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指南/烏克蘭農業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題名】:烏克蘭農業

【外文提名】:Agriculture

【分類號】:K951.13

【關鍵字】:農業

【相關人物】:

【相關事件】:

【內容提要】: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東部與俄羅斯為鄰,北與白俄羅斯接壤,西與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交界,南部瀕臨黑海和亞速海。從國土面積看,烏克蘭是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第二大國,面積60.37萬平方公里,幾乎等於我國山東省的4倍,大於法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

     

     烏克蘭有廣闊而又平坦的大平原,水利資源充足,農地草場灌溉便利。烏克蘭除了擁有世界著名的黑海和亞速海海域外,境內還有無數條縱橫交錯的大小河流。其中流徑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00多條。其中最著名的是第聶伯河,為歐洲第三大河,從北向南貫通全境流入黑海,全長約1204公里;第聶伯河所經之處又形成許多河灣,其中第聶斯特羅夫斯基河灣最大,被當地人稱之為"海",它的水域面積約有360多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北頓涅茨河、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等。第聶伯河在烏克蘭境內形成了一系列大水庫。眾多的河流構成了烏克蘭南北貫通、東西交流的水利資源網路。

     

     烏克蘭森林密佈、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擁有的森林和草原面積也相當可觀。森林面積約有840860多萬公頃,覆蓋率為15%以上。由於地勢平坦,易受大西洋暖溫氣流的影響,烏克蘭以溫和的大陸性氣候為主,克裏木半島南部呈亞熱帶氣候。境內1月的平均氣溫從北至南由零下78攝氏度逐步上升到4攝氏度;7月份的平均氣溫北部為1819度,南部可達到24度。東南部的年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喀爾巴阡山地區為13001700毫米。

     

     1998年烏克蘭的人口為5048萬,而1991年曾經有5194.4萬。其中,城市人口約占68%,農村人口約占32%。近10年來,烏克蘭人口減少有幾個原因,如由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的影響、國家經濟轉軌、人才外流等等。據世界銀行1997年的資料,烏克蘭有3036%的人口居住在農村或小城市。

     

     烏克蘭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烏克蘭族,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俄羅斯族占總人口的20%以上,此外還有白俄羅斯人、猶太人、波蘭人、保加利亞人、匈牙利人、希臘人等約100個民族。

     

     烏克蘭的行政區劃分為一個自治共和國(克裏木)、兩個直轄市(基輔和塞瓦斯托波爾)和24個州,首都是基輔,人口263萬。基輔是一個古老而現代的花園式大都市。它不僅是烏克蘭政治經濟、生態環境、文化科技、交通運輸的中心,而且是歐洲東斯拉夫國家的發祥地。它始建於西元5世紀,是斯拉夫民族歷史上的第一個都城,被譽為"俄羅斯城市之母"。其他主要的城市有哈爾科夫(155萬人)、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115萬人)、頓涅茨克(109萬人)、奧德薩(105萬人)等。

     

     烏克蘭是原蘇聯的第二經濟大國。由於擁有適於種植業、養殖業和漁業發展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業經濟一直比較發達。早在十月革命前烏克蘭就享?歐洲糧倉"的美譽。在20世紀的蘇聯時代,也一直保持著"麵包籃子"的稱號。

     

     烏克蘭的礦藏資源非常豐富,工業生產實力雄厚。主要有頓涅茨克的煤、克裏沃羅格的鐵,尼科波爾的錳和其他稀有礦藏鉻、鈦、鋁、鋅、鎳、汞等。因此,烏克蘭擁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頓巴斯和巨型鋼鐵聯合企業;由它們帶動的基礎工業、交通運輸業、機械製造業也比較發達;在軍事工業、航空航太和潛水工業、精密儀器製造等領域也擁有不少先進設備,技術力量雄厚。近10年來,這些產業雖然受到了國家變更、體制轉型、金融危機等的強烈衝擊,但其物質基礎還是有相當的實力和潛力。

     

