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秦帝系表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帝系表

始皇帝嬴(221B.C.--210B.C)

  秦始皇(前259—前210) 即嬴政,秦莊襄王之子(有人說他是呂不偉的私生子),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壹東方六國的條件。

  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爲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于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始皇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隨後,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壹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爲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壹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複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始皇三十壹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爲標准統壹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壹全國幣制。爲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鹹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經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爲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並利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爲數。水主陰,陰代表刑殺,于是以此爲依據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藥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將其全部坑殺于鹹陽。

  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桃(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壹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桃、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

  秦始皇在統壹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骊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在名山勝地刻石紀功,炫耀聲威。爲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書命長子扶蘇送葬,並繼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僞造遺诏立胡亥爲太子,並賜扶蘇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具體經曆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趙國邯鄲,是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說秦始皇爲呂不韋之子。出生後,姓趙。公元前247年,莊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時年13歲。相國呂不韋掌握實權。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加冕親政。這年,宦官嫪毒發動宮廷政變,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圍剿長信侯嫪毒,並懸賞說:“有生得毒,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史記?秦始皇本紀》)。將把叛亂者壹網打盡。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呂不韋的相國職務,把朝政大權收回到自己手中。又聽從李斯之議,繼續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誘與武力打擊相結合的方略,加快兼並六國的戰爭步伐。

  秦王政十壹年(前236),乘趙攻燕之機,遣軍由南北兩路攻趙,奪占趙國大片地區。十三年,桓齮攻趙國平陽,殺趙將扈辄,斬首10萬。十四年,再攻平陽,取宜安,破趙軍,殺趙將。桓齮定平陽﹑武城。十七年,派內史騰滅韓,俘韓王安。將韓國設爲三川郡。

  十八年,用計離間趙國君臣,除去曾兩次大敗秦軍的趙國良將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壹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顔聚懼逃。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爲王。但此時趙國已名存實亡,秦于趙地設邯鄲郡。代地趙軍與燕軍聯合駐上谷易水(今河北懷來西北),企圖阻止秦軍繼續北進。二十壹年(前227年)又爲秦軍擊敗。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軍在攻滅燕趙殘余勢力後,破代,俘代王嘉,趙徹底滅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王。被秦王發現,將荊轲體解。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出兵攻秦軍,秦軍在易水之西破燕軍。二十壹年,王贲攻薊(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軍,奪取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衛軍逃遼東(今遼甯遼陽)。秦將李信帶兵乘勝追擊至衍水(今遼甯太子河),再敗太子丹軍,消滅了燕軍主力。燕王殺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國未允。但鑒于燕、趙的殘余勢力已不足爲患,爲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暫停進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三個月後,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砀郡。

  同年,秦將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將項燕打敗,遭到重創。二十三年,秦王親自登名將王翦之門謝過,請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在薪(今安徽宿州東南)南大敗楚軍,殺死楚將項燕。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領秦軍繼續向楚國縱深進攻,壹舉攻破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俘楚王負刍,楚亡。王翦繼續進軍江南,占領楚國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設立楚郡,不久,又分爲九江郡、長河郡和會稽郡。

  同年,在滅楚、魏之後,秦王派王贲率軍進攻遼東,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齊國拒絕秦國使者訪齊爲由,避開了齊國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領秦軍由原燕國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進攻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齊軍士氣本不旺盛,對秦軍突然從北攻來,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軍壹舉攻占臨淄,俘齊王建,齊亡。秦王在齊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掃滅六國,統壹天下,結束了西周末年以來諸侯長期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壹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王自稱皇帝,追莊襄王爲太上皇。

  秦始皇稱帝後,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占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複被匈奴占據的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壹帶),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爲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桃,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設置了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壹個以漢族爲主體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桃、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爲塞,並(傍)陰山至遼東”。對中國曆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爲了加強手中的權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權的政體,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複分封制的主張,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爲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經濟等事務。這壹政治體制加強了皇帝對政權的控制,開創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爲後來的曆代封建王朝所沿襲。

