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世界遺產/中國古琴成功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標題】:中國古琴成功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宣佈,中國的古琴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是繼昆曲之後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二個中國文化門類。琴棋書畫,曾是中國古代文人引以為傲的四項技能,也是四種藝術。其中,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為久遠而又持續不斷的一種器樂形式,其可考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婦孺皆知的成語都出自和琴有關的典故。然而,由於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很少在公眾場合演奏,所以現代人對它的瞭解已經十分有限。此次,古琴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內和世界的關注,古老的古琴藝術也許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不眠不休的48小時“太好了,懸了整整一年的心總算可以放下來了。”得知喜訊之後,負責古琴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全體工作人員終於放鬆了,此時此刻他們的記憶再度回到了一年前的11月。讓我們先把時鐘撥回到2002年的11月1日。時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的王子初、宗教藝術研究所所長田青、研究員秦序和音樂學博士研究生章華英正是從2002年11月1日開始為古琴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準備相關材料的。令他們驚訝的是,當時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6天,而任務卻包括準備一盒2個小時的錄影帶、補充完成一份長達5萬字的申請報告和一本畫冊。原來,申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說也處在開始階段——2001年教科文組織才宣佈了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索中進行的。而直到10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才寄來了一封長信,表示原先收到的材料還不夠充分,並提出了十幾個問題要求補充,對錄影帶的長度要求也從10分鐘變更為2個小時。因此,時間一下子緊張了起來。6天的時間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在這些工作人員的印象裏,光是為了申請書和錄影帶解說詞的翻譯問題就讓人傷透了腦筋:“琴棋書畫,位列第一的琴在中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琴曲的標記性、音樂的結構性等方面集中體現了中國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徵。但問題也正在於此,比如古琴的記譜、古琴的典故等等都很難用英語表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的卻是全英語的材料。”2小時的錄影帶也不好辦。“關於古琴的音像資料實在不多,很多鏡頭都是我們自己動手拍的。”11月的北京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而就是在那樣一個寒冷的日子裏,年屆花甲的老所長王子初隻穿了一件毛衣就在室外舉起了攝像機——他忙得忘了帶外套了!最緊張的是11月5日,那一天晚上,眾多領導都守候著等待審查剛剛完工的錄影帶。然而,問題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由於連續運作的時間太久,設備出現了問題,錄影帶被卡在了機器裏——“錄影帶報廢了,我們簡直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當時的心情,反正精神壓力很重。好在院領導十分體諒,不但立刻請外事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繫,要求再給2天時間,而且立刻聯繫了中央電視臺,請求設備支援。”接下來的48小時,是不眠不休的48小時。所有的工作人員是在11月6日下午3點帶著重重的素材走進央視的,而等他們離開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是8日下午2點了。11月8日下午3點,參與組織材料的工作人員終於得以坐在飯桌前,而他們卻一點胃口也沒有只想睡覺。“其實讓我們支持下來的想法特別單純。千萬別因為我們的報告和錄影帶沒做好而耽誤這件大事。”這是所有工作人四大難題急需解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長信曾向古琴藝術提出了十幾個十分細緻的問題,以此考察古琴是否具備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由中國藝術研究員音樂研究所的秦序研究員負責修改而成的長達5萬字的申請報告全面闡述了古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空間,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也向我們充分展示了古琴所蘊涵的深刻價值。