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中國曆史/東晉王朝帝系 的原始碼
←
中國曆史/東晉王朝帝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沒有權限編輯
頁面
命名空間的頁面。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中國曆史/內容頂部}} ==東晉王朝帝系== ===元帝司馬睿(317-323)===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2年),東晉的第壹代皇帝。字景文,爲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觐之子,母爲琅邪王妃夏侯光姬。 司馬睿于290年封琅邪王,曾經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的戰役;但是由于作戰失利,司馬睿便離開洛陽,回到封國;晉懷帝即位後,司馬睿被封爲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後來在王導的建議之下前往建康,並且極力結交江東大族。311年晉懷帝被俘遇害後,晉愍帝即位,晉愍帝封司馬睿爲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晉愍帝被俘後,司馬睿在晉朝貴族與江東大族的支持下于316年即帝位,爲晉元帝。 但是晉元帝本身爲壹個流亡政權,本身並無權力,大權掌握在王導與王敦之手。晉元帝聽從刁協與劉愧的言論並有意削弱琅邪王氏權力,導致王敦于322年反叛,攻入建康,並且殺害重臣戴淵、周顗等人。但是王敦無力消滅東晉,最後采取與晉元帝和睦的策略。晉元帝便在王敦之亂中因憂郁過度而過世。 ---- ===明帝司馬昭(323-325)=== 司馬昭 即晉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字子上,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司馬懿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爲大將軍。專攬國政,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奂爲帝。景元四年,分兵譴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爲文帝,廟號太祖。 司馬昭小故事: 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逐步被司馬氏掌握。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官職,獨專國政。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又繼任大將軍,朝廷大權仍然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裏。 曹髦見曹氏的權威日漸失去,司馬昭又越來越專橫,內心非常氣憤,于是寫了壹首題爲《潛龍》的詩。詩中寫道:受傷被困的龍不能躍出深淵,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龍蟠居在井底,看著泥鳅、鳝魚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齒伏住爪甲。真可惡,我處于同樣的境地! 司馬昭見到這首詩,勃然大怒,在殿上大聲斥責曹髦說:“我司馬氏對魏有大功,妳爲何把我們比作泥鳅鳝魚?”曹髦聽了,嚇得渾身發抖。司馬昭見他不敢作答,冷笑壹聲離去。 曹髦回到後宮,覺得司馬昭有篡奪帝位之心,所以敢于當衆侮辱他。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過不下去了,必須除掉司馬昭。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大臣密謀對策。他憤怒地對他們說:“司馬昭企圖篡奪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著受廢黜的侮辱,今天要與妳們壹起去討伐他。” 尚書王經提出,司馬昭重權在握已非壹日,只靠少數人馬是對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慮。曹髦把討伐司馬昭的诏書抛在地上,激動地說:“我已經下了決心,即使死,也沒有什麽可怕,何況也不壹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騎常侍王業怕禍及自身,准備壹出宮就向司馬昭報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寶劍,登上馬車,帶領宮中侍衛、奴仆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第進發。 途中,遇到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正帶了數千衛兵過來。曹髦以爲他們是來殺自己的,便沖到前面高聲喊道:“我是天子,妳們想弑君嗎?”衛兵不敢阻止,也不知應采取什麽行動,便向後退卻,賈充馬上對衛兵大聲喝道:“司馬公養妳們,就是爲了今天之事啊!”衛兵們聽他這壹喝,頓時明白過來,壹齊揮戈,當場將曹髦殺死。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奂爲帝,即魏元帝(後被廢爲陳留王)。曹奂完全聽命于司馬昭,不過是個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長子司馬炎繼位任晉王。僅過了幾個月,司馬炎就逼曹奂退位,由他稱帝,建立晉朝。 名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成帝司馬衍(325-342)=== 晉成帝司馬衍(321年—342年)字世根,東晉的第三代皇帝,晉明帝之子,廟號顯宗。 晉成帝于西元325年即位時由于年幼,由母親庾太後輔政;庾太後死後由王導與庾亮輔政。晉成帝在位期間,由于蘇峻與祖約的叛亂,宮城遷移至石頭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後才遷回建康。 