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英國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壹.資本主義興起和發展

1、手工工場的建立和擴展: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爲大西洋航運中心,制呢業迅速發展,手工工場建立。並擴展到采煤、煉鐵等領域。

2、圈地運動是對農業進行的壹場資本主義改造運動,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發展了農業,積累了原始資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勞動力。極大推動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海外貿易、殖民掠奪、黑奴交易是16世紀英國商人海外活動的主要內容,有利于原始資本的積累。

4、都铎王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客觀上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都铎王朝鼓勵發展工商業和海外掠奪,1588年英國開始建立海上霸權。

如:(1)16世紀宗教改革後,英王成爲英國教會最高首腦,不再從屬于羅馬教皇。改革沈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削弱和限制了舊的封建勢力。(2)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不僅增強了國力,且對資本原始積累起著保護作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産階級勢力的壯大。(3)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初,開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紀上半期,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壹步發展,觸犯了資産階級利益。(成爲英國資産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詹姆士壹世和查理壹世在“君權神授”思想下,厲行專制,極大損害了資産階級利益;宗教專制下,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勢的緊張。(由于清教徒中反對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經濟只有的要求正適合資産階級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張成了資産階級、新貴族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

(二)英國資産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原因、經過、特點:資産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革命進程反複、曲折;意義)

1640年,資産階級聯合新貴族,帶領廣大人民,在社會矛盾尖銳的情況下,通過議會鬥爭、內戰、共和國建立、克倫威爾軍事獨裁,斯圖亞特王朝複辟(1660年),直到“1688年政變”,曆經半世紀的曲折鬥爭,完成革命,最終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爲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成爲英國曆史的分水嶺。如:1689年,資産階級和新貴族利用他們在議會中的權利,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17—18世紀又逐漸確立內閣制、兩黨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又爲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當時,尤其歐洲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和資本主義發展壯大已成爲不可逆轉曆史潮流的形勢下,英國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英國作爲歐洲壹個重要的、有影響的國家,率先完成這壹轉變和過渡,無論理論上或實踐上都爲歐洲資産階級革命提供了範例。此後,歐洲和其他地區壹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進入壹個新時代。所以說,英國資産階級革命標志著壹個新的曆史時期的到來。

(三)世界殖民霸權的建立(17世紀中—18世紀末中)

這壹階段,在亞洲、北美進行殖民擴張,與荷蘭、法國等展開激烈爭奪。通過三次英荷戰爭(分別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後改名紐約),進壹步確立海上霸權,荷蘭則喪失了歐洲強國地位。

“七年戰爭”(1756-1763年)是英法爭奪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後較量,結果,法國喪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蘭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僅留存本地治理等據點。至此,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地位,並雄霸歐洲。

(四)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8世紀中-19世紀中)

1、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從棉紡織部門新機器的發明和使用開始到機器制造業的出現,英國最早進行並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爲世界第壹個工業國和“世界工廠”,實力盛極壹時。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産力,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同時,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爲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第壹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

英國“世界工場”地位的演變:

形成原因:壹17世紀較早進行資産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産階級在國內的統治二掌握世界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殖民地③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産力發展,1840年前後完成工業革命。

地位形成:19世紀中期

地位喪失原因:壹英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設備陳舊,資本家把大量資本投往國外,不願用于更新新設備和采用新技術二英國廣闊市場,對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産率低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産率低下。③美德工業迅猛發展,尋事趕上和走過英國,使英國逐漸失去“世界工廠”地位。

地位喪失:19世紀末。

2、隨著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資産階級逐漸發展壯大。壹方面,他們對維也納體系下的封建專制不滿,要求更多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積極展開爭取政治權利的自由主義改革和革命運動。如1832年英國進行議會改革,資産階級通過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權利。另壹方面,爲鞏固和加強自身政治、經濟地位,資産階級強烈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幹預,要求進壹步接觸封建束縛,實現自由競爭,自由經營和自由貿易。1776年《國富論》壹書的發表標志著經濟政策由傳統保護主義到“自由競爭”的重大轉變。

