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前475年 -前221年

出自 Tw.18dao.net
< 中國曆史
於 2016年9月12日 (一) 16:52 由 Eva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中國曆史/內容頂部}} ==戰國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隨著生産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戰國 (公元前 476 年 ~ 前 221 年)

  隨著生産力的發展,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政治形勢也産生了相應的變化。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的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爲諸侯。周安王十壹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爲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酪政治法則。于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爲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爲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著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驟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愈來愈多,愈打愈大。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辄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曆史的各種資料編成壹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人們都將這壹曆史階段稱爲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秦、韓、趙、魏,人稱「戰國七雄」。魏文侯(前445年-前369年在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盡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吳起、西門豹等人治理地方,發展經濟,成爲戰國初期第壹個強國。魏武侯時,吳起受魏相公叔排擠,離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年),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裁減冗官,廢除貴族的世卿世棣,明法審令,禁止私門請托,也日益強盛了起來。但楚國舊勢力太強,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亂箭射死。魏惠王將國都遷至大梁,招徕士人,發展水利,對外用兵,圖謀吞並以濮陽爲都城的衛國,引起周圍國家的不滿。這時,齊威王任用鄒忌等人進行改革,大力整頓政治,鼓勵臣民進谏,制定法律,招撫流亡,經濟迅速發展,成爲實力僅次于魏的大國。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的馬陵之戰,齊國以田忌爲將軍,孫膑爲軍師,用奇計打敗了魏軍,從此,齊國成爲中原最強的國家。爲了滿足對人才的需求,齊宣王擴建位于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對前來稷下的學者,給予土大夫的優厚俸祿和舒適的生活待遇,讓他們專心學術,培養弟子,促進了學術的進步和繁榮。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的變法最爲徹底。商鞅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制戶口,實行連坐之法,使秦國成爲戰國中期以後最爲強大的國家。雖然後來商鞅被車裂而死,新法卻並未廢止。齊國和秦國東西對峙,展開了爭取其它諸侯國、孤立對方的鬥爭,而韓、魏、趙、楚、燕等國,則在聯秦抗齊和聯齊抗秦中搖擺。這時,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政治家--張儀和公孫衍,他們分別連橫(分化六國)和合縱(聯合抗秦),導演了壹幕生動悲壯的活劇。

  強大起來的秦國,不斷地向東方擴張領土。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魏人張儀來到秦國,向惠文君上連橫之策,建議與魏、楚相親善,接著在魏、楚的配合下,進攻韓國的新城和宜陽,將軍隊開到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再回過頭來攻取魏、楚的領土,迫使天下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稱王的大業。這壹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懷,遂以張儀爲客卿。張儀壹再鼓動秦軍攻打魏國,又將所奪土地還魏,迫使魏國首先事秦,納上郡十五縣予秦,對其它東方國家形成很大的威脅,張儀被任命爲秦的國相。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魏將公孫衍行合縱之策,促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爲王,以聯合抗秦。但不久,楚國就派兵伐魏,公孫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也遭到失敗,被驅逐。魏惠王受到齊楚的打擊,不得不于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任用張儀爲魏相,想聯合秦、韓之兵以伐齊、楚。但張儀的真正意圖,是要魏國首先事秦,而讓其它諸侯國仿效。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趕走張儀,以公孫衍爲魏相。次年,公孫衍發動魏、楚、燕、趙、韓五國第壹次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爲縱長,被秦擊潰。

  此後,秦不斷進擊三晉,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機會,出兵占領了巴蜀全境,獲得了壹個富庶的後方基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燕王哙將王位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爲王三年,國內大亂,將軍市被與太子平結黨進攻子之,百姓反攻,殺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數萬。齊宣王乘機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國全境。由于齊軍大量殺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齊軍被迫撤退。但此事證明,齊國的力量仍相當強大。同時,齊與楚結盟,更加強了齊與秦抗衡的力量。