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于石虎。西元336年晉成帝頒布壬辰诏書,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西元342年晉成帝過世。 ---- ===康帝司馬嶽(342-344)=== 晉康帝司馬嶽(322年—344年),字世同,東晉的第四代皇帝。晉康帝是晉明帝之子,母庾文君,是晉成帝的同母帝。 晉康帝于326年被封爲吳王,後封琅琊王,342年晉成帝死後,由于權臣庾冰與庾翼力主之故,晉康帝才得以用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帝位,但不久便于344年患病身故,葬于崇平陵。 ---- ===穆帝司馬聃(344-361)=== 晉穆帝司馬聃(343年—361年),字彭子,東晉第五代皇帝,廟號孝宗。晉穆帝是晉康帝之子,母褚蒜子。 344年由于晉康帝駕崩,晉穆帝即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後掌政,並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後改由蔡谟與司馬昱輔政。晉穆帝在爲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于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並且于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爲糧運不繼而撤退,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 361年晉穆帝過世,享年十九歲。 ---- ===哀帝司馬丕(361-365)=== 晉哀帝司馬丕(341年—365年),字千齡,爲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弟。 晉哀帝本應繼晉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權臣庾冰的意見而無法即位;司馬丕于361年在晉穆帝死後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將桓溫當國,晉哀帝形同傀儡。 晉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長生術,按照道士傳授的長生法,斷榖、服丹藥,結果晉哀帝服藥後藥性大發而不能聽政,遂由褚太後再次臨朝。365年晉哀帝便因藥物中毒死于太極殿。 ---- ===廢帝司馬奕(365-371)=== 晉廢帝司馬奕(342年—386年),字延齡,東晉的第七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哀帝之弟。晉哀帝死後于365年即帝位。 司馬奕即位之時,桓溫掌握朝政,而且桓溫也有意廢掉司馬奕自即位爲皇帝,但司馬奕本身並無過失可言,桓溫便指司馬奕陽痿不能人道,于371年廢司馬奕爲東海王,之後在貶爲海西公,遷居吳縣。 司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禍端,便枉塞聰明以苟且偷生。之後司馬奕便沈迷于酒色,于386年過世。 ---- ===簡文帝司馬昱(371-372)=== 司馬昱(320-372)字道萬,河內溫縣人,司馬紹之弟。生于晉元帝大興三年,卒于鹹安二年,年五十三歲。(曆代帝王疑年錄作生于大興四年,卒于鹹安二年,年五十二。此從曆代名人年譜並參晉書本紀)幼奇嶷,爲元帝所愛。及長,清虛寡欲,尤善玄言。初封琅邪王,後徒會稽王。 永和元年,(公元三四五年)進位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帝弈立,進位丞相桓溫廢弈,迎昱爲帝溫威震內外,昱雖處尊位,拱默而已。在位二年,卒,益簡文帝。昱著有文集五卷,(《隋書經籍志》注作壹卷。此從《唐書志》)傳于世。 ---- ===考武帝司馬曜(372-396)=== 晉孝武帝司馬曜,字昌明,(361年—396年)是東晉的第九個皇帝,在位時間是372年至396年。他是晉簡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晉安帝和晉恭帝的父親,母李陵容。 晉孝武帝四歲時被封爲會稽王,372年被立爲太子,同年晉簡文帝逝,他繼位,當時才11歲。第二年立年號爲甯康。壹開始由太後攝政。14歲時(376年)開始親政,改年號爲太元。當年他改革收稅的方法,放棄以田地多少來收稅的方法,改爲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稅。此外他在他在位期間試圖加強皇帝的權力和地位。383年前秦進攻晉,試圖滅晉,在淝水之戰中晉軍大勝。 晉孝武帝即位時期由于稅賦改革與謝安當國,被稱爲東晉末年的複興;但是謝安死後司馬道子當國,以及晉孝武帝嗜酒成性,《晉書》說“醒日既少”,優柔寡斷,導致東晉政局再度陷入混亂。 晉孝武帝由于對他當時寵信的張貴人開玩笑說:“妳已經快要三十歲了,按年齡應該要被廢棄了”,導致當晚張貴人壹怒之下殺了他。死後葬于今江蘇南京的隆平陵。 ---- ===安帝司馬德宗(396-403)=== 晉安帝司馬德宗(382年出生,419年1月28日逝世),字安德,是東晉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統治時間是從397年繼位到419年逝世,益號爲安帝。 司馬德宗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長子,母親是陳歸女(後追封爲德皇太後),387年9月16日(八月辛巳)被立爲太子。397年11月6日(九月庚申)孝武帝薨,安帝繼位,立皇後王神愛(王羲之的孫女)。 安帝繼位時東晉皇帝的地位已經大大下降,朝外許多將軍實際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內的權力也往往落在大臣手中。安帝本人愚,連話都不太會說,據《晉書·帝紀第十》記載連冬夏的區別都認不出來,因此朝廷的權力實際上完全由當朝大臣出。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會稽王司馬道子主持。 安帝繼位後第二年,398年,兖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對尚書左仆射王國寶等不滿而領兵反,安帝不得不殺王國寶來平息這場風波。