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指南/瑞典文化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題名】:瑞典文化

【外文提名】:Culure

【分類號】:K953.2

【關鍵字】:文化

【相關人物】:

【相關事件】:

【內容提要】:瑞典是北歐國家,是個高福利的“世外桃源”。這個人口不足900萬的小國在高科技的不少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甚至能與美國這樣的科技大國一比高低。瑞典文化和教育有哪些特色呢?大獎文化和“吸納教育”瑞典設立的國際大獎很多,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設立了每年5月的國際音樂獎、每年6月的國際資訊技術獎、每年8月的國際水獎等。在音樂、資訊技術、環保等領域設立的這些大獎,擴大了瑞典企業的知名度,也給瑞典人帶來了無限商機。當然,諾貝爾獎是這些大獎中的佼佼者。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對20世紀世界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與引導作用。瑞典人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面向全球的嚴密的評審制度,使諾貝爾獎的“籃子”沒有漏掉一個20世紀最豐碩的科學果實,從而在自然科學領域樹立了諾貝爾獎的最高權威。

     

     因此,有可能問鼎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為了贏得評委們的青睞,都會不失時機地到瑞典來。比如,在斯德哥爾摩,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諾貝爾獎討論會,它與諾貝爾獎沒有直接關係,但只要是受邀請的科學家,無不想方設法前來,以便向諾貝爾獎的“裁判”推銷自己的成果。這一點引起了瑞典人的關注。根據諾貝爾獎的評選原則,凡參加評獎的成果,發明者必須詳細說明成果的產生過程,這就給了瑞典教育界和科學界一個極好的學習機遇。如同一塊乾燥的海綿被投入水中一樣,瑞典人大量地吸納當代科學的營養。諾貝爾獎評委卡爾·伊瓦爾·步蘭登教授說:“借助諾貝爾獎的評選,瑞典科學家得以掌握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動態,這是諾貝爾獎給瑞典人的一個最甜美的果子。”這就是瑞典“吸納教育”的一個表現。瑞典政府從師範教育入手,高度重視“吸納教育”。

     

     大多數師範院校合併到普通學院或大學,實行單一體制,提高辦學效率。同時,實行雙專業制,使師範院校學生一專多能,畢業後都具備教授兩門以上課程的能力。這對於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吸納能力,尤其是學科間的整合能力至關重要。“窗戶文化”和平等教育瑞典人家居生活十分講究透明度,這突出表現在房間的窗戶上。在斯德哥爾摩,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臨街的樓房窗戶特大,像一塊塊銀幕,房主的一舉一動一清二楚,就像放電影一樣。許多遊人在無意中成了這些“家庭劇”的觀眾。這是因為,瑞典緯度高,冬長夏短,尤其是冬季陰暗潮濕,夜長晝短,總給人一種莫名的壓抑感,於是瑞典人將居室佈置得充滿綠意和生機,藉以忘卻冬日的壓抑和單調,並希望在自我享受溫馨的同時,也讓這種家庭的溫馨給路人以感染。以窗戶為主要特徵的“透明文化”,不僅影響著瑞典的經濟、政治,而且直接影響著瑞典人的性格,體現著他們追求平等的意識。瑞典人十分重視平等。比如,在產假方面,夫婦雙方共有16個月的育兒假期,以便共同撫養孩子。瑞典法律規定,如果孩子的父親休假不足兩個月,夫婦都將得不到育兒休假補貼,這種補貼相當於工資的80%。同時,“平等”二字也給瑞典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人才培養方面,“不要天才要平等”已成為瑞典全社會的共識。許多政治家都把提高國民整體的受教育水準作為施政宗旨,十分重視不讓社會出現落伍者。瑞典的青少年在接受教育期間,幾乎沒有入學考試,一個人能進入什麼學校,完全由平時的學習成績決定,適齡青少年高中入學率高達98%。各學校學費全免,孩子的學習基本上不受家長收入水準的影響。

     

     學校裏十分重視團結協作教育,反對弱肉強食的霸權行徑。“蠟燭文化”與光明教育在瑞典,大街小巷隨處都有蠟燭專賣店,生意十分紅火。另外,在一般的商店或商場,蠟燭也都佔有一席之地。在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蠟燭是必不可少的。夜晚,自己熟悉的家會因點燃的蠟燭而表現出別樣的風情,工作了一天的緊張心情,也會在溫馨的燭光中得到放鬆。如果家裏來了客人喝茶聊天,搖曳的燭光會平添幾分浪漫情調。“蠟燭文化”陶冶了瑞典人的情操,隱喻著他們對光明的理解:無論現在怎樣,前途總是光明的。在20世紀前期的世界經濟大恐慌前後,瑞典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成人學校,這些學校以開展光明教育──教人如何面對困難為己任,在幫助失業者重新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瑞典,成人學校的學習是免費的,學校為學生支付生活費,這給處於困境中的失業者帶來了溫暖。另外,學校根據學生的需要開設不同的課程,例如到了30歲想上大學的輔導班,為重新就業而欲掌握專門知識,中途退學後又想繼續學業,等,學校都開設有相應的課程。不少學員通過學習重新選擇了人生路。在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裏,通常只有極少數人能成為成功者,大多數人被視為失敗者。

     

     但在瑞典人看來,這樣的社會太殘酷了。他們崇尚自然、光明,渴望透明、平等,營造浪漫、溫馨,並以其特有的文化影響著教育,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水準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2000年度諾貝爾獎獲獎名單昨日起陸續揭曉,各獎項特別是和平獎和文學獎究竟花落誰家已成為國際間的熱門話題。有評論人士指出,由於今年是諾貝爾獎創立100周年,又是人類踏入新千年的重要時刻,因此估計評審團極可能會挑選一些熱門人物或組織,作為人類世紀交替的里程碑。而一些備受爭議或名不見經傳的人士和組織獲獎的機會很小。諾貝爾獎始終是西方建制的遊戲,其遴選準則離不開西方精英的主流價值觀。

     

     文學獎方面,根據瑞典文化圈透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西方邁入21世紀最重要的文壇盛事,可望由非歐洲裔作家出線獲獎。按照傳統,瑞典文學院通常於10月的某個星期四格林尼治時間上午11時在斯德哥爾摩總部附近的小島上揭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對於每年爭議最多的文學獎的歸屬,也是莫衷一是。據瑞典文化圈透露,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可望由非歐洲裔作家出線獲獎,最有希望的是《大河灣》及《幽黯國度》的作者,印度裔特裏尼達和多巴哥作家V.S.奈波爾。不過最令國人關心的可能是被美國諾貝爾文學獎中國作家提名委員會提名的我國作家王蒙。雖然日前王蒙稱自己並不知道此事,但有關人士稱,並不排除王蒙最後出線的可能。

     

     

     

【序號】:7721

關于“出國指南/瑞典文化”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