  爲了破壞楚、齊聯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使楚與齊絕交。當楚懷王察覺受騙,又發兵攻秦。秦軍在丹陽打敗楚軍,攻取楚國的漢中地六百裏。張儀又說服韓、趙、燕與秦連橫。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齊、韓、魏聯合政楚,殺楚將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楚懷王受騙往秦,被扣留,最後死于秦國。從此,楚國壹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傳統的甲兵爲騎兵,改車戰爲運動戰,使趙國的軍事實力大爲增強,成爲秦國向東發展的新障礙。秦昭王爲了打擊趙國,派穰侯魏冉到齊, 約齊闵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聯合五國攻趙。遊說家蘇秦識破了秦的陰謀,勸告齊闵王放棄帝號,發動合縱,會合燕、韓、魏、趙等五國軍隊,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聯合政秦,秦被迫割地給魏、趙以求和。此後,趙將趙奢、廉頗,趙相蔺相如壹再粉碎了秦人的軍事進攻和外交重壓,捍衛了趙的尊嚴和國土。

  齊軍從燕國撤退後,繼位的燕昭王奮發圖強,卑身事賢,以圖雪恥複仇。周人蘇秦和魏人樂毅受到重用。樂毅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使燕國迅速得到恢複和發展。蘇秦則作爲間諜出使齊國, 勸說齊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齊的力量。二人並與趙、魏、楚等國約定,聯合伐齊。周赧王三十壹年(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趙、秦、魏、楚五國之兵,聯合攻齊,壹直攻破齊都臨淄,奪其大部分疆土,雖然後來齊將田單收複了失地,齊國從此再也沒有與秦抗衡的力量。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開了秦國統壹戰爭的序幕。楚國避秦軍威勢,遷都于陳,愛國詩人屈原痛感國家淪亡,投淚羅江自盡。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客卿範雎向秦昭王獻「遠交近攻」之策,就是與遠方國家結盟,集中力量先打敗鄰近的國家,再逐步兼並其它各國。秦昭王納範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265前年)出兵伐韓,封閉上黨郡與韓都城新鄭的聯系,迫使韓國將上黨獻給秦。上黨軍民向趙求救,趙派老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聲援上黨。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年),秦派大將王龁奪取上黨,與廉頗軍在長平對峙。廉頗加固壁壘,以守爲攻,打破了秦兵速戰速決的計劃,雙方僵持達四月之久。秦用反間計,使趙國以年輕氣盛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爲長平趙軍統帥。秦國同時秘密地換來大將白起。趙括壹到前線就主動出擊,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趙軍,並將趙括包圍起來。趙軍被圍斷糧四十六天,殺人以食,軍心大亂。趙括冒險突圍,當場喪命,全軍大敗。白起將趙軍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長平之戰是秦國與他在中原最後壹個強手的決戰,也是戰國最後壹次大戰。至此,東方六國都已不再是秦國的對手。

  長平之戰前,東方出現了著名的戰國四公子,即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關心國事,謀取權勢,采取各種公開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長平戰後,秦軍乘勢包圍趙都邯鄲。秦軍的殘殺,激起了趙人的義憤和別國的恐懼,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軍與趙軍內外夾攻,大敗秦軍。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荊轲去刺殺秦王政。然而,曆史的大潮已無法扭轉,六國終于未能擺脫亡國的命運。

  戰國時,周王室連名義上的共主地位也沒有了,但仍在洛陽壹帶勉強維持。西周初年營建洛邑時,共修建了兩座城。西邊的方十七裏,叫王城,東邊的小些,叫成周。戰國時,由于王室內部爭權和分封,先後出現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鞏邑(今河南鞏縣)爲都城的東周公,真正天子的周顯王寄居于東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軍攻取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負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斬首四萬。西周君聯合諸侯軍隊出伊阙(今河南洛陽南)攻秦,以隔斷秦與陽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發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將其三十六邑全部獻給秦,西周滅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爲天子之國的周朝不複存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相呂不韋帶兵滅東周公。