據瞭解,這份報告從琴的典故、歷史、音樂、記譜、製作等多個方面闡述了琴是“具有成為人類創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價值”;為了表現琴與中國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報告從琴道、琴與文學、琴與中國人的哲學觀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細緻的闡述;琴與中國文人的操守和追求之間的關係最能夠反映琴在中國社會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在這篇精彩的報告中,這一部分顯得格外突出。當然,最令人關心的莫過於古琴作為一種經典的藝術在現實中面臨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它需要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據介紹,當前古琴藝術面臨的困難主要有四個方面:人才的組織與培養,曲目的整理,錄音資料的保存和樂器的保存與修復。報告中提出的這四個問題其實正是眾多琴家以及藝術研究院的院領導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首先,由於古琴藝術的博大精深,要求琴人具有文史與藝術的多重修養,所以古琴的修習與傳承都需要較長的週期,如果不建立穩定的師資隊伍並開展相應的研習活動,就會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因此,報告中提出古琴人才的組織與培養是目前的首要問題。第二個現實問題是曲目的整理,中國共有3000余首傳統古琴曲譜,但現在能演奏的不足百首,所以以琴家打譜手段整理典籍,是古琴演奏藝術能否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不過,現在的打譜活動都是琴家按照各自的喜好、能力各自進行的,缺乏組織性,效率也比較低,現在是組織起來的時候了。第三,古琴名家,尤其是已經過世的古琴名家的錄音資料也急需保存,但這需要經費和設備。最後,現時存見並仍可使用的古琴,仍有相當數量,年代最早者為隋唐,從目前保存情況看,部分於博物館保存的藏品,即使收藏條件比較好的也很難挽救;所以,急需就琴的保存與修復建立科研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據瞭解,此次古琴成功申請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部門已經準備從樂譜普查、樂譜採集收藏、曲譜編纂、古琴錄音等各個方面開展一系列工作。春天正在悄悄臨近春江水暖鴨先知,而最先感覺到古琴的春天正在悄悄臨近的是一批接近演出市場的人們。杭州西湖琴社社長徐君躍就是其中之一。就在10月25日,西湖琴社牽頭在杭州舉辦了一場青年古琴名家的專場演出,票價從80元到280元,出票情況也非常不錯。作為主要負責人,徐君躍告訴記者:“器樂演出市場一直是鋼琴、小提琴的天下,民樂中只有古箏情況良好,但情況從2001年發生了變化。那一年,我們牽頭舉辦的一場古琴音樂會原本票價只是35-80元,令人沒想到的是,最後居然被‘黃牛’炒到了100元。當晚的火爆更令音樂廳感到詫異,並對民樂,尤其是古琴的演出市場信心大增。到現在,只要有古琴名家出場,演奏會的票價就能保持在80-280元的高位。”古琴演出市場的行情看漲,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琴的“群眾基礎”夯實了。據瞭解,現在上海、北京、昆明、揚州、南京、天津、常熟、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已經有了專門的場所和琴社向古琴愛好者提供教學、培訓。其中,上海亭藝琴苑是第一家正式註冊的古琴用品文化公司,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180多名學員,而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而杭州的“浙派琴箏藝術中心”則有了近500位學員。據介紹,現在學習古琴的大致有三類人。第一種是6歲到12歲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對古琴感興趣,有的是家長希望孩子學習古琴提高文化修養。第二類對古琴感興趣的人是大學生,比如北大琴社已經有400多人,這些社團定期組織活動,邀請琴家演奏和講解古琴,帶動了一大批古琴愛好者。另一部分古琴愛好者是社會上30歲左右的一批年輕人,以女性居多,這些人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了提高自身的修養而學琴。中國琴會副會長、一級演奏員龔一先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享譽海內外的職業古琴家。他傾注了一生的精力從事古琴的演奏、教學、研究,而且特別重視古琴的普及,龔一先生告訴記者:“高山流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實,現在不僅古琴家在尋覓知音,知音也在尋覓古琴音樂;因為沒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至少不是生命力很強的藝術。值得慶倖的是,我接到過很多來信,都是一些年輕人表達自己要求學習古琴的願望,其中不乏理工科學生;還有很多廣西、武漢等地方的青年人都是擠著火車趕來學琴的,這些青年朋友對古琴的熱誠令我不得不更加努力。”為電視劇《笑傲江湖》彈奏該曲的古琴家趙家珍女士表示,“古琴之雅無庸質疑,但雅樂並不代表必須曲高和寡、孤芳自賞。此次古琴成功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能為古琴藝術帶來更多的關注目光,讓更多的人知道古琴、學習古琴,那麼古琴的春天就真的降臨了!”

     

【序號】:193

關于“世界之最/世界遺產/中國古琴成功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