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及相关历史人物故事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語即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許多成語來源於歷史典故,你對以下100個成語典故及其歷史人物故事瞭解多少呢?傾情奉獻,以饗讀者。


目錄

一鼓作氣(曹劌)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翽(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于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一字千金(呂不韋)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鐘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並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一字之師(鄭谷)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穀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穀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一飯千金(韓信)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東山再起(謝安)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禦》:“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圖窮匕見(荊軻)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紙上談兵(趙括)

【釋義】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西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負荊請罪(廉頗)

【釋義】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說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只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裡,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臥薪嚐膽(勾踐)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揭竿而起(陳勝、吳廣)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三顧茅彙(劉備)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彙堪菡堉T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孺子可教(張良)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複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面楚歌(項羽)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老當益壯(馬援)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投筆從戎(班超)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暴殄天物(寶釵、李紈、探春)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裡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准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暗渡陳倉(劉邦)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淩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嗟來之食(黔敖)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怒髮衝冠(藺相如)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裡,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手不釋卷(呂蒙)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韋編三絕(孔子)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瞭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墨守成規(墨子)

【釋義】原意是墨子捍衛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果實,原為褒義詞,不過由於歷史原因,變為了貶義詞。比喻固執守舊,不思改革進取。

【語出】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准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í),戰國初期宋國國都(今河南商丘)或魯國(今山東滕州)人,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漢族,東周魯國(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人。魯班進攻,墨子守城,連攻了九次,墨子都贏了。但是魯班並不認輸,他說:“我已經知道對付你的辦法了,只是我不想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會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了,只是我不願意說罷了。”楚王故作不解地問墨子:“先生理解魯班的意思嗎?”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接著,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麼辦?”楚王歎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畫。”這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人們把墨子守城的規則稱為“墨守成規”,後來表示思想保守,堅持按老規矩辦事,不肯改變。

病入膏肓(晉景公)

【釋義】古代認為“膏肓”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後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語出】《左傳成公十年》:“醫生;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人物】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雞犬升天(劉安)

【釋義】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語出】東晉葛洪《神仙卷 卷四劉安》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剩下的藥留在庭院裡;雞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尋訪,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製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升天成仙了。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劉安成仙後,灑落在院子裡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語出】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于彈奏琴弦,鐘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彈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聽多時,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于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鐘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鐘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驚喜歎息:“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口蜜腹劍(李林甫)

【釋義】嘴裡說得動聽;心裡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語出】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援,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風聲鶴唳(謝玄)

【釋義】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語出】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餘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人物】西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稍向後退,遭秦軍眾將領拒絕。但是,苻堅求勝心切,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那些僥倖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泰山北斗(韓愈)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語出】《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人物】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將其喻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起初,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泰斗一詞稱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


破釜沉舟(章邯)

【釋義】比喻戰鬥到底。

【語出】陳孝逸《與羅杓庵書》:“秋間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為射賊擒王計;必不敗;而後杜門卻軌。”

【人物】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乾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週邊,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


東窗事發(秦檜)

【釋義】現泛指陰謀敗露或秘密勾當被發覺。

【語出】劉一清《錢塘遺事》:“秦檜欲殺嶽飛;於東窗下謀。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難。’其意

【人物】宋代大奸臣秦檜(字會之,今江蘇南京人),為降金國,嘗與其妻王氏,於東窗下密謀定計,以害民族英雄岳飛。據傳,檜先於帝前誣飛謀反。時有幾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輔、樞密使韓世忠,皆為飛鳴冤,使之有所顧忌。一日,檜獨坐於東窗之下,為害飛之事,躊躇不定,委決不下。王氏適至,問曰:“夫君為何事愁眉苦臉,猶豫不決?”檜遂告以此事,並與之商議。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將一半遞與檜,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難哉?君不聞古語雲:'縱虎易兮擒虎難’乎?”檜一聞此言,其意遂決。不久,岳飛父子便遇害矣。後檜卒,未幾其子熺亦死。王氏請道士為其招魂。道士作法時,見熺與檜偕已故諫議大夫萬俟卨(音mòqíXiè,今河南原陽人),均戴鐵枷,在地獄中備受諸苦。檜猶語道士曰:“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程門立雪(楊時)

【釋義】舊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語出】《宋史 道學傳二楊時》:“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人物】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北宋學者、官吏,字中立,號龜山,今福建三明市將樂縣人)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司空見慣(劉禹錫)

【釋義】原指司空看慣了某事以為平淡;後比喻常見之事,不足為奇。

【語出】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劉于席上賦詩;曰……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人物】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監察禦史;因為他的名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夢筆生花(江淹)

【釋義】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語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人物】西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著名文學家、散文家,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被貶,來到浦城當吳興縣令(南北朝時浦城縣叫吳興,位於福建省南平市轄區)。據傳,一夜宿城西孤山,睡夢中,見神人授他一支閃著五彩的神筆,自此文思如湧,成了一代文章風流魁首,當地人稱為“夢筆生花”。和“夢筆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傳說他有一天晚上夢見一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文學家),他對江淹說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筆留在你處已多年,請歸還給我吧!”江淹從懷中取出,還給了那人。其後他寫的文章就日見失色,時人謂之才盡,於是便有“江郎才盡”一說。


力透紙背(江淹)

【釋義】形容書法遒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的背面。也比喻文學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畫人物極有功力。

【語出】趙翼《甌北詩話》:“(陸遊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人物】唐朝的顏真卿,南宋的陸遊。他們既是書法家,也是著名的將領。顏真卿不僅有剛強的性格,他寫的字也雄渾剛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寫得很深刻。當時的人們都說: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意思是說顏真卿寫得字遒勁有力。清代詩人趙翼說:陸遊的詩才氣豪鍵,意境清新。他在寫詩之前,構思精審,所寫出來的東西,語句精煉,力透紙背。與力透紙背成語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意思是,晉帝時,朝廷在北郊舉行祭祀大典,更換祝版時,工人削去他的字,滲入木板三分。入木三分: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成竹在胸(文同)

【釋義】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語出】蘇軾《文與可畫筼簹穀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人物】文同(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學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人稱“文湖州”,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陝西漢中市洋縣)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帶來實惠。同時,加築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受到百姓擁戴。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於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筼簹穀(今洋縣紙坊鄉)生長著大片竹林。“胸有成竹”這個成語就是出自於此。


赤膊上陣(許褚)