     烏克蘭的交通發達,海港眾多,對外交往相當便利,有利於旅遊業和對外貿的發展。烏克蘭南部是黑海和亞速海,海岸線長達1050公里,廣闊的海岸線上自然形成了眾多的湖泊和港口城市。如被譽為"烏克蘭南部珍珠"的港城奧德薩,是世界著名的深水港和商港。由此經過愛琴海不僅可通達地中海沿岸各國,還可經萊茵河多瑙河直接通達中歐和西歐各國。奧德薩的環境獨特、景色宜人,也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文化名城,城內有20多所高等院校,10多所科學研究院。刻赤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和漁港,是黑海和亞速海的魚群繁殖回游的出入口,漁產豐富,捕魚量在沿海各漁港居於首位。沿海的許多海濱浴場、泥療和礦泉浴場也馳名國內外。歷史名城雅爾達也聞名於世,也是療養和旅遊勝地。它背山面水,四季如春,氣候宜人,素有"克裏米亞明珠"之稱。通過這些獨特的港口旅遊城市,烏克蘭與世界上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商港、漁港、軍港直接連通,保持著經貿、科技、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合作關係。烏克蘭獨立以來,在國家整體經濟不景氣、甚至發生危機的情況下,對外商貿領域仍大有發展,外貿出口額持續增長,緩衝了由於進口能源和天然氣等形成的貿易逆差。

     

     烏克蘭於1991年8月宣佈獨立,同年12月將國名"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烏克蘭。1996年6月烏克蘭通過了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明確了立法、執法、司法相互制衡的政治體制,為社會經濟改革和健康發展打下了穩定的基礎。為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烏克蘭近幾年先後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簽訂了旨在解決歷史遺留的雙方邊界確定和睦鄰友好合作的條約。與此同時,烏克蘭把回歸歐洲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並把加入歐盟視為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目標。

     

     獨立後的第二年,烏克蘭發行盧布代用?庫邦",並逐步擴大"庫邦"的使用範圍,使其向正式貨幣"格裏夫納"過渡。1996年9月烏克蘭中央銀行正式發行格裏夫納,並宣佈與俄羅斯盧布、美元等外幣實行自由兌換。近幾年來,格裏夫納與美元的匯率幾經大幅波動之後,逐步趨向穩定。1999年底,格裏夫納與美元的比價為5.2:1。2000年,烏克蘭應償付的外債為30億美元。據世界銀行的資料,烏克蘭1998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50美元。

     

     1.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烏克蘭地處東歐大平原,地勢平坦,農業用地約425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0%左右,並且分佈在平均海拔為175米的平原上。全世界23%的黑土地分佈在烏克蘭境內,土壤肥沃,生產條件極其優越。據世界銀行1998年的資料,烏克蘭的耕地為3340.3萬公頃,利用率占99.5%;草場面積為216萬公頃,利用率占93.7%;牧場為476.2萬公頃,利用率占93.2%。總之,烏克蘭在發展農牧漁業方面具有獨特的條件和優勢。

     

     2.原蘇聯的"麵包籃子" 烏克蘭在很長一段時期,人均糧食產量達到1噸左右,糧食產量在世界排名前10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因此,它是前蘇聯的"糧倉""麵包籃子",是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糧食及其他農業產品的主要供應者。19851990年的5年期間,從烏克蘭調撥到其他加盟共和國的農產品總值,每年都超過烏克蘭從相應地區調進總值的4倍以上。在原蘇聯,20%多的麵粉、55%的植物油、44%的豬肉、83%的食糖均是由烏克蘭提供的。

     

     3.獨立後農業受到了嚴重衝擊,恢復尚待時日 據烏克蘭公佈的官方數字,在19911995年間,50種主要產品的產量下降30%多,食品產量下降1820%左右,非食品產量下降40%左右。其?992年肉類產量下降22%、動物油下降20%、乳製品下降2530%、糖下降24%、飲料產量下降39%。19941998年間,小麥年平均產量1540萬噸,比前5年的平均產量下降36%。據1994年的統計,畜產品的人均消費量倒退了30年。

     

     近10年裏,由於蘇聯解體、國家轉型、經濟體制轉軌等的原因,烏克蘭農業經濟遭到了嚴重挫折,但仍是支撐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的命脈,但是農業部門的生產率明顯低於全國整體水準。1997年,烏克蘭的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6%。農業部門為全國商品市場提供45%以上的日用消費品,也為食品、肉類、果品、制糖等農產品的加工業提供了39%左右的就業崗位。