次年,399年,王恭、庾楷協同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等再反,叛軍壹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抵禦,王恭被殺。與此同時,在浙江、江蘇壹帶孫恩的叛軍也非常昌盛。400年孫恩攻會稽,401年攻浃口、臨海、廣陵,晉軍多次戰敗。402年孫恩甚至直接威脅建康,建康被封鎖,城內爆發饑荒。 403年安帝親征桓玄,被數次戰敗。桓玄自封爲丞相、太尉。同年孫恩被臨海太守辛景戰敗身亡。404年1月29日(十二月庚申),桓玄殺司馬道子,從此成爲東晉的主宰者。他于同年秋又自號楚王、大將軍。最後于同年12月31日,桓玄篡位,改國號爲楚,史稱桓楚,貶安帝爲平固王。405年1月19日,安帝被逐出建康赴尋陽。3月24日,劉裕舉兵攻桓玄,桓玄軍隊大敗。桓玄挾安帝逃往江陵。6月19日(五月壬午),桓玄被殺,安帝被恢複爲皇帝。但好景不長,6月26日桓玄的將軍桓振又攻陷江陵,安帝被俘。直到406年3月2日(正月戍戎)安帝才再脫叛軍之手。桓玄的叛變終于摧毀了東晉的皇權,劉裕成爲東晉舉足輕重的人物,爲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409年劉裕開始北伐,攻南燕,屢戰屢勝,到410年俘虜南燕皇帝慕容超,滅南燕,占領山東等地,但同時廣州刺史盧循又反,乘劉裕北伐之機向建康進發。到410年夏建康再次戒嚴。劉裕班師南下後才解決了建康的危機。411年,盧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殺。 從412年開始,劉裕在朝中獨掌大權,排擠和迫害與他不和的大臣,矯安帝诏以令外地刺史。 413年,高句麗和倭國使節到建康。 415年,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和雍州刺史魯宗之以逃犯劉裕爲名舉兵,但被劉裕戰敗。 417年,劉裕再次北伐,攻入長安。418年劉裕被封爲相國、宋公,同年,晉軍不得不退出長安。 419年1月28日(義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安帝駕崩于東堂,葬在休平陵。 關于晉安帝的死因曆史上傳說不同。《晉書》沒有記載死因,似乎是自然死,《南史·列傳第十四》中稱劉裕命安帝左右將他毒死,也有說被缢死的。 ---- ===恭帝司馬德文(418-420)=== 恭帝,名司馬德文(公元385~420年),孝武帝子,安帝弟。劉裕勒死安帝後,立他爲帝。在位2年,爲劉裕所廢,後又被劉裕派人用被子悶死,終年36歲。葬于沖平陵(今江蘇省江甯縣蔣山西南)。 晉恭帝司馬德文,曾受封爲琅蚜王。劉裕殺安帝後,見時機尚不成熟,就僞造遺诏.于同日立司馬德文爲帝。第二年改年號爲“元熙”。 公元419年6月,劉裕見時機成熟,于壬戌日命令黨徒傅亮草擬好禅位诏書,入宮逼司馬德文謄抄。司馬德文強作歡顔地對左右說:“桓玄篡位,晉朝那時已經失國,多虧劉公(劉裕)出兵討平,恢複晉朝,才得以再延續了近20年。今日禅位,我心甘情願,沒有什麽怨恨。”說完,提筆抄謄诏書,交給了傅亮。然後,攜同後妃等眷屬淒傷出宮,被劉裕降封爲零陵王,遷居秣陵縣城(今湖北省荊門縣),由冠軍將軍劉遵考帶兵監管。東晉滅亡。 司馬德文皇後的兄長褚秀之、褚淡之,原封爲晉朝的太常卿和侍中。這時見皇帝、皇後落難,他們就背叛求榮,甘當劉裕的走狗,協助監視帝後。褚皇後生下壹個兒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劉裕命令,將男嬰害死。劉裕也想暗害司馬德文,司馬德文因而日夜驚恐,整天和褚皇後共處壹室,壹切飲食也都由褚皇後親自動手,使劉裕壹時無法下手。 公元420年9月,劉裕命令琅蚜侍中張偉攜毒酒壹瓶,前去秣陵鸩殺司馬德文。張偉不忍謀害故主,回去又難以交代,就飲毒酒自殺。劉裕聞訊大怒。于丁醜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後,命令自己的親兵暗暗跟在後面。褚皇後聽到兄長來了,出外相見。親兵乘機越牆進入司馬德文室內,將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飲。司馬德文搖頭拒絕說:“佛教說:人凡自殺,轉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將他挾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臉面,用力扼死,然後跳牆而去。 司馬德文被殺後,益號爲恭帝。 [[Category:中國曆史]] {{中國曆史/內容底部}}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Middl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曆史/內容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曆史/內容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國曆史/相關欄目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底部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頂部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至
中國曆史/東晉王朝帝系
。
導覽選單
管理员登录
操作和工具
关闭菜单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
對話
貢獻
登入
搜尋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導覽
首頁
生活類實用查詢
學習類實用查詢
工作類實用查詢
旅行類實用查詢
休閑類實用查詢
網路類實用查詢
通信類實用查詢
最近變更
隨機頁面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快捷導航
IP地址搜尋定位
Emoji😄辭典📕
Emoji✂️複製📋
國語字典
國語辭典
國語大詞典
成語詞典
台灣數據集
香港數據集
中國企業數據集
各國企業數據集
📱 行動版
|
電腦版 💻
2009-2024 v1.22 a-j-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