【釋義】指不穿盔甲,上陣作戰。形容作戰。

【語出】羅貫中《三國演義》:“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人物】東漢末年,割據涼州軍閥馬騰,被曹操殺掉。馬騰的兒子馬超為報父仇,與西涼太守韓遂聯合起來,出動數十萬大軍進攻曹操。馬超挺槍縱馬,與曹操的猛將許褚大戰。兩人戰了一百多回合,不分勝負。因為戰馬疲累不支,於是各回軍中,換了匹馬,又出陣前戰了一百多回合,勝負仍然不分。許褚殺得性起,拍馬回陣,卸下盔甲,露現突出的筋肉,赤著膊,提刀上馬,來與馬超決戰。雙方官兵大為震驚。兩人又鬥了三十余回合,許褚奮力舉刀向馬超砍去,馬超閃過,揮槍向許褚心窩刺來。許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夾住馬超的槍,於是兩人在馬身上奪搶,許褚力大,哢嚓一聲,扭斷槍桿,兩人各拿半截,在馬上亂打。接著兩軍混戰,曹軍損傷大半,退回寨中堅守不出。


馬革裹屍(馬援)

【釋義】用馬皮將屍體包起來。形容英雄戰死殺場的決心和無畏氣概。

【語出】辛棄疾《滿江紅》:“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

【人物】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黃袍加身(趙匡胤)

【釋義】黃色的龍袍穿到身上。指被擁立為帝王。

【語出】清代錢彩《說岳全傳》:“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天子。”

【人物】

  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時期,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周世宗柴榮死後,他的七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這時,趙匡胤看到奪取後周政權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精心策劃了一場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范質、王溥輔政。西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范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裡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說:“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趙匡胤起床後,還沒來得及說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後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洛陽紙貴(左思)

【釋義】形容寫文章、著作廣泛流傳。風行一時。

【語出】《晉書左思傳》:“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人物】

  晉代文學家左思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畫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準,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背水一戰(韓信)

【釋義】表示沒有退路。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人物】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命手下大將韓信領兵攻打趙國。趙王帶了二十萬大軍在太行山的井陘關迎擊。當時,韓信只帶了一萬二千人馬。為了打敗趙軍,他將一萬人駐紮在河邊列了一個背水陣。另外派兩千輕騎潛伏在趙軍軍營周圍。交戰後,趙營二十萬大軍向河邊的一萬漢軍殺來。漢軍面臨大敵,後無退路,只能拼死奮戰。這時潛伏的那兩千士兵乘虛攻進趙營。趙軍遭到前後夾擊,很快被韓信打敗。戰後有人問韓信:“背水列陣乃兵家大忌,將軍為何明知故犯?”韓信笑著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書上有記載的呀。”


聞雞起舞(祖逖、劉琨)

【釋義】一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比喻抓緊時間不懈努力。

【語出】宋代松洲《念奴嬌題鐘山樓》:“擊楫誓清;聞雞起舞;畢竟英雄得。”

【人物】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青年時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從不間斷,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初出茅廬(諸葛亮)

【釋義】後比喻剛進入社會或工作崗位。

【語出】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人物】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完璧歸趙(藺相如)

【釋義】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人物】趙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日,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齋戒5日。藺相如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


退避三舍(重耳)

【釋義】比喻為避免衝突,向對方作出回避或讓步

【語出】《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戰國時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軍交戰中;信守當年立下的諾言開戰前先退軍九十裡。”

【人物】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裡),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晉文公。西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裡,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樂不思蜀(劉禪)

【釋義】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

【語出】清代王韜《淞隱漫錄》:“如果沒于洪濤;獲此妙境;真覺此間樂不思蜀矣。”

【人物】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西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洛陽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指鹿為馬(趙高)

【釋義】比喻故意顛倒黑白。

【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人物】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誰認可他卻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卻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畫龍點睛(張僧繇)

【釋義】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

【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就這等山珍海味的小題大作起來;還可以說畫龍點睛。”

【人物】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牆壁上了。這時皇帝發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麼。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畫上眼睛,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入木三分(王羲之)

【釋義】本指書法筆力蒼勁有力。

【語出】唐代張懷瓘《書斷》:“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歎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諱疾忌醫(扁鵲)

【釋義】有病不肯說,又怕見醫生,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不願改正。

【語出】宋代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人物】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侯:“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裡,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侯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裡,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侯,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侯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侯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裡,肌肉裡,腸胃裡,不論針灸或是服藥,都還可以醫治;病若是到了骨髓裡,那還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我也無法替他醫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多多益善(韓信)

【釋義】越多越好,不厭其多。

【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劉邦稱帝后,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不久,劉邦接到密告,說韓信接納了項羽的舊部鐘離昧,準備謀反。於是,他採用謀士陳平的計策,假稱自己準備巡遊雲夢澤,要諸侯前往陳地相會。韓信知道後,殺了鐘離昧來到陳地見劉邦,劉邦便下令將韓信逮捕,押回洛陽後把他貶為淮陰侯。韓信心中十分不滿。有一天劉邦把韓信召進宮中閒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心中很不高興:“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逮住呢?”。後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後終於設計殺害了韓信。

秋毫無犯(岑彭)

【釋義】秋毫:動物秋後新換的絨毛。比喻十分纖細之物。形容軍紀嚴明;對百姓無絲毫侵犯;也形容為人清正廉潔。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劉邦)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毫;不能寫作“豪”。

【近義】雞犬不驚 道不拾遺

【反義】胡作非為 無惡不作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1)子弟兵紀律嚴明;~;受到群眾的熱情支援。(2)解放軍一路上~;深得人心。


望梅止渴(曹操)

【釋義】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語出】元.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渴;不能寫作“喝”。

【近義】畫餅充饑

【反義】名副其實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和“畫餅充饑”;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洝坑袑嶋H行動;而“畫餅充饑”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畫餅的行為。

【例句】如果不潛心鑽研;一心只想走捷徑;恐怕是~;無濟於事

【成語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鞠躬盡瘁(諸葛亮)

【釋義】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語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近義】鞠躬盡力

【成語故事】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佔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參看“三顧茅廬”)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洝坑型瓿桑蜁簳r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後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後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約法三章(劉邦)

【釋義】約:商議確定;法:法律。訂立法律三條。原指訂立法律;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大家監督遵守。

【語出】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正音】約;不能讀作“yāo”。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

【例句】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校長與全校師生~;作業當天完成;不上第七節課;節假日不補課。

【成語故事】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于楚懷王的軍隊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於是,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軍隊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麼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後,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裡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麼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因此,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請君入甕(周興)

【釋義】君:人的尊稱;甕:陶制的大罎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罎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語出】《新唐書.周興傳》:“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之大甕;熾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甕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興駭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甕;不能讀作“wēnɡ”。

【辨形】君;不能寫作“軍”。

【近義】以毒攻毒 以牙還牙

【用法】多用於書面語。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成語故事】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歎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裡,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裡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甕裡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舉一反三(孔子)

【釋義】 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相似的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

【語出】《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辨形】反;不能寫作“返”。

【近義】融會貫通 觸類旁通

【反義】囫圇吞棗 不求甚解 淺嘗輒止

【用法】用作褒義。常跟“觸類旁通”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聯合式。

【辨析】~和“觸類旁通”;都比喻只要瞭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類推懂得同類的其他事物;有時可連用。但~偏重在“反三”;指從懂得一點;類推而知其他;這裡的其他不限於同類;“觸類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對同類事物融會貫通。

