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廟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周頌·清廟

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


  • 於(wū):贊歎詞,猶如現代漢語的“啊”。穆:莊嚴、壯美。清廟:清靜的宗廟。
  • 肅雝(yōng):莊重而和順的樣子。顯:高貴顯赫。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諸侯。
  • 濟濟:衆多。多士:指祭祀時承擔各種職事的官吏。
  • 秉:秉承,操持。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 對越:猶“對揚”,對是報答,揚是頌揚。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靈。
  • 駿:敏捷、迅速。
  • 不(pī):通“丕”,大。承(zhēng):借爲“烝”,美盛。
  • 射(yì):借爲“斁”,厭棄。斯:語氣詞。

現代學者多以爲此詩是洛邑告成時,周公率諸侯群臣告祭周文王、致政周成王的樂歌,通過對告祭致政祀典的禮贊,表達了對周人祖先功德的感謝和企盼德業永繼的願望,強化了周人天命王權的神聖理念,標志著周代立子立嫡宗法制的最後確立。全詩壹章,共八句,既是贊美周文王功德的頌歌,也是西周王朝舉行盛大祭祀以至其他重大活動通用的舞曲。


美哉清靜宗廟中,助祭高貴又雍容。

衆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記心中。

遙對文王在天靈,奔走在廟步不停。

光輝顯耀後人承,仰慕之情永無窮。


“詩”有“四始”,是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具體提出來的。他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爲《風》始,《鹿鳴》爲《小雅》始,《文王》爲《大雅》始,《清廟》爲《頌》始。’”他的話不壹定可靠,而“四始”雲雲,據說又是來自魯詩之說。而作爲毛詩學說思想體系的《毛詩序》,卻又僅僅把風、小雅、大雅和頌四種詩類作爲“四始”。其實,自古以來雖然都講“四始”,而他們的說法又是衆說紛纭、讓人莫衷壹是的。他們重視“四始”,實際代表了他們對整部《詩經》編輯思想體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詩的觀點,整部《詩經》,都是反映和表現王道教化的,所以鄭玄箋說:“‘始’者,王道興衰之所由。”因此,每類詩的第壹篇,就具有特殊的意義。

根據毛詩的解釋,司馬遷所說的四篇“始詩”都是贊“文王之道”、頌“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爲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陰行善”,招賢納士,致使呂尚、鬻熊、辛甲等賢士來歸,並先後伐犬戎、密須、黎國、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徒都于豐,作豐邑,奠定了周部族進壹步壯大的雄厚的基礎。(見《史記·周本紀》)他在世時,雖然沒有實現滅殷立周、統壹中原的宏願,但他的“善理國政”,卻使周部族向外顯示了信譽和聲威,爲他兒子周武王姬發的伐纣興國鋪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終是壹位威德普被、神聖而不可超越的開國賢君。《詩經》中很多詩篇歌頌、贊美他,是符合曆史真實的。


關于“清廟”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