     

     1.種植業 烏克蘭農業經濟以種植業為主。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的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60%,畜牧業的產值剛剛超過40%。近10年來,烏克蘭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持續下降。由於收入下降,肉的消費減少,烏克蘭人民對麵包的需求增加,人均消費量為125公斤。

     

     作為歐洲的糧倉,1992年烏克蘭曾進口小麥49萬噸,玉米45萬噸,大麥15萬噸,黑麥4.9萬噸,從此結束了烏克蘭不進口糧食的歷史。據世界銀行的資料,9年內烏克蘭平均每年減少糧食150多萬噸。1997年宏觀經濟下降趨緩,糧食獲得較好的收成,總產量達到3540萬噸,但仍比19911996年的年均產量3460萬噸略低,1998年的糧食產量又下降到2650萬噸。19941998年間,小麥的平均產量為1540萬噸,比前5年的平均水準下降了36%;同期,大麥的平均產量為860萬噸,比前5年的平均數下降了15%。1999年糧食產量有所恢復,達到了2960萬噸,但是仍然沒有恢復到前幾年的較高水準。1999年12月政府決定,2000年9月前將進口150萬噸糧食。

     

     除了小麥、玉米、大麥等穀類作物之外,烏克蘭主要的農作物還有土豆、甜菜、亞麻、向日葵和少量的大豆、棉花等。來自種植業的收入,在新興農場、農戶的總收入中占75%以上。尤其是甜菜、葵花籽、亞麻的種植量及其加工品在中歐國際市場上佔有較大份額。

     

     由於氣候、雨量、土質都適於甜菜生長,烏克蘭向來是世界上主要的產糖國之一,是原蘇聯最大的食糖生產基地,其糖產量曾一度占全蘇聯的一半以上。烏克蘭是歐洲食糖生產的大國,其甜菜、白糖、糖漿產量相當可觀,在價格、運輸等方面,在歐洲市場上一定的競爭優勢。獨立後,烏克蘭人均的白糖佔有量仍然高達90.6公斤,1998年人均消費約有34公斤。白糖產量的近2/3銷往國外。1999年,烏克蘭收穫甜菜1390萬噸,比上一年減產10.5%;白糖產量163萬噸,減產13%。

     

     烏克蘭的主要油料作物是葵花籽。1999年的產量為275萬噸,比上一年增產22%。烏克蘭的水果、蔬菜的生產量也比較多,即使在歉收年景,仍然自給自餘。

     

     2.畜牧業 由於氣候溫和、水草茂盛、水域廣闊,烏克蘭的畜牧業歷來是具有優勢的傳統產業。在蘇聯時期,烏克蘭的畜牧業相當發達,養豬業、養牛業歷史悠久,經驗豐富,聞名世界。其肉類產量不僅遙遙領先於獨聯體各國,也比鄰國匈牙利、羅馬尼亞的產量高出一倍以上。獨立以來,畜牧業受到很大的損失,牲畜存欄數9年內約減少2/3,其中牛和豬的存欄數分別從1990年的5.4萬頭和4萬多頭減少到1995年的1.76萬頭和1.30萬頭。1998年生豬存欄數增加到3.6萬頭。

     

     3.農業對外貿易 獨立以後,烏克蘭的外貿體制和國內糧食流通體制至今尚未理順,原有的政治體制對農業的負面影響也沒有完全停止。然而,從近10年的總體情況看,烏克蘭的糧食、肉類、甜菜和白糖出口量仍然相當可觀,並且也是其用於抵償因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形成的貿易逆差的主要手段。

     

     烏克蘭的糧食、甜菜、肉類和魚類的出口量,在中歐農產品市場上大體上佔有1/3以上的份額。

     

     1977年以來,烏克蘭的糧食每年出口大約15002000萬噸左右。19911999年的8年中,烏克蘭的糧食產量比以前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每年平均的實際糧食產量大致在3000萬噸左右,而本國國內消費的需求量僅為630700萬噸左右,因此每年約有2000萬噸在右的糧食通過各種途徑銷往波蘭、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匈牙利以及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烏克蘭政府直接或間接地從糧食出口中獲得大量外匯收入。烏克蘭現在的體制是:政府通過國家糧食總公司(由國家副總理直接監管)緊緊地控制著出口糧食的收購、貯藏、運輸等環節的壟斷權;這種體制造成了雙重損失:一方面打擊了國內農戶出口糧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糧食出口的價格壟斷每年造成巨額的外匯損失(據稱高達40億美元)。