【例句】現代漢語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們就能~;造出各種各樣的句子來。

【英譯】 From one sample you may judge of the whole。

【成語故事】

  有一天,“至聖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

  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釋義】 蕭何定下的政策規章制度;曹參全盤繼承。借指後人沿襲前人遺制。蕭:蕭何;西漢初年丞相;規:規矩;規章;曹:曹參;蕭何死後;繼任丞相;隨:跟隨;沿襲。

【語出】漢.揚雄《解嘲》:“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坻X。

【正音】隨;不能讀作“shuí”。

【辨形】隨;不能寫作“誰”。

【近義】因循守舊 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義】興利除弊 破舊立新

【用法】比喻後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規辦理事務。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1)~固然省事;另闢蹊徑卻另有一番樂趣。

(2)社會的發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種~的態度是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的。

【成語故事】

  剛即位的漢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只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惠帝左想右想總感到心裡沒底,有些著急。

  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死不久,現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治理朝政的經驗,正要丞相多加輔佐,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可是現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閒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後,看你父親怎麼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閒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兒子的話後,大發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的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曲。惠帝聽了後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叫他起來後,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回答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制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制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制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就更不應該亂加改動,而只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他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八鬥之才(曹植)

【釋義】八鬥: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語出】清.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二四》:“乃歸來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逾弱冠耳。懷八鬥之才;飲萬斛之恨。”

【正音】鬥;不能讀作“dòu”。

【辨形】才;不能寫作“財”。

【近義】才高八斗 文江學海

【反義】胸無點墨,繡花枕頭

【用法】讚頌文人富有才學的用語。一般作定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李白雖有~;在唐王朝也很難一展抱負。

【英譯】full of literary talent

陸海潘江(陸機、潘嶽)

【釋義】比喻文才很大。

【語出】南朝.梁.鐘嶸《詩品》上卷:“余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比喻有文才的人


舉案齊眉(孟光、梁鴻)

【釋義】案:有腳的託盤。漢代的梁鴻、孟光是一對恩愛夫妻;孟光在給梁鴻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舉得與眉毛一樣高;以示對梁鴻的尊敬。後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語出】《後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正音】舉;不能讀作“jù”。

【辨形】案;不能寫作“安”。

【近義】心心相印 相敬如賓夫唱婦隨

【反義】琴瑟不調

【用法】多用於書面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這一對伉儷可以說是志同道合;~;相敬如賓。

【成語故事】

  東漢人梁鴻,字伯鸞,原籍平陵(今陝西咸陽市西北),年輕時家裡很窮,由於刻苦好學,後來很有學問。但他不願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勞動,過著儉樸而愉快的生活。

  梁鴻的妻子,是和他同縣孟家的女兒,名叫孟光,生得皮膚黝黑,體態粗壯,喜愛勞動,沒有小姐的習氣。據說,孟家當初為這個女兒選物件,很費了一些周折。三十歲了還沒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於一般少爺嫌她模樣兒不夠嬌,而在於她瞧不起那些少爺的一副嬌模樣。她自己提出要嫁個象梁鴻那樣的男子。她父母沒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鴻說親。梁鴻也聽說過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剛嫁到梁鴻家裡的時候,作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鴻一連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髮髻,拔去首飾,換上布衣布裙,開始勤勞操作。梁鴻大喜,說道:“好啊,這才是我梁鴻的妻子呢!”

  據《後漢書·梁鴻傳》載,梁鴻和孟光婚後,隱居在灞陵(今陝西長安縣東)的深山裡。後來,遷居吳地(今江蘇蘇州)。兩人共同勞動,互助互愛,彼此又極有禮貌,真所謂相敬如賓。據說,梁鴻每天勞動完畢,回到家裡,孟光總是把飯和菜都準備好了,擺在託盤裡,雙手捧著,舉得齊自己的眉毛那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面前去,梁鴻也就高高興興地接過來,於是兩人就愉快地吃起來。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釋義】形容刻苦學習。

【語出】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近義】懸頭刺股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例句】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複年,把銅雀磨穿。”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懸樑”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沆瀣:夜間的水氣。這裡指唐僖宗時;擔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語出】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

【用法】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薄;~;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放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放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放榜後,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他們師生兩人像是夜間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江郎才盡(江淹)

【釋義】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衰;才:才華;盡:完。江淹的文思已經衰竭。後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氣用完了。

【語出】南北朝·鐘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爾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郎才盡’。”

【正音】郎;不能讀作“lǎnɡ”。

【辨形】郎;不能寫作“朗”。

【近義】黔驢技窮

【反義】出類拔萃 初露鋒芒

【用法】多用於書面語。凡文學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進步;可用此語形容。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果戈理《死魂靈》第二部最終沒能寫成;並非~;而是由於他遠離了俄國社會生活。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裡睡覺,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一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七擒七縱(諸葛亮)

【釋義】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語出】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用法】聯合式;作分句、狀語;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沖一撞,登時間早將你~。(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折)

【成語故事】

  西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

  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

  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諳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佈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佈置得怎麼樣?”

  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給你贏了一次,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

  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准來偷營,當即佈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佈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洝坑惺颤N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

  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後來,孟獲又被擒住。

  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在辛苦些,以後就不必再到這裡來打仗了。”

  孟獲這次被擒又釋放後,下決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時間一長。營裡快斷糧了,他派人向諸葛亮借糧,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獲親自出來,與蜀軍大將一對一比武。孟獲接連打敗了幾名蜀將,但剛到大堆糧食旁,被絆馬索絆倒被擒。蜀將當即傳達請葛亮的命令,讓盂獲回去,並把糧食搬走。

  在這種情況下,孟獲終於從心裡佩服諸葛亮。為了讓各部族都歸順蜀國,他把各部族首領請來,帶著他們一起上陣。結果又被蜀兵引進埋伏圈,一網打盡。蜀營裡傳出話來,讓孟獲等回去,不少部首領請孟獲作主,究竟怎麼辦。孟獲流著眼淚說:“作戰中七縱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來洝坑新犝f過。丞相對我們仁至義盡,我洝坑心樤倩厝チ恕!?

