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前21世紀-前17世紀

出自 Tw.18dao.net
< 中國曆史
於 2016年9月12日 (一) 16:52 由 Eva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朝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壹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啓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禅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曆史上第壹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讓制度,由禅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壹帶。據說啓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壹時的政權更叠,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爲商朝所滅。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壹個側面揭示了作爲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的變更

  夏朝都城幾經變更。

  斟鄩 洛陽偃師二裏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臯、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夏朝的建立

  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壹個曆史的進步。但是,壹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啓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啓破壞禅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台之享。夏啓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壹種新制度的建立有壹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壹個新政權的産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爲不可避免。因此,夏啓死後,出現了五子爭權鬥爭。太康即位後,政事不修,沈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後羿被他的大臣寒捉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捉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捉父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複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曆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後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爲號召,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桀的軍隊,桀出逃後死于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壹個強大的國家經曆了四百余年曆史,卻被壹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

  由于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壹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蔔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爲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質文化遺存有了進壹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複夏代曆史。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壹個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壹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遊地區。因爲傳說中夏代的都邑和壹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壹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爲:以偃師二裏頭遺址命名的「二裏頭文化」(包括二裏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並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裏頭文化」,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爲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西起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起湖北省,北至河北省。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夏王朝建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的東部)、酌鄩(今河南省登封的西北部)、安邑(山西省夏縣西北部)等地。

夏朝的科學技術

  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爲了適應農業生産的需要,探索出農事季節的規律,現代仍舊流行的有時稱爲夏曆的農曆就是那個時代發明的。

  畜牧業有壹定發展。有壹大批奴隸從事畜牧工作,還有壹些專門從事畜牧業的氏族部落。馬的飼養得到很大重視。此外制陶業在夏代可能已經成爲壹個獨立的極爲重要的行業。至于青銅器,中國已經發現了二裏頭文化的銅刀。如果二裏頭文化被認爲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那麽這件青銅器就是夏朝時期的。夏代青銅器的形式非常接近陶器,它鑄造青銅的曆史不長,所以青銅器沒有形成壹個好的規範,所以它有點像陶器的樣子,跟夏代出土的陶器壹模壹樣,比較原始,它沒有好多花紋,有小圓點,刻畫簡單的線條。

  夏代晚期 鑲嵌十字紋方钺

  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爲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爲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1、夏朝的建立

  相傳堯、舜、禹時,部落聯盟間采用“禅讓”的方式“選賢與能”,推舉天下的共主。堯老時,把“王”位禅讓給了賢能的舜,舜老的時候,把“王”位禅讓給了禹,但禹老時卻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啓。從此,禅讓制被世襲制所取代。禹是來自中原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在成爲天下的“共主”之後,組建軍隊,南征三苗,修建城池,制定刑法,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夏朝的鞏固

  夏朝建立不久,太康失國,爲羿所奪。羿信寒捉,爲其所殺。四十余年,政局動蕩。相子少康幾經艱辛,在有虞等部幫助下,攻殺寒捉,使夏王朝重新複蘇。此後,經幾代努力,夏王朝日漸強大,以中原爲中心,疆域東到大海,西到西河,北及燕山,南至長淮。

3、夏朝的滅亡

  孔甲亂政,夏王朝江河日下。至桀時,統治階級腐朽不堪,造傾宮、瑤台,寵妹嬉,不理政事,不聽忠言,賦斂無度,民怨四起。商湯興兵討伐,桀逃往南巢而死。夏自禹至桀,曆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夏朝建立者大禹是治水安民的曆史英雄人物。夏的國土由原來的中原地區擴充到了黃河流域和大江南北,各民族部落在大禹的統領下,以壹種聯盟的形式存在,大禹的兒子啓即位後,經過甘之戰消滅了有扈氏,又在西河之戰中取勝殺掉武觀,從而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壹統天下的天子。

  後羿即是夏朝時的人物,他驅逐了啓的兒子太康攝政,但後羿卻沈溺于射獵,不理朝政,最後也被殺死了。

  夏的最後壹個國王是桀,他是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自大禹至桀共有十七個王。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凶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國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大禹治水

