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尼泊爾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尼泊爾歷史非常悠久,雖然遠在西元前6世紀,尼泊爾就已建國,但若根據當地的傳說和地質探測的研究,很可能早在20萬年前已有人在當地居住。古代尼泊爾境內有很多國家,在前6世紀,尼泊爾人就已在加德滿都河谷一帶定居。這些國家各自發展成為尼泊爾的各個民族,之間互有勝負,加上來自南部的移民,以及來自英國的入侵者,共同譜成了今日的尼泊爾歷史。

上古傳說和歷史

開國傳說

根據《斯瓦揚布往世說》所記載的傳說,現時的加德滿都谷地本來是一座名為“納格達哈”(梵語:Naga Dah,意思就是“蛇湖”)的大湖泊。後來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用劍把湖的南面一座山峰劈開,把湖水及住在湖裏的大蛇瀉走,形成了今日的加德滿都谷地。文殊菩薩還以自己的名義在這裏建立了一座城,名為曼殊帕坦,就是今日的德瓦帕坦。而那個把湖水瀉走山峽,今日被稱為佐帕爾(Cophara)。

傳疑歷史

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于李查維王朝的一位君主,于西元465年至505年在位的馬納·德瓦。在此之前所發生的事,都沒有正式的文獻紀錄,所以無法考證。而根據李查維王朝期間的金石銘刻,我們得知在李查維王朝之前尚有一個由克拉底人所建立的克拉底王朝(Kiranti Dynasty)。再根據13世紀到14世紀成書的尼泊爾世系和語言系譜所記載,在克拉底王朝之前還有一個經歷了8位君主的戈帕爾王朝(Gopala Vensh)及阿希爾王朝。而在尼泊爾語,“戈帕爾”及“阿希爾”的意思分別是“牧牛人”和“牧羊人”,使人不禁聯想起古埃及王朝與喜克索斯人之間的爭鬥。

12世紀前,被印度的加納克國王的兄弟庫夏的瓦吉來到尼泊爾並成為統治者,而後建立過戈帕爾、阿希爾、吉拉迪、李查維等王朝。

藏緬語系的紐瓦麗人(Newari)被認為是加德滿都谷地的原住民,但他們卻並不全都是東方的蒙古人種,還有許多是雅利安人。

信史之始

李查維王朝:464年~879年

中古時期

中古前期

879年~1482年

中古過渡時期

879年~1200年

王朝時期

13世紀,德瓦王朝建立。

1328年馬拉王朝建立。

馬拉王巿滅德瓦王朝。

種姓制度的強化。

中古後期

1482年~1769年

1482年馬拉王朝分裂。

17世紀是紐瓦麗人的“黃金時代”,嗎喇王統治下的尼泊爾是西藏和北印度平原之間極為重要的貿易樞紐。當時,加德滿都、帕坦和芭克塔普各自為政,三個城市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13-18世紀,尼建立了馬拉王朝(Malla Dynasty)。這些王朝統治範圍多限於加德滿都河谷中央地區。

馬拉王朝被廓爾喀人所滅

1559年,廓爾喀建立。

近代歷史

尼泊爾統一

17世紀中葉廓爾喀人(Korkha)興起,在西部幹達克河沿岸建立了一個小王國(沙阿王朝的前身),1768年,巴里斯威·那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又譯普裏特維·納拉揚·沙阿)起兵攻佔加德滿都,戰勝馬拉王朝,統一了尼泊爾地區,結束了加德滿都谷地三城分地割據的狀態。尼泊爾語(Nepali)——西部地區的一種印歐語系語言,代替了紐瓦麗語成為官方語言。

英國入侵

廓爾喀統一尼泊爾之時,正值清朝國勢強盛,清康熙時期西藏已被清朝控制,廓爾喀則成為清朝的藩屬,向清朝進貢。而英國在佔領印度後,漸漸向北進發,經常侵略哲孟雄﹑不丹等小國。所以,廓爾喀和清朝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宗藩關係,以遏制英國的侵略。但自清朝中葉國勢衰弱,清廷被內憂外患困擾,無暇理會外藩。

1791年英國與尼泊爾簽訂了一項掠奪性的“通商條約”。

1814年英國藉口印度和尼泊爾的邊界糾紛,出兵侵入尼泊爾。尼泊爾軍在首相比姆·森·塔帕(Bhim Sen Thapa)領導下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最後敗於英國。

1815年12月2日尼被迫同英簽訂塞哥裏條約(Treaty of Segauli,1816年3月3日生效),將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屬印度,並且給英國以各種特權,承認尼外交受英監督。