毛遂自薦(毛遂)

【釋義】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的門客;恕浚和扑】;恕颗e。毛遂自己推恕孔约骸P稳葑愿鎶^勇去做某事。

【語出】《史記0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正音】遂;不能讀作“suí”。

【辨形】遂;不能寫作“逐”。

【近義】自告奮勇

【反義】自慚形穢

【用法】作賓語時;一般用在“敢於”、“勇於”、“想”之類的動詞後面。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與“自告奮勇”有別:~有自我推恕康囊馑迹弧白愿鎶^勇”則含有自己主動承擔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在競選會上;小明~當班長。

【成語故事】

  春秋時,秦軍在長平一線,大勝趙軍。秦軍主將白起,領兵乘勝追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平原君把門客召集起來,想挑選20個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還缺一個人。這時,門客毛遂自我推恕浚f:“我算一個吧!”平原君見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強同意了。

  到了楚國,楚王只接見平原君一個人。兩人坐在殿上,從早晨談到中午,還洝坑薪Y果。毛遂大步跨上臺階,遠遠地大聲叫起來:“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簡單而又明白,為何議而不決?”楚王非常惱火,問平原君:“此人是誰?”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門客!”楚王喝道:“趕快下!我和你主人說話,你來幹嗎?”毛遂見楚王發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幾個臺階。他手按寶劍,說:“如今十步之內,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那麼勇敢,洝坑性俸浅馑吐犆熘v話。毛遂就把出捕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歎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


鐵杵成針(李白)

【釋義】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語出】明.鄭之珍《目連救母·四·劉氏齋尼》:“好似鐵杵磨針;心堅杵有成針日。 

【正音】杵;不能讀作“wǔ”。

【辨形】杵;不能寫作“許”。

【近義】持之以恆

【反義】半途而廢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主謂式。

【辨析】~和“持之以恆”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恆”更加形象。

【例句】王明同學雖然傷殘無手臂;但是他卻能用雙腳書寫;並獲兒童書法獎。他是靠鍥而不捨的努力;才使~的。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翹課,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歎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莫須有(秦檜)

【釋義】原意是也許有吧。後指憑空捏造。

【語出】《宋史.嶽飛傳》:“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補語、定語;指憑空捏造誣陷

  出自“宋史”嶽飛傳,岳飛傳記嶽飛被捕,案子將要做成的時候,韓世忠不服,找秦檜質問。秦檜說,岳飛兒子岳雲給張憲的反動信,雖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這就是莫須有被人注意的開始。

  中國知識人讀古書,搖頭晃腦,做博學狀,其實古書讀得實在不行,因為他們讀書不化,亂讀一氣。以“莫須有”三字為例,大家都解釋做“沒有”的意思,這是根本說不通的。秦檜若悍然說“莫須有”是“沒有”,等於沒有證據就整嶽飛、等於公然承認自己胡來,天下哪有這種事?中國知識人人人讀“宋史”嶽飛傳,可是人人都不深究這樣解釋如何說不通,真混球。

  總算有一二敢提疑問的人出來了。徐乾學在《資治通鑒後編》一裡,表示“莫須有”三字是弄錯了,該是“必須有”;畢沅在《資治通鑒考異》裡,用《中興記事本末》的旁證,認為也該是“必須有”;朱彝尊說過這樣才對。但是“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據什麼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兩個字啊!俞正燮有鑑於此,他在《癸巳存稿》裡,認為“莫須有”三字還是該從字面解釋,認為該標點做“莫,須有”。“莫”表示秦檜的遲疑,“須有”表示必須有。“世忠截其語而合之,以詆檜之妄。”俞正燮這種解釋,雖然不犯私改古書的毛病了,但犯了亂點古書的毛病,還是不通。

  其實,“莫須有”三個字,是宋朝人的用法,應該從宋朝人的書裡,去找旁證,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正宗。在宋朝人的書裡,我發現《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裡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的話;《曲淆舊聞》裡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的話;《鐵圍山叢談》裡有“莫須問他否”的話;《寶真齋法書贊》裡有“莫須與他明辯”的話;《分類夷堅志》裡有“莫須謝尚書否”的話;《思陵錄》裡有“莫須批出”的話;《後村大全集》裡有“莫須有人”的話。……從這些宋朝口語中,我們歸納出來“莫須”的語義,原來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莫須有”三個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的意思。印證“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翻成現代話,明明是“嶽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的傲慢語氣。這種語氣,才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莫須有”三個字這樣解釋,才說得通。。”


桃李滿天下(狄仁傑)

【釋義】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語出】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辨形】李;不能寫作“裡”。

【近義】遍佈天涯

【用法】用作褒義。多用歌頌教師或學校。一般作謂語。

【結構】複句式。

【例句】(1)張老師在教育戰線上奮鬥了大半輩子;如今早已是~了。(2)趙老師辛勤教學三十年;~。

【英譯】have students all over the country

【成語故事】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於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傑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並讓狄仁傑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傑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後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傑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裡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傑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西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傑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後,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歎息說:“老天爺為什麼這麼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曲高和寡(宋玉)

【釋義】曲:樂曲。高:高雅。和:和諧地跟著唱。寡:少。樂曲的格調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覓。現多用於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藝術作品等高雅深奧;很難有人理解或接受。

【語出】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正音】曲;不能讀作“qū”;和;不能讀作“hé”。

【辨形】和;不能寫作“合”。

【近義】陽春白雪

【反義】下里巴人

【用法】多含諷刺意味。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聯合式。

【例句】

  (1)通俗讀物就應該寫通俗些;否則~;看的人就不會多。

  (2)老教授這部力作很有學術價值;但~;買的人很少。

【成語故事】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喂,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裡》和《巴人》,城裡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裡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裡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裡跟著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說到這裡,宋玉對楚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了,說:“哦!我明白了!”

開券有益(宋太宗)

【釋義】開卷:打開書本;益:益處;收穫。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穫。

【語出】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太平)御覽》第三卷;因事有闕(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券有益;朕不以為勞也。’”

【正音】卷;不能讀作“juǎn”。

【辨形】卷;不能寫作“券”。

【近義】讀書無用

【用法】一般多用來指讀內容健康的書籍;就會有好處。一般作賓語、定語、分句。

【例句】~的說法是正確的;我們歷來提倡多讀書;讀好書。

【成語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

  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為《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巨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巨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後來,“開券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


鑿壁偷光(匡衡)

【釋義】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語出】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正音】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囊螢映雪 穿壁引光

【用法】用作褒義。專用於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構】連動式。

【例句】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樑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成語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洝垮X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洝坑袝r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謔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刮目相看(呂蒙)

【釋義】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語出】宋·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正音】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刮;不能寫作“亂”。

【近義】另眼相看另眼相待

【反義】視同一律

【用法】多用於別人已有了顯著的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了。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偏正式。

