得遠。說到這兒,想起那本《石破天驚逗秋雨》來,面對金文明的一再挑錯,餘秋雨始終一言不發。這也的確無話可說,露怯就已經無可奈何,而露了怯又叫人抓住,就更是無可奈何的事了。

  語言的發展變化遵循的是“約定俗成”的原則,也就是大多數人說了算。但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公共傳媒的作用,“約定俗成”的漫長過程被大大縮短了,再加上廣告用語的“混淆視聽”,所以面對撲面而來的錯別字,人們只有嗟歎文化的滑坡了。

關于“漢語詞典/錯別字與文化的丟失”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