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標題】: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

【內容】:1981年根據文化遺產評選標準C(I)(III)(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種宗教的聖地,具有極高的象徵意義。在它的220個歷史建築物中,有著名的岩石圓頂寺,建於7世紀,外牆裝飾有許多美麗的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三大宗教都認為耶路撒冷是亞伯拉罕的殉難地。哭牆分隔出代表三種不同宗教的部分,聖墓大堂庇護著耶穌的墓地。

       

       耶路撒冷是塊磁石,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朝聖者。

       耶路撒冷享有世間唯一的殊榮,猶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均視其為聖城。

       猶太人從"托拉"(希臘語"五經"一詞的希位來語譯文,指《舊約》之首五卷)獲悉,先知們預言的彌賽亞終將出現在錫安山(昔日一度被稱為"大衛城"的耶路撒冷的七塊高地之一)上,那時候,所有民族都將融合為一。為了盡可能接近於實現這一預言,世界各地虔誠的猶太教徒都夢想著死後能安葬在這一聖山旁的墓地裏。經文中寫得很清楚,直到那時,猶太人都應當仍然是"一個神聖的國家,一個祭司的民族",而不與其他國家融合為一。這是建立一個既為世俗王國,又系宗教王國的以色列國家,其"永恆的"首都均為耶路撒冷的根本理由之一。

       基督教徒引證的是《新約·啟示錄》,並相信人間的耶路撒冷終將變為天堂。除了十一、二世紀,在十字軍攻陷耶路撒冷之後建起的短暫的"耶路撒冷王國"而外,基督教徒從不考慮該城的政治地位。他們崇敬耶路撒冷,僅僅是由於它在基督教誕生過程中起過的作用,以及與此相關的回憶。須知正是在耶路撒冷,上帝之子耶穌基督托胎人形來拯救世界,經歷了他人間生活最痛苦也最壯麗的時刻,尤其是被釘死於十字架和死後的復活。

       根據穆斯林的傳統,信徒們則期待著穆罕默德在聖殿廣場上降臨,去會見易蔔拉欣、穆薩和耶穌(《古蘭經》)上的耶穌只是一位先知),並作為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預言者同他們一起祈禱。不過,對穆斯林來說,耶路撒冷的意義還不止這些。耶路撒冷,作為穆罕默德那次騎著牝馬被帶往天國的神秘夜行的目的地,乃是僅次於麥加和麥迪那的伊斯蘭教的第三大聖地。鑒於此事已有《古蘭經》記錄在案,因而被視為絕對真理:"讚美真主,超絕萬物,他在一夜之間,使他的僕人,從禁寺行到遠寺,他在遠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跡象。"(《古蘭經》第十七章)

       一年四季都有成千上萬屬於這三大一神教的虔誠的朝聖者,潮水般湧向耶路撒冷,把這座聖城變成一幅色彩斑讕、彙聚了各色人等的油畫作品。實際上,主要聖地都集中在舊城一個由四公里城牆圍起來的相對狹小的區域內。舊城(東耶路撒冷)有四個區(猶太人區、穆斯林區、基督教徒區和亞美尼亞人區),在以色列國建立並發生第一次阿以戰爭的1948年到1967年六日戰爭被以色列佔領這段時間裏,由約旦人統治。自1967年以降,則由以色列人統管朝聖過程。

       一、哭牆

       聖殿山是猶太教徒最重要的一處聖地。保護至聖所的那座著名的大殿是希律一世(大帝)於西元前37年在由所羅門建造的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希律聖殿被古羅馬提圖斯軍團毀於西元70年,其遺跡僅為一段12米高的基礎牆,通常以"哭牆"聞名於世。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

       "哭牆"所在的破敗街區1967年後被拆除,成了一片寬闊的鋪砌廣場。虔誠的猶太教徒熱切希望能重建這一聖殿,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將意味著要拆除後來在遺址上建起的穆斯林聖所。在聖殿地基附近近還建有一座猶太教堂和一座拉比學館。