【辨析】“~”和“拭目以待”;都含有“擦眼睛看”的意思。但“~”偏重在去掉老印象;重新看待;“拭目以待”偏重在等待著看某種事情的發展。

【例句】(1)小明近幾年來進步很快;大家都得~了。     (2)小紅變得勤奮好學;熱愛勞動;對她~的人不在少數。

【成語故事】

  呂蒙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靠姐夫接濟,洝坑袡C會讀書,後來跟著姐夫打帳很勇敢,最終得到了孫權的賞識。目不識丁的他以為憑勇敢就能打天下。有一次。孫權很認真地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國家的棟樑,要好好讀書啊“。呂蒙嘻皮笑臉的回答說:“我現在整天打仗,忙得很呢,哪裡有時間讀書啊,哈哈。” 孫權很嚴肅:“我這個當國王的要比你還忙吧?我讀了那麼多書還嫌不夠用,現在還抽空讀許多史書和兵書,很有好處啊。你看現在曹操這麼老了,還很好學呢,你可不要把我的話當玩笑啊。”  從這時候開始,呂蒙下定決心,一有空就讀書,學識長見得很快。有一次,當時的大知識份子魯肅和呂蒙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魯肅常常被呂蒙問得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魯肅很高興地輕輕地拍拍呂蒙的背說:“以前我以為你這個大老粗只是在軍事方面有本事,現在才知道你學問很好啊, 看法獨到,你再也不是以前吳下(吳國)的那個阿蒙了!” 呂蒙很自信地笑著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怎麼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圍魏救趙(孫臏)

【釋義】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用法】用於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樑,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洝俊_@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西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樑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樑(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一諾千金(季布)

【釋義】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語出】 《史記.季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正音】諾;不能讀作“ruò”。

【辨形】金;不能寫作“斤”。

【近義】言而有信

【反義】言而無信

【用法】常與“出言不苟”連用。一般作謂語。

【結構】偏正式。

【例句】大丈夫言出必行;做事要果斷;~。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後,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這時敬慕季布為人的人,都在暗中幫助他。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侯嬰說情。劉邦在夏侯嬰的勸說下撤銷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有一個季布的同鄉人曹邱生,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藉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聽說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馬上去見季布。季布聽說曹邱生要來,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麼陰沉,話語多麼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與季布拉家常敘舊。並吹捧說:

  “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樣的話,您怎麼能夠有這樣的好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麼不願見到我呢?”季布聽了曹邱生的這番話,心裡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後來,曹邱生又繼續替季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


殺妻救將(吳起)

  吳起者,衛人也,〔1〕好用兵。嘗學于曾子,〔2〕事魯君。〔3〕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據漢代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戰國時代,魏國人吳起(前?-前378年)曾先後在魯、魏、楚三國做官。他在魯國時,齊國人來攻打魯國。魯國因為吳起有一定的將才想要任命他做將軍,率兵與齊軍作戰。但由於吳起娶了齊國女子為妻,魯國懷疑他與齊國的關係,對任命他做將軍一事遲疑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吳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殺死了,以表明他與齊國沒有什麼關係。魯國最終任命吳起為將軍。吳起做將軍後,率兵攻打齊軍,把齊國打得大敗。這個故事說明,吳起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殺害自己的妻子,這種做法是不足取的。後因以“殺妻求將”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

前倨後恭(蘇秦)

【釋義】先前態度傲慢;後來恭敬有禮。形容前後態度截然不同。

【語出】明.吳承恩《西遊記》:“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

【正音】倨;不能讀作“jū”。

【辨形】倨;不能寫作“居”。

【近義】前倨後卑

【用法】用作貶義。多用於諷刺。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這個售貨員剛才對我大聲喝斥;現在卻熱情有禮;~;令我大惑不解;仔細一看;原來是檢查工作的領導來了。

【成語故事】

  蘇秦周遊列國,向各國國君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但無一個國君欣賞他。蘇秦只好垂頭喪氣,穿著舊衣破鞋回到家鄉洛陽。家人見他如此落魄,都不給他好臉色,蘇秦的嫂子不給做飯,還狠狠訓斥了他一頓。

  這件事大大刺激了蘇秦,經過一年的苦心揣摩,蘇秦掌握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在周遊列國時說服了當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合縱抗秦,並被封為“縱約長”,做了六國的丞相。蘇秦衣錦還鄉後,他的親人一改往日的態度,都“四拜自跪而謝”,其嫂更是“蛇行匍匐”。面對此景,蘇秦對嫂子說了這句話“嫂子為什麼之前那麼傲慢,而現在又那麼恭敬呢?”


不學無術(霍光)

【釋義】術:技術;技藝。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語出】《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之術;暗於大理。”

【正音】術;不能讀作“sù”。

【辨形】術;不能寫作“木”。

【近義】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反義】博古通今 博學多才

【用法】含貶義。指人無學識、沒本事。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1)我~;實在不敢為您的大作寫序言。(2)~的人;如何能幹大事?

【成語故事】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劉詢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

三令五申(孫武)

【釋義】再三地命令和告誡。令:命令。申:說明。

【語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

【正音】申;不能讀作“sēn”。

【辨形】申;不能寫作“深”。

【近義】發號施令千叮萬囑

【反義】敷衍了事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

【結構】聯合式。

【辨析】 ~和“諄諄告誡”都有“勸告;告誡”之意。但~一般是上級或長輩對下級或晚輩的命令、告誡;態度嚴肅;具有強制性;而“諄諄告誡”可以是平級平輩人之間的告誡;態度溫和;不具有強制性。

【例句】不准隨意佔用馬路的規定;政府已~;但少數攤販仍我行我素。

【成語故事】

  春秋時侯,有一位著名軍事學家名孫武,他攜帶自己寫的“孫子兵法”去見吳王闔廬。吳王看過之後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是不是拿我的軍隊試試?”孫武說可以。吳王再問:“用婦女來試驗可以嗎?”孫武也說可以。於是吳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宮中美女,請孫武訓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宮姬為隊長,並叫她們每個人都拿著長戟。隊伍站好後,孫武便發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前向後和向左向右轉嗎?”眾女兵說:“知道。”孫武再說:“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後就看我背後。”眾女兵說:“明白了。”於是孫武使命搬出鐵鉞(古時殺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們申戒。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轉的號令。怎知眾女兵不單沒有依令行動,反而哈哈大笑。

  孫武見狀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應該是將官們的過錯。”於是又將剛才一番話詳盡地再向她們解釋一次。再而擊鼓發出向左轉的號令。眾女兵仍然只是大笑。

  孫武便說:“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既然交代清楚而不聽令,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完命左右隨從把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見孫武要斬他的愛姬,急忙派人向孫武講情,可是孫武說:“我既受命為將軍,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將兩女隊長斬了,再命兩位排頭的為隊長。自此以後,眾女兵無論是向前向後,同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複雜的動作都認真操練,再不敢兒戲了。

  這故事原出於“史記”的“孫子吳起列傳”。後來;人們把孫向女兵再三解釋的做法,引伸為“三令五申”,即反覆多次向人告誡的意思。

嘔心瀝血(李賀)

【釋義】嘔:吐;瀝:滴。比喻極度勞心苦思。多用於文藝創作或研究。亦指傾吐真情或懷抱真誠。

【語出】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正音】嘔;不能讀作“ōu”;血;不能讀作“xiě”。

【辨形】嘔;不能寫作“漚”。

【近義】煞費苦心挖空心思

【反義】無所用心粗製濫造

【用法】含褒義。多用於文學創作;也適用於其他腦力勞動方面。多用於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聯合式。

