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前770年 -前256年
東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
翌年(即BC770年),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陽),
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爲東周。周赧王59年(BC256年),東周爲秦所滅,
共傳二十五王,曆時五百壹十五年.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爲平王。鑒于鎬京殘破,又處于
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
等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壹百四十多國。
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齊、晉、楚、秦、魯、宋、鄭、
衛、陳、蔡、吳及越等國.
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
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铧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爲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
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爲祖師。
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迹,多爲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爲常見,還有青銅鬥拱、
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
爲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余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爲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
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壹二百裏,
即今河南西部壹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于諸侯,
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壹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
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後的周朝京都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
曆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爲東周,之前周朝國都在鎬京之時稱爲西周。
東周又分爲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時期。因此這壹時期也稱爲春秋戰國時期。
政治
這壹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壹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爲標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