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是壹種理論學說,也是壹種社會運動。它是天賦人權學說的繼續和發展。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業資産階級的興起,18世紀後半期首先在英國出現也自由主義,它要求政府的決策和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相適應。

 自由主義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它們覺得自己有力量憑 實力在市場上壹爭高低,他們希望可以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即自由主義的經濟原則。另壹方面,他們又要求更多地參與政治。19世紀以後,由于歐洲各國的工業已經有很大發展,工業資産階級力量壯大起來,這促使自由主義在歐洲興起,並成爲19世紀歐洲主要的社會思潮。(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重商主義;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國家幹預經濟的新模式)

3、工業資産階級同無産階級日益對立,矛盾尖銳。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正是這壹矛盾激化的産物,它標志英國無産階級開始作爲壹支獨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爲滿足工業發展和資産階級的需要,通過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搶占原料産地,拓展商品市場。如:19世紀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領新加坡;發動侵略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割占香港,使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據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非洲,英國勢力滲入埃及;在拉美,加緊對新生國家進行經濟侵略。

5、這壹時期,爲防止法國稱霸歐洲,英國組織反法同盟幹涉法國革命。美國的獨立使英國喪失了17世紀初到18世紀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和新法蘭西。

(五)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向帝國主義過渡——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1、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展開,英國由于可以在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便將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不注重技術設備的更新,工業發展速度減慢,被美、德超過,工業産值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了19世紀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與此同時,以科技、壟斷、效率爲特征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以自由、政黨、代議制爲特征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開始在英國形成。民主主義的資本主義在英國逐漸走向成熟。

2、在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作用下(資本主義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壹是主要資本主義國愛進入資本主義階段的方式不壹樣,水平和特征不同。像英、法、美是壹類,通過革命奪權、民主制度完善;而有的國家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二指的是主要資本主義國愛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壹;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資本主義之間工農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壹樣)實力對比變化及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等,加深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德國掘起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英德矛盾在殖民地問題上激化,逐漸發展成爲“壹戰”前帝國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同時,迫于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英國放棄了長期以來不與任何國家結盟的“光榮孤立”政策,于1904年和1907年先後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形成協約國集團,對抗1882年形成的以德國爲核心的三國同盟。兩大軍事政治集團擴軍備戰,相互爭奪,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

3、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英國參與列強瓜分世界,最終建立包括亞洲、非洲、大洋州、拉丁美洲等地的龐大殖民體系。其殖民地比本土大150倍,“大英帝國”進入全盛。

(六)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壹戰”後英國實力衰退,其國際地位産生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1、經濟上,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爲債務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移到紐約,英鎊地位動搖。1924年,工業産量才超戰前水平。

2、國際政治上,英國雖然聯合法國控制了國聯,打擊了美國,也通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了英法主宰世界的國際政治格局,但是,以英國爲核心的歐洲這個國際關系中心舞台開始向美、日所在的美洲和亞洲伸展,美日的政治影響力不斷增加,威脅著英國的國際地位。

3、國內政黨政治發生變化。由于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戰後經濟的衰退,自由黨實力下降,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掘起,並取代自由黨同保守黨輪流執政。

4、軍事上,美國通過華盛頓會議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打破了英國自18世紀以來壹直掌握的海上霸權。

5、殖民體系動搖。由于經濟實力下降,對殖民地的統治力量削弱,難以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同時,在“壹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識進壹步增強,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形成高潮,英國殖民體系遭到極大沖擊。如1922年,“華夫脫”黨領導埃及獲得初步的獨立;1921年,英國被迫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脫離統治享有自治權,英國國名也有“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爲“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6、對外關系上。英國在歐洲奉行”勢力均衡“政策,反對過分削弱德國,拒絕加入法國組織建立的“歐洲安全保證體系”。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面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英國處于維護本國利益、禍水東引等原因,實行綏靖政策,結果,主張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也引火燒身。二戰爆發後,面對德國發起的“不列顛之戰”,在首相丘吉爾領導下,放棄綏靖政策,英勇抵抗德軍,成爲歐洲抵禦法西斯侵略的堅強力量,爲世界和平作出了貢