  爲鞏固中央統治,秦始皇下令收繳天下兵器,並將六國貴族和豪富12萬戶遷到鹹陽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時以鹹陽爲中心,修築了兩條馳道:壹條東通海邊;壹條南入吳楚,以便壹旦發生叛亂,迅速調動軍隊鎮壓。秦始皇還多次到各地巡遊,以“威服海內”。

  在經濟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發布命令,“使黔首自實田”,確認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統壹貨幣和度量衡,以加強各地區的經濟交流。

  在思想領域,秦始皇爲了打擊儒生淳于越等反對郡縣制的言論,穩定民心,維護皇帝的權威,他采納了李斯的主張,下令除了醫藥、蔔筮、種植(指農業)之書、秦國史書和博士官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等外,其它書籍壹律燒毀。次年,又因爲方士侯生、盧生違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結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曆史上第壹個“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陵墓。僅阿房宮和骊山墓兩項工程,就動用了70余萬人力,給勞動人民帶來繁賦重役和饑寒交迫,激起人民起來反抗,爲秦朝的迅速滅亡種下禍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鄉東北)。死後不入,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

曆史評價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壹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也只有數人能與之相比。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沈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曆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評論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爲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爲城,因河爲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爲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爲關中之固,金城千裏,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但秦僅二世而亡,其中的曆史教訓足以警世後人,引以爲鑒。秦始皇稱帝後,主張“事皆決于法”,從而高揚起“法治主義”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義也是個十分誘人的主張,而法制社會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壹種理想社會境界。難道在幾千年前,這位極權皇帝就已經實行了法治主義嗎?到底什麽是法治主義?秦始皇搞的“事皆決于法”是否是法治主義?這對于了解中國傳統的法治思想將不無益處。

  死後建立了秦始皇陵,而是爲不把建陵之事告訴世人,便把大多數工匠也活埋了。秦始皇陵位于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裏的骊山北麓。



二世胡亥(210B.C--207B.C)

  秦二世,姓贏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趙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遺诏,立胡亥爲帝,賜扶蘇死。 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實行慘無人道的統治,終于激起了前209年的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 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趙高殺死,時年24歲。

  秦朝第二代皇帝。始皇少子。早年曾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始皇帝病死﹐胡亥在趙高和丞相李斯的扶植下﹐得立爲太子﹐並承襲帝位﹐稱二世皇帝。

有趙高才有帝位

  胡亥的即位完全是趙高爲了自己專權而壹手策劃的,在秦始皇的衆公子中,胡亥論才幹絕對不夠即位的資格。他的長兄扶蘇是最優秀的,秦始皇也將他作爲繼承人來培養,雖然秦始皇並不是很喜歡他。爲了增長他的治國經驗,派他到北面的邊境上和蒙恬壹塊戍守。

  而胡亥在秦始皇的兒子中是出名的纨绔子弟,沒有什麽帝王兒子的風度。有壹次,秦始皇設宴招待群臣,讓兒子們也參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願和大臣們循規蹈矩地在父親面前喝酒,早早吃飽了便借故退席了。在殿門外整齊地排列著群臣的鞋子,因爲按照當時秦的規定,大臣進入宮殿時必須將鞋子脫下放在殿門外。參加酒宴的群臣的鞋子擺放得整整齊齊,這卻成了胡亥胡鬧的道具。他借著酒勁,邊走邊隨意地將群臣的鞋子踢得橫七豎八。人的言行是壹致的,後來胡亥做皇帝治理天下,結果就像他原來踢鞋壹樣把國家"踢"得亂七八糟,最後亂得連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

  胡亥的公子哥的形象加上趙高的教唆,使他在邪路上漸漸地越走越遠。趙高本是宮中的壹個太監,但他也有壹些才幹,如精通刑法,不但身高力氣大,字也寫得很好,深得秦始皇的寵信,壹直提拔他做了車府令,負責皇帝的車馬儀仗。爲了巴結胡亥,趙高經常教胡亥書法和如何斷案,加上趙高的三寸不爛之舌,將胡亥牢牢地控制住,壹切聽他指揮,這是以後趙高鼓動胡亥篡位的基礎。

  秦始皇最後壹次出巡時,胡亥也隨行,當時他二十來歲,仍是個公子哥。秦始皇病死後,受到趙高的蠱惑,和趙高、李斯壹起改了秦始皇立長子扶蘇繼承帝位的遺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屬于他的帝位,結果也走上了壹條不歸路。