     

     甜菜和白糖也是烏克蘭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19951997年平均每年出口白糖120多萬噸,每噸平均價格為350400美元,3年創匯11.6億美元。絕大部分銷往俄羅斯、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等獨聯體國家,只有一小部分銷往中、西歐國家。此外,烏克蘭的甜菜加工副產品糖漿和甜菜渣出口量也很可觀。近幾年糖漿的年均產量1000多萬噸,出口約10萬噸左右,其中40%銷往獨聯體國家,22%銷往中、西歐國家;其餘部分銷往美國等。僅1996年美國從烏克蘭進口糖漿2.5萬噸,約占當年出口量的30%。

     

     另外,近年來烏克蘭的豬肉、乳製品、水產品出口量也在逐年增加。

     

     1.農業科研具有悠久的歷史基礎 早在17世紀,烏克蘭南部的蘭赫爾松州就建立了命名為阿斯尼亞的國家級禁獵區,區內設有飼養繁殖綿羊和白種豬等動物的實驗園。1904年伊?伊萬諾夫教授在這個實驗園從事人工授精的試驗取得成功後,於1910年國家批准正式建立了牲畜繁殖實驗農場。1919年進一步擴建,作為動物植物試驗園兼草原禁獵區,占地面積多達約2萬多公頃。起初,這是沒有開墾、人煙稀少、長滿雜草的荒地。經過科學家們一個世紀多的辛勤勞動,這裏荒原不僅變成了著名的赫爾松風景區,而且也成了世界著名的無籠無柵的動物園和植物園。植物園內栽培繁衍地優良小麥、玉米、甜菜、向日葵等的多個品種,進行適應性試驗的各種樹木約有1萬多種。動物園內對200多種從世界各地挑選來的動物進行馴化、繁殖試驗。著名的烏克蘭白豬和阿斯卡尼亞細毛羊就是從這裏傳種各地的。另外,這個動植物試驗區內還培育繁殖了多種特殊的飛禽走獸,其中有美洲的野牛、澳洲的鴯鶓、歐洲的特種牛等等。總之,這個綜合而又巨大的試驗園區為培育烏克蘭動植物優良品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農科院組織系統健全,專家隊伍實力雄厚 烏克蘭的農業科學院曾經是原蘇聯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之一。它以"體系健全、陣容可觀、成果傑出、潛力巨大"被認為在15個加盟共和國的農科院中"不僅最大,而且最強"的農科機構。

     

     3.動植物遺傳育種研究碩果累累 種植和養殖業都是烏克蘭的優勢產業,在動植物良種的選育研究方面,烏克蘭不僅有歷史基礎(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有人工授精試驗),而且在各個時期不斷有新成果的推出。從1930年代起,就分別建立了植物和動物(主要是種豬、種羊、種牛)的胚胎遺傳優育試驗基地,把從國外引進的遠緣雜交、染色體工程等新技術成果應用於本地的常規育種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繁育出品質優良、抗病能力強的豬牛羊品種。這個領域相關技術形成的育種系列成果,在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得到了公認和推廣。

     

     4.園林植物資源得到精心的保護 烏克蘭人歷來就有鼓勵種樹養花植草和建園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一支代代相繼的植物學家隊伍,他們的試驗培育工作又推動了國內的園林建設。在烏克蘭,除基輔這樣的花園式城市外,還有許多精心建造的動物園和植物園。如在克裏木半島的阿盧普卡上下園中,既有高山植物,也有亞熱帶植物等,例如中國的棕櫚樹、美洲高大的木蘭花及其他多種觀賞植物。在聞名世界的尼基塔植物園內,彙集了世界上近2萬種植物,500多種樹木,僅僅是葡萄和棗樹就有一千多種。還有500年的橄欖樹,千年的黃連樹和壽命為5000年、樹高為140多米的"世界樹爺"等植物。

     