1815年英國與尼泊爾簽訂了“塞格裏條約”,強迫尼泊爾把南部大片土地割給印度,並要求尼泊爾在內政和對外貿易方面接受英國的監督。

1846年,親英的廓爾喀軍人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ung Bahadur Rana)發動政變,奪得尼泊爾奪得軍政大權和世襲首相職位,國王的大權旁落,徒具虛名。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使尼泊爾實際上落入英國勢力範圍。

中華民國建立後,袁世凱曾想邀請尼泊爾(即廓爾喀)加入“五族共和”,但當時的尼泊爾已經受英國控制。

尼泊爾獨立

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的獨立,並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尼泊爾的特權地位也隨著尼泊爾人民的不懈鬥爭而喪失。

1950年11月,尼泊爾大會黨(Nepali Congress)聯合國王勢力,發動反拉納政權的武裝鬥爭,在印度支持下迫使拉納首相交出政權,結束了拉納家族105年的世襲統治。1951年2月18日,尼泊爾國王狄裏布凡(Tribuvan Bir Bikram Shah)頒佈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以後政局動盪,政局多次更迭,其間國王曾4次直接掌權。1955年3月,狄裏布凡逝世,馬亨德拉(Mah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繼位。1959年2月,馬亨德拉國王頒佈正式憲法。同年2-4月舉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大會黨在選舉中獲勝,畢·普·柯伊拉臘(B.P.Koirala)受命組閣。

1960年12月15日,馬亨德拉國王親政,下令解散大會黨內閣和議會,逮逋首相和各政黨領袖,親自執政。1961年1月,宣佈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在全國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Partyless Panchayat System)。

1962年4月憲法規定尼泊爾為印度教君主國。 1962年12月16日,頒佈尼為印度教君主國的憲法。

1961年至1990年近30年間,被禁尼大會黨和尼共等,一直不斷進行反對君主制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的活動。1972年1月31日,馬亨德拉去世,比蘭德拉繼位。1979年4月,尼爆發全國性的學生運動和政治騷亂。5月24日,比蘭德拉國王宣佈將舉行全民投票以決定是否保持改革的評議會制度還是實行多黨制。1980年5月2日,全國舉行公民投票,結果評議會制度以54%的多數票獲勝。1981年5月9日,第一次在成人直接選舉權基礎上舉行全國評議會大選。1986年5月12日,舉行第二次全國評議會大選。

1990年全國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畢蘭德拉國王決定恢復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此後,尼政局持續動盪,黨派鬥爭激烈,政府更迭頻繁。1996年2月13日,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宣佈發動人民戰爭。

1990年1月15日,尼共(馬列)、尼共(馬)等尼共7派成立左翼聯合陣線。2月18日,尼大會黨和左翼聯合陣線共同發起全國人民運動,要求廢除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實行多黨制。至4月8日,加德滿都河谷三市和外地一些城市,連續發生大規模抗議遊行、集會和暴力事件。當局出動員警鎮壓,警群衝突中造成近百人死亡,全國主要地區處於嚴重混亂狀態。4月8日晚,比蘭德拉國王接見尼大會黨和尼共領導人,宣佈開放黨禁,成立修改憲法委員會。尼大會黨和尼共左翼聯合陣線隨即宣佈停止人民運動。1990年4月19日,以尼大會黨為主體,並有尼共及國王指定人士參加的臨時政府成立,尼大會黨代主席克.普.巴特拉伊(Krishna Prasad Bhattarai)出任首相。

1990年11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頒佈新憲法,規定尼為印度教立憲君主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和多黨議會制度。

1991年5月12日,舉行全國大選,尼大會黨獲得55%的議席,成為執政黨。5月29日,以吉.普.柯伊拉臘(Girija Prasad Koirala)為首相的尼大會黨政府成立。

1992年5月至7月,舉行全國村、市、縣地方選舉,尼大會黨獲得全部議席的57%。

1994年7月10日,由於黨內反柯派議員缺席導致政府議案被否決,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7月11日,比蘭德拉國王決定解散議會下院,宣佈將于同年11月13日在柯為首相的看守內閣主持下舉行中期選舉。

1994年11月15日,尼舉行中期選舉,尼共(聯合馬列)獲得下院205個議席中的88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大會黨獲得83席,民族民主黨獲得 20席。11月29日,由於無一黨在議會中獲得多數席位,比蘭德拉國王任命議會第一大黨尼共(聯合馬列)議會黨團領袖曼.莫漢.阿迪卡裏(Man Mohan Adhikari)為新任首相,30日,阿迪卡裏為首相的尼共(聯共馬列)少數派政府組成。1995年6月13日,根據阿迪卡裏首相的建議,比蘭德拉國王宣佈解散議會,於11月23日舉行大選。8月28日,尼最高法院特別法庭裁定解散下院不符合憲法,議會下院得以恢復。9月10日,大會黨提出的對首相不信任案以107票贊成,88票反對得以通過,阿迪卡裏首相隨之辭職。