  趙高的陰謀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視。趙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對他立胡亥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設法說服了李斯。

  趙高對李斯說了他的打算,李斯卻壹口回絕。

  趙高不慌不忙地說:"李丞相,您最好好好考慮壹下,在朝中,您的功勞能和蒙恬相比嗎?您的威望、您的計謀能和蒙恬相比嗎?況且,扶蘇對您的信任也沒有對蒙恬的深,假如扶蘇即位,那丞相的職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還會有您的地方。丟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異處也不是沒有可能。您還是好好想想吧,命運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裏。"

  李斯權衡利弊,終于和趙高走上了同壹條不歸之路。

殘害兄弟姐妹和忠臣

  胡亥登上帝位之前就害死了自己的哥哥扶蘇。胡亥和趙高、李斯壹起僞造了诏書送到在北面邊境戍守的扶蘇和蒙恬處,假诏書斥責扶蘇和蒙恬戍邊十幾年,不但沒立戰功,相反還屢次上書肆意非議朝政。扶蘇更是對不能回京城做太子而耿耿于懷,怨恨不已,所以對扶蘇賜劍自刎。蒙恬對扶蘇的行爲不進行勸說,實爲對皇帝不忠,也令自盡。

  扶蘇聽了诏書,流著淚想要自刎,蒙恬畢竟比他有些經驗,勸他向皇上申訴,如果屬實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蘇卻說:"父皇讓我死,還有什麽可申訴的呢?"說完含淚自盡。而蒙恬卻據理力爭,不肯自裁,使者見他不聽從诏命,就將他投入陽周(現在陝西子長北)的監獄裏。

  做皇帝後,對其他衆多的兄弟姐妹更是殘忍有加,毫無人性。

  胡亥屠殺自己兄弟最殘忍的是在鹹陽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業區)將十二個兄弟處死。另壹次在杜郵(現在陝西鹹陽東)又將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碾死,刑場慘不忍睹。將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終也被逼自盡。他們三個人比其他兄弟都沈穩,胡亥找不出什麽罪名陷害,就關在了宮內。等其他許多的兄弟被殺後,趙高派人逼他們自盡,將闾他們對來人說:"宮廷中的禮節,我們沒有任何過錯。朝廷規定的禮制,我們也沒有違背,聽命應對,我們更沒有壹點過失,爲什麽說我們不是國家忠臣,卻要我們自裁?"來人答道:"我不知道妳們爲什麽被定罪處死,我只是奉命行事。"將闾三人相對而泣,最後引劍自刎。

  在胡亥的衆兄弟當中,死得名聲好壹點的是公子高。他眼看著兄弟姐妹們壹個接壹個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難逃厄運。但逃走又會連累家人,于是下決心用自己的壹死來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書給胡亥,說願意在骊山爲父親殉葬。胡亥很高興,又賜給他十萬錢。

  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對其他不聽話的文武大臣也不放過。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倆,開始胡亥想繼續用他們兄弟倆,但趙高害怕他們對自己構成威脅,就向胡亥造謠說,秦始皇原來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極力阻止,秦始皇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頭。胡亥卻信以爲真,不但沒有釋放蒙恬,還將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現在河北省蔚縣東北)的監獄中。後來,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盡,然後又派人到陽周的監獄中逼蒙恬自殺,蒙恬開始不肯,聲辯說要見胡亥,請他收回诏命,使者不許,蒙恬見生還無望,只得服毒自盡。

  對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趙高的唆使下,也大開殺戒。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爲免遭羞辱而死,選擇了自盡。在殺死大臣的同時,趙高將自己的親信壹個個安插進去,他的兄弟趙成做了中車府令,他的女婿做了都城鹹陽的縣令,都是要職,其他朝中的要職也遍布趙高的黨羽。胡亥只知道自己享樂,對趙高的這些陰謀動作毫無防備,最終死在了趙高之手。

