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唐帝系表

出自 Tw.18dao.net
< 中國曆史
於 2016年9月12日 (一) 17:53 由 Eva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中國曆史/內容頂部}} ==唐帝系表== ===唐高祖李淵(618-626)===   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于長安,635年逝世于長安)是唐朝的...")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唐帝系表

唐高祖李淵(618-626)

  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于長安,635年逝世于長安)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李淵的父親李昞爲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爲唐國公。李淵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炀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占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爲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軍殺死後,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最後壹個梁師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這時他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穩固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淵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布均田制,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民。對絹稅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炀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律。李淵對中國的管理和政策爲李世民“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由于李淵對他的繼承人的問題壹再反複,這導致了他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沖突。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受軟禁,被迫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爲太上皇。

  李淵死後益號太武皇帝,葬在獻陵。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生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窦皇後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後)。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爲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壹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窦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爲“天策上將”。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爲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爲壹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爲壹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績、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強迫高祖讓位,自己即位爲帝,次年改年號爲貞觀。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爲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壹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壹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爲“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幹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長安含風殿。葬于今中國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裏的山峰上的昭陵。益號爲“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谏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爲後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唐高宗李治(649-683)

  唐高宗,名李治,(628年~683年),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爲長孫皇後。字爲善。貞觀五年(631年)封爲晉王,後因其長兄太子李承乾與四兄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立爲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650年),時年22歲。

  他本來碌碌無爲,但是由于諸多賢臣當政,所以才使“貞觀之治”的局面得以繼續維持。他在位期間,唐的領土最大。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爲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死後,武則天出家,高宗才又把她接回宮中爲昭儀,最後終於成爲皇後。但是武後並不被高宗母舅的長孫壹族所容,武後遂設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壹度有廢後的打算,沒想到這件計畫被武後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幫高宗擬诏的上官儀卻遭到滅門命運。這件事情過後,高宗再也沒有辦法壓制武後,後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完全操縱在武後手中。

  在位三十四年,683年過世。去世後葬于- -,益號爲天皇大帝。


武則天曌(684-704)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曆史上唯壹壹位女皇帝,尊爲武周聖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後改名武曌,取意“日月當空”(有另壹種寫法,瞾,取其“雙目當空”之意)。並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的國號爲周,不是唐。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入感業寺出家爲尼姑。但宮中權鬥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儀,655年立爲皇後。號“天後”,參與朝政,時與高宗並稱“二聖”。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高宗死後,她把持朝政。

  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洛陽爲神都,國號爲周,史稱南周或武周。

  武氏執政其間由于寵信酷吏,加上後世史學家不齒于她供養男妃嫔,所以史書內都對她的所作所爲大加鞭鞑。但也是她開創了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兒子李顯改武姓可以繼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後期武氏病重,朝臣推舉李顯繼位,並複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時發遺诏:

  “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


唐中宗李顯(683-684,705-710)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爲唐朝皇帝的話),他的在位時間是683年12月~684年2月和705年正月~710年5月。

  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也名李哲。壹開始他被封爲周王,後來改爲英王。他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的太子地位被廢黜後李顯成爲太子,並以太子在高宗死後于繼位。

  李顯繼位後打算建立壹支自己的力量與武則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持人是他的皇後韋皇後的親戚。他打算將韋皇後的父親韋元貞提拔爲侍中,遭到武則天親信裴炎的反對。李顯怒下說,假如他願意,可以將天下給韋元貞。武則天以此爲借口將他廢黜。

  李顯被貶爲廬陵王,軟禁在均州和房州。

  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爲太子。705年,迫于大臣和將軍的威脅,武則天將皇帝位傳給李顯。李顯恢複唐爲國號。

  李顯對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後非常信任,與她同參朝政,將她的父親封王,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得參政,獲大權。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將她立爲皇太女,以繼他的帝位,韋後這時也對他越來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學武則天般當皇帝。

  710年有人指責韋後亂淫,韋後怕李顯這次追究,于是與安樂公主壹起決定將他毒死。

  李顯死後,韋後不久就被李隆基所殺。

  李顯被葬在定陵。


唐睿宗李旦(684;710-712)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將武則天算爲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唐高宗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爲武則天,唐中宗是其兄長。