(七)世界霸主地位徹底喪失——二戰後的英國

由于二戰中再度遭削弱,實力下降,英鎊地位完全爲美圓取代;兩極格局下,英國的國際政治霸主地位徹底喪失,不得不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接受馬歇爾計劃,成爲美國冷戰政策的宣傳者和追隨者。

殖民體系最終崩潰。在戰後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中,英國被迫承認印度、巴基斯坦、緬甸、蘇丹、尼日利亞等亞非國家獨立。

二、各方面的表現

(壹)國內政治:封建王朝到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都铎王朝:1)15世紀末17世紀初。政治上加強專制,進行宗教改革,打敗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權。

      2)新興資産階級形成

2、斯圖亞特王朝:17世紀初開始統治,加強專制,迫害清教徒,觸犯資産階級利益。

3、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1)革命:1640—1688年,推翻了封建君主統治,加強專制,迫害清教徒,觸犯資産階級利益。

2)政體:1689年<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3)政黨政治:壹革命後期形成代表金融資本家、新貴族利益的輝格黨,和代表貴族地主、上層教徒利益的托利黨。二壹戰前,保守黨、自由黨輪流執政,壹戰後,工黨、保守黨輪流執政。

特點:革命後英國政府改革不斷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國內政治長期穩定,爲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經濟概況:

1、新航路開辟後,英國處于世界航運中心線上,商業、外貿興盛,加之圈地運動的發展,資本主義在工業、農業中發展起來。

2、都铎王朝鼓勵發展工商業和海外掠奪。1588年英國開始建立海上霸權,殖民掠奪隨之 興起,加之圈地運動,資本原始積累豐厚,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農牧業發展起來。

3、18世紀中期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自誇爲“日不落”殖民帝國。

4、18世紀60年代至1840年完成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産代替工場手工業,英國成爲世界上第壹個工業國。

5、19世紀中期在世界工業中居壟斷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金融業仍舉足輕重,資本輸出占世界第壹痊,但工業發展落後于美德。

6、壹戰使英國由全權國變爲債務國。倫敦不再是唯壹的金融中心。1924年以後開始恢複。

7、二戰後依靠美國援助恢複經濟,後加入“歐共體”。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

1)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擴大。15-18世紀先後戰勝了荷蘭和法國,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國的地位,擁有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2)初步形成: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工場手工業生産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18世紀60年代,英國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並擴展到美、法、德、俄、日等許多國家。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産力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産地,把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爲其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857年第壹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就證明了世界市場的存在

3)最終形成:19世紀70年代後,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再度急劇擴大,迫使生産領域進壹步相應變革,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促使社會生産領域進壹步相應變革,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促使社會生産力進壹步提高,各國爭先恐後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以便爲本國經濟發展獲得更多市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過程:1)新航路開辟後,歐洲國家就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開始開辟海外殖民地。2)經過400多年時間,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絕大部分地區都已淪爲殖民地或半殖民,整個非洲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除仍然是殖民地的地區外,其他宣布過獨立的國家,實際上也成爲依附于英美等國的半殖民地。這樣帝國主義國家已經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原因:1)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開放性和擴張的特點,它要求以全球 爲其活動舞台,通過向外擴張,向各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必然導致殖民地不斷擴大2)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壟斷資本家對資本輸出,商品市場和原料産地的需求更加迫切。他們得勝控制的國愛政權推選擴張政策,從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犯法,終于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把世界瓜分完畢。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三.對外政策:

1、殖民擴張政策:壹16至20世紀長期推選殖民擴張政策。二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美國爭奪殖民霸權。

