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詩歌寫作技巧(上)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講詩歌概論


  意義:詩歌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心靈深處的超越性追求。年輕人處在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正是百年一遇。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言志說、緣情說、想像說、感覺說,法度說、押韻說、語言結構說、綜合說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一種直接表現創作主體心理活動並有一定語言形式的文學體裁。可稱“表現說”。從根本上來說是要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能動本質,而不是為著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的。為了真實表現詩人的心理活動這一目的,常常不顧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的變形。

第二講 詩歌語言


  最本色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資訊系統,一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


  具體要求有四: 一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徵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徵過於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一種節制作用。 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一字一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一”。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最早的詩都可以唱,詩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詩,?主要的性質是音樂。我國自六朝沈約寫出《四聲譜》以後,詩從詩歌中開始分化。但是,詩與音樂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唐詩有不少已被譜曲演唱。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一種節制作用,?使之轉化為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注意,?把一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一種數的比例關係。?


  主要有:押韻是使相關詩句末尾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無韻崐詩可以其他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一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一樣。有的響度高,?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一韻到底,易於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一換如信天遊、?交韻--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他還有抱韻,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注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一個字一般是一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第三講 詩歌分行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一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注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


  要求:A、注意行與行有機組合。關鍵是跨行--一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下一行--強調最有價值、最光彩的語言。


  B、分行是發展變化的,應有獨創性。如傳統的情緒圖案,變為象形圖案和會意圖案。


  C、分行更重視詩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新詩內在的複雜性和多層性,難以直接通過朗誦來表達,只能用文字排列來保持詩意。卡勒(美)認為,一段文字是否是詩,未必取決於語言本身,而是取決於文字排列即視覺形式。一條新聞可以排列成詩: 昨天在七號公路上一輛汽車時速為一百公里時  猛撞在一棵法國梧桐上 車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視覺上強調了關鍵字語。如“猛撞”,包含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觸目驚心。


第四講 辯證技巧

  詩歌更為重視辯證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技巧才能寫好它。


  舉例:從主客體關係上有主觀與客觀、有我與無我等; 從藝術構思上有形與神、虛與實、大與小、藏與露、全與不全、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似與不似、單純與複雜、誇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達上有疏與密、曲與直、斷與續、出與入、正與反、抑與揚、巧與拙、生與熟等;從藝術風格上有華麗與樸素、自然與雕飾、強烈與沖談、陽剛與陰柔、沉著與飄逸等。


  重點:

  1.有我與無我:我,是自我意識。無我,是對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個性。無我,一是指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和外物交融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國家、民族和時代。有我才能真誠,有個性。無我才能不受限制並有普遍感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指具體的詩句;無限指詩句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好有限。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的資訊。虛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像而間接獲得的資訊。虛實結合一是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二是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指的是描寫對象。一味寫小會限於瑣屑;一味闊大則流於張狂。浪漫主義比較闊大。愛情詩易於瑣屑。毛詩過“大”。一是應當小大相形,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枝頭春意鬧”,“窗含西嶺千秋雪”。

關于“唐詩宋詞/詩歌寫作技巧(上)”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