  684年,武則天廢中宗帝位,立其爲帝,改元文明。不過由于是武則天操縱朝政,睿宗毫無實權。690年,武則天自己登皇帝位,于是廢除睿宗。705年,武則天去世,唐中宗複位,710年,中宗被毒殺。于是睿宗再次即位。與其子李隆基(後任皇帝唐玄宗)壹起鏟除了殺害唐中宗的勢力。712年,讓位于唐玄宗,自稱太上皇,716年病逝,享年55歲。其並無特別的治國才能,晚年也受其子李隆基的左右。


唐殇帝李重茂(710)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爲韋後所生,前身爲溫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後,韋後立時年僅16歲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後1個月,韋後被殺,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廢掉了李重茂,並將李重茂趕出長安,恢複其溫王爵位。後事不詳。

  李重茂號“少帝”或者“殇帝”。


唐玄宗李隆基(712-756)

  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爲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益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後封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唐肅宗李亨(756-762)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鎮守潼關之大將哥舒翰受楊國忠逼迫出兵討叛,結果大敗,潼關陷落,長安震動,玄宗攜太子、寵妃倉皇逃往成都,行經馬嵬驿(今陝西興平縣西),軍士嘩變殺楊國忠,並逼迫玄宗缢死楊貴妃。馬嵬民衆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太子李亨留下,隨即前往朔方節度使所在地靈武(今甯夏靈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於靈武,尊玄宗爲太上皇,改元至德,廟號肅宗,在位6年,死於762年,時年52歲,死後益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唐代宗李豫(762-779)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封廣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玄宗逃至馬嵬驿,當地民衆攬留肅宗,于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複洛陽、長安兩京。乾元元年(758年),被立爲皇太子。寶應元年(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後,肅宗受驚嚇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唐朝開始轉爲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回族不斷勒索,西面有吐蕃侵擾,甚至在廣德元年(763年)占領首都長安十壹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國家政治經濟進壹步惡化。

  779年駕崩,傳位于唐德宗李適,死後益號睿文孝武皇帝。


唐德宗李適(779-805)

  唐德宗李適是代宗的長子,代宗即位後,就讓李適作爲天下兵馬大元帥,消滅安史之亂的余波。回纥可汗親自率兵南下,來幫助唐朝平叛,當時的雍王李適帶著部將和隨從來見可汗。可是回纥可汗非要李適向他跪拜。李適和他的部下當然不同意,結果4個部下被各打了100鞭子。韋少華和魏據因爲傷勢過重而死。此事造成了德宗對回纥的刻骨仇恨。也影響了唐的對外關系。

  代宗死後,李適即位。他對宰相很信任,任用楊炎廢除租庸調,實行兩稅法。德宗確實沒有知人之明,聽從楊炎的話,賜死了代宗時的改革家劉晏。全天下的人都看出來盧杞是大奸,可唯獨他看不出。又聽信盧杞的話,把楊炎賜死了。

  經過壹番整頓內政,德宗決定對藩鎮開刀。首先討伐成德節度使李惟嶽,在已經獲勝的情況下,繼續進攻魏搏鎮時,卻因爲封賞不當,造成朱滔和王武俊的叛亂,接著河南李希烈又謀反。德宗的企圖靠軍閥打軍閥的做法徹底失敗。接著因爲賞賜的原因,泾原軍5000士兵造反,亂兵打進了長安,德宗跑到了奉天。靠著李晟等人的忠心,最後才平息了長安的叛亂。德宗回到長安後,再也不敢對藩鎮采取強硬措施了。只能壹味遷就。

  當了26年皇帝的德宗因爲太子李湧中風不能講話,而傷心過重,病死。

  唐德宗于貞元二十壹年(805年)死,死後益號爲神武孝文皇帝。


唐順宗李誦(805)

  唐順宗李湧在即位前,因爲中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德宗死,順宗即位。順宗有壹點在唐朝皇帝中排在了第二位,唐玄宗有30個兒子,排第壹位,順宗有27個兒子,居第二。

  順宗執政後,重用原東宮人員,他的棋侍诏王叔文,書法老師王伓被他任命領導永貞革新。但永貞革新從開始就注定了要失敗。因爲東宮集團內部,大部分都是些寒門,非科舉出身的人。缺乏士族的支持。革新的內容又觸動了宦官的利益。後來宦官領袖俱文珍利用順宗身體不好,王叔文官小職卑,限制王經常進宮。使王見不到皇帝。後來,俱文珍又利用順宗的名義將王免官。終于,宦官們擁立順宗子李純登位,順宗成爲太上皇,幾個月後死去。王叔文被貶死,革新派其他成員都被貶官。幾個月後,順宗病死。他是有唐壹代中,唯壹壹位在退位後才享受自己年號的皇帝。