2、勢力均衡政策:英國長期以來在處理國家關系方面,壹貫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其“均勢”政策的目的是反對大國謀求大陸霸權,鞏固大陸沿岸陣地,保持其海上霸權。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實質是使歐洲大陸列強彼此牽制,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海外利益。爲此,英國在各個時期采取的“均勢”措施有:

壹17世紀~18世紀.與爭奪歐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權的法國進行多次戰爭,擊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多次組織反法同盟,幹涉法國革命,目的是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打破拿破侖稱霸歐洲的局面。

③19世紀上半期,沙俄向歐洲擴張,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大陸利益。目的是爭奪巴爾幹,聯合法國在克裏木戰爭中打敗沙俄。

四19世紀後半期,普法矛盾激化,發生普法戰爭。後因法德矛盾發展爲三國同盟與法俄軍事協約集團對峙.英國保持了“光榮的孤立”。

伍19世紀末德國掘起,嚴重威脅英國在歐洲大陸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爲帝國主義的主要矛盾。英國先後調整了與法俄的關系,形成了三國協約與以德國爲核心的三國同盟對峙。

⑥壹戰後,德國戰敗,英國不願法國獨霸歐洲,在巴黎和會上反對過分削弱德國。20年代,法國壹時勢力彌漫于東歐壹帶。英國拒絕了法國的結盟建議。

七20世紀30年代,德國法西斯勢力上台,在歐洲侵略擴張,英國爲確保在歐洲的利益,采用了

禍臣水東引的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

19世紀後半期,在歐洲大陸的爭霸鬥爭中,英國奉行“光榮孤立”政策,即英國不參加軍事集團,不用固定的軍事義務束縛自己。但這並不是中立,到20世紀初,英國放棄“光榮孤立”。請結合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關系的曆史說明;英國推行“光榮孤立”政策的原因、實質、表現分別是什麽?後來,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的原因、表現、影響又有哪些?

推行“光榮孤立”的原因: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處于“世界工廠”地位,經濟勢力雄厚,在強大工業的基礎上建有壹支稱霸海洋的海軍;英國又處于島國位置,故可以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獨立地保證自己安全。

實質:維持歐洲大陸相互牽制的局面使其勢均力敵,使英國放手向海外發展。

具體表現:既不參加德國爲首組建的同盟國集團,也不參加法俄組建的軍事組織。

後來放棄“光榮孤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競爭,使英德矛盾成爲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具體表現及其影響:1904年和1907年分別與法、俄簽訂軍事條約。共同對付德國,使協約國集團最後形成。

3、綏靖政策:縱容法西斯熱血侵略擴張,犧牲它國利益。

4、反法西斯政策:壹與美結盟發表<大西洋憲章>二與中、蘇等20國發表<聯合國愛宣言>,反對法西斯。

5、冷戰政策:支持、追隨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

四.殖民帝國興衰:

1、16世紀開始殖民活動。1588年摧毀西班牙“無敵艦隊”

2、1607—1733年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經過三次英荷戰爭和長期的英法戰爭,成爲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3、1600年設東印度公司,1733年設印度總督。19世紀上半期完全占有印度;侵略中國;向西來擴張殖民勢力。

4、19世紀晚期侵占非洲埃及、蘇丹、尼日利亞、中南非88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奴役人口4000萬至5000萬。

5、20世紀初,拉丁美洲壹些獨立國家又實際上成爲英國的半殖民地。

6、壹戰後,又以“委任統治”形式取得了原屬德國的壹部分殖民地。

7、18世紀晚期,北美擺脫英國統治,壹戰後,埃及有條件地獨立,愛爾蘭及自治領分離運動加強。二戰後,廣大殖民地紛紛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殖民體系崩潰。


英國其他相關資訊

世界各地 國際區號 世界國旗 世界貨幣 世界歷史

關于“世界歷史/英國”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