  夏王朝是中國曆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鲧,是雄據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爲了爭奪王權,鲧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都失敗了。

  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衆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壹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他們糾正了過去以塞爲主的錯誤作法,改爲以疏導爲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

  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數澤地,成爲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産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爲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衆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後”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鬥,三苗戰敗了。這是壹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爲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爲了鞏固王權,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遊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衆多邦國或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原來的衆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爲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夏代的國家制度

  夏奴隸制國家是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爲它的壹種對抗力量。而奴隸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爲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

  由于奴隸制國家組織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爲基礎不斷發展起來的,所以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系,嚴格區分姓氏。王室分封諸侯,除保持它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國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爲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系。

  這種宗族關系,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爲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系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夏朝軍隊

  夏朝軍隊,是維護暴力統治的重要手段。禹征三苗,稱他所統領的軍隊爲“濟濟有衆”;啓征有扈,嚴厲告誡所屬的軍隊要嚴格聽從他的指揮。足見當時已有強大的軍隊。

奴隸制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爲了進壹步加強鎮壓人民群衆的反抗鬥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壹部奴隸制法典。

太康失國

  當夏王朝的統治基本穩定之後,以啓爲首的貴族統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剝削廣大庶民群衆,放縱于“淫湎康樂”的生活。啓死之後,由子太康繼立,夏王朝內部發生內讧。

  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爭立,接著又有武觀叛亂,廣大庶民群衆就借此展開了強烈的反抗鬥爭。這就使有窮後羿有機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壹度奪取了夏王室的統治權力。

  有窮後羿,以善射見稱,是東方夷人諸部勢力比較強大的首領之壹。當夏王室發生內亂,統治力量大爲削弱的時候,他攻入夏都,趕走太康。但後羿也是壹個殘暴的統治者,他自恃有強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獵遊樂,把政事交給寒捉經營。後來,寒捉又勾結後羿的“家衆”,殺死後羿及其家屬,篡奪了統治權。

夏代中期的發展

  季抒徹底肅清了寒捉的殘余勢力,又大力征伐東夷各部,壹直打到東海。後來,又還都伊洛之間。在季抒統治時期,形成爲夏代中期的極盛時期。

  季抒以後,到孔甲以前,在這期間經曆了五代六帝,夏王朝的統治壹直是比較穩定,基本上保持著向上發展的趨勢。

  夏王朝以伊、洛壹帶的河南地爲中心,東通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長淮,所有夏、夷諸部的衆多邦國,大都臣服在它的統治之下。

二裏頭文化

  有關夏代社會發展的情況,古代文獻記載既少,又多模糊不清。關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還在繼續探索中。經過多年的調查和發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發現了壹種介于河南龍山文化和鄭州二裏崗早商文化之間的文化遺存,以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的內涵較典型,稱爲“二裏頭文化”。

  這壹文化遺存的時間,據測定,約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屬于夏代紀年範圍內。目前,雖然還沒有足以確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證據,但所提供的豐富考古資料,有力地推動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幹支紀年紀日法

  中國傳統的幹支紀年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幹爲名,說明當時用天幹作爲序數已較普遍。

  夏代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能依據北鬥星旋轉鬥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曆就是以鬥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爲歲首。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曆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它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農業生産發展水平,保存了我國最古的比較珍貴的科學知識。

原始文字

  從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已發現的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從殷墟時代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

諸侯的叛離

  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時,開始轉入後期,《史記·夏本紀》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他的淫亂暴虐激起了群衆的反抗鬥爭。夏王朝的統治制度從此遭到破壞,引起不少諸侯國的叛離。從孔甲開始,夏朝逐步走上了衰亂的道路。

  孔甲三傳到桀(履癸),桀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繼立時,爲了制服叛離的諸侯,以武力威逼東方的許多邦國,在仍舉行朝會,結果反而激起了有缗(山東金鄉東北)等更多諸侯的叛亂。夏桀出兵征討有缗,有缗雖然戰敗了,但夏朝也爲之元氣大傷,加速了它的滅亡。

關于“中國曆史/前21世紀-前17世紀”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