       二、莊嚴的聖地

       一度曾被猶太教聖殿佔用的這塊高聳的臺地,而今已成為穆斯林的"莊嚴的聖地"。西元636年,耶路撒冷被哈裏發歐麥爾攻佔,他的繼承人之一阿卜杜勒·馬利克在那遺址上建起了一座八角形的清真寺,以遮蓋被認為是先知穆罕默德有過夢境的那塊岩石。這也就是該建築物之所以叫"岩石圓頂寺"的原因所在。誠如法國作家勒內·德·夏多布里昂在他的《從巴黎到耶路撒冷旅行記》中所記述的那樣,史允許穆斯林登上這塊臺地,如果說19世紀的法國旅行家皮埃爾·洛蒂曾擁有在"岩石圓頂寺"下散步的特權,那是因為他獲得了耶路撒冷帕夏的特許。

       "岩石圓頂寺"今天已對所有的人開放,只除了星期五這一穆斯林會眾的特殊祈禱日,以及伊斯蘭教的各重大節日(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辰的"聖紀"、表示齋月結束的"開齋節")。不過,"岩石圓頂寺"不舉行集會,集會地點在附近的艾格撒清真寺,後者大致也建於同一時期。

       艾格撒清真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來自東方各國的信徒。他們與清晨從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邊遠小村乘車而來的巴勒斯坦人混雜在一起。早晨的氣氛都相當寬鬆,但到星期五就緊張了,因為"莊嚴的聖地"的入口被部署在木質大門對面的以色列士兵嚴加看守了起來。許多信徒不是因為有活動分子嫌疑,就是因為人數太多,而被禁止入內。被拒之於門外的人們只能起擠在附近的街道上進行祈禱。

       三、聖墓

       基督教朝聖者在基督教各主要節日期間湧入耶路撒冷,復活節則由於彼時彼刻令人回想起一些重大事件而朝覲人數最多。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聖墓大堂。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開始興建的這座龐大、陰暗的建築,蓋在髑髏地即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的那個小山包上,五十步開外即是基督墓地,三天之後他又在這裏升天。夏多布里昂記述道,這座大堂"由幾座建在高低不等的地基上的教堂組成,用許多燈照明,顯得特別神秘。陰暗是那兒的主調,能保持心靈的虔誠並進行反省。"

       幾百年來,不同教派的統治集團都爭相守護這些基督教的聖地。由於無法達成協議,只好弄了個佔有時間與空間的臨時安排:其間,方濟各會的"聖地守護人",與希臘和俄羅斯的高級主教們、埃及及埃塞俄比亞來的科普特者和阿比西尼亞的修士們、黎巴嫩來的馬龍派教徒和麥爾基派教徒行、敘利亞和伊拉克來的亞美尼亞教會和聶斯托利教派的祖父們之間,都曾有過交往。除了這形形色色的基督教教派外,更有英語世界的諸基督教派,其中包括摩門教、英國聖公會及其他新教,儘管他們對這些聖地其實並無任何權利可言,但也各占著一份歷史、文化和禮拜儀式方面的遺產,所以都著意保護,唯恐有失。

       苦路祈禱,即穿過狹窄街道--而街面上商店依然開門營業--的復活節儀式佇列行進("苦難的歷程"),經常是在一種無可名狀的混亂中進行的。作為對這種難堪局面的反應,越來越多的基督教朝覲者寧可選擇"落令時節"來拜訪耶路撒冷,那樣,他們倒可以充分享受他們所彌足珍貴的那種聖地的寧靜。

       信仰之路

       為了對耶路撒冷這一跨國家、跨文化和跨宗教的重要城市的地位表示讚頌,並使該城成為各族人民間和平與理解的中心,聯合國教產文組織推出了一個"信仰之路"項目,作為"世界文化發展十年"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

       1991年出臺的該項目由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間的和平對話而獲得了新的意義。教科文組織跨文化專案處主任杜杜·迪耶納先生指出,該專案有可能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新的機會,通過努力重新發現昔日這三個一神教之間所形成的那種盤根錯節的關係,而對這一和平進程有所促進。


【序號】:29

關于“世界之最/世界遺產/耶路撒冷古城及城牆”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