     1.依法改革土地制度,保障耕者有其田 1992年出臺的《烏克蘭土地法典》,結束了國家擁有全部土地所有權的單一方式,確立了國家、集體、農民都擁有相應土地所有權的制度。1995年烏克蘭農業部宣佈:烏克蘭農民中已有650萬戶(農戶總數為1700萬)成了土地證的持有者。每戶農民可擁有總面積為100公頃的土地,土地證可以用來交換、買賣或用作抵押品。烏克蘭國有土地的比重已從1990年的100%下降到30%左右。為了提高農民的收入,政府還擴大了農戶擁有自留地等的面積,其中每戶的自留地為2公頃,花園為0.12公頃,草場為1公頃。

     

     土地是農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儘管烏克蘭的農民在進一步落實土地所有權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礙,但發放的土地證具有法律效力,有利於引導農民珍惜土地、培肥地力、增加投入、提高產出率,為農業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2.國家統購包銷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影響農民的積極性 烏克蘭獨立以來,國家體制的變動一度把經濟逼向"影子化""實物化"。由於多種原因,烏克蘭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的銷售方式基本上還沿用原蘇聯的模式,國家仍然控制著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的定價及其外貿權,政府仍然是農產品最大的買主和賣主,從種子到化肥仍由政府管理的公司提供。一些地方的農民抱怨:政府賣給農民的燃料、化肥等的價格比國際市場高出12倍,而農民賣給政府的糧食、甜菜等的價格是本來就低於國內市場價的6080%。農民在買和賣的兩頭都吃虧,從而造成農業資不抵債,農民收入被層層盤剝,農業投入持續下降。因此,儘快改革原來由國家統購包銷的僵化體制,使農業生產朝著市場化,農產品的銷售自主化的方向邁進,已是農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3.必須加速實現農業的一體化經營 烏克蘭的農業生產面臨著計劃經濟遺留下來的許多弊端,如市場發育滯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相互脫節,農戶經營分散,商品率低,批量小、形不成交易規模,農民進入市場的力量單薄,生產者利益流失過多,等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把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鏈條連結起來,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農業的一體化經營,保障農民應得收入,形成農業經濟的良型迴圈。

     

     烏克蘭獨立以來,中國和烏克蘭兩國的高層領導人多次互訪,保持經常性的接觸,推動了兩國的友好往來和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兩國的經貿合作發展較快,並簽定了一系列政府間的重要協議,相互都承認是對方的重要貿易夥伴。

     

     截止1988年底,中國在烏克蘭註冊的獨資公司接近60家,註冊總資金約一千多萬美元。還有各類合作公司200300家,其中大部分為個體經營者。生產經營項目有小麥加工、蔬菜種植、服裝加工、食品餐飲、中醫治療等。中方出口的商品貿易項目有各種食品(花生米、茶葉、大米等)、服裝鞋帽、藥品和醫療設備等日用消費品。自以1992年來,我國約有3000台小型拖拉機進入烏克蘭市場。這些小型的農業機械價格比德國、義大利生產的低,輔件齊全,零配件與烏克蘭的規格一致,便於經營規模在20公頃以下的農民使用和維修,很受歡迎。問題是很多農民現在缺乏購買力。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的商品主要是鋼材、飛機發動機、農機配件、燃氣輪機和軍工設備等。雙邊的年貿易總額一般為10億美元左右。但由於貿易結構不平衡、結算方式需要轉換等原因,中方的貿易逆差(1992年1998年累計約25億美元)相對較大。

     

     為探索解決兩國的貿易平衡問題和中國商貿人員的結構問題,我國鼓勵"國家級企業"在中烏貿易中發揮應有的主力軍作用。為了提高中國與烏克蘭商貿的整體信譽,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信譽好、實力強的輕工、紡織、家電等領域的大企業、大公司的開拓與發展,初步扭轉?國有公司步履艱難、私人商販個個賺錢"的局面,提高中國商品的信譽,促進中烏商貿關係的進一步調整和各自優勢領域中有效合作,尤其在農業、食品加工、飲食服務、輕紡工業等領域兩國的互補性合作前景非常廣闊,將會有互利雙贏的發展。

     

