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

出自 Tw.18dao.net
前往: 導覽搜尋

國風·秦風·終南

終南何有?有條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顔如渥丹,其君也哉!

終南何有?有紀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亡!


  • 終南: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市郊外。
  • 條:樹名,即山楸。材質好,可制車板。
  • 至止:到來。止,之。
  • 錦衣狐裘:當時諸侯的禮服。《禮記·玉藻》:“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
  • 渥(wò):塗。丹:赤石制的紅色顔料,今名朱砂。
  • 紀:山角。堂:山上寬平處。朱熹《詩集傳》:“紀,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寬平處也。”壹說紀和堂是兩種樹名,即杞柳和棠梨。
  • 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紋相間的上衣。繡裳:五彩繡成的下裳。當時都是貴族服裝。
  • 將(qiāng)將:同“锵锵”,象聲詞。
  • 壽考:高壽,長壽。亡(wàng):通“忘”,忘記。


這是壹首贊美(或勸誡)秦君的詩。全詩二章,每章六句。此詩從終南有梅起興,引發詩人登山緬懷的感慨,以隆終南山,暗寓對秦公尊嚴身分的褒揚,也蘊含著期望秦公修德愛民不負衆望之意,寓戒于頌,含蓄巧妙。

終南山上可有什麽好風光?有高大山楸也有杏梅綻放。我君王登臨絕頂伫足下望,任風吹錦衣狐裳袂裾飛揚。紅潤的臉寵好像塗了油彩,真是氣度非凡偉大的君王。

終南山上可有什麽好風光?有杞柳輕拂也有漂亮甘棠。我君王登臨絕頂伫足四望,任風吹錦衣繡裳裾袂飛揚。精美佩玉隨身移步響叮當,祝他福壽綿長萬民永不忘!


關于此詩究竟是“美”還是“戒”,前人意見不壹。朱熹《詩集傳》主“此秦人美其君之詞”,姚際恒亦肯定“有美無戒”。而《詩序》的總體評價是:“《終南》,戒襄公也。”方玉潤則以爲此詩“美中寓戒,非專頌禱”。

詩的“美”,主要是頌美秦公的容顔、服飾和儀態。兩章詩都對“君子”的來到表示出敬仰和贊歎的態勢。那君子的臉容紅潤豐澤,大有福相。那諸侯的禮服,內裏狐白裘,外罩織錦衣,還有青白相間斧形上裝和五色斑爛的下裳,無不顯得精美華貴,熠熠生輝。詩中對秦公的衣著有著壹種新鮮感,不像是司空見慣習以爲常的感覺,秦公也像是在炫耀華服似的,在在證明這確是秦襄公被始封爲諸侯而穿上顯服的情景。除了服裝外,詩還寫到了飾物的佩聲锵锵,那身上琳琅的美玉挂件叮當作響,音韻悅耳。這就見出詩所描摹的形象是動態的,行進中的,仿佛讓人感覺到秦公步履雍容來到終南山祭祀行禮。詩通過視覺、聽覺形象的勾勒,至少在外觀上透出富貴氣派和令人敬仰感。 至于作者所代表的周遺民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似乎不像外在敬意那樣簡單,兩章末尾各有壹句耐人尋味的結語。第壹句是“其君也哉”,從那驚疑不定的揣測口吻中,顯出忐忑不安憂喜參半的複雜心情。新君降臨壹方,舊地遺民自有前途未蔔的緊張心理,這很真實自然。第二句是“壽考不忘”,意謂:秦君哪,妳富貴壽考,但最終不要忘記這裏曾是周王的土地和百姓呵!將祝福、叮咛、告誡、期望種種難以直言的心境委婉托出。辨味這兩句,詩確實是意存勸戒,希望秦君是明君,而不是暴君。至于爲什麽那麽含蓄婉曲,汪中《述學·釋三九》說:“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徑而致也,是以有曲焉。”倒是較爲圓通的。不過,最主要的恐怕還是不便直說。

最後看看兩章詩的起興有何意味。首先,周民搬出引以爲豪的周地名山起興,顯示了王都之民的身分和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也可使初來乍到的秦公不至小觑他們。就此意義而言,或有借當地名勝以壯膽撐門面的虛榮心理吧。其次,更爲重要的是,終南山又名中南山,巍峨險峻,爲萬衆仰慕。《尚書·禹貢》:“終南悖物。”《左傳·昭公四年》:“荊山、中南,九州之險。”皆指此山。終南山有豐富的物産,尤以根深葉茂的林木爲代表。還有寬衍險奧氣象萬千的山勢。這些表面物象,明眼人都不難看清。那麽作者何以要如數家珍不惜饒舌呢?壹層意思是以隆崇的終南山,暗寓對秦公尊嚴身分的褒揚,有以偉物興偉人的奉承之意。另壹層意思是讓秦公好好思忖壹下:妳真的能像終南山壹樣的受人尊崇嗎?妳只有修德愛民,不負衆望,才能與名山的地位相媲美。正如後世曹操《短歌行》詩所雲:“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寓戒于頌壹石兩鳥的用意非常含蓄巧妙。


關于“終南”的用戶留言:

目前暫無留言

新增相關留言✍