9月11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Sher Bahadur Deuba)為首相。9月12日,德烏帕政府組成。

1997年3月6日,德烏帕政府在議會信任案投票中未獲簡單多數,德被迫辭職。3月9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獲得103名議員支持的民族民主黨議會黨團領袖L.B.昌德為首相,3月10日,民族民主黨(昌德)、尼共(聯合馬列)、親善黨三党聯合政府成立。10月4日,昌德首相未能通過議會不信任案被迫辭職。10月6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民族民主黨領導人蘇.巴.塔帕為首相,同日,由大會黨、民族民主黨和親善黨組成的新聯合政府成立。

1998年1月,民族民主黨分裂為以塔帕首相和昌德前首相為領袖的兩党。3月,尼共(聯合馬列)也分裂為尼共(聯合馬列)和尼共(馬列)兩派。4月 10日,塔帕首相宣佈辭職。4月12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議會黨團領袖吉.普.柯伊拉臘為首相,15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8月26日,大會黨決定吸收尼共(馬列)入閣。12月21日,由於尼共(馬列)退出政府,柯伊拉臘首相被迫辭職,但通過與尼共(聯合馬列)達成的協定,柯仍於23日被任命為新聯合政府首相。25日,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和親善黨三党新聯合政府成立。

1999年1月15日,比蘭德拉國王根據柯伊拉臘首相提議解散議會並宣佈於5月3日舉行大選。大選中,大會黨獲113席,以絕對多數成為執政黨,尼共(聯合馬列)獲70席,成為主要反對黨,民族民主黨(塔帕)獲10席,而分裂出去的尼共(馬列)和民族民主黨(昌德)則一席未獲。同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大會黨領袖克.普.巴特拉伊為首相。

2000年3月16日,上臺僅10個月的巴特拉伊政府面臨党主席柯伊拉臘派議員提交的不信任案而被迫下臺,3月18日,大會黨主席柯伊拉臘在黨內競選中戰勝前首相德烏帕而成為大會黨領袖。3月20日,比蘭德拉國王任命柯伊拉臘為首相。3月22日,柯伊拉臘政府成立。

2001年6月1日晚,在加德滿都納拉揚希蒂王宮發生槍擊事件,王儲狄潘德拉因為選妃問題而連殺國王畢蘭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亞、小王子尼拉揚、公主什魯蒂等10多名王室成員。狄潘德拉本人自殺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畢蘭德拉國王的弟弟賈南德拉4日在哈努曼多卡宮(老王宮)加冕,繼承王位。

從2004年底開始尼泊爾共產黨對加德滿都開始圍城。2005年2月1日,國王賈南德拉宣佈解散政府,未來3年由他親自領導新的部長委員會。截至2006年,尼泊爾除了首都加德滿都外大部分地區被尼泊爾共產黨控制。1月2日,尼泊爾共產黨反政府武裝分子宣佈終止為期近4個月的單方面停火,並開始連串突襲,1月14日武裝分子突襲加德滿都郊區的兩個員警哨站,打死十多名員警。次日,尼泊爾內政部發佈公告,在加德滿都實施宵禁,並在1月19日指示國營尼泊爾電訊公司中斷加德滿都對外的流動通訊服務,以企圖阻撓反對派于1月20日舉行的大規模遊行示威。4月21日,尼泊爾反國王示威和罷工持續兩星期後,在美國和印度施壓下,國王賈南德拉終於屈服,表示願意還政於民。他發表電視演說,宣佈會解散內閣,將行政權力交予人民,並將舉行選舉,呼籲反對派推舉首相人選。

4月30日,柯伊拉臘前往王宮接受國王賈南德拉任命並宣誓就職尼泊爾首相。5月18日,尼泊爾國會一致通過,剝奪國王賈南德拉包括軍權在內的權力,使尼泊爾日後不受王室控制。如果公告內所有建議落實,尼泊爾國王將只成為象徵元首。6月11日,尼泊爾國會通過剝奪國王對國會已通過的議案之否決權,亦即國會議員在將法案簽署成法律前,毋須先徵求國王之同意。11月8日,政府與反政府武裝領導人在高層會談中終於達成和平協定,共同組建臨時政府。11月21日,,尼泊爾政府與反政府武裝正式簽署和平協定,宣告近11年的內戰結束。 2007年1月15日,尼泊爾臨時議會批准臨時憲法。

尼泊爾其他相關資訊

世界各地 國際區號 地圖集錦 世界國旗 世界貨幣 世界歷史

關于“世界歷史/尼泊爾”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