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計算器/電腦是誰發明的啊?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馮諾曼的事蹟曾在美國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院廣為流傳:「他幾乎是半個神仙,曾徹底研究人類,而且可以維妙維肖的模仿。」天賦異稟的他,不僅在電腦和細胞自動機上的成就非凡,還曾在數學史上創立過包括「遊戲理論」在內的全新支派,曾協助製造第一枚原子彈的爆破裝置,也和幾位元科學家共同發明了氫彈,他對核子物理的興趣,也讓他成為原子能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不少人因為此認為他是「曠世奇才、心靈導師、永垂不朽的神明,行走在塵世。」本書是他生前為聲譽卓著的美國希利曼學術講座所做系列講演的最後一份講演手稿。2.白色是雲體對陽光無選擇散射或反射的結果 3.大氣構造 一、大氣的分層方式 1以大氣的溫度分層 2以大氣的電離度分層(50km) 3以大氣的混合度分層(85km) 二、大氣的組成 1定量氣體 2不定量氣體 3微粒

1.為什麼有電腦??*.* ?? 就和其他所有實用的生活用品一樣,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上的某個特定問題呀!

  電腦的前身是「計算器」,為了方便運算而發明的。在古代中,人們使用手動的算盤來做簡單的運算,到了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引用算盤的原理,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視窗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1694年,萊布尼茲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19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早期的計算器只能做運算,而不能存儲結果;1833年「電腦之父」--英國的科學家巴比奇構想出一部能夠儲存的機械式電腦,但直到他死時仍無法實現。

  在戰爭的壓力之下,人類發明了許多新奇的事物,電腦也不例外。電腦以巴比奇的原理為基礎,但使用的是電子閥或真空管而非齒輪和杠杆。1943年在英國出現了第一部電腦,名叫科羅賽斯,用來破解德軍的密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有很大的幫助。

  而第一部通用電腦是由美國人在1946年所製造的,名為恩尼愛克,體積龐大,溫度又高,包含了19000個電子管,後來,人類發明了電晶體和微晶片後,電腦才得以縮小。

2.電腦是誰發明的?

  電腦(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電腦,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複雜的數位運算。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位,在計算上非常麻煩。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台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西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電腦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名字叫做ENIAC。這部電腦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占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電腦稱為第一代電腦。

  由於真空管體機大,又常發生故障,因此又發明了第二代電腦:使用耗電少、體積小、價格也便宜的電晶體來處理訊號。

  到了第三代電腦,使用體積更小、而且一小片的功能就等於數百個真空管的積體電路(IC)來處理訊號,到這個時候,電腦的體積也縮小了許多。

  到了第四代電腦,利用了體積比IC更小,而功能更強的大型積體電路(LSI)來處理內部訊號,使電腦的能力日趨強大。而這時期也發展了微型積體電路,將電腦的中央處理裝置(CPU,常聽到的Pentium系列就是指CPU而言)全部安裝在一個電路板上,大大縮小了電腦體積,而發展出個人電腦(PC)。

  我們現在正處在第四代電腦時代,而第五代電腦是什麼面貌呢?那就是人工智慧電腦。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進入新的電腦時代。

關于“小計算器/電腦是誰發明的啊?”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