  殺了許多朝中的大臣,趙高還不滿足,又尋找機會唆使胡亥對地方官吏也下毒手。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年初,胡亥效法自己的父親秦始皇,也巡遊天下。南到會稽(現在的蘇州),北到碣石(現在河北昌黎北),最後從遼東(現在遼甯的遼陽)返回鹹陽。在巡遊途中,趙高陰險地對胡亥說:"陛下這次巡遊天下,應該趁機樹立自己的威信,把那些不聽從的官吏誅殺,這樣您才能有至高無上的威信。"胡亥不問青紅皂白,就連連下令誅殺異己,結果弄得大臣們惶恐不安。趙高實際上把年輕無爲的胡亥當成了擴張自己權勢的工具。

  對于李斯這個原來的盟友,趙高也沒有放過,借胡亥之手除掉了這個對手。趙高設計使胡亥對李斯不滿,然後又找機會向胡亥誣陷了李斯三個罪名:壹是李斯原來參與了擁立胡亥即位,但後來總抱怨自己不受重用,想和胡亥分土做王。二是李斯的兒子李由做三川郡守,而陳勝作亂經過三川郡時,李由卻不積極鎮壓,因爲他和陳勝是鄰縣的同鄉。聽說李斯和陳勝他們也通過訊息。三是李斯作爲丞相,權利過大,超過了皇帝,但還不滿足,似乎有異心。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想抓李斯,但又沒有真憑實據,就先派人監視李斯。李斯聽到消息,就上書揭發趙高的劣迹。胡亥卻不肯相信,反而將書信給趙高看。趙高知道和李斯是妳死我活的鬥爭,就進壹步地羅織罪名誣陷李斯。胡亥將李斯抓捕,交給趙高負責審理。趙高自然不肯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對李斯用盡了酷刑,逼李斯認罪。李斯無法忍受酷刑折磨,只得屈打成招。趙高拿著李斯的供詞上報胡亥,最後,李斯在公元前208年,即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被處以極刑:先是黑京面(即在臉上刺字,是秦朝的壹種侮辱刑),然後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壹種酷刑),砍斷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腳),又腰斬(攔腰斬斷),最後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醬),這在當時是最爲殘忍的壹種處死方式,叫做"具五刑",即用五種刑罰處死。李斯的壹家也同時被殺。趙高後來也爲自己的殘忍付出了代價:兩年後被秦王子嬰誅殺。

苛政超過其父

  胡亥坐上帝王寶座之後,壹心想享樂壹生,有壹次他對趙高說:"人這壹生就像飛奔的馬過牆的縫隙壹樣快,做了皇帝,我想盡心享樂,愛卿妳看呢?"這正合趙高心意,從此討好胡亥享樂,自己更大膽地專權。

  有了趙高的支持胡亥還不放心,又向李斯詢問如何才能長久地享樂下去。他對李斯說:"我聽韓非說過,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房子是茅草做的,飯是野菜做的湯,冬天裹鹿皮禦寒,夏天就穿麻衣。到了大禹治水時,奔波東西,勞累得以致大腿掉肉,小腿脫毛,最後客死異鄉。做帝王如果都是這樣,難道是他們的初衷嗎?貧寒的生活大概是那些窮酸的書生們提倡的吧,不是帝王這些賢者所希望的。既然有了天下,那就要拿天下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才叫富有天下嘛!自己沒有壹點好處,怎麽能有心思治理好天下呢?我就是想這樣永遠享樂天下,愛卿妳看有什麽良策?"

  李斯惟恐胡亥聽從趙高的話,自己失寵,于是寫了壹篇文章《行督責之術》,向胡亥獻出了獨斷專權、酷法治民的治國方法。即用督察與治罪的方式來鞏固中央集權,鎮壓百姓的反抗與違法。李斯的策略代表了他的法律觀念,後來秦朝的滅亡宣告這種法家思想的曆史性破産。

  有了李斯的主意,胡亥便肆意放縱自己的欲望。他繼續大量征發全國的農夫修造阿房宮和骊山墓地,調發五萬士卒來京城鹹陽守衛,同時讓各地向鹹陽供給糧草,而且禁止運糧草的人在路上吃鹹陽周圍三百裏以內的糧食,必須自己帶糧食。除了常年的無償勞役外,農民的賦稅負擔也日益加重,最終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爆發。有了第壹個,其他起義相繼在各地爆發,被秦國滅掉的六國後裔們又重新打出六國的旗號反秦,各地稱王割據的不計其數,陳勝的屬將之壹周文領兵十萬直奔函谷關而來,秦的末日終于到了。