  死後益號爲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唐憲宗李純(762-779)

  唐憲宗李純是中晚唐皇帝的壹個亮點。元和中興,唐王朝壹度回光反照。但和玄宗壹樣,都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憲宗英明果斷,雖然驅逐了王叔文集團,但卻繼續革新。對待割據的藩鎮,采取強硬的措施。先後降服了西川,夏綏,鎮海等節度使。特別是利用李塑消滅淮西吳元濟。使各路節度使重新向中央繳納賦稅,接受朝廷任免官吏。雖然憲宗有心,但最後還是沒有對河北三鎮動武,只是接受了他們形式上的歸順。唐王朝又重新在形式上統壹了。

  憲宗在對藩鎮作戰時,開始起用宦官監軍。肅,代時只是讓宦官掌管禁軍,但還未讓其出師作戰。憲宗開了個不好的例子。從憲宗身後的曆史看。憲宗時期,是唐朝解決宦官問題的最好時機。後面的皇帝不是有心無力(文宗,宣宗),有力無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聞不問的(穆宗,敬宗)。最後壹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歸于盡。

  李純取得壹系列成功後,也開始進取心減弱。晚年追求長生不老,開始服食丹藥(李唐的傳統),服藥後變得性情暴烈,動甄對身邊的宦官責打,誅殺。最後被宦官陳志宏所殺。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後益號爲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唐穆宗李恒(820-824)

  唐穆宗李恒是憲宗第3子。憲宗開始立長子李甯爲太子,不幸李甯早亡。憲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貴妃是郭子儀的孫女,而憲宗是代宗的曾孫,所以兩人差了壹輩,而且還是近親結婚。憲宗和郭貴妃的關系並不好。這也影響到了和李恒的關系。憲宗最後很不情願的立李恒爲太子。但時時都想更改之。當時宮中的宦官分爲兩派,梁守謙、王守澄壹派擁護李恒,而另壹位宦官吐突承璀壹派支持李恽。從憲宗開始,每個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唐穆宗李恒是憲宗第3子。憲宗開始立長子李甯爲太子,不幸李甯早亡。憲宗只好立了嫡子李恒。李恒的生母郭貴妃是郭子儀的孫女,而憲宗是代宗的曾孫,所以兩人差了壹輩,而且還是近親結婚。憲宗和郭貴妃的關系並不好。這也影響到了和李恒的關系。憲宗最後很不情願的立李恒爲太子。但時時都想更改之。當時宮中的宦官分爲兩派,梁守謙、王守澄壹派擁護李恒,而另壹位宦官吐突承璀壹派支持李恽。從憲宗開始,每個皇帝的即位都有宦官支持。

  憲宗被殺後,梁守謙和王守澄殺了吐突承璀和李恽,擁立李恒,是爲穆宗。這個穆宗大概是父母近親結婚的原因吧,智商也有問題。即位後,父親並非自然死亡,居然不追究凶手(有種說法是他也參與了噬父)他凡事都委托給宦官,自己不理朝政,每天看戲,打馬球。著名的牛李黨爭從穆宗朝開始,元和後已歸附中央的藩鎮又不聽命,重新對抗朝廷。王船山說,穆宗朝,君非君,相非相,帥非帥。穆宗壹次和宦官們打球,壹個宦官馬驚而落馬,驚馬向他奔來。使他受到驚嚇,留下病根(兩腳從此不敢著地)。又走了他父親憲宗的老路,長期服食金石藥,終于因此而死。結束了短命的四年皇帝生涯。

  死後益號爲睿聖文惠孝皇帝。


唐宣宗李忱(846-859)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則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爲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句》壹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爲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後,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割據,牛李黨爭,農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汙,宦官專權,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谪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曆代皇帝中壹個比較有作爲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爲“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複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

  由于宣宗曾當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益號聖武獻文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824-826)

  唐敬宗李湛是穆宗的長子,穆宗死後,李湛即位,是爲敬宗。

  敬宗喜愛玩樂這點和自己的祖父憲宗,父親穆宗酷似。長久不理朝政,每月只上朝3天。也將政事都委于宦官。

  100多染坊工混進皇宮,正在玩樂的敬宗受了驚嚇。跑出去,壹直跑到左神策軍營中(敬宗本來想去右神策軍營去,因爲左右營馬球比賽,他總偏向右軍,他認爲右軍肯定忠誠)雖然最後染坊工們被消滅,但敬宗並沒有汲取教訓。仍然和從前壹樣,繼續玩樂。