  秦自孝公時商鞅變法,中經秦惠王、武王、昭王,壹百余年間,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水利和農業生産,獎勵軍功,軍隊裝備優良,又充分利用客卿爲秦謀劃作戰,在諸侯國中越戰越強,終于打敗了東方各個強大的敵手,成爲天下第壹的強國。秦孝文王立壹年(前250年) 而卒,秦莊襄王繼位,商人出身的呂不韋爲丞相,第二年就率兵滅東周,取韓之成臯、荥陽,建三川郡。次年,秦軍擊趙,伐韓,在上黨設太原郡。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死,十三歲的秦王政繼位,他就是後來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秦軍攻魏,奪其酸棗等二十城,設東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粉碎了楚、趙、魏、韓等國第四次,也是最後壹次合縱對秦的軍事進攻,還用反間計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廣大兵強馬壯的秦國面前,東方六國君主形同于秦的郡縣長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平嫪毒之亂,嬴政親自執掌政權,隨即出動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舊勢力,史稱秦滅六國。于十七年(前230年)滅韓,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滅趙,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于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曆史翻開了新的壹頁。

政治制度

  戰國時,各諸侯國陸續形成國君之下將相分職、文武分權的中央官僚體制。相,又稱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長。將,又稱將軍,是武官之長。秦國于武王二年(309BC)開始設丞相壹職,丞相中最尊貴者稱相邦,最高武職初爲大良造,到秦昭王時才設將軍。楚國壹直以今尹爲最高官職,柱國或上柱國爲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國次壹級的武官爲尉,或稱國尉、都尉。國君的秘書稱禦史,並有監察之任。郡縣的設置更爲普遍,逐漸形成以郡統縣的格局。原來,官吏世襲,各有封地。戰國中期開始,國君對各級官吏改爲給以壹定糧食作爲俸祿,或賞給黃金、錢幣。同時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爲憑,調動軍隊以兵符爲據。從而將壹切權力集中于國君之手。縣以下,有鄉、裏、聚的組織。鄉有三老、廷掾,裏有裏正。聚是村落,其下有伍、什的編制,五家爲壹伍,有伍長,十家爲壹什,有什長。

  戰國初,各國變法進壹步使法律系統化。魏國李悝所編《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和具法。盜法治偷竊,賊法治殺人。囚法和捕法是對盜賊偵查和逮捕的處理程序。雜法是對盜、賊以外犯罪的懲罰規定。具法是根據情況對犯罪予以減輕或加重處罰的規定。秦國本來就有族誅之刑。商鞅變法,設連坐之法,更制定了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獲烹之刑。其它各國也競相制定嚴刑酷法。如齊有烹、殺、醞、金刀等刑,楚國有戮、肢解、烹、貫耳、鞭,笞、刖、宮、梏、礫、滅家、夷宗、三族等刑,燕有截、刳腹、系獄、劓等刑。

經濟文化

  戰國時,鐵制農具已排斥木、石農具普遍用于生産中,便利丁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産的大發展。在深耕除草的同時,農民們注意識別土壤性質,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作物進行種植。施肥技術提高,懂得用肥汁拌種,糞便、綠肥和灰肥被普遍施用。開始注意選擇籽種,防治蟲病,實行畦種法,播種疏密得宜,便于通風排,澇,善于培根、除草、間苗和掌握農時季節。普遍推廣壹年兩熟制,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年産量。魏國李悝曾對當時的糧食産量估計說,壹畝地(約當今三分之壹畝)在平常年景,可以産粟壹石半(約合今四十壹公斤),大、中、小豐收時可以達到六石、四石半、三石,小、中、大欠收時則只能打壹石、七鬥、三鬥。農民平均每人每月需口糧壹石半,五口之家,壹年食用九十石,則平常年景壹家種地百畝所産糧食,夠全家壹年半食用。