  但二世胡亥根本不相信,只喜歡聽天下太平的好話。在壹次討論是不是發兵平定起義時,胡亥竟然不同意有"反叛"的事,發兵當然也就沒什麽必要了。叔孫通了解胡亥,便說:"他們說的天下反叛根本就不對,先皇早已經拆毀了城牆,熔鑄了天下兵器,有您明主坐堂,有嚴明法令行于天下,國家安定,人民富足,誰還會造反呢?現在陳勝這些人只不過是幾個盜賊而已,地方官正在積極追捕,請陛下盡管放心就是了。"

  胡亥聽了,滿心歡喜,直誇叔孫通說得好,然後他又問其他人,有的說陳勝是"盜賊",有的則說是"造反"。說"盜賊"的沒有事,說"造反"的就治罪,因爲說"造反"等于說天下大亂。治罪的罪名是"非所宜言"罪,就是說了不應該說的話,這種罪名是壹種典型的封建專制刑法,秦朝後來雖然滅亡了,但後來的很多朝代都繼續沿用了這種罪名來維護君主專制制度。

指鹿爲馬,趙高逼死胡亥

  趙高爲了達到自己徹底專權的目的,對胡亥說了壹大通很有"道理"的話,大意就是說胡亥年輕,經驗不足,而且皇帝也應該少和大臣們見面,以免在大臣們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如果能居住深宮中聽取趙高他們的彙報,有他們這些"棟梁之才"來輔佐,那國家會治理得更好。胡亥壹聽有道理,而且他也願意呆在後宮中享樂,從此,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趙高壹人來獨斷專行。

  趙高雖然大權在握,但他也害怕大臣們聯合起來反對他,爲了試驗大臣對他的真實態度,趙高精心策劃了壹起在此後曆史上遺臭萬年的政治事件:指鹿爲馬。

  在公元前207年,即二世三年,在壹次朝會上,趙高弄來壹只鹿作爲禮物獻給胡亥,對胡亥說這是壹匹好馬。胡亥聽了不禁笑出了聲:"丞相怎麽開這樣的玩笑,這明明是只鹿,妳怎麽說是馬呢?"趙高仍然堅持說是馬,胡亥便問在場的大臣們。大臣們因爲害怕趙高的權勢,又不知道趙高葫蘆裏賣的什麽藥,很多人便隨聲附和著說是鹿。其他人有的說是鹿,有的裝聾作啞。事後,趙高便根據大臣們的不同說法區別對待:說是鹿的人壹律找借口殺死,說馬的人則被當成自己壹派的人。

  這件事過去後,趙高沒事了,胡亥卻有事了:他以爲自己得了迷惑病。于是叫來太蔔掐算,太蔔卻瞎說是因爲他祭祀時齋戒不好引起的。胡亥便到上林苑裏重新齋戒,開始還能堅持,後來又享樂開了。後來,胡亥將誤入苑中的人當場射死,趙高知道後又借題發揮,先是讓他的女婿閻樂上奏說,不知誰殺了人,將屍首扔到了苑中。然後趙高又裝模做樣地對胡亥說,皇帝因爲是天子,所以射死了無罪的人要受上帝懲罰,也就是天子的老子的懲罰,同時鬼神會奉命降災的。胡亥很害怕,趙高趁機叫他到別處的行宮去暫時躲壹躲,胡亥很聽話地就走了,趙高在朝中俨然皇帝壹般。

  胡亥此時並不了解天下的真實情況,等到陳勝的軍隊逼近了都城鹹陽,他這才著了急,聽從了章邯的建議,讓他率領釋放的骊山刑徒出戰迎敵。這些刑徒常年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強壯,剛剛被釋放,士氣很高,在勇將章邯的率領下,初期打了很多勝仗,戰勝了陳勝和項梁的部隊,但後來,項羽破釜沈舟與章邯決戰,使章邯作戰失利,章邯向胡亥求救兵增援,又被趙高猜疑拒絕發兵。走投無路的章邯最終投降了項羽。章邯壹走,秦的軍隊便不堪壹擊,秦朝江山危在旦夕。