  牛李黨爭在敬宗朝是越來越重。黨同伐異因爲有宦官的介入更加激烈。因爲縣令崔發處理了在民間胡作非爲的小宦官,結果被抓起來,糊塗的敬宗竟任由官吏和宦官們毆打崔發。

  敬宗本人喜歡角力,自己身邊的宦官不過瘾,又從外面找力士。而且下手非常重,使身邊的宦官和力士都受不了。另外還經常責打他們。最後被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在位僅兩年。死後益號爲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826-840)

  唐文宗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敬宗的弟弟。敬宗死後,宦官王守澄擁立李昂。

  文宗壹即位,就壹反其父,兄的貪玩,怠政。他勵精圖治,提倡節儉。重視官吏的選拔。即位伊始,對待藩鎮橫海軍的叛亂,派出軍隊平叛。在耗費了大量軍費後,終于平叛成功。

  雖然壹開始文宗顯示出了急于求治的壹面,但中晚期的唐王朝已經陷入積弱難返的境地。而且,文宗最大的弱點,就是性格軟弱。朝內的牛李黨爭激烈,文宗對此是毫無辦法。曾感歎,去河北賊易,去朝朋黨難。對于藩鎮他也壹反開始時的強硬,采取姑息,妥協的策略。

  雖然文宗是被宦官擁立,但對宦官非常痛恨。壹心想除去。開始利用宋申錫當宰相想盡除宦官,但宋不小心把消息傳了出去,結果宦官王守澄誣陷說宋想立漳王李湊爲帝。文宗只好舍車保帥,把宋貶官。第二次,文宗提拔了鄭注,李訓當宰相,想利用他們二人除去宦官。鄭,李二人是真正的小人,他們的發迹就靠的宦官。但爲了升官,和文宗壹拍即合。鄭,李二人開始先提拔另壹位宦官仇士良,將王守澄架空,後來又將其貶官,毒死。然後准備再誅殺其余的宦官。經過壹番准備,李訓等以左金吾衙門後院的石榴樹上降了甘露,准備讓文宗,朝臣和宦官們壹起去看,借著那個機會埋伏甲兵,盡除宦官。可是仇士良等到了後,發現左金吾將軍韓約非常慌張,又發現了埋伏的士兵。于是宦官們浃持了文宗,逃跑。然後調集神策軍開始捕殺朝臣,株連了很多人。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事變後,仇士良本來想殺掉文宗,但因爲部分朝臣和藩鎮的反對,才做罷。但文宗也成爲了宦官的傀儡。

  文宗後來憂憤而死,死前還感歎,人家是受制于權臣,自己受制于家奴。李昂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特別是性格上原因,注定了他的失敗。死後益號爲元聖昭獻孝皇帝。


唐武宗李焰(840-846)

  唐武宗李炎是穆宗第五子,敬宗和文宗的弟弟。是中唐繼憲宗之後又壹位比較有作爲的皇帝。

  文宗死後,宦官仇士良就擁立李炎爲帝,武宗即位後就粉碎了另壹派宦官劉宏逸等人的政變,又殺了文宗的皇太子李成美。因爲牛黨不支持他即位,他就任命李黨的首腦李德裕爲宰相。

  武宗即位後,先穩住仇士良,以他擁立有功封他爲楚國公。但不久就免去他在禁軍中的職務,後來還讓他退休。武宗朝沒有那種專橫跋扈的宦官了。但武宗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宦官問題。雖然他對宦官們在甘露之變後浃持皇帝的做法非常反感。

  武宗重用李德裕,對藩鎮采取強硬措施,對不聽中央號令的澤潞節度使劉稹使用武力。結果大獲全勝。使包括河朔三鎮的諸節度使又重新在形式上臣服朝廷。

  武宗做得最絕的事就是會昌滅佛,在全國除保留部分寺院外,剩下的全都拆毀。僧侶也被迫還俗。從唐開國以後,佛道之爭就有之,但象武宗這樣做的,在唐還沒有先例。主要原因雖然有武宗好道,受道士們挑唆,但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寺院占據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還不交賦稅。