【辨析】~與“搜索枯腸”有別:~多用於較長時間或一個時期的工作;語意重;“搜索枯腸”用在較短的時間過程內;語意較輕;中性;正反兩面的情形都可以使用。

【例句】李老師~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國家棟樑。

【英譯】work one’s heart out

【成語故事】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洝坑械弥具^,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甘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近水樓臺先得月(蘇麟)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由於近便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語出】宋·俞文豹《清夜錄》:“範文正公鎮錢唐,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公即薦之。”

【近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樓臺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分句;

【成語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小的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他學習刻苦,博覽群書。後來,他做過右司諫、知州、參知政事等地位很高的大官。他曾在岳陽樓題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身為朝廷重臣,范仲淹為人卻極為正直,待人謙和,尤其善於選拔人才。他在杭州做知府的時候,關心幫助城中的文武官員。很多官員靠此得到了可以發揮自己才幹的職務,因此都很感激范仲淹。有一個叫蘇麟的巡檢官,由於在杭州外縣工作,所以未能得到范仲淹的提拔。一次,蘇麟因公事見到范仲淹,便乘此機會給范仲淹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說的是靠近水邊的樓房可以最先看到月亮,朝著陽光的地方生長的花草樹木易成長開花,顯現出春天的景象。蘇麟是以此表達自己的不滿,巧妙地指出接近范仲淹的人都得到了好處。范仲淹讀後心領神會,哈哈大笑。於是,便按照蘇麟的意願,為他謀到了一個合適的職位。

東施效顰(東施)

【釋義】美女西施因病皺眉;顯得更美。鄰里醜女(後稱東施);機械地模仿;也皺起眉頭;結果這副苦相使她顯得更醜(效:模仿;顰:皺眉頭)。比喻不顧具體條件;不加分析地胡亂摹仿別人;結果適得其反;顯得可笑。

【辨形】顰;不能寫作“頻”。

【近義】邯鄲學步照貓畫虎 亦步亦趨 優孟衣冠生搬硬套

【反義】擇善而從自我作古 獨闢蹊徑 標新立異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不從主觀實際出發;像~那樣;胡亂模仿;其結果必然適得其反。

【英譯】blindly copying others and making oneself lookfoolish

【成語故事】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讚,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並不好看,他看到村裡的人都誇讚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於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讚她。她本來就長得醜,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後,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老驥伏櫪(曹操)lǎo jì fú lì

【釋義】驥:千里馬;櫪:馬槽。伏櫪:就著馬槽吃食。老的千里馬雖然趴在槽頭吃食;但仍想賓士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壯志。

【語出】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正音】驥;不能讀作“jí”;櫪;不能讀作“lí”。

【辨形】櫪;不能寫作“曆”。

【近義】老當益壯壯志淩雲

【反義】老氣橫秋老態龍鍾

【用法】含褒義。多用於形容懷有雄心壯志的老年人。常跟“志在千里”連用。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分句。

【結構】主謂式。

【例句】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鑽研;真是“~;志在千里"!

【英譯】 Old people may still cherish high aspirations。


有勇無謀(呂布)

【釋義】勇:勇氣;膽量;謀:計謀;策略。只有膽量;洝坑杏嬛\。指做事或打仗只憑勇氣猛衝猛打;而洝坑兄苊芸紤】。

【語出】唐·陸贄《論西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正音】謀;不能讀作“mé”。

【辨形】謀;不能寫作“某”。

【反義】有勇有謀大智大勇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分句。

【結構】聯合式。

【例句】凡事要多動腦筋想一想;不能學猛張飛~啊。

【英譯】have valour but lack strategy


阮囊羞澀(阮孚)

【釋義】阮孚的囊內只存一錢“看守”;為的是免得羞澀;比喻經濟困難;手頭無錢。

【語出】清·百一居士《壺天錄》:“阮囊羞澀;行止兩難。”

【正音】阮;不能讀作“yuán”。

【辨形】羞;不能寫作“差”。

【近義】囊空如洗室如懸罄

【反義】腰纏萬貫堆金積玉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1)小林約我一起去春遊;我因~;只能藉故謝絕。(2)我早答應給酷愛音樂的女兒買一架鋼琴;因~;至今未能遂願。

【英譯】with no money in the purse

【成語故事】

  元陰時夫《韻府群玉.七陽》“一錢囊”:“﹝晉 ﹞ 阮孚 持一皂囊,遊 會稽 ,客問:'囊中何物?’ 阮曰:'但有一錢看囊,空恐羞澀。’”後因以“阮囊羞澀”為手頭拮据,身無錢財之典。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兩月餘, 阮囊羞澀,垂橐興嗟。”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第三場:“[ 侯朝宗]:'秀才點狀元,那有不願意的道理!只是我 阮囊羞澀,難以為情。’”亦省作“ 阮囊 ”。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劉子儀膏藥》:“年餘,母金耗盡,依舊 阮 囊。” 柯靈《香雪海·小浪花》:“也時而掏掏羞澀的阮 囊,向他買一兩粒糖吃。”

枕戈待旦(劉琨)

【釋義】戈:古代的一種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著武器躺著;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心情急切;毫不鬆懈;時刻準備迎戰。

【語出】《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正音】戈;不能讀作“ɡě”。

【辨形】枕;不能寫作“忱”或“沈”;待;不能寫作“侍”。

【反義】醉生夢死高枕無憂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連動式。

【辨析】~和“嚴陣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敵人”的意思。但“嚴陣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準備;以嚴整的陣勢;等待來犯的敵人;~偏重在殺敵心切;指睡覺時仍不放鬆戒備;等待著殺敵。

【例句】這支英雄艦隊;~;日夜守衛在東海前哨。

【成語故事】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奇貨可居(呂不韋)

【釋義】奇貨:珍奇的貨物;居:囤積。囤積珍奇的貨物;以備高價售出。比喻憑藉技藝或某種事物以獲取功名財利及其它好處。

【語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子楚……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正音】奇;不能讀作“jī”。

【辨形】貨;不能寫作“貸”。

【近義】囤積居奇

【反義】寶貨難售

【用法】用作貶義。多用於“認為”、“當作”一類動詞的賓語。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和“囤積居奇”;都可以表示“囤積儲存;等待高價出售”的意思。不同在於:~強調“奇貨”;即“囤積”珍奇的貨物;“囤積居奇”強調“居奇”;即囤積起來;待時出售;牟取暴利。

【例句】(1)你不要以為自己有了點資本;~;小心栽跟頭。(2)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枉友》:“市上蕎價廉;此~。

【成語故事】

  戰國時候,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做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禦寒的衣服都洝坑小尾豁f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呂不韋回到寓所,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

  他父親回答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運珠寶呢?”

  他父親又答說:“百倍。”

  呂不韋接著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

  他父親吃驚地搖搖頭,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

  呂不韋聽了他父親的話,決定做這筆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筆錢,買通監視異人的趙國官員,結識了異人。他對異人說:“我想辦法,讓秦國把你贖回去,然後立為太子,那麼,你就是未來的秦國國君。你意下如何?”

