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門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窭[jù]且貧,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壹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zhé]我。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壹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 邶(bèi):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地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 殷殷:憂愁深重的樣子。
  • 終:王引之《經義述聞》引王念孫說:“終,猶既也。”
  • 窭(jù):貧寒,艱窘。
  • 已焉哉:既然這樣。
  • 謂:猶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 王事:周王的事。
  • 適(zhì):同“摘”,扔,擲。適我,扔給我。
  • 政事:公家的事。壹:都。
  • 埤(pí)益:增加。
  • 徧:同“遍”。
  • 讁(zhé):譴責,責難。
  • 敦:逼迫。
  • 遺:交給。
  • 摧:挫也,譏刺。


我從北門出城去,心中煩悶多憂傷。既受困窘又貧寒,沒人知我艱難樣。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麽辦法想!

王家差事派給我,衙門公務也增加。我從外面回到家,家人紛紛將我罵。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麽好辦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門公務也派齊。我從外面回家裏,家人紛紛將我譏。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麽好主意!


這是壹首小官吏訴說自己愁苦的詩。從詩的語言看,並沒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貧仕”之意,舊說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訴”說則解釋較爲圓滿。詩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細,雖辛勤應付,但生活依然清貧。上司非但不體諒他的艱辛,反而壹味給他分派任務,使他不堪重負。辛辛苦苦而位卑祿薄,使他牢騷滿腹,家人的責備更使他難堪,他深感仕路崎區,人情澆薄,所以長籲短歎,痛苦難禁,悲憤之余,只好歸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詩經北門開篇,自古以來,北通“背”,朱熹解讀第壹章開篇爲“比”,就預先注明詩的主人公正面臨著背時的命運。其實,從府衙北門而出,當然是背對光明而來的,自然是形象暗淡無光,精神萎靡不振。他壹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低著頭走回家。因爲無職無權,當然就要受窮了,想體面也體面不起來,其內心之黯然神傷,可想而知。但別人卻不知道他的這份艱難,這個別人不只包括他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上司,還包括靠他糊那點薪俸養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沒有本事,但又無能爲力,只剩下愁眉苦臉、唉聲歎氣的份了。這個小官吏,甘于清貧,內外交困,穿著寒酸,愧對家人,但又如此任勞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業精神的忠謹之士。

這首詩的主人公雖然是壹名官吏,但全詩並非無病呻吟,的確體現了《詩經》“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對詩中連用“我”字而蘊含的感情色彩。全詩純用賦法,不假比興,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三句重複使用,大大增強了語氣,深有壹唱三歎之效,牛運震《詩志》認爲這些句段與《古詩十九首》中“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等壹樣,“皆極悲憤語,勿認作安命曠達”,這是很有見地的。

關于“北門”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