  到這時,胡亥才猛然醒悟過來,原來趙高說的天下太平竟是謊言,現在天下已經亂得要亡國了,胡亥言談之中對趙高很是不滿。原來就有篡位之心的趙高幹脆先動手了。

  趙高的女婿閻樂領著上千人,假稱抓捕盜賊,直闖胡亥的行宮,最後胡亥抽劍自刎,死在最寵信的奸臣趙高之手。

  胡亥死時只有二十三歲,皇帝也僅僅當了三年,後來以黔首(即百姓,因爲秦朝崇尚穿黑衣)的禮節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現在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秦二世胡亥和秦始皇嬴政壹樣沒有後來皇帝的益號和廟號,這是因爲秦朝實行中央集權制,維護君主的絕對權威,禁止臣下對君主議論評價,到了漢朝,隨著治國思想由法家變成儒家,益號和廟號也就出現了。



秦王子嬰(206B.C)

  秦王子嬰(? - 前206年),姓嬴,名子嬰。秦朝最後壹個統治者。

  子嬰在位時稱“秦王”,但後世亦有人稱之爲“秦三世”,意指其實際上繼秦二世爲帝。

身世

  子嬰的身世並無定論。

  最早記載子嬰事迹的《史記》,對子嬰其人,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壹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本紀》:“立二世之兄子(這種說法認爲“兄子”就是兄長的兒子)公子嬰爲秦王。”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傳》:“高 (趙高) 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

  三是"秦二世的兄長"。這壹派認爲《秦始皇本紀》的有關章句應該理解爲:“立二世之兄、子嬰爲秦王。”

  從東漢班固壹直到近、現代修訂出版的《辭海》和《辭源》,多采用第壹種說法,又指子嬰是二世長兄扶蘇的兒子。

  亦有論者支持第二說,論點包括:

  子嬰的遭遇、才幹及影響力並非任何屬秦二世同輩或後輩者所能企及。

  《秦始皇本紀》中敘述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推斷子嬰年齡不當爲秦始皇孫 (《李斯列傳》中所述不同)。

生平

  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即位。二世寵信宦官趙高,誅殺多位舊臣,包括李斯、蒙恬等人。當二世准備加害蒙恬時,子嬰曾勸阻二世,但二世不聽。

  二世在位三年,被趙高所殺。趙高欲自立爲王,但發現群臣並不支持,于是迎立子嬰繼位。趙高聲稱民變起後,秦地比統壹前更小,故子嬰不能稱“皇帝”,而只能稱“王”。

  子嬰即位五天後便定計殺死趙高,並隨即把他的家人全部處死。《史記》指趙高企圖招引起義軍到鹹陽及承諾殺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嬰知道後先下手把他殺死。

  率領其中壹支秦末起義軍進入關中的劉邦在到達灞上後派人勸子嬰投降,並得到子嬰的同意。子嬰用繩綁縛自己,並攜同皇帝禦用物品 (包括玉玺和兵符) 親自到劉邦的軍前投降。子嬰共當了 46 天秦王。

  秦朝在子嬰投降的壹刻正式結束。劉邦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

  壹個多月後,項羽亦率領大軍到達關中。劉邦的部將曹無傷向項羽稱劉邦將以子嬰爲相而自立爲關中王,結果項羽設下了鴻門宴。項羽入鹹陽城後,立刻殺死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

評價

  根據《史記》所述,賈誼認爲嬴子嬰是使秦朝完全滅亡的人物。他在壹篇論文中認爲:只要子嬰有“庸主之材”,加上中規中矩的輔佐,秦仍可保守關中地區。司馬遷本人在《秦始皇本紀》亦對賈誼的論文表示贊同。

  東漢史家班固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爲秦二世死時,秦朝已不可救;子嬰雖然無能爲力,但殺死趙高的決定已證明他已盡力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應該予以同情和尊重:“吾讀《秦紀》,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關于“中國曆史/秦帝系表”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