  異人又驚又喜地說:“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報答你。”

  呂不韋立即到秦國,用重金賄賂安國君左右的親信,把異人贖回秦國。

  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但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呂不韋給華陽夫人送去大量奇珍異寶,讓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嗣子。

  秦昭王死後,安國君即位,史稱孝文王,立異人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異人即位為王,即莊襄王。

  莊襄王非常感激呂不韋擁立之恩,拜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並把河南洛陽一代的十二個縣作為封地,以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莊襄王死後,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權傾天下。

拔山蓋世(項羽)

【釋義】拔山:把山拔起來。引申為力大無比。

【語出】明.張岱《募造無主祠堂疏》:“千古英豪;後裔淪洝浚环窃娇す禄暌患溃粍t拔山蓋世之雄;幾乎其為苦敖之鬼矣。”

【正音】拔;不能讀作“bō”。

【辨形】拔;不能寫作“撥”。

【近義】拔山扛鼎

【反義】手無縛雞之力

【用法】形容勇猛無比。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楚霸王項羽雖有~之勇;由於剛愎自用;只落得個兵敗自刎的下場。

【成語故事】

  謂勇猛無敵於天下。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清 戴名世 《範增論》:“當此之時, 項籍以叱吒喑啞之資,拔山蓋世之氣,所當者破,所擊者服。” 清·陳天華《中國革命史論》:“顧計不出此,拔山蓋世之氣概,不施之於犬羊,而施之于同胞。”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殺》:“ 項王就是因成功的暴速,他自己生了一個幻覺,他自己以為是他一個人的拔山蓋世的力氣,把秦人殲滅了的。”

側目而視(蘇秦)

【釋義】側目:斜著眼睛;視:看。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謹畏懼或憤怒的樣子。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

【正音】而;不能讀作“ěr”。

【辨形】側;不能寫作“測”。

【近義】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怒目而視

【反義】目不斜視

【用法】含貶義。含有輕蔑意味。形容憤怒、不滿或畏懼。一般作謂語。

【結構】偏正式。

【辨析】~和“怒目而視”;都有“憤怒或不滿地看人”的意思。但“怒目而視”的語義裡;在較多場合偏重在“憤怒”;~在較多場合偏重在“不滿”;並含有畏懼之意。

【例句】他看到群眾對他都~;也就一聲不響了。

【英譯】a jealous look


庖丁解牛 (庖丁)

【釋義】庖丁:廚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瞭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語出】《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正音】庖;不能讀作“pāo”或“bāo”。

【辨形】庖;不能寫作“皰”。

【近義】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用法】含褒義;常與“遊刃有餘”連用。一般作賓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我們這位老教授一走上講臺;便如~;遊刃有餘。

【成語故事】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著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著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裡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著,為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莊、劉邦)

【釋義】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近義】項莊舞劍

【用法】複句式;作賓語、分句;

【例句】在討論會上,他的一番話卻暗有所指,~。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見,酒宴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莊舞劍, 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後用來比喻言行表現與真實企圖不一致,別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對某種人事的攻擊和脅迫;殷勤的表面後面隱藏著殺機。

相煎何急(曹丕、曹植)

【釋義】煎:煮;何:多麼;急:緊迫。煮得為什麼那樣急。比喻兄弟間自相殘害。

【語出】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帝嘗令陳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正音】相;不能讀作“xiànɡ”。

【辨形】何;不能寫作“和”。

【近義】煮豆燃萁同室操戈

【反義】和睦相處

【用法】用作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主謂式。

【例句】這兩個王子;年齡只差一歲;小時候總是親昵地玩在一起。當他們漸漸知道王位的利害時;就開始~的爭鬥了。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文帝 ( 曹丕 )嘗令 東阿王( 曹植 )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後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殘殺或迫害。清 傷時子《蒼鷹擊?株連》:“是同根相煎何急。” 周恩來 《千古奇冤》詩:“千古奇冤, 江 南一 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神機妙算(諸葛亮)

【釋義】形容預料準確;善於估計形勢;決定策略。

【語出】宋·趙佶《念奴嬌》:“妙算神機;須通道;國手都無勍敵。”

【正音】算;不能讀作“shuàn”。

【辨形】機;不能寫作“極”。

【近義】錦囊妙計

【反義】無計可施 束手無策

【用法】用作褒義。常用在形容計策;智謀等方面。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析】~和“錦囊妙計”;都形容高明;巧妙的計謀。~多指計策高明;奇妙或者能夠識破對方的計謀;善於判斷形勢;“錦囊妙計”一般指具體的妙計;能解決突然困難;含有比喻性。

【例句】(1)犯罪分子再狡猾;也逃不過我公安人員的~。(2)諸葛亮的~;使他常打勝仗。

【成語故事】

  西元208 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消滅劉備和孫權的勢力,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東吳的都督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總想把他除掉。一次,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要造出十萬枝箭,否則就會被斬首。周瑜暗自高興,覺得諸葛亮肯定完成不了任務,可以借機除掉他。可是,諸葛亮早已想出了完成任務的辦法。他私下向魯肅借了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都立了一千多個草人。第二天淩晨,諸葛亮趁江面上大霧籠罩,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這就是神機妙算的意思。曹操看到這種情況,下令軍隊用箭射向對方。霎時間,曹軍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射箭。不一會兒,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經掛滿了箭。諸葛亮讓船上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借箭。”等曹操明白時,諸葛亮的草船早已駛遠了,曹操悔恨不已。周瑜知道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後,萬分感慨地說:“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的確不如他啊。”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叫做“草船借箭”。這個成語就是從此故事中引申出來的。

筆下生花(李白)

【釋義】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寫作的詩文極佳。

【語出】《花城》1980年第7期:“你們這些筆下生花的文人墨客,調查只不過是為現成觀點抓例子罷了。”

【近義】妙筆生花

【用法】補充式;作定語;指能寫好文章

【例句】晚唐詩人杜牧才氣過人,~,創作了許多詩文佳品,尤以《阿房宮賦》傳誦千古。


胯下之辱(韓信)

【題名】:胯下之辱   

【拼音】:kuà xià zhī rǔ   

【解釋】: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   

【例句】:你聽說過韓信~的故事嗎?   