  戰國時,手工業大發展,冶鐵、青銅器鑄造、漆器、絲織業的生産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已經較好他掌握了高溫液體還原法的生鐵冶鑄技術,能鍛打出用于劍身的高碳鋼,鑄鐵柔化術開始出現。青銅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鑄、焊接、失蠟法和金銀嵌錯工藝,産生了在銅器表面塗金、鎏金和刻紋工藝,器型輕薄靈巧,花紋細致繁複,具有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已經能生産鉛鋇琉璃。漆器制造業成爲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所造漆器以木爲胎,有黑、紅、黃、藍、紫、白等十多種顔色的漆,在器物上繪出各種光澤美麗的花紋,並發明了催幹劑。有了結構和花紋都較複雜的織錦以及手工針編織物。出現了壹些私營大手工業主,如魯國煮監的猗頓,秦國巴地開采丹砂的寡婦清,趙國冶鐵的郭縱等。

  爲了適應商業發展的需要,戰國時幣的種類多,流通數量大。各國銅幣的樣式不同,齊、燕主要是刀形的刀幣,三晉主要是鏟形的布幣,秦、周主要是圓形有孔的圈錢,楚國主要是形似貝殼的蟻鼻錢。金幣有楚國壓成方塊的郢爰、陳爰。戰國初年,魏國每石粟賣三十錢,農民每戶種壹百畝地在平常年景的收獲,除去吃飯和交稅,余四十五百粟,可賣壹千三百五十錢,每戶除社闾嘗新春秋之祠要用三百錢,每人壹年穿衣要花三百錢,全家要花壹千五百錢,還不足四百五十錢。

  戰國時代的散文創作十分興盛,有各種曆史散文,諸子的散文和其它散文作品。這些散文都用接近口語的文字寫成,或汪洋咨肆,或娓娓動人,或激情橫溢,或約爛多彩,或譬喻連珠,或剖析透徹,或邏輯嚴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使屈原的詩作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宋玉的作品,在模仿屈原的同時,對楚辭有發展和創造,在騷體中變化出賦體,對後代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科學發展

  戰國時,傑出的天文學家齊人甘德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著有《天文》。他們發現五大行星中的熒惑(火星)和金星(太白)有逆行現象,測定金星和木星的會合周期長度,並定火星的值星周期爲壹點九年,木星爲十二年,與現代科學測定極爲相近。石申對二十八宿距度和其它壹些恒星什宿度的測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觀測的重大成果。戰國時,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安排大致齊備,對農業生産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實行颛顼曆,以夏正十月爲歲首,九月爲歲尾。

  戰國時的《墨經》申,有許多幾何命題,如兩條並行線之間等距、三點共壹直線,同圓的半徑相等、矩形四角皆爲直角等。發明了計算工具算籌,用十根小棍擺成不同的形狀來表示數字,進行計算,大大加快了計算的速度。《考工記》中有分數的簡單運算法和特殊角度的概念與名稱。《周髀算經》的成書可能在漢初,但它是先秦測量學的經驗總結,其中使用了相當繁複的分數算法和開平方法。

  力學知識在《墨經》中也有很好的闡述。認爲,力是人體所具有的使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手段,指出杠杆平衡與兩端的重量和力臂的長短都有關系,發現船的形體大小與其在水中下沈深淺有壹定的均衡關系,是關于浮力原理的樸素表述。

哲學思想

  戰國時代,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壹系列要求,加上士階層的形成和統治者的提倡,許多學派紛紛出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最有影響的,除了儒道二家以外,還有以墨翟爲代表的墨家,以韓非爲代表的法家,以鄒衍爲代表的陰陽家,以公孫龍子爲代表的名家,以孫膑爲代表的兵家,以許行爲代表的農家,以張儀、公孫衍、蘇秦爲代表的縱橫家,以呂不韋爲代表的雜家等。各派各家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爲繁榮。秦統壹六國,崇尚法家,兼用陰陽家,焚書坑儒,迷信暴力,將法家學說過分誇大君權的壹面發揮到極致。

關于“中國曆史/前475年 -前221年”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