     在過去5年間,小麥年均產量為1610萬噸,進口為29.8萬噸,出口為410萬噸,國內消費總量為1260萬噸,其中202萬噸用於飼料生產;大麥年均產量為790萬噸,出口為180萬噸,國內消費為610萬噸,其中450萬噸用於飼料生產。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2002/2003年度,烏克蘭小麥產量為2055萬噸,國內消費為1360萬噸,出口為850萬噸,進口為20萬噸;大麥產量為1035萬噸,國內消費為700萬噸,出口為320萬噸,進口為2萬噸。

     

     烏克蘭農業聯盟主席最近聲稱,烏克蘭糧食出口2003年預計為1280萬噸,到2005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500萬噸。2003年5月,烏克蘭開始在新型期貨交易所進行農業期貨交易。

     

     2002/2003年度,烏克蘭估計出口小麥850萬噸,從而成為第六大小麥出口國。出口小麥中約有50萬噸通過鐵路運往周邊國家,其餘全部通過靠近黑海的奧德薩和伊利齊夫斯基這2個港口出口。烏克蘭能夠為5萬噸級船隻進行裝載的2個大型糧食倉庫分別位於這2個港口。烏克蘭所有港口糧食倉庫的庫存能力僅為34萬噸。

     

     烏克蘭種植的小麥分為冬麥和春麥,冬麥比例約為97%。國內小麥消費的40%~50%用作食物,30%~50%用作飼料,其餘則用作種子。冬麥的80%屬於四級小麥(即蛋白質含量為10%),主要用於生產麵包和飼料;冬麥20%屬於品質較好的三級小麥。人均小麥消費量約為130公斤。

     

     據烏克蘭農業部統計,2000年,該國麵粉業的加工能力為370萬噸小麥,加工能力利用率約為40%。由於國內產量不斷增長,2002/2003年度的小麥進口估計從2000/2001年度的69萬噸下降至約20萬噸。

     

     烏克蘭最主要的飼用糧食是小麥,其次是大麥和玉米。2002/2003年度,烏克蘭飼用小麥預計將增長至300萬噸,比上年度增長36%,原因是過去2年的大豐收導致國內小麥價格不斷下跌。

     

     

     

     

     

     

     

【序號】:7233

關于“出國指南/烏克蘭農業”的用戶留言:

新增留言 部份文章數據太離譜

--218.35.189.168 (IP 位置 | 誰是 | 貢獻) 2022年3月1日 (二) 10:44 (CST)

留言: 請問以下這些溫度和降雨量數據是否太離譜?

烏克蘭以溫和的大陸性氣候為主,克裏木半島南部呈亞熱帶氣候。境內1月的平均氣溫從北至南由零下78攝氏度逐步上升到4攝氏度;7月份的平均氣溫北部為1819度,南部可達到24度。東南部的年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喀爾巴阡山地區為13001700毫米。

烏克蘭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烏克蘭族,占全部人口的70%以上;俄羅斯族占總人口的20%以上,此外還有白俄羅斯人、猶太人、波蘭人、保加利亞人、匈牙利人、希臘人等約100個民族。

回復:不知您覺得哪裡不對呢? 可以指出來教正!

烏克蘭是世界三大黑土分佈區之一,黑土面積占全世界黑土總面積的40%,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 2013年烏克蘭農業用地面積為4150萬公頃,其中可耕地面積3250萬公頃。 烏克蘭中部和南部土壤肥沃,北部土壤相對貧瘠。

烏克蘭農田是農民的私有財產,人均擁有土地4.2公頃。 農民可將土地租給農業企業,租期一般為5至10年,近期或將最短租期改為7年。 土地年平均租金為每公頃80美元(在當前匯率1美元/20格裡夫納條件下約30美元)。 烏克蘭現行法律規定,2016年1月1日前暫停土地出售,烏農業部副部長拉巴近日表示烏克蘭還未做好建立土地市場準備,預計將延長該法律的執行期限。 解除禁令後,土地的承租人可優先購買所租賃的土地。 2008年烏克蘭小塊土地合併初步完成,一部分農業公司與擁有私有土地的農民簽訂了租賃合同。 據初步統計,最大的幾家農業公司(擁有超過1萬公頃的土地)租用烏克蘭29%的耕地。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