【來源】:《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②怯耳。’眾辱③之曰:'信能死④,刺我,不能死,出我胯⑤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⑥。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注釋】:①屠: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②中情:內心。③眾辱:當眾污辱。④能死:不怕死。⑤袴:通“胯”,兩腿間。⑥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典故】:淮陰有一個年輕的屠夫,他侮辱韓信,說道:“你的個子比我高大,又喜歡帶劍,但內心卻是很懦弱的啊。”並靠他們的人多勢眾,侮辱他說:“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從我的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他一會,俯下身子從對方的胯下爬過去。集市上的人都譏笑他,以為韓信的膽子真的很小。   

【用法】作賓語;指極大的侮辱   

【相近詞】胯下蒲伏 之後,韓信找到劉邦,把張良給他的推恕啃懦噬先ィ钺岙斏狭舜髮④姡蝗绻n信當初殺死那個小混混,殺人償命,韓信也不會當上大將軍,更不會幫助劉邦攻打項羽,一統天下。   

【啟示】: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

【示例】 :李群玉《獻王中丞》詩:“張儀會展平生舌,韓信哪慚胯下羞。” 朱熹《次季通韻贈范康侯》:“年來生老大,甘此胯下辱。”


家徒四壁(司馬相如)

【釋義】徒:只;壁:牆壁。家裡只有四周的牆壁。形容窮得一無所有。

【語出】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徒四壁立。”

【正音】壁;不能讀作“pì”。

【辨形】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一貧如洗翁牖繩樞

【反義】豐衣足食家給人足

【用法】用於形容家境貧窮得什麼也洝坑小R话阕鞫ㄕZ、謂語、補語。

【結構】主謂式。

【辨析】~和“一貧如洗”;都形容非常窮困;一無所有。但~偏重在“家”;“一貧如洗”偏重在“人”。

【例句】(1)毒品害得許多人~;一文不名。(2)解放前;城市貧民窮得~;而且就連這“四壁\"也並不是他的。

【成語故事】

  漢朝的司馬相如是當時一個有名的才子,不過他的家境很不好。

  有一天,大財主卓王孫邀請他到家裡吃飯,順便讓司馬相如表演他的琴藝。卓王孫的女兒那時候剛死了丈夫,名叫文君,對音樂很有興趣。當司馬相如在宴會上彈琴時,知道文君也在場,就用音樂表達他的愛意。宴會結束後,司馬相如賄賂卓文君身邊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幫忙轉達他的感情。結果,當天晚上,卓文君就離家出走到司馬相如住的旅舍,兩個人一起回到成都。

  可是回到司馬相如的家,屋子裡除了四面牆壁外,根本沒有任何東西。

  他們生活得十分艱困,靠著朋友的幫忙,才在卓王孫家的附近開了一間酒店。沒多久,鄰居們都曉得,卓王孫的女兒居然在街上賣酒!卓王孫為了面子,不得已只好送給卓文君一百名僕人和一百兩黃金,讓他們購買田產、房屋。


焚書坑儒(秦始皇)

【釋義】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讀書人。指秦始皇焚燒《詩經》、《書經》等古代典籍;坑殺一批儒生。後泛指對文化和知識份子的摧殘。

【語出】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書·地理志下》:“並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

【正音】焚;不能讀作“fěn”。

【辨形】坑;不能寫作“炕”。

【用法】含貶義。一般作主語、謂語、定語、賓語。

【例句】秦始皇時期;嬴政實施暴政;~;毀壞了大量文學典籍。

【成語故事】

  西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打敗匈奴等少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在宴會上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連連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

  可是這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裡十分難過。便急忙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那個制度本來就很好。”

  淳於越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裡很是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已經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於越的謬論,並建議;史官所藏的書籍,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府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於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其具體辦法是:除了那些講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以外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歷史書,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裡去燒掉。

  秦始皇下令焚書,使得許多讀書人非常反感,不僅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反對他的暴行,連一些在朝廷裡享受著高官厚祿的博士,也在暗地裡議論。秦始皇聽說讀書人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有的還逃走了,十分生氣,決定狠狠懲治他們。於是下令查辦那些在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也不詳細審問,查證核實,就叫人在咸陽城外挖了個大坑,把他們全部都活埋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目的是想統一思想,壓制那些反對中央集權制的思想和言論,但他的做法太過分了,太殘暴了。焚書,既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又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秦始皇是一個完成偉大統一事業的了不起的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的皇帝。

囊螢映雪(車胤、孫康)

【成語】囊螢映雪,也作“積雪囊螢”、“集螢映雪”、“聚螢映雪”、“映雪囊螢”   

【注音】náng yíng yìng xuě   

【釋義】囊螢:晉代車胤少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勤學苦讀。   

【相近詞】囊螢照雪   

【押韻詞】夙夜不解、停陰不解、針頭削鐵、廢銅爛鐵、趁熱打鐵、誨人不惓、尺兵寸鐵、土崩瓦解、刃迎縷解、蟬蛻蛇解   

【字詞解釋】囊螢:包著的螢火蟲;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成語出處】 1、“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成語故事[回目錄]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釋義】賠:蝕本;折:虧損。比喻想算計別人;反而遭受雙重損失。

【語出】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岸上軍士齊聲大叫曰:'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正音】折;不能讀作“shé”。

【辨形】賠;不能寫作“陪”;折;不能寫作“拆”。

【近義】損兵折將

【用法】用作貶義。多用於心術不正的人必遭失敗。一般作謂語、補語。

【結構】複句式。

【例句】這回他投機不當;弄不好~;全盤皆輸。

三國時東吳孫權要向蜀漢索回荊州 ,都督周瑜定計,將孫權妹謊說嫁給劉備,藉以把劉備騙到東吳留作人質,以便索回荊州 。 劉備按諸葛亮的對策行事,到東吳 成婚後同夫人逃出東吳 。 周瑜帶兵追趕,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此故事見於 曲《隔江鬥智》第二折,又見於《三國演義》第五五回。後世因以“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雙重損失。《照世杯·掘新坑慳鬼成財主》:“這穆太公因要尋取兒子回家,不料兒子尋不著,反送落一件日用之物,又送落一件生財之物……説是帶累他賠了夫人又折兵。”《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回:“從此便懷了鬼胎,恐怕媳婦認真做弄手腳,那時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劉白羽 《火光照紅海洋》:“這件事還不僅說明 艾森豪 和 杜勒斯 '賠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它證明我們的人的一種無畏的自豪。”

路人皆知(司馬昭)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語出】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近義】家喻戶曉

【用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高貴鄉公卒”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沉 、尚書王經 、散騎常侍王業,謂曰:'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後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隱私等為人所共知。清 黃宗羲《禦史餘公墓誌銘》:“尾大末強,路人皆知,不敢聲揚,公獨奮筆。”《野叟曝言》第七二回:“ 秦檜之惡,路人皆知。”

百步穿楊(養由基)

【釋義】百步:一百步以外;楊:指楊樹的葉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選定的楊樹葉子。形容射箭技巧嫺熟。

【語出】《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正音】穿;不能讀作“cuān”。

【辨形】楊;不能寫作“揚”。

【近義】穿楊射柳百發百中

【反義】無的放矢

【用法】多用在書面語裡;形容射擊技術高明。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1)在解放軍戰士中;能~的大有人在。(2)他經過苦練;技術終於能夠達到“~\"的程度。

【成語故事】

  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裡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藉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