  喜歡道教的武宗最後也幻想長生不老,死在吃丹藥上了。他在位僅僅六年。


唐懿宗李漼(859-873)(宣宗子)

  唐懿宗李摧是宣宗的長子,宣宗生前沒有立太子,在彌留之際,托付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等准備立自己喜歡的三子李滋爲帝,但宦官王歸長卻擁兵立了李摧,是爲懿宗。並將王歸長等3人殺掉。

  這個唐懿宗是個標准的昏君,喜歡音樂,宴遊,不理朝政。將政事全都委托給宰相,而且懿宗朝用的宰相,多是昏官庸宦之輩。政事腐敗透頂。

懿宗朝內外交迫,內有兩浙農民起義,外有南诏入侵。好容易和南诏講和,又費勁九牛二虎之力,鎮壓了農民起義。

  懿宗的好佛,比他老子宣宗還甚。他對要求剃度的人都准許,結果造成百姓都以爲僧尼而避稅。在皇宮內開始道場,禮佛。在佞佛上花費了大量的錢財,還效法憲宗迎佛骨。

  懿宗當了12年皇帝後死去。死後葬于簡陵,益號昭聖恭惠孝皇帝。


唐僖宗李儇(873-888)

  唐僖宗李儇是懿宗第三子,懿宗病危,兩個宦官左軍中尉劉行深和右軍中尉韓文約,廢長立幼,立年僅12歲的李儇爲帝。

  僖宗的天份還是很高的,騎射,劍槊,算術,音樂等,無不精通。幼沖即位,正是貪玩的年紀,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委托給宦官田令孜處理,不必向皇帝彙報。

  本來晚唐的腐敗政事,又加上天災人禍,終于爆發了王仙芝,黃巢大起義。由于唐政府在剿撫上猶豫不定,措施不力,加上軍隊腐敗,戰鬥力下降。使農民軍越聚越多,在王仙芝死後,黃巢率領起義軍在全國流動作戰。最後攻進了長安,唐僖宗步玄宗的後塵避蜀。僖宗逃到成都後,在成都向各路節度使封官許願,又借助沙陀兵來平叛。加上農民軍朱溫等人的叛變,黃巢兵敗,退出長安,後在山東自殺。起義被平定後,以往在形式上聽命于中央的節度使們,現在也無視朝廷了。王建據蜀,楊行密占據淮南,錢鏐在杭州割據。和壹直世襲的河朔三鎮.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汴州的朱溫,河東的李克用,鳳翔的李茂貞。唐政權此時已名存實亡了。

  當了15年皇帝的僖宗死去。


唐昭宗李晔(888-904)

  唐昭宗李晔是僖宗的七弟,和許多朝代的末代皇帝壹樣,昭宗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他頗想有番作爲,整頓內政,想對藩鎮采取強硬態度。他殺了宦官楊複恭,雖然沒有徹底改變宦官的擁兵地位。但也打擊了宦官。昭宗雖然有心,但唐朝此時已經積弱難返,回天無力。

  昭宗朝主要是朱溫和李克用的爭奪地盤的戰爭,而在鳳翔的李茂貞也藐視朝廷,最後因爲昭宗想罷免他,而進兵長安。昭宗甚至受他的威脅殺了宰相。幸虧李克用出兵打敗李茂貞,才解救了他。但對李克用進壹步打擊李茂貞的要求,昭宗卻怕沙陀人坐大而拒絕了。李克用撤兵回河東後,李茂貞又卷土重來,昭宗也被宦官韓全誨劫持到鳳翔。朱溫爲了和李茂貞爭奪皇帝,出兵鳳翔,鳳翔被圍了1年多,最後李茂貞服軟,交出了昭宗,朱溫借機殺了所有的宦官,困惑中晚唐的宦官問題終于被朱溫解決了。

  昭宗被救出不久,朱溫逼他遷都洛陽。後來在洛陽殺害了他。


唐昭宣帝(哀帝)李祝(904-907)

  唐朝最後壹個皇帝李拀,是昭宗的第9子。朱溫把昭宗劫持到洛陽後,因爲昭宗不能使自己得心應手地獨裁,所以殺害了昭宗,立14歲的李拀爲帝,成爲他的傀儡。昭宣帝當了3年皇帝,就被迫禅讓帝位給朱溫,近300年的唐王朝最後滅亡了。第二年李拀被朱溫殺害。後唐明宗追益他爲昭宣帝。

關于“中國曆史/唐帝系表”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